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脑小血管病越来越多关注,成为临床治疗与科研的热点。梳理中西医关于脑小血管病研究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成果,提出脑小血管病临床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及完善补充相关诊断标准的4条观点。同时梳理中医脑病各家病机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肾虚-痰瘀互结-毒损脑络”过程是脑小血管病的病机。从动态的、进展的、多维立体的角度描述脑小血管病无症状期、慢性进展期、急性发病期的病理要素,提出脑小血管病以肾虚为本;痰瘀为脑小血管由功能性损伤到器质性损伤的病理关键;痰瘀蕴毒、毒损脑络造成脑小血管的直接损伤,以毒的阴阳、寒热性质不同产生的阳毒(火毒)与阴毒(浊毒)形成脑小血管病急性起病或慢性进展的不同结局。  相似文献   

2.
“毒损脑络”理论是在中风病的临床治疗中产生的,随着大量中医临床实践,多位医家反复推敲逐渐形成中医脑病学理论,多应用于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脑病的诊疗。现综述基于“毒损脑络”理论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研究,为进一步发展中医脑病学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络脉生理病理与营卫关系进行了探讨。络脉贯通营卫 ,为营卫气化的场所。络脉渗灌血气 ,互渗津血的生理功能赖营卫气化而实现。营卫气化失常是络病的基本病理环节。治络病者 ,当明营卫之理  相似文献   

4.
络脉是对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络脉病是指络脉之病 ,络脉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络脉阻滞。外受诸因及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是络脉致病的主要病因 ,此外 ,各种经脏病证迁延曰久 ,其病气传入络中亦可以导致络脉病证。络脉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有疼痛、包块、闷胀、出血、作寒发热、发黄、肌肤甲错或面目黯黑、青筋暴露或皮间有血缕赤痕、脉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通络”是治疗络脉病证的总原则 ,治疗上强调“祛邪通络”及“扶正通络” ,辛润通络及虫类药的应用为常用之法。  相似文献   

5.
酒精性肝纤维化"毒损肝络"病机假说的形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学者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手段和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传统中医“络病学”理论,形成了系统的酒精性肝纤维化“毒损肝络”病机假说。1酒精性肝纤维化“毒损肝络”病机假说的形成研究证  相似文献   

6.
络病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致病因素伤及络脉导致络脉瘀滞,痹阻不通的一种病理状态。中医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始于《黄帝内经》,发展于张仲景,至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说及其理、法、方、药,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标志着已经形成独特的病机理论。近代又有吴以岭著《络病学》一书,提出了"三维立体网络系统"[1]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络病理论角度出发,阐述络病理论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络以通为用”,围绕此基本治疗原则,本文从毒损脑络、痰瘀互结、肾虚髓减等角度探讨认知功能障碍的病机,针对上述病机分别采用解毒通络、化痰散瘀、补肾生髓等治法,逐步阐明基于络病学说认识与诊治认知功能障碍的思路与方法,为认知功能障碍的病机、诊断和治疗提供中医思路。  相似文献   

8.
张培芳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5047-5048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由于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受到医界的广泛重视[1].中医认为,心绞痛属于胸痹心痛,其病机特点是气滞、血瘀、气虚、阳虚.依据中医络病理论[2]研制的通心络胶囊,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可明显改善心肌血供、缓解心绞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本研究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UAP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方法:运用中医学络病理论与现代医学阐述肝豆状核变性毒损脉络的基本病机。结果:肝豆状核变性病机包括毒邪伏络、毒损肝络、肝络瘀阻、毒邪逆传四个时期。毒邪逆传可以损害脑络、肾络、骨络、胞络等。结论:虚、瘀、痰、毒夹杂的本虚标实是肝豆状核变性毒损脉络的基本病机特点,铜毒只是毒邪致病的始动因素。扶正驱毒通络是肝豆状核变性治疗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扩张咯血中西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扩张症是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疾病,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或)反复咯血,患者多有童年麻疹、百日咳或支气管肺炎等病史。支气管扩张症与中医“肺络张”相类似,据其临床特点归属中医学“咳嗽”“咯血”“肺痈”等范畴。此病多反复发作,迁延难愈。部分患者反复出现咯血,量大时极易引起窒息危及生命,长期可出现“贫血”等并发症。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要重视咯血的治疗,现就其中西医治疗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多年以来 ,临床大多根据“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的疗效标准 (试行方案 )”[1] ,将慢性胃炎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五型辨证论治。然而 ,长期以来对慢性胃炎胃络瘀血型发病机制以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肝炎(慢肝)属中医“胁痛”、“黄疸”、“臌胀”等范畴,为感染温热邪毒所致,其病伤在肝,常累及于胆、脾胃及气血,且病情易于反复。临床常见有湿热内蕴、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脾(胃)不和及气滞血瘀等,治疗每以疏肝利胆、清化湿热、调肝和胃及活血化瘀为大法。叶天士久病入络理论也符合慢肝演变规律。即初病感染湿热邪毒,肝失疏泄,为在经在气;久则肝郁气滞络瘀,邪入血分,为在络在血。据此,对慢性肝炎的治疗,当将络脉瘀滞作为辨证的一环,投以活血通络之品为佐,才能使血络瘀滞得通,气机调畅,邪祛正安。  相似文献   

13.
肝脏通过肝络发挥其渗灌气血、溢泄浊邪功能。肝络病变是各种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基础。作为肝脏微循环基本单位的肝窦,其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病理改变、临床症状等方面的表现,与肝络具有相似和相通性。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基于络病理论论治慢性肝病,不但能改善临床症状,还能减轻或阻断肝窦毛细血管化病理进程。本文从以上角度探讨肝络与肝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足是一种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远端神经及组织周围血管病变,严重时以足部组织破溃感染为特征的并发症,中医根据临床特征将其归属于“脱疽”“痈疽”等范畴,古籍中记载其发病机制多与肝、脾、肾等脏腑相关。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足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探讨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现代实验与临床研究现状,为糖尿病足在中医脏腑理论指导下的防治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多归属中医学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高血压病存在以胰岛素抵抗(IR)为中心的多种脂质代谢障碍,IR是高血压病等多种慢性代谢相关性疾病的共同病理机制。近年来,国内开展了许多中医药关于高血压病与IR的研究,从中医角度初步揭示了高血压病与IR的病机证型及治疗中的相关性。中医治疗本病是根据其病机证型来选方用药以期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数、胰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治法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肝纤维化患者主要由慢性乙型肝炎所致。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臌胀”、“(?)瘕”等范畴。国内学者在挖掘中草药抗肝纤维化方面已取得一些可喜的进展,近10余年来,从单味中药、中药复方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展示了良好的前景,说明中医的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在肝纤维化治疗方面较西医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归纳如下。 1 单纯活血化瘀法 多数医家认为肝硬变的病因病机是各种外感内伤因素长期损伤肝脏或肝病日久,使肝气郁结,肝络瘀滞,瘀血凝结而  相似文献   

17.
从肝论治防治胰岛素抵抗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随着中医对 2型糖尿病的深入研究 ,我们发现从肝论治防治胰岛素抵抗 ( IR)是提高中医药治疗 2型糖尿病水平的新途径。1 中医防治 2型糖尿病的简略回顾1 .1 糖尿病中医病机理论发展概略 :现已普遍认为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传统的中医病机多以阴亏为本 ,燥热为标立论 ,经多年实践研究总结发现 ,此不足以反映糖尿病全貌。近来有学者将糖尿病中医病机发展作了综述 ,总概为 :1正气不足 ,即脾气虚为主、肾虚为主、脾肾两亏为主三论 ;2情志所伤 :包括肝郁为主及肝心郁热为主 ;3毒邪致病 ;4瘀血为患 ;5痰浊论[1] 。特别是近来从肝论治引…  相似文献   

18.
变应性鼻炎即变态反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属于中医“鼽嚏”、“鼻鼽”等范畴。近年来由于气候、环境等因素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临床表现为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并且容易并发鼻窦炎、鼻息肉、支气管哮喘等病,发作时对工作、学习和生活影响较大。西医目前使用抗组胺药、类固醇激素等治疗有一定疗效,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中医药治疗AR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从中医学络病的角度进行研究较少。由于络病理论及应用涉及诸病领域,所以本文拟从络病理论与AR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以期寻找中医药治疗AR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白睛血络与高脂血症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住院的高脂血症病人,采用中医证候问卷调查方法四诊合参对病人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应用王今觉教授望目辨证方法对220例病人进行白睛血络分区辨证分型,比较白睛血络与高脂血症各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中医证型包括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痰浊阻遏、气滞血瘀。白睛血络分区包括肝胆区、心区、肾区、脾胃区。白睛血络脾区与高脂血症病人痰浊阻遏证型相关,白睛血络肾区与高脂血症肝肾阴虚证型相关,脾胃区与脾肾阳虚相关。结论白睛络脉较脉诊、舌诊可直观显现病人疾病发生、发展及病情变化,作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及并发症预后及各脏器损伤程度判断的辅助诊断,可及时有效地诊查并治疗高脂血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tis ,RA)是一种全身自身免疫病 ,主要侵犯关节滑膜 ,晚期引起关节强直、畸形 ,属于中医痹症范畴 ,无论中西医目前尚无根治的办法。由于本病病程长 ,迁延难愈 ,日久入络入血而见瘀血。本文拟从机理方面探讨活血化瘀法在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