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高达3%-8%。海绵状血管瘤为大而不规则、柔软的皮下肿块,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可高出皮面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边界不太清楚,柔软而有弹性,多呈淡紫色或紫红色,可累及口腔和咽部黏膜^[1]。传统治疗舌部血管瘤特别是海绵状血管瘤,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2.
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附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CT对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4例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肿块绝大部分或主体位于肝外;肿块与肝少许相连或相邻;其平扫及增强符合肝内海绵状血管瘤特征。结论: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易于肝外其他肿瘤混淆,但仍具有肝内海绵状血管瘤强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常见。本文应用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血管瘤,与以往手术治疗相比较效果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与脑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graphy,CAG)对于出血性脑静脉性血管瘤cerebral venous angioma,CVA)的诊断价值差异。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4例伴有出血的脑静脉性血管畸形MR平扫及增强信号特点,并与CAG对照,比较两种方法反映病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结果:经MR检查显示14例静脉性血管瘤患者均伴有不同时期出血或血肿,其中CVA合并海绵状血管瘤8例,CVA合并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1例。经CAG检查14例患者中有12例显示有CVA,其中合并AVM 1例,但均未能显示合并有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或血肿征象;2例CAG为阴性。结论:对于复杂性CVA(特别是合并有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或血肿时),MR比CAG对反映出病变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5.
浅表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岩  袁珍  陈涛  闫冰  罗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8):1423-1424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浅表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浅表海绵状血管瘤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研究。结果:浅表海绵状血管瘤具有明显二维超声特点,表现为窦状扩张、管样、网样结构。彩色多普勤检查示丰富血流信号.挤压周围软组织后,血流信号明显增加,并随周围软组织压力改变色彩也相应发生改变。结论:超声检查为浅表海绵状血管瘤提供了一个方便,有效的方法,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方法:报告6例小儿直肠海绵状血管瘤诊治的临床资料。结论:小儿直肠海绵状血管瘤常可通过直肠镜检,乙状结肠镜检确诊。目前认为直肠粘膜切除,乙状结肠肛管浆肌层内套叠吻合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20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和典型的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进行影像学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肿瘤位于幕上14例,幕下2例,脑外4例;直径〈2.0cm16例,〉5.0cm4例。脑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肿块无包膜,大多数形态呈类圆形,CT增强扫描轻度强化或明显强化。结论熟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形态、大小及强化特点,对于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血管瘤是多见于婴幼儿的先天性皮肤良性肿瘤,最常发生在头、面、颈部,次为四肢、躯干等部位。其临床类型分三型: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其中海绵状血管瘤是位于皮肤的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内的血管瘤,由无数扩张的血管和充满血液的腔窦所构成.侵入范围较广.手术难度较大.术中术后出血较多,尤其是颜面部巨大的海绵血管瘤手术切除之难度更大,曾有术中大出血甚至开颅或致命的报道。我科近两年来共收治8例颜面部巨大血管瘤患者,并在介入治疗后彻底手术切除,效果甚佳.无一例复发或面神经损伤及腮腺漏、大出血等不良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7年4月至2005年3月诊治的14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诊治过程。【结果】14倒病例中,10倒经手术切除病变并经病理学证实,效果良好。2例行γ-刀治疗,病灶不缩小,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2例病人拒绝手术及γ-刀治疗,随访期间未见新的症状及病灶扩大。【结论】手术切除颞叶、额叶、顶叶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较安全,既可切除痛灶,还可根据情况切除致痈灶,使难治性癫痫获得缓解或消除癫痫发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对放射治疗不敏感,对无症状或轻微症状者临床上可以不作处理。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血管瘤为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之一,由胎儿期成血管组织畸形或原有血管扩张所致。临床上分三型:鲜红斑痣、海绵状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本院对163例鲜红斑痣和草莓状血管瘤采用强脉冲光及755nm激光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认识,以期及早诊断和有效治疗。方法对1998~2004年收治的6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6例均行了手术治疗。结果术后病理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4例好转,2例无变化。结论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常致严重的脊髓损伤,MRI为确诊的唯一手段,手术完全切除病变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两种硬化剂治疗颌面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10%明矾与平阳霉素硬化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的治疗效果与优缺点。方法:对37例发生于颌面部的海绵状血管瘤病人分为血管瘤组22例,血管畸形组15例,与对照组为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37例,分别采取平阳霉素或明矾予硬化注射辅以激素治疗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两组均较对照组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对病情合理分组,采取不同硬化剂将会取得更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唐一帆 《临床医学》2004,24(1):21-22
目的:探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及DSA的表现。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20例,均行CT扫描、MRI检查,5例DSA检查。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为稍高密度或高密度,MRI为低信号环围绕的桑葚状混杂信号灶,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DSA检查未见异常染色。结论: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在MRI上有比较特异性,诊断时应综合CT、MRI及DSA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伽玛刀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采用伽玛刀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19例,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 Direct、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对伽马刀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结果:纳入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例19例,其中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50.37±12.28)岁。采用小剂量分期治疗方案12例,采用大剂量单次治疗方案7例。治疗后,症状缓解率89.47%,再出血控制率为94.74%,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最终检索出10篇临床论著,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伽马刀治疗剂量与本研究接近,小剂量分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劣于其它研究结果。结论:对于手术切除困难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伽玛刀可充分发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优点;小剂量分期伽马刀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显像在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分析。结果: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二维表现为形态多样的管状、分格状结构,相互交通。内可见强光斑回声。彩色多普勒显像示大部分有丰富血流信号,呈缓慢连续性。部分内无血流信号的挤压周围软组织后可见血流信号充盈。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显像对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CT、MRI及DS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做MRI检查,9例并作了MRI增强扫描;11例同时曾做CT检查,3例增强CT扫描;曾同时5例作CTA/MRA+DSA检查,7例曾作手术治疗和病理检查,对各例的CT、MRI及DSA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为稍高密度或高密度影;MRI中T1WI大部分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环围绕的桑葚状混杂信号灶,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CT和MRI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增强;CTA/MRA/DSA检查未见异常.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在影像学诊断时,应综合CT、MRI及DSA的表现,其影像学的表现对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肝血管瘤通常为海绵状血管瘤,为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成年女性。病变较小时,因无临床症状不易发现,多为体检或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当肝血管瘤较大时,由于压迫肝组织或邻近脏器产生上腹部不适、腹胀或触及包块。因肝血管瘤多在肝外包膜下自发生长,并有自发性或创伤破裂出血的危险,肝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死亡率很高。传统治疗肝血管瘤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癫痫中心就诊的37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继发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磁共振常规T1WI、T2WI和SWI序列对所有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进行颅脑扫描,分析T1WI、T2WI和SWI序列对海绵状血管瘤病灶显示能力和影像特征。结果:单发性海绵状血管瘤26例中,T1WI序列发现病灶10个,T2WI序列发现病灶21个,SWI显示病灶26个,病灶位于枕叶9例、额叶7例、颞叶5例、顶叶4例及小脑半球1例。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11例中,T1WI序列发现病灶11个,T2WI序列发现病灶22个,SWI显示病灶72个,血管瘤最大主病灶位于颞叶6例、额叶2例、枕、顶叶及小脑半球各1例。SWI扫描显示的最大病灶直径为24.80mm。T1和T2显示典型病灶呈桑葚样混杂信号,SWI为铁环样信号。SWI序列检出率与常规T1WI、T2WI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内急性或亚急性出血2例,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伴有毛细血管扩张症或发育性静脉畸形3例。结论:SWI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方法 对 3例临床确诊的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病人做了MRI扫描 Gd DTPA增强扫描。结果  3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中 2例病灶位于胸段 ,1例位于下颈段脊髓 ,均为单发 ,脊髓粗细正常或稍增粗。MRI特征性表现为瘤巢呈爆米花状或桑葚状混合信号团块 ,周围可见短T2 低信号环。Gd DTPA增强扫描 2例未见明显强化 ,1例呈中等度增强。瘤巢较小 ,一般不超过脊髓横径。结论 MRI诊断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特异性高、敏感度强 ,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20.
张伯生 《华西医学》2004,19(4):644-645
肝海绵状血管瘤为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率为7.3%。大多数没有症状,多为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主要应与恶性肿瘤鉴别。本文通过对收集的3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评价其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