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阑尾切除术后切口局部冲洗对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的方法.方法 1195例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治疗组1采用0.5%甲硝唑冲洗浸泡切口,治疗组2采用安尔碘Ⅲ型冲洗浸泡切口,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浸泡切口.观察3组术后切口感染率.结果 治疗组1、治疗组2各型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及总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5%甲硝唑注射液和安尔碘Ⅲ型浸泡、清洗手术切口可降低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魏鉴冰  何平 《江西医药》2010,45(6):543-544
目的比较络合碘冲洗与甲硝唑术中冲洗在预防阑尾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将16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0.5%络合碘冲洗组(治疗组)与0.5%甲硝唑冲洗组(对照组),每组83例,观察两组切口感染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切口感染率为3.61%(3/83),对照组为2.40%(2/83),两组的切口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络合碘冲洗切口预防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与甲硝唑相同。  相似文献   

3.
腹部肥胖者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腹部肥胖者化脓性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将230例腹部肥胖化脓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20例,用1%聚维酮碘清洗切口并浸泡2 min,并于切口放置硅胶管负压引流;对照组:110例,以生理盐水、甲硝唑冲洗切口,不放置引流。术后观察两组切口感染情况。结果切口感染率,观察组为3.33%(4/120),对照组为16.36%(18/11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中1%聚维酮碘清洗切口并浸泡2 min,并放置硅胶负压引流管,能显著降低腹部肥胖者化脓性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抗感染药学》2019,(1):118-120
目的:评价甲硝唑溶液冲洗宫腹腔与头孢唑林钠预防剖宫产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医院收治的剖宫产手术患者150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头孢唑林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中加用甲硝唑溶液冲洗宫腹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病变发生率、腹壁切口感染率、宫腔感染率和二次缝合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病变发生率、腹壁切口感染率、宫腔感染率和二次缝合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甲硝唑溶液冲洗宫腹腔与头孢唑林钠预防剖宫产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疗效较为确切,有效降低了其术后病变的发生率、腹壁切口感染率、宫腔感染率和二次缝合率。.  相似文献   

5.
《抗感染药学》2017,(7):1355-1357
目的:评价用0.5%甲硝唑液冲洗自然分娩产妇会阴切口对预防切口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7月—2016年9月期间诊治的自然分娩行会阴切开术产妇110例资料,按照随机抽签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产妇自然分娩会阴切口给予常规直接缝合,观察组产妇在常规直接缝合基础上用0.5%甲硝唑液冲洗会阴切口后缝合,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后会阴切口愈合率和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治疗后会阴切口甲级愈合率为92.73%高于对照组为72.73%(P<0.05),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1.82%低于对照组为9.09%(P<0.05)。结论:采用0.5%甲硝唑液冲洗自然分娩产妇会阴切口,有效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为降低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探索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268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4例,观察组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后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LA),对照组作开腹阑尾切除术(OA),对照观察两组患者切口愈合及相关感染率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甲级愈合132例,乙级愈合2例,切口感染率为1.49%,对照组甲级愈合125例,乙级愈合6例,丙级愈合3例,切口感染率为6.72%,观察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感染严重的阑尾炎,切口感染率下降尤为明显。结论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较传统开腹术式大大降低了术后切口感染率,尤其感染严重的阑尾炎切口感染率更为显著降低;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能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甲硝唑抗菌谱广,具有强烈的抗厌氧菌的活性,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厌氧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是阑尾切除术后防止内源性细菌污染.降低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我们于1990年1月~1995年12月间随机对400例阑尾切除术患者分两组进行观察.通过比较.发现术前术后使用甲硝唑组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明显降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聚维酮碘联合甲硝唑局部冲洗预防化脓性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阑尾切除和切口缝合方法相同,联合组用聚维酮碘联合甲硝唑冲洗局部冲洗手术切口,对照组单独采用奥硝唑局部冲洗切口,观察两组伤口的愈合情况、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结果联合组感染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体温恢复平均正常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聚维酮碘联合甲硝唑局部冲洗对预防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具有明显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作者于1994年4月~1994年10月对40例化脓性与穿孔性阑尾炎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即用甲硝唑冲洗切口组简称治疗组,未用甲硝唑冲洗切口组简称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治疗结果,认为术中用0.5%甲硝唑局部应用,对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预防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体会(附15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综合预防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方法,、达到减少切口感染的目的.方法 对150例急性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仅有1例出现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67%,取得较好的效果.结论 只要能够早期诊断及处理;术前及术后及时合理使用抗生素;术中注意无菌操作,保护切口,减少污染;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及甲硝唑冲洗腹腔;碘伏浸泡切口;正确应用引流;皮下脂肪层采取不缝合或用不加铬可吸收单丝线缝合等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阑尾切除术后的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吴兴全  谯永庆 《中国药房》2007,18(14):1095-1096
目的:研究甲硝唑短程预防法对5类外科手术感染的预防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5类手术患者分为预防组与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预防组甲硝唑成人静脉滴注0·5g,2次·d-1或q8h,12a以下患儿7·5mg·kg-1,2次·d-1,预防组除甲硝唑短程预防外未进行其他抗厌氧菌治疗;对照组未给予任何预防厌氧菌感染的治疗。结果:无穿孔阑尾切除术、胆道手术、妇科手术、胃部手术、结肠手术的预防组和对照组手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5%、7·1%;0·9%、20·8%;0·0%、19·6%;3·0%、15·8%;0·0%、57·9%,2组手术后感染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预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6%。结论:甲硝唑短程预防法对外科手术感染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聚维酮碘溶液预防急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疗效。方法21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8例。2组均以手术切除阑尾,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治疗组以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切口后,用生理盐水再次冲洗切口,观察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感染率1.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3%(P〈0.05),且2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聚维酮碘溶液可有效降低急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方法。方法阑尾炎手术切口局部注射庆大霉素为用药组 ,分析切口局部用药组和未用药组的感染率。结果用药组248例手术切口感染率为3.6% ,未用药组120例手术切口感染率为9.2%。经统计学处理 ,P<0.01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此方法在腹部的可能污染切口(Ⅱ)和污染切口(Ⅲ)的手术中可以使用 ,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联合甲硝唑对阑尾切除术患者围术期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1月于修水县白岭镇中心卫生院行阑尾切除术患者60例,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应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联合甲硝唑注射液预防围术期感染,观察组应用头孢曲松钠联合甲硝唑注射液预防围术期感染。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炎性反应指标[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不良反应发生率、成本-效果。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IL-6、IL-8、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成本(C)/疗效(E)小于对照组。结论头孢曲松钠联合甲硝唑与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均可有效防控急性阑尾炎患者发生围术期感染,改善炎性反应,安全性可靠,但前者能够减少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聚维酮碘稀释液在预防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术后腹腔及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腹腔及切口冲洗方法不同,分为A组(聚维酮碘稀释液)、B组(甲硝唑)及C组(生理盐水),各40例,观察三组患者术后腹腔及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和B组腹腔及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少于C组(P<0.05);A组、B组及C组术后体温恢复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和B组肛门排气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均显著低于C组(P<0.05);B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高于A组和C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聚维酮碘稀释液能有效预防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术后腹腔及切口感染,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聚维酮碘稀释液腹腔冲洗在预防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术后腹腔及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近年来手术治疗的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分别应用聚维酮碘稀释液、甲硝唑和生理盐水对腹腔及切口进行冲洗,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术后腹腔及切口感染情况、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聚维酮碘组和甲硝唑组腹腔及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且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平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维酮碘组和甲硝唑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生理盐水组(P<0.01),而聚维酮碘组和甲硝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硝唑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聚维酮碘组和生理盐水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维酮碘稀释液腹腔冲洗能有效降低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术后腹腔及切口感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且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和研究产后抗支原体治疗对产科切口感染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产后(剖宫产或阴道分娩)有切口且孕期生殖道支原体检查阳性的产妇12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标记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产后依据药敏试验行抗支原体治疗,对照组不给予抗支原体治疗,观察两组产妇的产后切口感染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切口感染率为1.67%,对照组为15.00%,治疗组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切口愈合时间为(12.6±4.2)d,住院时间为(16.9±5.1)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8.5±5.4)、(22.6±4.9)d(P<0.05)。结论临床上对产后有切口且孕期生殖道支原体检查阳性的产妇,预先给予药敏试验后,行针对性抗支原体治疗,能有效降低其产后切口感染率,这对缩短产妇的住院时间,提升其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此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是必要的,可作为临床指导抗生素使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切口感染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骨科切口感染患者83名,分成A、B两组,A组对照组患者30名,给予青霉素钠药物治疗;B组治疗组患者53名,在A组基础上加中药治疗。结果经治疗,B组治疗组患者切口感染治疗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均少于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患者。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切口感染,患者切口愈合较好,有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TDP)在防治产妇产后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91例剖宫产产妇,依照产后处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4例)和研究组(47例).对照组产妇经常规处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TDP治疗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切口感染情况以及术后3、7、10 d的伤口疼痛情况.结果 研究组产...  相似文献   

20.
[摘要1目的探讨环乳晕与传统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临床效果及患者的心理接受程度。方法将8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患者使用环乳晕切口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使用传统切口治疗,在随访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对美容效果的满意度,以及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8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7.5%(P〈o.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环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腺瘤几乎不影响术后乳房的美观,而且能促进术后恢复,所以患者较易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