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脾胃病六经治法具有以下特点:太阳脾胃病,治当发表祛邪,鼓邪外出;阳明脾胃病,治当通下祛邪;少阳脾胃病,当以和解为法;太阴脾胃病,当以理中为法;少阴脾胃病,治当扶阳抑阴;厥阴脾胃病,治当土木两调,清上泻下.  相似文献   

2.
许彭龄教授临床擅治脾胃病,他认为舌诊作为中医重要的诊疗手段,对于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预后以及指导临床用药均有指导意义。许教授在长期的临床中,对脾胃病的诊治有一整套的治疗经验,通过观察舌形、舌质、舌苔来判断脾胃病的性质,邪气的深浅,正气的盛衰,以及疾病的预后与转归,为中医脾胃病的辩证,提供了有力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3.
脾胃病虚证调治4家说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关于脾胃病的调治,《内经》确立了基本法则,如“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伤寒论》注重扶护脾胃之气,在所创制的一系列方剂中,均以顾及脾胃之气为要。如白虎汤之用粳米、甘草;小柴胡汤之用人参;十枣汤之用大枣等,不胜枚举。唐代孙思邈认为“五脏不足,调于胃”,指出鼓胀是胃病所致。宋代《和剂局方》载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补脾名方。易水学派之张元素将“养胃气”作为家法传于弟子。继后历代医家在脾胃病虚证的调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认为,自金元至明清时期,其各具特色而有代表性的医家主要有四。  相似文献   

4.
全国著名老中医高金亮教授,在脾胃病的临床与科研方面均有着丰富经验和独到建树,构建了极具中医特色的脾胃病证诊疗体系,特别是对运用和法治疗脾胃病得悟颇深,认为和法为诸法之冠,调和为愈病之本,和法具有调和表里、上下、气血、三焦、脏腑等多病位和阴阳、寒热、虚实等多病性的作用,为中医学多靶点综合调整的范例,故具有中国医药学的鲜明特色。高教授善用和法治疗多种外感、内伤疾病,特别是脾胃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调和阴阳,重视阳气;调和气机,辛开苦降;调和气血,补散兼施;调和脏腑,寒热并用;温和消饮,补土治水。  相似文献   

5.
李建伟 《四川中医》2010,(10):32-33
本文认为运用腹诊辨治脾胃病,《内经》、《伤寒论》虽有论述,然唐宋以后方书中绝少记载,腹诊辨治脾胃病仅存问而知腹证,这种做法势必影响和降低脾胃病的诊疗水平。因此,运用腹诊法所取得的腹证,藉以判断脾胃病病因、病症、病性与病势,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可以决定脾胃病的治则、制方和遣药的依据,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半夏泻心汤法和辛开苦降法在临床脾胃病论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来院就诊的脾胃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评估后选出200例脾胃病患者进行试验。试验前,使用数字发生器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半夏泻心汤法组(100例)和辛开苦降法组(100例),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均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半夏泻心汤组脾胃病患者的治疗总效率高达94.0%,辛开苦降法组脾胃病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半夏泻心汤法优于辛开苦降法,但二者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夏泻心汤法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疼痛次数多于辛开苦降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缓解疼痛频率上,辛开苦降法组优于半夏泻心汤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果上差异不大,但在缓解疼痛程度上半夏泻心汤法组明显优于辛开苦降法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病在我国呈现高发多发状态,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毕生从事中医药脾胃病的临床诊疗工作,对慢性胃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徐老从辨证要点、三型论治、用药特色及特殊疗法等方面诊疗胃病的经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8.
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为气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情志致病,直中脏腑,影响脏腑气机,造成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恶化。脾胃病与情志致病关系密切。从情志致病角度,研究其与脾胃病的关系,探讨和分析脾胃病的防治,提醒广大脾胃病患者应注意调摄情志,注重心理疏导,同时也为临床预防和诊疗脾胃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金匮要略》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的理论渊源、组方特点、对后世的影响和自己在临床中辨治脾胃病的临证体会及典型验案,对脾胃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周来兴治疗脾胃病用药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周来兴主任医师是国家级老中医专家,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我院省脾胃重点学科带头人,行医40余年,主治内科,擅长脾胃病,学验俱丰。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  相似文献   

11.
张云鹏教授是上海市首批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张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通过对中医经典《伤寒论》的潜心研究,总结出附子临床应用之大法,尤其对附子的临床应用指证、常见配伍、减轻附子毒副作用等方面独有见地,自成一体,对临床医师正确掌握和灵活应用附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云鹏教授是上海市首批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师师承班指导老师。张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通过对中医经典《伤寒论》的潜心研究,总结出附子临床应用之大法,尤其对附子的临床应用指证、常见配伍、减轻附子毒副作用等方面独有见地,自成一体,对临床医师正确掌握和灵活应用附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微量元素与六味地黄丸组方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六味地黄丸药材中Zn,Cu,Fe,Co,Mn,Cr的含量,对微量元素与六味地黄丸组方关系进行研究。方法: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微量元素与六味地黄丸组方原则及药物功效间的关系。结果:因子分析揭示了六味地黄丸的两个组成结构-"三补"与"三泻",指出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的功效与Fe,Cr,Co,Mn的作用相关;茯苓、牡丹皮、泽泻的功效与Zn,Cu的作用相关,将组成该方剂的六味药材与微量元素的相关性分组,其结果与中医理论分组基本一致。结论:中医组方原则及药物功效与微量元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儿科膏方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膏方在儿科常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以及厌食症的防治,也适用于久病体弱,气血两虚患儿的调理。处方时仍然要重视辨证,分清虚实的轻重和攻补的比例,并且还要抓住膏方的施用时机。在用药方面以胃气为本,清灵流通为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伤寒论》桂枝汤主治证及其禁忌。方法:引《伤寒论》第53条、第54条有关桂枝汤主治证的条文,分析治表治里的原则。结果:①桂枝汤既可治疗六经中风,又可治疗其他众多病证,所以桂枝汤证不能等同于太阳中风证;②六经皆有中风,不唯太阳可有中风;③六经的经络分布既有皮表,也有肌里,还络属脏腑,所以既有经证,也有腑证;经证既有经表证,还有经里证;④阳明中风与太阳中风症状类似,且重是因为太阳主肌表,而阳明主肌肉的缘故;太阴中风是表里同病,既有太阴经经气的失常,也有太阴脾、肺的功能失常;⑤桂枝汤治疗杂病卫气不和的自汗出和发热汗出,其病机失常的表现方式并不相同,虽同是卫外不谐,但分别是卫气浮散和卫气聚集所致。结论:《伤寒论》桂枝汤主治证及其禁忌证的研究,对临床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王欢  周洁 《天津中医药》2014,31(9):526-528
[目的]挖掘临床治疗癌性疼痛外治法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治疗癌性疼痛的外用方剂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筛选,收集明确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方剂共114首,中药155味。确定药物出现的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到核心组合6个、新处方6个。[结论]中医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以"通则不痛"为原则,用药多以活血祛瘀、开窍、清热、化痰祛湿之品为主。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八纲辨证作为中医辨证施治临床实践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而部分医家认为八纲辨证存在不完整性,因为八纲作为客观物质的外在表现,必须结合气血才能全面概括分析病位、病情、病势的表里、寒热、虚实,因此部分医家提出将气血辨证纳入八纲辨证体系的观点,文章就这部分医家提出的相关论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提议将气血辨证纳入八纲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治疗骨转移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探索骨转移癌内服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治疗骨转移癌的内服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利用软件集成的熵层次聚类方法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对筛选出的43个方剂进行分析,确定方剂中药物出现的频次,演化得到核心组合29个、新处方8个。8个新处方中有7个涵盖补正扶虚药物。补骨脂-淫羊藿-桂枝-香附,补骨脂-骨碎补-桂枝-香附,补骨脂-骨碎补-杜仲-茯苓为较常用的核心处方,方中重用归肾经的补骨脂、骨碎补、淫羊藿3味药,出现频次高,且两两之间及3药整体都表现出高度关联。结论: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同时实现以频次为核心的显性经验分析和以关联为核心的隐性经验分析,体现了"多元融合"的传承研究模式,客观地总结了骨转移癌内服方剂的组方规律,以扶正补虚为基本治则,从肾论治骨转移癌。为临床应用提供有益的探索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孟文明  倪婷婷 《河南中医》2008,28(12):16-17
吴师机在精心研究前贤外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治法的特色、机理、适应证、组方制剂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论述,提出"内病外治,须判三焦"的主张,其治病以膏为主。在具体应用膏药时,吴氏又提出审阴阳,察四时、五行,求病机,度病情,辨病性的五大原则,在医学史上被誉为"外治之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