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伤寒论》中对脾胃病,如:腹痛、腹满、呕吐、下利、黄疸、食欲不振等疾病的诊治有大量的论述,至今仍指导着临床。  相似文献   

2.
论《伤寒论》脾胃病的类方运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脾胃病的类方可归类为桂枝汤类方、泻心汤类方、大承气汤类方、栀子豉汤类方、小柴胡汤类方、茯桂术甘汤类方、四逆汤类方、白虎汤类方,并对类方的方证相关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脾胃病是中医内科的一部分,所以凡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均适用。由于脾胃特殊的生理病理,脾胃病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治疗脾胃病又有其特殊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4.
小儿脾胃病的诊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所见,小儿脾胃病多属里证,病机性质有虚有实,病理因素有水湿、痰饮、气滞、血瘀、食积等等。脾之虚每以气虚为主,由气虚而致阳虚,阳虚及阴,而致阴虚。这一病机特点,提示了在临床上对小儿脾阴不足证候,拟用补养脾阴法的同时,必须顾及健脾益气,脾气健旺,利于脾阴来复。小儿脾病多升降失常,气机不畅,容  相似文献   

5.
老年脾胃病大多由於脏腑功能虚衰,饮食、情志、寒湿等更伤及脾胃,或由于年老脾胃气虚,运化无力,以致饮食、湿浊诸邪困脾.形成本虚标宾之证。其虚在脾为本,其实在胃为标。  相似文献   

6.
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诊 ,对脾胃病学术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由于它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意义 ,对后世脾胃病的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近 10年来 ,已广泛开展临床研究 ,扩大仲景方的应用范围 ,以探讨其规律性。现将其近 10年以来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1 脾胃病症分类研究脾胃病首载于《黄帝内经》 ,以后历代医家均有论述和发展 ,但以张仲景的《伤寒论》内容较丰富。近10年来通过深入研究文献 ,反复临床实践 ,对脾胃病症分类进一步深化。以搜集的资料看 ,多数学者认为《伤寒论》中脾胃病症分类主要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  相似文献   

7.
通过解析<伤寒论>涉及脾胃证候的相关条文,揭示其在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调养护理诸方面所蕴含的丰富脾胃病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书中如阳明病篇、太阴病篇所包含的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所阐述的中医临证思维,尤其是对外感疾病与脾胃基础疾病的辨证关系,及其中所包含的外感兼夹脾胃病时的辨证论治方法,更为后世医家重视,  相似文献   

9.
医家普遍认为脾胃病多由脾虚所致,故多用健脾益气之法。然而明代医家吴昆却说:“脾胃宜利而恶滞”。笔者认为这句话是根据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对脾胃病治法的高度概括。治疗脾胃病贵在求“通”,疏通气机,恢复脾胃正常升降功能为治疗脾胃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归纳总结了张仲景治疗脾胃病治疗大法并通过其治疗脾胃病的61首方剂的分析对其用药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书,其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紧密,理法方药也非常完善。其论述外感疾病太阳病证治所占篇幅超原书三分之一多,其开拓了外感疾病在预防、辨证与治疗等方面的思路。文章对《伤寒论》在外感疾病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并通过四则病案,探讨了《伤寒论》在指导外感疾病临床遣方用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谈《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军 《河南中医》2007,27(4):9-10
吴瑭在著述《温病条辨》时,受到了《伤寒论》的巨大影响。“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于仲景。”“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这种影响不是对《伤寒论》的简单模仿,而是系统地继承,并在继承中加以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和发展;二、“救津液”思想是对《伤寒论》“存津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遣方用药是对《伤寒论》经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重阳气贯穿在《伤寒论》始终。阳气贵在流通,阳郁就是阳气郁滞失宣,不能畅达,失去鼓舞、温煦、抵御、气化作用。若实邪阻滞,或为寒凝,或为热壅,或为湿遏,或为痰阻,或为血瘀,皆可使阳气郁滞,失于温煦,而出现阳郁之证。枢者,气之枢纽也,少阳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亦可郁遏;血虚失载亦可致阳郁。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 ,论及厥逆证者共 46条 ,辨证明晰井然 ,故将仲景对厥逆的概念、病因病机和证治的论述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韩优星 《天津中医药》2005,22(2):144-146
阳明病下法并非阳明证实证一证,亦有瘀血结于下焦之阳明蓄血证之下,且其治法据其证和程度的不同,有攻下、润下、导下、下瘀等法,通过泻下、涤荡、破瘀等作用,将胃肠中的积滞、瘀血、宿食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虽下法可祛邪,但同时皆可伤人体正气,既可伤阴,又能伤阳,故下之亦以邪去为度,不可过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四本《伤寒论》所据底本揭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06,26(11):1-4
20世纪有四部《伤寒论》翻刻本、影印本或排印本在中医界有较大影响,它们是1912年武昌医馆翻刻本、1923年恽铁樵影印本、1955年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959年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排印本。这四部书均称据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而翻刻、影印或排印。考证后认为:武昌医馆本是柯继文依照杨守敬提供的“影钞本”翻刻的;恽铁樵本是以日本安政三年崛川济本为底本削去返点符号而影印者;《新辑宋本伤寒论》源于恽铁樵本;《伤寒论译释》本亦以恽铁樵本为底本。  相似文献   

17.
陈明 《河南中医》2007,27(1):3-5
太阳温病属于广义的伤寒范围,是太阳病的主要证型之一,治当辛凉解表,如误用辛温发汗,以温治温;或过早使用下法,使表邪内陷等,可导致风温、结胸等病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总结了近10年来伤寒论课程建设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包括:更新教育理念采用了建构主义学习方法、PBL教学法在伤寒论教学中进行尝试,创新教学方法有临床实践教学、体验试教学、实验教学、师生易位教学法,革新考试内容,构建多样模式,创新教材建设,凝练教师队伍,提升教学水平等。  相似文献   

19.
参究伤寒用附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伤寒论》附子运用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对临床正确掌握附子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控水论”之汗法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包含的治法众多,但以汗法和下法最为详细,间接论述吐法也较多,此三法是其他诸法的基础,加上止汗、止下和止吐三种对应治法,水液的调控便贯穿了汗、吐、下三法的始终。掌握了对人体水液的调控,也就掌握了汗、吐、下三法,也就掌握了伤寒病的基本处理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