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肾透明细胞癌CT,B超和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60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CT,B超征象与大体病理对比,结果:CT密度改变及B超的回声反射与大体病理特征一致,结论:肾脏软组织肿块及囊蛮CT,B超诊断肾透明细胞癌的特点,而囊变又是恶性肿瘤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肾透明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及其与病理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肾透明细胞癌的CT影像学特点,将其术前CT影像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0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CT平扫显示病灶密度不均匀,呈等、低或高密度影.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皮髓质交界期时的病灶轮廓最清晰,且与周围实质的对比度最佳.病理检查显示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含丰富血窦,可见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钙化、囊性变.9例肿瘤出现假包膜.结论 螺旋CT是肾透明细胞癌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手段,明确肿瘤的组织学亚型对于判断预后和测定手术方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ccRCC)CT征象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cc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T检查,测量肿块平扫CT值和增强扫描三期(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最大CT值,计算皮髓期与实质期(△P1)、皮髓期与排泄期(△P2)、实质期与排泄期(△P3)的C...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分析其与病理分期、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估术前CT Robson分期与病理分期的一致性,计算CT对病理分期预测的准确性,分析CT直接征象、间接征象与病理Fuhrman分级的相关性。结果:CT Robson分期与病理分期Kappa值0.74,有高度一致性(P<0.05),诊断正确率为86%(43/50);肾透明细胞癌病理低级别组、高级别组间CT不均匀强化、肿块大小、平均CT值及动态增强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级别组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肾筋膜外侵犯或远处转移、肾周及肾窦受累低于高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对病理分期、分级的预测有一定价值,CT Robson分期与病理分期有良好一致性,而CT间接征象有助于鉴别低、高级别肾透明细胞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CT、MRI的影像学差异,以探讨两者对两种肾细胞癌的鉴别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肾透明细胞癌及乳头状癌患者34例,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两组,肾透明细胞癌组25例,肾乳头状癌组9例,均行CT、MRI扫描,对比其影像学差异。结果肾乳头状癌组平扫CT值明显高于肾透明细胞癌组(P<0.01);肾透明细胞癌组在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三期增强扫描时的CT值明显高于肾乳头状癌组(P<0.01)。肾透明细胞癌组在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三期增强扫描时增强相对强度明显高于肾乳头状癌组(P<0.01)。MRI检查显示:肾透明细胞癌组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以边缘强化为主,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其中14例皮质期出现明显强化,8例轻中度强化。肾乳头状癌组T1WI呈低~中等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MRI动态强化特征与CT结果一致。其中6例均匀强化,1例欠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CT、MRI对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T增强扫描最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的CT、MRI表现差别。方法选择2001年2月~2010年12月我院收入的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患者共98例,其中肾透明细胞癌7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3例,对两组患者行CT、MRI扫描。对比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差别。结果两组患者各扫描期CT值对比显示,乳头状肾细胞癌组平扫CT显著高于肾透明细胞癌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透明细胞癌组皮髓期、实质期以及排泄期CT值显著高于乳头状肾细胞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增强相对强度对比中显示,肾透明细胞癌组皮髓期、实质期以及排泄期增强相对强度对比与乳头状肾细胞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乳头状肾细胞癌MRI检查显示T1WI上病灶呈现低~中等信号,T2WI呈现等、低信号,MRI动态增强时肿瘤强化特征与CT增强相似。其中11例呈现均匀强化、5例呈现欠均匀强化、7例呈现不均匀强化。肾透明细胞癌中T1WI上病灶低信号,T2WI呈现高信号,多以边缘强化为主,全瘤均呈不均匀的强化。其中24例皮质期明显强化,轻中度强化46例。结论CT及MRI对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肿瘤的增强程度是鉴别两者之间最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7.
林珊  李坤成  许卫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8):1986-1986
患者男,66岁,体检腹部B超发现左肾偏外侧脂肪囊位置有-8.1cm×6.2cm×4.2cm不均回声结节,边界欠清,随呼吸上下运动,血流欠丰富。患者偶感左侧髂部不适。既往无结核、血尿及泌尿系感染病史。查体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无特殊。CT检查示:左肾体积增大,外形不规则,轻度向前上方移位。左肾下极可见一个大小约为8.1cm×6.2cm×4.2cm的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肾脏透明细胞癌的超声、螺旋CT、MRI的影像特征,提高影像学诊断对早期肾脏透明细胞癌的诊断率.方法:肾脏透明细胞癌13例,均行超声、螺旋CT、CT增强检查,MRI检查9例,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13例透明细胞癌超声显示无回声肿物7例,厚壁型囊性肿物5例,多房囊状、分隔厚薄不一1例;螺旋CT均显示为低密度病灶,CT增强检查,病灶均呈不均匀性强化;MRI检查9例,信号强度不均,T1WI为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性高信号.结论:超声及螺旋CT对早期肾脏透明细胞癌与单纯肾囊肿难以鉴别,CT增强可以发现病灶内不均匀性强化有助鉴别,MRI检查T2WI像上可以发现病灶内信号高低不均,二者结合可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和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手术切除的57例肾透明细胞癌和22例肾嫌色细胞癌进行临床特点、肉眼观、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多有血尿或肾区疼痛临床症状,巨检切面呈多彩状多伴出血、坏死及囊变;嫌色细胞癌临床上大多无症状,巨检切面呈淡棕色,出血、坏死罕见.镜下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胞浆透明或嗜酸性;嫌色细胞癌胞膜厚似植物状、部分胞质嗜酸性可见明显核周空晕.免疫组化染色57例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E-cadherin全阴性表达,Vimentin全阳性表达,而22例嫌色细胞癌两者的表达正好相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与嫌色细胞癌虽在形态上有一定的交叉,但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联合检测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可做出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在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能谱CT实质期及皮质期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38例cc RCC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低级别(Ⅰ-Ⅱ级)28例,高级别(Ⅲ-Ⅳ级)10例。对两组ccRCC的常规CT表现及能谱CT参数(包括NIC值、70kev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K与有效原子序数)进行统计学处理,同时用ROC曲线对各参数的诊断效能展开分析,得出最佳诊断效能参数及阈值,并计算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在皮质期及实质期,低级别ccRCC的NIC值、70kev单能CT值、能谱曲线斜率K与有效原子序数(EAN)较高级别ccRCC皆显著偏大(P<0.05);在诊断效能方面,皮质期NIC值最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857,最佳诊断阈值为0.28,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71%、70%。在肾盂或肾周侵犯、肿瘤最大径方面,对比两组发现存在显著区别。结论 能谱CT的多参数定量分析在鉴别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有效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尹森琴  方金洲  郑勇明  朱斌 《浙江实用医学》2009,14(3):238-240,F0003
目的分析肾透明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和病理改变。方法42例肾透明细胞癌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观察肿瘤平扫密度及动态增强螺旋CT表现及病理改变。结果CT平扫6例为等密度,15例为低密度,5例为高密度,16例为混杂密度。平扫、皮质期、实质期、肾盂期肿瘤实体CT值范围分别为:23~53HU、98~159HU、48~102HU、45~82HU。皮质期41例强化峰值≥88HU,肾盂期迅速下降;40例肿瘤细胞排列为实性,含丰富血窦;40例肿瘤强化不均匀,病理上40例可见出血、坏死、囊变。CT上25例可见假包膜,病理上35例可见假包膜。结论肾透明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与病理类型及肿瘤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2.
姚秀娟  陈祥义  张如意  于亚威 《浙江医学》2017,39(20):1803-1805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C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CCPRCC的石蜡标本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其中3例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随访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结果肿块最大径1.5~4.2cm,切面呈囊实性或实性。镜下观察,肿瘤包膜完整,瘤细胞排列成腺管状、乳头状、腺泡状、囊状、巢状或缎带状结构,囊内或腺腔内见分泌性蛋白。肿瘤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具有丰富的透明胞质。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较为一致,远离基底膜呈线状排列,Fuhrman核级低,其中4例为1级,2例大部分区域为1级、局灶为2级。2例肿瘤间质内见局灶平滑肌成分。6例均未见核分裂象及肿瘤性坏死,未见血管侵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6例肿瘤细胞均弥漫强表达CK7、CAⅨ、缺氧诱导因子-1α、高分子角蛋白、PAX-2、PAX-8及波形蛋白;不表达CD10、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及TFE3;Ki-67阳性指数约1%~5%。3例FISH检测显示均无第7和17号染色体的获得,也无Y染色体及3p的缺失。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16个月,均无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CCPRCC是一种新分类的惰性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需与具有透明细胞和乳头状结构的肾癌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多层CT影像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进行平扫及增强三期扫描。结果 51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平扫表现为不均匀肿块,呈稍高密度影;增强后皮质期和髓质期明显不均匀强化,肾盂期强化程度迅速下降;均出现不同程度囊变、坏死,钙化3例。结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大部分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肾透明细胞癌是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是诊断肾癌的主要方法.本文搜集我院2007年4月至2011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10例,对其MSCT表现作一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28 ~ 74岁,平均55.1岁.无痛性肉眼血尿2例,腰痛、腰酸3例,突发性左腰痛不适1例,乏力、消瘦、贫血1例,另3例无明显症状,于体检时发现.1例右中腹部可触及边缘不清、质地较硬的肿块,其余9例腹部和腰部均未触及肿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肾透明细胞癌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征象评估病理分级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收治38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SUP)病理学分级将患者分为低级别组和高级别组,对比分析肾透明细胞癌病理高低级别MSCT征象。结果 低级别组患者与高级别组患者肿瘤最大径、平扫CT值、强化均匀、有假包膜等MSCT征象比较无差异(P>0.05);低级别组患者肿瘤形态、密度、皮髓交界期强化程度、皮髓交界期肿瘤实质与同侧正常肾皮质CT值差及实质期肿瘤实质与皮髓交界期瘤实质CT值差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 MSCT可清楚显示肾透明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其影像学征象与病理学分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临床上初步诊断肾透明细胞癌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结合病理分型分析肾细胞癌的CT影像特点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36肾细胞癌,术前均做CT检查(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CT影像特点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5例透明细胞癌,1例颗粒细胞癌,2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4例乳头状癌,3例嫌色细胞癌,1例集合管癌.新的病理分型将颗粒细胞癌和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均归入透明细胞癌,此类型血供丰富,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相血供相对较少,强化程度低于透明细胞癌.结论各型肾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的特异性不强,最终分型仍依靠病理,仔细分析肾癌的CT影像特点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腮腺转移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分析我院2008年1例肾透明细胞癌孤立性腮腺转移临床病理特征,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鉴别诊断、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男性,60岁,2008年发现左面部肿物6个月,临床诊断腮腺混合瘤.大体:孤立性肿物1个,大小为6.0cm×4.5cm×1.1cm,界限清,无包膜,切面灰白暗红相间.镜下肿瘤位于腮腺组织周围,瘤组织呈腺泡状排列,瘤细胞胞浆丰富,透明(少许嗜酸),核大小一致,间质血窦丰富.追问病史,患者2002年于我院因左肾透明细胞癌行左肾切除术.复查:原肾癌切除后病理切片,左侧腮腺肿瘤与原肾癌组织像完全一致.病理报告:左腮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结论 肾透明细胞癌腮腺转移少见,病理诊断需除外腮腺原发透明细胞肿瘤,结合原发灶及免疫组化可以明确诊断.术前建议细针穿刺诊断,为腮腺切除术前准备提供重要的依据,腮腺切除术伴有面神经保护可作为孤立性腮腺转移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腮腺转移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我院2008年1例肾透明细胞癌孤立性腮腺转移临床病理特征,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鉴别诊断、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性,60岁,2008年发现左面部肿物6个月,临床诊断腮腺混合瘤。大体:孤立性肿物1个,大小为6.0cm×4.5cm×1.1cm,界限清,无包膜,切面灰白暗红相间。镜下肿瘤位于腮腺组织周围,瘤组织呈腺泡状排列,瘤细胞胞浆丰富,透明(少许嗜酸),核大小一致,间质血窦丰富。追问病史,患者2002年于我院因左肾透明细胞癌行左肾切除术。复查:原肾癌切除后病理切片,左侧腮腺肿瘤与原肾癌组织像完全一致。病理报告:左腮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结论肾透明细胞癌腮腺转移少见,病理诊断需除外腮腺原发透明细胞肿瘤,结合原发灶及免疫组化可以明确诊断。术前建议细针穿刺诊断,为腮腺切除术前准备提供重要的依据,腮腺切除术伴有面神经保护可作为孤立性腮腺转移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9.
肾癌是最常见的后腹膜恶性肿瘤,其中以肾透明细胞癌最多,约占所有肾癌亚型的70%。肾透明细胞癌血供丰富,血运转移快,术后5年生存率较低。因此,术前准确诊断和判断肿瘤分期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十分重要。我们对42例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和病理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CT表现和肿瘤细胞类型、细胞排列方式、肿瘤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肾透明细胞癌术前亚型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