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银屑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银屑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收集门诊寻常型银屑病患者205例,填写病例调查表,按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统一证候判断,研究证候与调查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205例银屑病患者主要证候有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血热血瘀证、血热血燥证及血瘀血燥证。这6个主要证候在不同年龄组、不同病期和不同现病程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银屑病进行期以血热证为主,常兼血瘀、血燥;静止期最多见的是血热血瘀证;消退期以血燥证多见,故不能简单地以西医分期代替中医辨证分型来论治银屑病。  相似文献   

2.
2651例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的分布和演变规律.方法 按照临床流行病学群体研究.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设计,用EPIINFO6.0建立数据库,对2 651例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构成情况及与病期、民族、银屑病病史、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病情严重程度的关联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 寻常型银屑病主要证候为血热证(53.8%)、血燥证(27.4%)和血瘀证(18.1%),其他证候较少见(0.6%);兼挟证候主要有挟湿、热、瘀、毒.主要证候在银屑病各病期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候分布与民族和银屑病家族史无关联(P>0.05),与银屑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病情严重程度有极密切的关联(P<0.01).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疾病初期一般为血热证,以后病情或者好转,或转化为血燥证或血瘀证.血热证是病机转化的关键,吸烟、饮酒、疾病严重程度等可能在证候转化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卢传坚  曾召  谢秀丽  宁江 《中医杂志》2012,53(11):959-961
目的 探讨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查找1979-2010年寻常型银屑病文献,筛选出证候文献,利用Excel建立证候名称数据库并进行频次统计,探索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结果 最终筛选合格文献920篇,证候出现2 033次,规范后整理中医证候分布按频率(占总证候的百分率)大小依次排序,百分率大于1%的有9个证候,占所有证候比例的95.97%,分别是血热证(32.86%)、血燥证(23.56%)、血瘀证(19.43%)、风热证(6.34%)、湿证(4.87%)、血虚证(3.30%)、热证(2.51%)、风湿证(1.72%)、脏腑亏虚证(1.38%),排前3位的证候血热证、血燥证及血瘀证所占比例为76.85%.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以血分辨证为主,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是其基本证候.  相似文献   

4.
寻常型银屑病常见证候分布特点的现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寻常型银屑病现代文献的研究分析,规范其证候名称,总结其常见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检索1949年到2009年的有关文献,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寻常型银屑病的证候文献数据库,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证候的频次、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对文献中出现的寻常型银屑病证候进行名称规范后,获得共计173个证候类型。其中出现频率≥3%的6个证候类型分别是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血虚风燥证、血虚证及湿热证;不同分期出现频率≥10%的证候类型分别如下:进行期为血热证;静止期为血燥证、血瘀证和血虚风燥证;退行期为血燥证、血虚风燥证。结论:寻常型银屑病的证候类型比较繁多,以气血津液辨证方法为依据者居多。  相似文献   

5.
高频超声在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高频超声技术研究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厚度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求无创、有效的评价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方法:将87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血热证组、血燥证组、血瘀证组,应用高频超声检测各组患者靶皮损及周围正常皮肤的表皮及真皮厚度.结果:银屑病患者皮损区表皮和真皮均较周围正常皮肤增厚.真皮增厚尤为明显;血瘀证组的皮损区真皮厚度指数大于血热证组及血燥证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瘀证患者的皮损区皮肤增厚程度较血热证及血燥证明显.应用高频超声检测银屑病皮损厚度可能成为血瘀证银屑病患者与非血瘀证银屑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中医常见症状的分布特点及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通过检索1975—2015年有关寻常型银屑病的文献、期刊,应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症状的频次、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寻常型银屑病主要证候为血热证(25.15%)、血瘀证(18.58%)及血燥证(17.76%),皮损症状中出现频率大于3%的症状及其频次如下:点滴状3602次、斑块状3298次、钱币状2327次、瘙痒2635次、新皮疹不断出现增多2003次。结论寻常型银屑病初起多以血热内蕴为主,后期逐渐转化为血燥证、血瘀证及血虚证,缠绵难愈且反复发作,需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专家问卷调查法,探讨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方法]在前期文献研究、临床银屑病患者症状等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制专家问卷,应用专家问卷调查法(Delphi法)对在北京6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46位皮肤科专家进行信函式专家问卷调查,利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通过分析专家对寻常型银屑病证候、证候要素常见程度的变异系数、均数、累积百分比,探讨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专家问卷46份,回收问卷46份,回收率(积极系数)为100%。根据寻常型银屑病证候、证候要素常见程度的数据分析,按照累积百分比≥70%且变异系数≤0.35的原则,确定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见证候为: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血热风燥证、血虚风燥证和湿热证;常见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血、肌肤、肝、脾、肺;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为:血热、热(火)、血瘀、血燥、风、湿。[结论]专家问卷调查法能较好的达成专家共识。通过本研究确定了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为进一步建立寻常型银屑病基于证候要素的中医辨证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证型与血清炎症因子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探讨其与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9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其中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各30例,ELISA检测血清LRG1、TGF-β1水平,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同时进行患者PASI评分。结果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血清LRG1、TGF-β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LRG1水平血热证、血瘀证高于血燥证(P<0.05);血热证与血瘀证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GF-β1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P<0.05)。患者PASI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P<0.05),血清LRG1、TGF-β1水平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血清LRG1、TGF-β1水平升高,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间血清LRG1、TGF-β1存在差异,提示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次研究对不同中医证型的银屑病患者进行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测定。为中医从血分辨证思想找寻现代免疫学检查的依据,使中医证候客观化,为临床辨证提供简便可行的试验室检查依据。方法选择寻常型银屑病常见的三种中医辨证分型,后对临床病例进行搜集整理,共收集病例53例,其中血热证20例,血燥证20例,血瘀证13例。血热证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1例;血燥证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2例;血瘀证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3例。抽取受试者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其T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CD3+,CD4+,CD8+,CD4/CD8)并记录比较各组间有无差异。结果按不同中医辨证分型将寻常型银屑病分为血热,血燥,血瘀三组,对三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分析发现:CD4+T细胞水平上,血热组患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血燥组及血瘀组(P〈0.05);而血燥组与血瘀组患者的CD4+T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而CD8+及CD3+T细胞的百分比三组间均明显差异(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与T细胞亚群水平的异常相关,其中血热证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水平较其他明显升高,故可认为血热型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正处于免疫亢进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文本挖掘探索中医辨治银屑病的证候分类及血热证的中药用药规律。方法:采集治疗银屑病的相关文献,建立Access数据库,运用SQL对数据进行处理,挖掘中医辨治银屑病的证候分类及用药规律。结果:血热证、血虚证、血瘀证、风热证、湿热证是依次排在前5位的银屑病证型;血虚证是最常与其他证型相兼的证型;生地黄、青黛、土茯苓、茯苓、丹参是依次排在前5位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中草药;青黛是最常与其他中草药配伍使用治疗血热证的中草药。结论:文本挖掘获得的中医辨治银屑病的证候分类及用药规律符合临床实际,为银屑病中医辨治的规范标准化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寻常型银屑病中医治疗方案的临床验证,确定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奠定基础. 方法 选择寻常型银屑病患者186例,其中血热证131例,血燥证34例,血瘀证21例.按照预先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内治法血热证治以凉血解毒,血燥证治以养血解毒,血瘀证治以活血解毒.外治法有中药湿敷、中药浸浴、针灸疗法及其他疗法.在治疗的第8周和第12周观察银屑病皮损面积、严重程度指数(PASI)和不良反应.结果 在中医治疗方案实施中,中药汤剂口服是应用最多的方法,其余依次为中药软膏外用、中药药浴、中成药口服和中药湿敷.完成8周治疗的158例患者中总有效126例占79.7%0,其中血热证组为78.2%,血燥证组为82.4%,血瘀证组为82.6%,各证型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治疗至12周的100例患者中总有效89例占89.0%,其中血热证组为92.1%,血燥证组为89.5%,血瘀证组为77.8%,各证型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汤剂口服、中药软膏外用、中药药浴、中成药口服和中药湿敷是中医治疗银屑病常用的治疗方法,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肯定,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2.
干燥综合征106例中医证候分类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郝伟欣  董振华 《中医杂志》2006,47(7):528-530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SS)中医证候学及病因病机的特点.方法:对106例SS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将中医首诊时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证候分类,分别统计各证候类型与发病年龄、病程、临床症状、舌象、脉象及主要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将SS分为阴虚内燥、气阴两虚、阴虚血瘀、阴虚湿热、气阴两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湿热6个证候类型.结论:SS以肝肾阴虚为主,累及肺脾气虚,兼夹瘀血、湿热为患.虚实夹杂为SS的证候学特点,阴虚津亏为本,气虚、阳虚为其所累,瘀、痹、燥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4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按照统计学方法,探讨该病的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47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平均年龄为(64.03±8.06)岁,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尤以60岁以上的发病率高。男女发病比例为1∶1.53,糖尿病病程在0~10 a者最多。本病各证型出现比例为:阳虚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阴虚血瘀证。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多发生于老年人,与糖尿病病程关系并不密切,辨证多以阳虚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较为多见,血瘀贯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始终。  相似文献   

14.
151例慢性心力衰竭血瘀证患者的证、治规律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血瘀证及其兼夹证的演变规律和用药特点.方法:收集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全部资料完整的151例CHF患者病历,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分析患者的入院时中医证候要素、辨证分型、心功能分级及首剂中药方药,分析CHF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证候要素、血瘀证兼证在不同心功能分级间的分布规律以及中药用药规律.结果:CHF的中医证候要素有气虚、阴虚、阳虚及血瘀、痰浊、水饮,其中出现频数最多的是血瘀(69.54%),血瘀常兼夹气虚、痰浊.CHF血瘀证亚型与心功能的关系:CHF心功能Ⅱ,Ⅲ,Ⅳ级的中医证型均以气虚血瘀证为主,心功能Ⅱ,Ⅲ级还常见痰瘀互阻证,心功能Ⅳ级还常见血瘀水停证和阳虚血瘀证.中药治疗以活血、益气、利水、化痰为主,活血化瘀中药的应用频率依次为:丹参、当归、川芎、益母草等.结论:血瘀证是CHF最常见证候,病程不同时期常兼夹气虚、阴虚、阳虚、痰浊、水饮,活血化瘀中药应用频率最高,常配合益气、温阳、利水、化痰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证候分布特点。方法 5个研究中心于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47例,给予现代康复或中医康复训练,评估入组时和入组21天时改良的Ashworth分级和证候积分,并对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47例患者中,痉挛程度有效改善71例,无效76例。治疗前患者以痰证、血瘀证、火热为主,同时夹杂气虚证候;经康复治疗后,痉挛程度改善有效组的患者转变为气虚证和血瘀证为主要证候,证候复杂程度减少;无效组中,患者仍以痰证和血瘀证为主,且证候组合较复杂。结论痰证和血瘀证是中风病偏瘫痉挛患者的重要病证基础,贯穿痉挛始终;随痉挛程度改善,证候由痰瘀、火热、气虚等多种复杂证候组合逐渐转变为气虚血瘀为主,证候复杂程度呈现出逐渐减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冯玉  高月平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0):1937-1940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目前国内外妇产科学研究的热门疾病之一,中医药在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有其优势性。该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对江苏地区确诊PCOS的401例患者进行中医证型观察及饮食失宜情况调查,探究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饮食失宜因素的相关性,为该病的进一步病因学探究提供临床依据。该病的中医证型分布是以肾虚证、痰湿阻滞证、气滞血瘀证、肝经湿热证及由4种基本证型相兼形成的复合证型构成,且以复合兼夹证型为主(占60.85%);结合中医虚实辨证分析,本病以纯实证证型为主(占46.88%),其次为虚实夹杂证(占45.39%),纯虚证较少见。饮食失宜因素与该病发病有相关性,其中不同饮食失宜情况与中医证型分布呈显著性相关。痰湿阻滞证是该病的主要证型,饮食失宜因素与PCOS中医各证型分布相关性如下:偏食肥甘油腻者以痰湿阻滞的基本证型为主,肾虚型基本证型较少;偏食辛辣刺激者以气滞血瘀的基本证型为主;贪凉喜冷者以气滞血瘀的基本证型为主;有节食减肥史者以痰湿阻滞型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类、分布规律。方法 :采集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35项变量进行分析,结合证素辨证体系寻找本病的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结果:证素辨证学研究得出本组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病位证素5项,病性证素9项,其中病位证素主要涉及脾、肠、肾、肝,病性证素主要涉及气虚、湿、热、阳虚、寒、气滞;采用因子分析35个证候条目,结合证素辨证学及专家讨论,总结出6类中医证型: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虚肠燥证、血瘀肠络证;采用聚类分析得出上述证型的分布比例,依次为脾胃气虚证28.16%(58/206)、大肠湿热证23.30%(48/206)、脾肾阳虚证21.84%(45/206)、肝郁脾虚证13.11%(27/206)、阴虚肠燥证8.74%(18/206)、血瘀肠络证4.85%(10/206)。结论:老年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型有六类,以气虚证、湿热证、阳虚证最常见。  相似文献   

18.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 方法 收集江苏省8家医院444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辨证分为湿热蕴结证、瘀热阻滞证、痰浊阻滞证、肝肾阴虚证.统计患者病程、年龄、地区,并检测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总结各证候患者病程、年龄、地域、分期、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分布规律.结果 444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湿热蕴结证150例,占33.78%;瘀热阻滞证131例,占29.50%;痰浊阻滞证117例,占26.35%;肝肾阴虚证46例,占10.36%.瘀热阻滞证和肝肾阴虚证病程长于湿热蕴结证和痰浊阻滞证(P<0.05);年龄较轻者主要表现为湿热蕴结证,较长者主要表现为瘀热阻滞证(P<0.05);急性期以湿热蕴结证为主,间歇期以痰浊阻滞证为主,慢性期以瘀热阻滞证为主(P<0.05);各地域间及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方面证候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与患者病程、年龄、地域、分期、炎性指标等因素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