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持续性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长期无任何不适症状.也可有频繁发作的临床症状,其症状的发生与否和性质可能与心室率和/或心律的变化及R—R长间歇有关,我们通过对82例AF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研究临床症状与动态心电图R—R长间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十二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仪对患者进行24h心电监测,将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主要分布在夜间和/或睡眠时分为夜间和/或睡眠组,将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主要分布在白天和/或活动时分为白天和/或活动组,将2组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对比研究。结果70倒心房颤动患者中,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R—R间期1.5-2.0s)夜间和/或睡眠组50例,其中R-R间期〉2.0s患者8例(16%);白天和/或活动组20例,其中R-R间期〉2.0s患者i8例(90%),2组间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在夜间和/或睡眠时多由速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在白天和/或活动时房室传导阻滞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地探讨60例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测房颤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小时记录60例患者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长R-R间期发生总次数及昼夜发生频率的相关性。结果60例患者发生1.5秒以上的长R-R间期共1286次,其中夜间966次,占75%,白天320次,占25%。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并长R-R间期时,应检测长R-R间期发生的频率,发生的时间,结合临床和病史,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及病窦可考虑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必要时行人工起搏器及早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4.
32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时是否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方法收集门诊及住院病人心房颤动伴≥1.5s的长R-R间期者32例,连续记录24h动态心电图,统计1.5s以上的长R-R间期发生时间及频度,最长R-R间期,心房颤动时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及平均心率,阵发性心房颤动在监测同时记录到窦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共出现≥1.5s的长R-R间期386次,其中白天56次,夜间330次,心房颤动时最快心率100~180(平均120±25.5)次/min,最慢心率50~60(平均55±4.5)次/min,平均心率60~96(平均70±6.5)次/min,24h最长R-R间期1.5~3.0s,转复后29例房室传导正常,2例仅P-R间期延长,1例在夜间偶见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并显示长R-R间期大多(90.3%)发生在夜间11时至次日凌晨6时的睡眠状态。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时,如果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不要轻易做出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可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的表述,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到的30例房颤伴>2.0s长R-R间期者进行相关分析,对心室率低于60次/min患者行重复检查动态心电图,统计长R-R间期发生的时间、年龄、阵次、平均心率及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房颤病例中伴长R-R间期发生率高龄患者高于低龄患者。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心室率越快,长间期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越多。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间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比较频繁。结论:房颤时凡心室率较慢,平均心室率<60次/min,长R-R间期出现次数明显增加并与睡眠不相关,出现室性或交界性逸搏或伴交界性逸搏心律,出现头晕或晕厥病史者,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男女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为明确诊断重复检查动态心电图对了解房颤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及指导临床用药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长间歇。方法对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15例窦性心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合并心室长间歇进行分析。男10例,女5例,年龄51岁~78岁,平均年龄(66.5±7.46)岁,特发性心房颤动7例,冠心病7例,糖尿病2例,高血压3例。结果15例患者共发生特发性心房颤动605阵,大于2.0s的长间歇162次,大于2.5s的长间歇53次,大于3.0s的长间歇19。次时间分布为白天21次,夜间122次。心房颤动发作前后的窦性P-R间期在0.15s~0.20s之间的有8例,Ⅰ度房室阻滞4例,Ⅱ度1型房室阻滞2例,P波时限〈0.11s的7例,P波时限〉0.11s的8例。24h最高心率76~176次/min,平均(126.4±23.4)次/min,最低心率34~46次/min,平均(42.1±2.91)次/min,心率52~91次/min,平均(68.5±11.11)次/min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长间歇多出现于夜间睡眠时,心肌缺血、房内阻滞、房室阻滞等是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11例窦性心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伴发心室长间歇进行分析。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50岁~77岁,平均(66.6±7.48)岁,特发性心房颤动6例,冠心痛5例,脑梗塞1例。结果:11例共发生特发性心房颤动570阵,大于2.0s的长间歇141次,长间歇在2.0s~2.7s。时间分布为白天16次,夜间125次,心房颤动发作前后的窦性PR间期在0.15s~0.20s之间者6例,一度房室阻滞3例,二度Ⅰ型房室阻滞1例。P波时限<0.11s的5例,≥0.11 s的6例。24h最高心率77bpm~175bpm,平均(126.5±23.2)bpm,最低心率35bpm~47bpm,平均(42.2±2.92)bpm,平均心率53bpm~90bpm(68.6±11.12) bpm。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室长间歇多出现于夜间睡眠时,心肌缺血、房内阻滞、房室阻滞等是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期时是否合并II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诊断.方法 选择Af伴≥2.0s的长R-R间期住院患者15例,连续记录24h动态心电图(DOG),统计2.0s以上的长R-R同期发生时间及频度,最长R-R间期.Af时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及平均心率,阵发性Af在监测同时记录到赛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共出现≥2.0s的长R-R间期196次,其中白天20次,夜间176次,Af时最快心率93~175(平均121.3±24.5)次/min,最慢心率40~57(平均48.2±5.3)次/min,平均心率59~95(平均72.8±12.1)次/min,24h最长R-R间期2.1~3.0s,转复后13例房室传导正常,2例仅P-R间期延长,井显示长R-R间期大多(89.8%)发生在夜间.结论 Af伴长R-R间期者不要轻易做出合并II度AVB诊断,可用"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表述并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作出判断较为客观. 相似文献
9.
10.
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动态心电图24h记录到的37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对长R-R间期与睡眠相关或不相关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37例患者共出现长R—R间期(≥2.0s)526次,白天65次(12.4%1,夜间461次(87.6%);平均心室率〈60次,分者25例、≥60次/分者12例;37例患者的长R—R间期在2.0~4.9s之间。长R—R间期与睡眠相关者29例、不相关者8例。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多发生在夜间睡眠状态。与睡眠呈显著相关性(P〈0.01),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为非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一般无临床意义,诊断心房颤动伴Ⅱ°房室传导阻滞(AVB)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48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心房颤动48例合并长RR间期的患者检测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结果以及发生时间和症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房颤病例中伴长R-R间期发生率男性患者略高于女性患者.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心室率越快,长间期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越多.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间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时间比较频繁.室性逸搏或交界性逸搏多出现于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后.结论:房颤时凡心室率较慢,有长的R-R间期>2.5 s,且长R-R间期出现次数明显增加并与睡眠不相关,又出现头晕或晕厥病史者,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频发的持续性较长的长R-R间距,同时伴有脑缺血的症状,以及减慢心室率药物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而该药物又不能停用则都是起搏器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进行分析.探讨常见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问期≥2.0ms者,统计导致长间期的病因和相关心电图改变.结果 有相关心、脑血管病史者长R-R间期、逸搏、逸搏心率、停搏的发生率高于无心、脑血管病史者.结论 长R-R间期的发生率与心、脑血管病有相对应关系,对临床药物使用、人工心脏起搏器安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中房颤伴R-R间距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检出房颤伴长R-R间距65例,对平均心室率、长R-R间距以及其与睡眠是否相关进行比较。结果:65例中长R-R间距815次,白天105次(约占12.88%)、夜晚710次(约占87.12%);平均心室率<60次/min 40例,≥60次/min 20例,长R-R间距<2.5 s 20例,≥2.5 s 45例;长R-R间距与睡眠不相关30例,与睡眠相关35例。结论:房颤伴长R-R间距多在夜晚睡眠时出现,R-R间距越长,平均心室率越慢。 相似文献
14.
Holter检出房颤伴长R-R间歇临床意义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 (Af)伴长R -R间歇在诊断窦房结或房室结病变中的价值 ,临床上争议颇多 ,动态心电图 (HOLTER)发现原有的诊断标准已不适用 ,但新的标准尚不统一。本文通过51例Af伴长R -R间歇的Holtre监测资料分析 ,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可能的诊断参考指标。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38例 ,女性13例。年龄40~81岁 ,平均65.2岁。Holter监测发现24h中均有1次以上的长R -R间歇 (>1.5s)。临床诊断为冠心病23例 ,风湿性心脏病20例 ,肺心病3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 ,扩张型心肌病3例 ,原因不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房颤伴长间歇进行时间上的分析。方法:采用美国MARS3000动态记录仪连续24 h记录。结果:在睡眠状态下心室率缓慢时房颤患者容易出现长R-R间歇(R-R)1.5 mm。结论:房颤伴长间歇一般均为生理性的,无需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动态心电图(DCG)对房颤(AF)伴长R-R间期的诊断临床价值.方法: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DCG显示AF伴长R-R间期患者83例,结合睡眠与长R-R间期的相关性分为睡眠无关组和睡眠相关组.比较两组长R-R间期次数、心室率、逸搏、晕厥、长R-R间期、逸搏心律发生率.结果:两组共发生12643次长... 相似文献
17.
对 30例慢性心衰房颤患者使用一段时间的洋地黄药物后 ,在心电图上出现长 R- R间期达 1.5秒以上或见 1秒以上的等长 R- R间期 ,继续使用维持量的地戈辛口服或小剂量西地兰试用。 2 6例并未发生洋地黄中毒 ,心衰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或未加重 ,提示上述心电图改变多数并不是停用洋地黄的指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缓慢型心房颤动(Af)伴发长R-R间期在静态心电图(ECG)中发生率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静态ECG表现为缓慢型Af的患者,根据有无伴随头晕、黑矇、晕厥等相关症状,分为有相关症状组A组37例,无相关症状组B组29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80岁)42例,非高龄组(〈80岁)24例。观察缓慢型Af伴发长R-R间期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发生长R-R间期30例,占81.08%,B组发生6例,占20.69%。A组发生率高于B组(χ2=10.87,P〈0.05);高龄组发生29例,占69.05%,非高龄组发生7例,占29.17%,高龄组发生率高于非高龄组(χ2=11.63,P〈0.05)。结论静态ECG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缓慢型Af伴发长R-R间期,对伴发头晕、黑矇、晕厥等相关症状患者和高龄患者应高度重视,适当延长ECG描记时间,详细描述长R-R的长度,慎重Af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为临床医生尽早干预和处理提供依据,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临床研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8月‐2014年8月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 s)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长RR间期发生时间、频次和症状的规律。结果男性患者房颤长RR间期发生率要高于女性患者,长RR间期发生频次夜间要明显多于白天,大多数房颤长RR间期患者心室率在60次/min以下,且心室率越低,长间期发生频率越多;房颤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RR间期次数更多,持续时间更长。结论对于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能够直观地看到长RR间期发生的时间、长度和频次,结合心室率与长RR间期的关系和临床病史有助于诊断患者是否有房颤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能,尽早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Af)患者做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时,常发现长R-R间歇(≥1.5s),临床上对此现象是否诊断为房室传导阻滞争议颇多.本文对102例持续性房颤伴长R-R间歇的Holter资料进行分析,浅析其临床特征及意义. 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