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肠道菌群是人体消化道内复杂、动态的微生态系统,生理条件下与宿主之间存在着平衡的共生关系。然而,在慢性肝病和肝癌等病理状态下,肠道菌群的组成和肠道通透性会发生显著变化,导致菌群失调和细菌易位。肠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一方面进入肝脏激活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另一方面进入循环形成内毒素血症,共同促使慢性肝病和肝癌恶化进展。目前,针对肠道菌群治疗慢性肝病和肝癌的策略包括合理运用抗生素、益生菌或益生元,粪便微生物移植。本文就肠道菌群在慢性肝病和肝癌中的潜在作用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在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60例男性ALD患者(ALD组)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30例男性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ALD组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 相似文献
4.
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胆汁酸(bile acids,BAs)作为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和信号分子,从不同层面参与NAFLD的发病。本文总结了肠道菌群-胆汁酸轴在NAFLD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药物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7.
8.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然而目前该病的对因治理仍未取得突破。近年来,肠道菌群在AD 发病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比例随着年龄增加会发生变化,其代谢产物数量改变对认知行为有一定影响,肠道菌群还与脑肠轴双向交流、相互作用。目前,已经证实肠道细菌参与到包括Aβ蛋白沉积、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神经炎症、氧化应激损伤、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神经递质失平衡、胰岛素抵抗在内的AD 发病机制中。未来,针对致病相关种类的肠道细菌进行特异性调节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10.
结肠腺癌与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疾病(节段性回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因发病率高且有潜在的严重性而被较发达国家的胃肠病学家优先考虑。法国居民在其一生中得结肠癌的机率为1:25,患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疾病的机率为1:1000。一些新的治疗选择,例如化疗及细胞因子和粘连分子的单克隆抗体等正在被研制。虽然这些治疗方法的疗效正日益提高,但与此同时费用也在不断上涨。目前一些预防方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与正常大鼠的肠道菌群特征,探讨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分别饲以普通饲料、高脂饲料,12周后收集血、肝脏及盲肠黏膜等标本,检测血脂、肝功能指标,行HE染色明确肝组织病变程度,提取盲肠黏膜组织DNA行16S rDNA高通量Illumina测序检测肠道微生态变化.结果 模型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LDL-C浓度比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显示正常组的sobs、chao、ace、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在菌门水平上,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值下降(2.192±0.144 vs 1.543±0.250,P=0.034),而疣微菌门的比例显著增加(0.088±0.016vs 0.254±0.056,P=0.003);在菌属水平上,模型组乳杆菌属比正常组明显下降(0.683±0.207 vs 2.908±0.841,P=0.025).结论 肠道菌群变化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肠道菌群及血中内毒素的情况,并探讨两者的关系。方法:检测40例慢性肝炎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新鲜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同时取外周静脉血,定量检测内毒素。结果:在慢性肝炎时,双歧杆菌有明显减少(P<0.05),95%的B/E值低于正常,外周血中内毒素显著升高(P<0.001),大肠杆菌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现双歧杆菌与内毒素有相关性(r=-0.3845,PV<0.05),B/E与内毒素也有相关性(r=-0.5795,P<0.001),但大肠杆菌与内毒素无相关性(r=-0.2529,P>0.10)。结论:在慢性肝炎时肠道中有菌群失调,且与外周血中的内毒素升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与正常肠道菌群相比,PD患者肠道菌群发生显著变化。紊乱的肠道菌群通过代谢产物破坏肠黏膜上皮,提高肠黏膜通透性,直接或间接影响肠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Toll样受体通过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产生炎症反应,进一步诱导小胶质细胞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的神经毒性作用。PD病理学标志物Lewy体中的α-突触核蛋白受肠道菌群影响,从肠神经系统移动到中枢神经系统,诱发免疫反应,导致脑内小胶质细胞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神经毒性作用。总之,肠道菌群紊乱在PD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肠道菌群在PD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和机体的平衡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两者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共同维护着机体的健康状态。肠道微生物群的紊乱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可能的机制包括激活Toll样受体4、影响代谢产物水平、产生内毒素以及促进炎症纤维化的进展等,这些机制共同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和发展。目前有证据表明可以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紊乱来辅助肝癌治疗,包括益生菌、免疫治疗、粪便微生物移植和抗生素等方法。本文将探讨肠道微生物群导致HCC发生的多种机制,以及针对肠道微生物群失调所采取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是存在于人体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对人体的生理和代谢稳态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科研人员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除与消化系统疾病有着密切关系外,同时对循环、神经、呼吸、内分泌等系统疾病的发生与转化也有一定的作用。文章重点探索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并对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肠道菌群作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靶点的干预研究提供新的科研思路。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美国及世界范围内肝功能损害最常见的原因。肠道菌群与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功能的改变通过Toll样受体4(TLR4)特异性识别脂多糖,并激活炎症相关基因的活性,促使肝脏慢性炎症的产生,诱导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最终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与发展。肝脏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小肠细菌的过度生长也被证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肠道微生态变化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 ,乙肝病毒携带达 1.3亿 ,而每年乙型肝炎的发病人数达 1千 3百万。由于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极为复杂 ,虽然一些抗病毒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 ,但是慢性肝炎进展为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目前 ,人工肝、肝移植可降低其病死率 ,但由于经济、技术等条件限制 ,慢性肝炎总体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已知内毒素、内毒素 肿瘤坏死因子 ,细胞因子网络作用 ,通过致肝细胞凋亡、坏死 ,在慢性肝炎重型化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肝肾综合征、感染起着重要作用。而对内毒素、感染产生的源头 肠道微生… 相似文献
20.
肠道菌群在生命健康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调节新陈代谢,并参与炎症和免疫的关键阶段.最近的研究已经表明肠道菌群在癌症的发生以及小鼠模型和患者的抗癌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第三位癌症死亡原因,大多数HCC发生在有慢性肝病的患者中,主要由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