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晓灵  张钲 《临床荟萃》2011,26(14):1263-1263
严重缓慢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停搏、病窦综合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能引起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危及患者生命,临时起搏器用于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时抢救或预防性治疗[1].急性心肌梗死伴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冠心病介入治疗(PCI)术前安装临时起搏器可以提高患者手术的安全性,使患者顺利行PCI术,提高患者PCI手术的成功率.急性心包压塞是由于冠状动脉破裂、心肌穿孔等原因造成的心包腔内积液致使心脏收缩舒张严重受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导致休克甚至死亡的急症心].我们收治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行PCI术前安装临时起搏器,术后拔除起搏电极引起急性心包压塞,抢救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围手术期临时起博器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 ,我们对 2 1例各种手术患者同时合并严重窦缓、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置入临时起搏器 ,手术顺利 ,术后恢复良好。现将观察与护理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2 1例中男 10例 ,女 11例。其中普外科手术 12例 ,妇产科 5例 ,胸外科 4例 ;严重窦性心动过缓 19例 ,心率 45~ 5 2次 /min ,术前阿托品试验均阳性 ;Ⅱ度Ⅱ型A -VB 1例 ,心率 48次 /min ,Ⅲ度A -VB1例 ,为结性逸搏心率 ,心率 46次 /min ,均为产妇 ,经置入临时起搏器后而顺利剖宫产。所有患者置入临时起搏器后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恢复良好。1 2 手术方法 本组患…  相似文献   

3.
1993年3月-1996年3月,我科共施行各种类型心脏直视手术152例。其中11例术后使用心外膜临时起搏器。正确地应用临时起搏器,对于心脏复跳后心动过缓、心律紊乱、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具有增快心室率、增加心输出量,维持平稳渡过围手术期的决定性作用。结合文献复习,对于术后临时起搏器的应用及护理,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4.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及防治。方法观察本院先天性心脏病诊疗中心VSD患者763例,男352例,女411例,年龄1.6~18岁,平均(8.2±6.0)岁。分析所有患者封堵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经胸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的VSD病变特点及植入的封堵器的情况。结果术后3~5天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其中1例术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药物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3侧术前心电图即存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封堵器型号偏大。4例经激素治疗、营养心肌治疗在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7~10天内心电图恢复正常;1例经临时心脏起搏7天后心电图恢复正常,该患者在术后3个月再次间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内科治疗无效,于15个月后安装永久起搏器。结论术前有柬支传导阻滞、术中出现一过性柬支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的膜周部VSD是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高危因素。对于这类患者,在介入操作中要动作轻柔,切忌粗暴牵拉,谨慎选择封堵器,术后强化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5.
正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当心室率过慢时很可能发生阿斯综合征和猝死[1],引起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治疗方式以急诊安装临时起搏器予以心率支持,后根据病情择期行永久起搏器安装术为主[2]。临时起搏器植入目前主要经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途径,由于临时起搏电极多经心内膜起搏,为减少脱位常限制患者活动,从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3]。临时起搏器植入后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如电极导线移位、电极断裂、心肌穿孔、感染等[4],但其并  相似文献   

6.
2004年9月,我科为1例10岁患儿行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病历资料患者男,10岁,因“反复晕厥5年余,加重3d”门诊以“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炎”收入院。查体:血压100/7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率40次/min,律齐,胸骨右缘3~4肋间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心脏彩超示:左房、左室扩大,肺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异搏,平均心率37次/min,Ⅱ度2:1房室阻滞、间歇性房室阻滞。因经济原因患者家长选择安装VVI起搏器,于9月23日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术中顺利,术后给予抗感…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常并发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急性下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易并发Ⅱ度Ⅱ型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为病人早期死亡的原因之一。及时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进行治疗,可使病人平稳度过危险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漂浮电极床边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软英 《护理研究》2006,20(12):3336-3337
临时心脏起搏是一种过渡性体外起搏方式,用双电极导管经周围静脉送到右心室,电极接触心内膜,起搏器置于体外而起搏。常用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如严重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伴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而急需心脏起搏者,还可用于外科手术前心动过缓阿托品试验阳性者的保护性应用等。病人病情危急时应用临时起搏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保证安全可靠连续性临时起搏,术后的监护与护理起着重要作用。我科2003年6月-2006年6月共行床旁漂浮电极导管安置临时起搏器45例,起搏成功率100%。现从护理角度探讨床旁漂浮电极导管安置临时起搏器的应用和护理技术。  相似文献   

9.
心脏直视手术后临时起搏器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3年3月-1996年3月,2我科共施行各种类型心脏直视手术152例。其中11例术后使用心外膜临时起搏器。正确地应用临时起搏器,对于心脏复跳后心运过缓,心律紊乱,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具有增快心室率,增加心输出量,维持平稳渡过围手术期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肌营养不良,又称肌炎,是一种遗传性的骨骼肌异常的疾病,有不同的程度,累及心肌可以造成心衰、传导阻滞、房性和(或)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1])。而且,心律失常的发生对遗传性肌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取决定性作用。症状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植入起搏器的适应证,但继发于肌炎后出现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的报道较少,本文主要针对1例多肌炎累及心肌并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的患者进行病史追踪以及术后随访的资料进行  相似文献   

11.
赵软英 《护理研究》2006,20(36):3336-3337
临时心脏起搏是一种过渡性体外起搏方式,用双电极导管经周围静脉送到右心室,电极接触心内膜,起搏器置于体外而起搏。常用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如严重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伴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而急需心脏起搏者,还可用于外科手术前心动过缓阿托品试验阳性者的保护性应用等[1]。病人病情危急时应用临时起搏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保证安全可靠连续性临时起搏,术后的监护与护理起着重要作用。我科2003年6月—2006年6月共行床旁漂浮电极导管安置临时起搏器45例,起搏成功率100%。现从护理角度探讨床旁漂浮电极导…  相似文献   

12.
高龄老年人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人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治疗。方法12例高龄老年患者,年龄80~96岁。心律失常类型分别为快-慢综合征6例,Ⅱ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4例,窦性停搏2例。安置起搏器类型:DDDR 1例,DDD 5例,VVIR 4例,VVI 2例。结果(1)高龄老年患者心内膜阻抗增高。12例高龄老年患者心内膜阻抗870~1 460Ω。(2)3例85岁以上高龄老年患者术后1周后活动上肢导致起搏器囊袋内出血皮下血肿,发现后局部压迫和上肢制动,均自行吸收痊愈。(3)4例发生术中恶性心律失常。结论高龄老年人由于生理性衰老变化,在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的过程中及术后易发生手术并发症,临床治疗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5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谢少娟 《临床荟萃》1999,14(7):303-304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我国为常见病、多发病,易合并心律失常。现将我院1995年4月至1998年4月住院的104例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57例进行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慢性肺心病104例均符合197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其中57例有心律失常,男38例,年龄47~90岁,平均66岁;女19例,年龄45~83岁,平均63.5岁。57例心律失常患者中,60岁以上占47例。 1.2 心律失常类型 所有患者入院时都做常规心电图,结果如下:多发性房早21例,其中2例伴短暂性房性心动过速,偶发房早3例,快速型心房纤颤7例,快速性心房扑动1例,混乱性房性心动过速3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1例,窦-房游走心律伴多发房早合并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2例,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2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偶发室早2例,多发室早5例,其中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4.
王磊  张敏州  杨广 《临床荟萃》2007,22(11):817-818
患者,男,56岁,既往有吸烟史,无高血压和糖尿病史,2006年6月7日因反复胸痛1天,加重1小时到我院急诊就诊,行心电图提示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上抬0.2~0.3mV,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立即行深静脉穿刺置入临时起搏器,并予尿激酶1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及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10例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术后防治心律失常的护理经过.结果 术后3周内9例患者为窦性心律.1例为Ⅰ°房室传导阻滞.10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出院后3个月随访,9例为窦性心律,1例仍为Ⅰ°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术后加强心功能的维护,及时纠正各种诱因,尤其是纠正电解质紊乱,做好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以及临时起搏器应用的护理,是手术后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心脏临时起搏器又称体外起搏器,是抢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等严重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方法。通常安置临时起搏器患者均采用右下肢股静脉穿刺法,体外起搏器导管若固定不当易引起起搏器电极移位、导管脱出,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我科自2009年5月起采用优力舒弹力绷带固定临时起搏器导管150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65岁,因“反复晕厥1 d”于2013年2月22日入院,既往体健,否认冠心病、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入院后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心室率约38次/min,心肌酶CKMB及肌钙蛋白I均明显升高,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室性逸搏心源性晕厥。予以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泵入,心室率维持在54次/min左右,后复查心电图仍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室性逸搏心律,未见ST段动态变化。复查心肌酶及肌钙蛋白I进行性升高,完善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未再出现晕厥发作。入院第3天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当时心电监护示室颤,立即予以胸外按压后很快转为室性逸搏,但监护可见频发室早、短阵室速,故予以利多卡因静脉泵入,室性心律失常未见明显减少,且反复出现晕厥。行hol-ter监测示室性逸搏心律,频发室早、多形性室速,并可见2次短阵室颤,上述室性心律失常均在长短周期后发生(图1,2)。患者于入院第5日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大致正常冠状动脉,同时植入临时起搏器,设定起搏心率70次/min。返回病房后心电监护未见室早、室速,患者未再出现晕厥或意识丧失。术后复查hol-ter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无改善,未见室性心律失常。于住院第10天植入VVI永久起搏器,起搏频率70次/分,伤口拆线后病愈出院。1个月后随访患者未再诉晕厥发作,复查holter未见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8.
心脏临时起搏在老年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心脏临时起搏器在老年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学。方法:36例患者,男20例,女16例,年龄63~81岁,平均69.2岁。术前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缺血性ST—T改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5例,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1例。均于术前经右侧股静脉或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放入临时起搏电极于右室心尖部。起搏频率一般设定为60次/min。起搏电压3~5V,脉宽0.5ms,以VVI方式起搏。结果:14例病人在完全起搏的情况下完成手术,22例病人在部分起搏的情况下完成手术。使用电刀时将电搏模式改变V00方式,无起搏脱漏现象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对于老年手术患者合并有窦房结功能低下或间歇性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术前植入临时起搏器保护是一种简单、可靠、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用心脏临时起搏器抢救严重心律失常、更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及心动过缓的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需用临时起搏器保护的临床效果及护理经验。方法 2008年8月-2011年7月,共对3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者实施临时心脏起搏术。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做好器材及药品准备;术中抢救器械、抢救药品处于备用状态,作好术中配合及病情观察;术后护理,观察生命体征及相关症状变化。结果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患者共30例,除1例因合并下壁心肌梗死、严重心力衰竭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良好,病情稳定出院。结论心脏临时起博器运用于抢救严重心律失常患者、赢得进一步抢救时间,更换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患者的临时保护,以及心动过缓的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保护,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是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昝△△,(住院号0440819)男,20岁。患者出生后6月就被发现有心脏杂音。后经做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检查,诊断为先心病,房缺。于1986年10月14日在我院做房缺修补术。术后出现Ⅲ°房室传导阻滞,安置临时心内膜起搏器治疗。术后2月,Ⅲ°房室传导阻滞无改善,临时起搏心内膜电极又脱位,改用异丙基肾上腺素静滴,使患者心率维持在60次/分左右。三天后,患者出现频繁室性早搏,立即静脉注射利多卡因50mg,并以利多卡因每分钟3mg的浓度维持治疗,但室早无减少,并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继而发生心室纤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