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的论点后,各家对之注说不一,几千年来争议纷纭。但综合诸家解说的大意,似可归纳为下述四种看法。一、以张景岳的《类经》和李念莪的《内经知要》为代表所作的注解认为:七为阳数,八为阴数。损即消,益即长;阳不宜消,阴不宜长,反之,非死即病。故能知七损八益,察其消长之机,则阳长盛而阴不乘,二者可以调和。此是用阳七阴八天地应数的消长来解释的。二、与上说的实质相反,以张志聪的《素问集注》为代表,则谓:“阳常有余,故须损;阴常不足,故须益。然阳气生于阴精,知阴之不足而无使亏损,则二者可调。”这是以须着重固护阴精而立说的。  相似文献   

2.
“七损八益”一词首见于《素问·阴阳应大论》中 ,原文曰 :“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 ,不知用此 ,则早衰之节也。”《内经选读》(全国高等院校教材 )中对“七损八益”有四种解释 :一、张景岳、李念莪认为七为阳数 ,八为阴数 ,损即消 ,益即长 ,反之非死即病 ,故能知七损八益 ,察其消长之机则阳长盛 ,而阴不乘 ,二者可以调合 ;二、与上说相反 ,张志聪认为阳常有余 ,故须损。阴常不足 ,故须益 ;三、王冰、汪机、高士宗认为 :七损者 ,女子月事贵手时下。八益者 ,男子精气贵乎充满 ,反之则病 ;四、丹波元简认为《素问·上…  相似文献   

3.
<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帝曰:调此二者(指阴阳)奈何?歧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此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这段文字中的“七损八益”,历代医家解释不一。有说“女子以七七为天癸之终,丈夫以八八为天癸之极,然知八可益,知七可损,则各随气分修养天真,终其天年以度百岁”的,有说“七损八益者,言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的,  相似文献   

4.
七损八益是《内经》养生的内容之一。恽铁樵在《群经见智录》及《内经讲义》作了二种不同的解释,近在其未发表手稿《见智录续篇》中又发现其独创的新解。现将前后三说摘要介绍,略加讨论,以飨同道。在《群经见智录》中恽氏认为七损八益,是调阴阳之意。谓:“‘歧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是七损八益云者,调阴阳也。”又说:“下文云(内经原文,下同。)‘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此圣人治身也’。圣人治身当然可以为法,以其能调阴阳也。”具体地说:“七为阳,八为阴也……所谓损益者,谓阳亢阴能损之,阴竭阳能益之。阳亢得阴则伏,是七之损八;阴涸得阳则生,是八之益七也……”然此处调阳阴,主要是防病于未然之意,“故下文言圣人之治身”。《内经讲义》认为七损八益,是精神之守用。谓“精神以用为出,谓之损。纵欲快志于虚无之守,谓之益。生年四  相似文献   

5.
“七损八益”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经文云:“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说明正确理解“七损八益”是调和阴阳的关键。而古今医家对“七损八益”一词的注释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指男女生殖机能成熟而言。即七损乃女子月经贵于时下;八益为男子精气贵乎充满。如王冰说:“《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丈夫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然阴七可损,则海满而血自下;阳八宜益,交会而泄精。由此则七损八益,理可知矣。”吴崑亦云:“七  相似文献   

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关于七损八益的意义,历代医家见解不一,综观之,大致可分为以下八类: 1.王冰、汪机、高士宗等认为,七损者,女子以七为纪,月事贵乎时下,故  相似文献   

7.
<正> “七损八益”一语原出自《内经》一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对于“七损八益”的注解,历代医家解说不一.如唐·王冰言:“女子以七七为天癸之终,丈夫以八八为天癸之终.然知八可益,知七可损,则各随气分,修养天真,终其天年,以度百岁”.又言:“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丈夫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然阴七可损,则海满而血自下;阳八宜益,交会而泄  相似文献   

8.
简论阴阳属性规定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属性的具体划分,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有明确的论说。其归类原则大抵是:(一)从部位分阴阳。即“天为阳,地为阴”(《阴阳离合论》);“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金匮真言论》);“东南方阳”,“西北方阴”(《阴阳应象大论》)等等。(二)从性质分阴阳。即“水为阴,火为阳”,“日为阳,月为阴”(《阴阳离合论》);“阳为气,阴为味”(《阴阳应象大论》);“藏者为阴,府者为阳”(《金匮真言论》);“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以及“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应象大论》)等等。(三)从变化特点和趋向分阴  相似文献   

9.
七损八益何以讳释孙启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何谓“七损”...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七损八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文中指出,如果懂得了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则人身的阴阳就可以调摄,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就会发生早衰现象.何谓七损八益?女子以七为纪,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一十四岁,天癸发育成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而下,故称之为"损";男子以八为纪,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一十六岁,肾气旺盛,天癸发育成熟,精气充满,能够排精,故称之为"益".  相似文献   

11.
“七损八益”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阴阳印象大论>云:"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古今关于"七损八益"之注文,多在七八二字争论不休,对损益二字则弃之不顾.然"七损八益"之核心不在七八,而在损益二字,即如何把握阴阳损益,以实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  相似文献   

12.
《内经》经络体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志生 《中国针灸》2000,20(4):215-216
《内经》经络体系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形成的 ,由经络血管体系和经络图式体系组成 ,是经络研究的基础。1 阴阳学说在经络理论形成上的指导作用1 1 阴阳学说与“体表十二分法”《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 ,各有多少 ,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 ,则外为阳 ,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 ,腹为阴。”若用“ -”“ ”来表示阴阳 ,则在外在背者为太阳“ ” ,在外在前者为阳明“ ” ,在外在两阳之内者为少阳“ ” ;在内在前者为太阴“ ---” ,在内在后者为少阴“ --” ,在内在两阴之间者为…  相似文献   

13.
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治则以来,注家各抒己见,看法各异,归其要者有三:其一,从病性解。始于张景岳,《类经》注曰:“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其二,从针灸取经选穴解。指病在阳经,可针刺阴经治疗;病在阴经,可针刺阳经治疗。此论源于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云:“阴经受邪,流入阳经为病,是为阴经为本,阳经为标,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  相似文献   

14.
1、八纲辨证首先当辨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可作为八纲之总纲,用来概括表里、虚实、寒热: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  相似文献   

15.
注重阳气 肾阳为本——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钦安学术思想的最基本观点 ,是从阴阳立论 ,认为元阴元阳即肾中真阴真阳 ,是人身立命之根本。因此他以阴阳为纲 ,统分万病 ,“认证只分阴阳” ,“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在此基础上 ,郑钦安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彰”之义 ,提出个人最重要的学术观点就是重视阳气 ,崇尚扶阳。也就是说 ,在阴阳两纲中 ,他并非等量齐观 ,而是特别看重阳气。在人身各种阳气中 ,他又特别推重肾阳即真阳。认为是人身立命之根本 ,也是人体疾病善恶转化的关键。1 阳统乎阴阳主阴从郑钦安认为元阴元阳是人身立命之…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在祖国医学属于消渴的范围。消渴之名,首见《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说:“二阳结谓之消”。《灵枢.五变论》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并指出“胃热则消谷,消谷故善饥”的理论。消渴有两种不同涵义。如《伤寒论》中的消渴,是指口渴欲饮水而言;《金匮要略》则立消渴专篇,提出“三消”症状及补肾治法。到了唐宋以后,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篇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儒门事亲。刘完  相似文献   

17.
汪讱庵《医方集解、消导之剂》自注云:“兹集缓攻、平治,消补兼施者为消导之剂”。据此,消补兼施法,也可称为消导法。此法治泄泻是以饮食不节,生活调摄失宜,宿食停滞所引起的飧泄。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膜满闭塞,下为飧泄”。对这一类泄泻,笔者常运用本法治疗、每收立竿见影之效。病案举例如下:洪××、女、36岁、干部。1983年1月28日初诊。患者泄泻七个多月,日行七、八次,甚至十余次,或溏薄或如水样便,以晨  相似文献   

18.
王殿华 《陕西中医》1991,12(8):358-359
<正>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今医家对此解释不一,归其要者:其一、从病证解。认为此指虚证治疗,始于张景岳,《类经》解释为:“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如《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解释为实证治疗者,如《中  相似文献   

19.
人体的形气、水火、寒热、动静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它和能量代谢及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静阳躁……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刺志论》说:“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中医所讲的气,主要属于阳的范畴,其作用是维持正常体温,“熏皮熏肉”,及供给生命活动和劳动所需的能量。古人把气视为“力”,又比喻为“炉中之火”,如汉代王充在《论衡·儒增篇》中说:“人之精乃气也,气乃力也”;  相似文献   

20.
一、“寒伤形,热伤气”“寒伤形,热伤气”,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不少医家在注解此句时,多从字面解释,未脱出望文生义之窠臼。如张介宾说:“寒为阴,形亦属阴,寒则形消故伤形;热为阳,气亦属阳,热则气散故伤气。”真是寒邪只伤形,热邪但伤气吗?笔者以为不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又曰:“热胜则肿……寒胜则浮。”王冰注“寒伤形”说:“寒则卫气不利,故伤形”;张介宾注“寒胜则浮”时说:“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浮虚之病。”这已明确地指出寒邪是可以伤气的。再从“寒为阴邪,易伤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