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于2014-07对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髌下脂肪垫骨化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报道如下。1病例报道患者,女,66岁,右膝关节外伤后疼痛伴伸直受限20年,加重3年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0年外出劳动时不慎跌倒以右膝部着地,当时右膝肿胀明显,在家卧床休息(未予任何检查及治疗)。后右膝关节疼痛伴伸膝受限,3年前上述症状加重,伸膝受限。查体:右膝无红肿及窦道,右膝髌下及膝眼处可扪及骨性包块,包块质硬如岩,活动度差。深压痛(+),  相似文献   

2.
髌下脂肪垫损伤188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宗加顺  方凤芝 《中国骨伤》2000,13(2):122-123
在临床上不少疾病可以引起膝关节疼痛,其中髌下脂肪垫的慢性积累性损伤是引起膝关节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自1992年以来共收治该类患者188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88例中男77例,女111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9岁,其中40至65岁年龄段142例(占7553%);右膝84例,左膝67...  相似文献   

3.
周守国  赵晓梅  柯祺 《中国骨伤》2007,20(9):553-555
目的:研究发生于膝关节髌下脂肪垫区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及其MRI表现。方法:回顾性研究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膝关节髌下脂肪垫区的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MRI表现。分析病变的MRI形态、平扫与增强的信号特点。结果:14例15个病灶,滑膜腱鞘巨细胞瘤7例,肿块T1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5例,高信号肿块内有含铁血黄素低信号灶2例,轻度或不强化。髌下脂肪垫内海绵状血管瘤2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显著高信号,明显强化。囊肿4例,T1WI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无强化。滑膜纤维脂肪瘤2例,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膝关节髌下脂肪垫区可发生多种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以滑膜腱鞘巨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及滑膜囊肿多见。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不失为术前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38岁,主因右膝下渐肿胀3年入院,不伴有关节交锁,打软腿,无外伤病史。查体:右膝髌下膨隆肿大,象眼消失,触诊约有5 cm×5 cm大小肿物,表面欠光滑,质柔韧,无压痛,活动差,右膝关节活动度良好。辅助检查:CR拍片可见右膝髌下散在多个圆形高密度影。MRI扫描见,右膝髌骨下方,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1):995-1000
[目的]提高对膝关节髌下脂肪垫内良性肿物早期诊断的认识,探讨关节镜下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03~2013年经关节镜手术切除的髌下脂肪垫肿物患者23例。分析其发病特征、影像学表现及手术疗效。[结果]本组23例病例,平均就诊年龄34.48岁。男5例,女18例。均为单侧,左膝14例,右膝9例。4例患者有外伤史。术前病程平均持续时间27.13个月。膝前痛是最常见症状,最常见病理类型为局限性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平均随访时间35.87个月,末次随访平均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73.17分提升至93.43分(P0.05)。Lysholm评分分别与年龄、VAS评分、术前病程、Outerbridge分级呈负性线性相关(r=-0.670,P=0.000;r=-0.651,P=0.000;r=-0.723,P=0.000;r=-0.509,P=0.007)。年龄分别与VAS评分、术前病程、Outerbridge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521,P=0.005;r=0.443,P=0.017;r=0.681,P=0.000)。其中VAS与术前病程也呈正相关(r=0.353,P=0.049)。[结论]膝关节髌下脂肪垫肿物比较少见,其症状与运动功能相关且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漏诊。综合分析病变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对于提高诊断正确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有症状的IFP良性肿物,经关节镜手术切除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此外,需要重视本病的临床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防止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6.
膝关节髌下脂肪垫区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守国  赵晓梅  柯祺 《中国骨伤》2006,19(9):553-555
目的:研究发生于膝关节髌下脂肪垫区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及其MRI表现。方法:回顾性研究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膝关节髌下脂肪垫区的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MRI表现。分析病变的MRI形态、平扫与增强的信号特点。结果:14例15个病灶,滑膜腱鞘巨细胞瘤7例,肿块T1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5例,高信号肿块内有含铁血黄素低信号灶2例,轻度或不强化。髌下脂肪垫内海绵状血管瘤2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显著高信号,明显强化。囊肿4例,T1WI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无强化。滑膜纤维脂肪瘤2例,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膝关节髌下脂肪垫区可发生多种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以滑膜腱鞘巨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及滑膜囊肿多见。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不失为术前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患者某女,45岁,自30岁起两侧口角旁逐渐出现一突起,随年龄增长逐渐明显,立位口内用力时突出,卧位消失。自述其父双侧口角旁亦有明显突起。检查:患者双侧口角旁2.5cm处有对称性椭圆形肿物,触之软,无压痛,如李子大,平卧时肿物消失。该部皮肤薄,与皮下组织无密切联系,可触及指头大疝囊口。诊断:双侧颊脂肪垫疝。局麻下行双侧颊脂肪垫疝孔修补术。从患者某女,45岁,自30岁起两侧口角旁逐渐出现一突起,随年龄增长逐渐明显,立位口内用力时突出,卧位消失。自述其父双侧口角旁亦有明显突起。检查:患者双侧口角旁2.5cm处有对称性椭圆形肿物,触之软,无压痛,如李子大,平卧时肿物消失。该部皮肤薄,与皮下组织无密切联系,可触及指头大疝囊口。诊断:双侧颊脂肪垫疝。局麻下行双侧颊脂肪垫疝孔修补术。从疝的口内相对应处切开颊粘膜约1.0cm,分离粘膜下见黄色脂肪团突出约2.5×3.0cm,剪除突出的脂肪,将该处的肌间隙疝囊口缝合,最后缝合颊粘膜。术后5天拆线。讨论:颊脂肪垫在颊部位于颊肌与口腔粘膜之间,由“1体4突”组成。体部从咬肌内面延伸至翼突上颌裂,为一扁长形脂肪组织。其中翼腭突、颞突、翼突分别位于翼腭窝、颞肌前缘和翼突后下方,而颊突自体的前端发出,位于咬肌、笑肌和颧肌之间,表面被覆一层菲薄筋膜、腮腺导管横过其上方或浅面,面神经颊支在其附近通过。由咬肌、笑肌、颧肌及颊肌形成的肌间隙如果先天性联系松散,或因年龄增大肌肉萎缩而间隙加宽,口内压力增大时颊脂肪垫的部分体部及其颊突就会从肌间隙突出于肌肉表面至皮下形成颊脂肪垫疝。该病虽无其他临床症状,但由于其影响面容,增加老态,故患者愿手术治疗。经以上治疗效果满意见附图。  相似文献   

8.
报告1984年至1995年外伤后髌下脂肪垫炎22例,其中12例行脂肪垫全部切除,经术后2年~8年随访,无一例症状复发,故认为一旦诊断确立,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应手术切除全部肥大脂肪垫。  相似文献   

9.
髌下脂肪垫(infrapatellar fat pad,IFP)也被称为Hoffa's脂肪垫,位于膝关节囊内,滑膜外,充填于膝关节前室内,其内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支配,参与膝关节生物力学以及损伤细胞修复中的某些过程。外伤或手术等因素会导致IFP发生纤维化、水肿、炎症等病理变化,从而发生紊乱综合征。IFP由德国外科医师Albert Hoffa在1904年发现并命名,是导致髌下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主要通过体检和磁共振对其进行诊断。治疗方法有物理疗法、局部麻醉阻滞和关节镜切除术等。  相似文献   

10.
周鹏  赵辉  吴宇黎  吴海山  陈宜  丁喆如 《骨科》2016,7(5):303-307
目的:探讨髌下脂肪垫(infrapatellar fat pad, IPFP)的保留或切除对全膝关节置换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110例(118膝)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入IPFP切除组和IPFP保留组,各59膝。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1年时的改良Insall?Salvati指数和美国膝关节协会(American Knee Society, AKS)评分系统膝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组内术后1个月、术后1年的改良Insall?Salvati指数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AKS膝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的改良Insall?Salvati指数及AKS膝评分组间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PFP切除组有2例切口远端渗出,愈合不良,经定期换药,术后3周愈合,1例术后1年有膝前痛;IPFP保留组切口均愈合良好,4例术后1年随访时有膝前痛。结论切除IPFP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可予以切除以增加术野暴露或部分切除以保护“密集血管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中,对髌下脂肪垫保留,并予以原位缝合对早期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 方法选取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至2017年237例(283膝)行初次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对术后切口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9例(124膝)保留髌下脂肪垫(保留组),128例(159膝)切除髌下脂肪垫(切除组)。分别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72 h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系统(AKS)的膝评分、术后关节功能、切口愈合情况以及术后随访2年髌前痛的发生率。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72 h内疼痛评分、AKS评分、关节功能、髌前痛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异。保留组术后出现切口并发症(伤口术后持续渗血超过3 d)的患者2例(1.6%),切除组术后出现切口并发症患者13例(8.2%),两组术后出现切口并发症的概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4,P<0.05),单、双侧膝关节置换手术时间保留组分别为(84±15)min和(144±13)min,切除组分别为(74±13)min和(133±15)min,保留组明显长于切除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侧t=5.746,P<0.05,双侧t=6.463,P<0.05)。 结论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切开原位缝合髌下脂肪垫的方法,可较完整保留脂肪垫,且不影响手术操作,虽然增加了手术时间,但明显降低了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39岁。于1984年2月3日骑自行车摔倒,伤及右膝关节下方,当时肿痛,行走困难,在当地医院摄X线片,右膝关节未见异常。经对症、休息治疗1周后,关节肿痛明显好转,行走良好,返回工作岗位。半年后,自觉右膝关节活动后疼痛,髌骨下方有压痛,经X线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髌下脂肪垫囊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7年2月我院髌下脂肪垫囊肿15例资料,均有膝关节前方疼痛及包块。按照囊肿累及部位的不同,呈现脂肪垫内生长(n=5)、累及半月板(n=6)和关节外凸出(n=4)三种形态。前两种采用关节镜下囊肿切除,第三种采用关节镜辅助开放手术切除。术后第3、6、12个月随访,观察囊肿复发情况,比较囊肿不同形态下的术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10.7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优10例,良5例,优良率100%(15/15),均未见髌下脂肪垫囊肿复发。末次随访膝关节Lysholm评分(96.1±3.8)分,较术前(69.5±8.0)分显著升高(t=-14.915,P=0.000)。按髌下脂肪垫囊肿形态分组,各组末次随访膝关节Lysholm评分无显著差异(F=2.032,P=0.174)。结论髌下脂肪垫囊肿可采用关节镜及其辅助下开放切除,手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髌下脂肪垫劳损又称髌下脂肪垫炎,是引起膝关节痛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2000年采用银质针治疗髌下脂肪垫劳损,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临床体会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使用半导体治疗髌下脂肪垫劳损性膝关节痛的疗效。方法 108例入组患者随机分为2组,56例半导体激光治疗组,52例超短波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对两组病例的治疗疗效做出比较。结果经过10次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达到96.43%,对照组为88.46%。结论半导体激光是目前保守治疗髌下脂肪垫劳损性膝关节痛较好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髌下脂肪垫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为膝关节疼痛的诊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2具 对髌下脂肪垫和髌韧带等组织结构进行了观测。结果:髌下脂肪垫表面与髌韧带的后面结合疏松,但与髌骨下缘紧密连结。滑膜覆盖于髌脂肪垫的关节腔内部分,并形成翼状臂。脂肪垫伸向股骨和股骨间在前交韧带之前,形成一繁带附着髁间窝前部,其将脂肪垫系于股骨。胫骨近端的前方与髌韧带之间,形成一系带附着髁间窝前部,其将脂肪垫系于股骨。胫骨近端的前方与髌韧带下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髌下脂肪垫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英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有关于髌下脂肪垫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回顾性队列研究实验(RCSs),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共纳入8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4篇,中文文献4篇,共纳入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例1 474例,其中髌下脂肪垫切除术696例,髌下脂肪垫保留组778例。与髌下脂肪垫切除相比,髌下脂肪垫保留组可降低术后髌韧挛缩(MD=-2.34,95% CI:-3.38~-1.31,P<0.05),麦克马斯特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MD=2.34,95% CI:2.04~2.65,P<0.05);提高膝关节功能评分(MD=-0.77,95% CI:-1.02~-0.52,P<0.05),降低术后膝关节前侧疼痛发生率(RR=12.58,95% CI:3.24~48.75,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膝关节活动度(MD=-7.53,95% CI:-20.27~5.21,P>0.05),髌腱长度与髌骨最大长轴比值(Insall-Savatict)评分法(MD=-0.04,95% CI:-0.09~0.01,P>0.05);术后膝关节返修率:(RD=0.01,95% CI:-0.01~0.02,P>0.05)方面无明显差异。 结论与髌下脂肪垫去除组相比,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下脂肪垫保留可以降低髌韧带痉挛程度,提高膝关节功能评分,同时可降低膝关节前侧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保留和切除髌下脂肪垫对髌腱长度的影响.方法 将67例骨性关节炎患者(99膝),分为A、B两组.A组为保留髌下脂肪垫组(51膝),B组为切除髌下脂肪垫组(48膝).拍摄膝关节X-ray侧位片:患者仰卧位,半屈膝(>30°),并确认髌腱为紧张状态.于膝关节侧位片上定位髌骨下极髌腱附丽点和胫骨结节上方凹陷,测量其两点直线长度,即为髌腱长度.测量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髌腱的长度.结果 A组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髌腱的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髌腱的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083).结论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髌下脂肪垫是引起髌腱短缩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成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潜在的、难以察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手法及中药治疗髌下脂肪垫劳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效东 《中国骨伤》1994,7(1):35-36
手法及中药治疗髌下脂肪垫劳损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北京100700)郭效东髌下脂肪垫劳损是临床常见的伤病之一,占膝关节痛病人的50%以上。作者自1985年开始迄今用手法及中药熏洗治疗117例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17例病人中,...  相似文献   

2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病,是引起膝关节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髌下脂肪垫劳损的研究甚少,我们从1995—2003年对10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了髌下脂肪垫B超检查,同时与150例正常膝关节进行了对比。并对确诊为膝关节髌下脂肪垫劳损患者采用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效果优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