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05年6~8月,我们对新疆塔什库尔干县的红旱獭进行了嗜肝病毒的血清学调查,应用乙肝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检测了塔什库尔干县境内红旱獭的表面抗原(HBsAg),发现部分红旱獭血清的表面抗原呈阳性,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动物标本及血清:红旱獭(Marm ota caudata)标本采用枪击法获得,用注射器采集心血,动物标本采集于塔什库尔干县,获得的血清冷冻保存。1.2试剂:乙肝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为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20050718,购自于新疆医药公司。1.3方法:采用ELISA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按乙肝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说…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广东鼠形动物血清中狂犬病毒的存在状态,并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狂犬病毒试剂盒对鼠形动物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黄胸鼠的阳性率为2.5%(2/79)、褐家鼠的阳性率为1.2%(1/67)、板齿鼠的阳性率为5.6%(1/18)、臭鼩鼱的阳性率为8.3%(1/12)。结论血清学调查表明,鼠形动物血清中存在狂犬病毒抗体。  相似文献   

3.
在灰旱獭—长尾黄鼠疫源地中,长尾黄鼠(Citellus undulatus)的血清学反应阳性率高。造成这种高阳性率的原因,除了该宿主本身的特点之外,媒介昆虫的作用是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三种手术科室病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为开展乙肝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06~2012年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分娩人群及腹股沟疝、阑尾炎病人的乙肝标志物检查结果及人口学资料。χ2检验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是否存在性别或年龄差异。结果总体HBsAg阳性率为4.14%,分娩组、腹股沟疝组、阑尾炎组HBsAg阳性率分别为4.42%、3.14%和3.82%。男、女HBsAg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4.37%vs 4.09%,P=0.742);高年龄组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低年龄组(5.45%vs 3.06%,P<0.01)。结论乙肝疫苗普及使年轻人群HBV感染率下降,分娩人群HBV感染率仍较高,应加强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以防止新的HBV感染。  相似文献   

5.
2006年6—8月,我们在对新疆和布克赛尔县的赤颊黄鼠进行调查的同时,对栖息于同一生境的黄兔尾鼠(Lagurus luteus)进行了嗜肝病毒的调查,应用乙肝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检测了和布克赛尔县境内黄兔尾鼠的表面抗原(HBsAg),发现部分黄兔尾鼠血清的表面抗原呈阳性,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查清阿拉套山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以及相关的动物和昆虫区系.方法应用流行病学、医学动物昆虫学、血清学和细菌学等方法.结果调查区内共采集啮齿动物10种,优势动物为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次为长尾黄鼠(Citellus undulatus)与灰旱獭在同一生境;灰旱獭定点观察密度为2.5~5.5只/hm2;旱獭路线密度最高2.36只/hm2,最低仅为0.01只/hm2.旱獭洞干蚤染蚤率0.36%、灰旱獭体蚤染蚤率为6.2%.采集小型鼠类的蚤类18种,蜱2种,虱1种.灰旱獭体蚤主要为谢氏山蚤和似升额蚤及草原硬蜱.检查鼠类血清标本180份,其中灰旱獭阳性血清2份;牧狗血清114份,阳性1份.从自毙旱獭中,分离出4株鼠疫菌.结论首次判定新疆阿拉套山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阳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17例NHL患者,根据乙肝表面抗原表达情况分为表面抗原阳性组及表面抗原阴性组。比较2组在病理类型、化疗反应率、Ki-67、乳酸脱氢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17例患者中,乙肝阳性率为31.6%(37/117);其中男性阳性率为36.0%(27/75),女性阳性率为23.8%(10/42),均较正常人(7.2%)高(均P0.01)。B细胞与NK/T细胞乙肝阳性率分别为33.7%和24.0%(P0.01)。2个疗程化疗后表面抗原阳性组与表面抗原阴性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3.5%和18.8%(P=0.025),部分缓解率分别为40.5%和52.5%(P=0.000)。根据患者Ki-67表达情况分为80%,50%~80%,50%三个层次,表面抗原阳性组与阴性组三个层次所占比例分别为25.0%和29.5%,25.0%和34.1%,50.0%和36.4%(P值分别为0.029、0.012、0.102);阳性组与阴性组乳酸脱氢酶升高的比例分别为43.2%和40.0%(P=0.021)。结论:NHL患者HBV感染率比正常人明显要高,表面抗原阴性者疗效较好。B细胞淋巴瘤比T细胞淋巴瘤HBV阳性率高,HBV表面抗原阳性患者乳酸脱氢酶升高的概率更大。  相似文献   

8.
192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HBV感染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献报道一般人群中约有半数曾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并有10%的人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康定县雅拉乡1~59岁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为乙肝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康定县雅拉乡312名1~59岁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利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Anti-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e抗体(Anti-HBe),乙肝病毒核心抗体(Anti-HBc),检测。结果康定县雅拉乡1~59岁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Anti-HBs),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经标化后阳性率分别为2.10%、21.65%和15.65%;男、女性人群HBcAg阳性率分别为4.27%、0;HBsAg阳性人群中,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率为1.92%。结论康定县雅拉乡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明显下降,提示提高乙肝疫苗的接种率是降低人群HBsAg阳性率的关健措施。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乙肝)实验室诊断近年来的进展,对有关各种实验室检验结果,实际上能告知内科医生些什么,已产生了严重的混乱。本文以非技术的方式,为普内科医生解释了与乙肝有关的各种血清学检验结果及其公共卫生学意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血清学反应典型急性乙肝病人有一可预料的血清学反应。病人在临床发病以前,血清中就可发现乙肝表面抗原(HBsAg)。在临床发病时,抗-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通常也存在。随着临床病程,HBsAg的滴度开始下降,且最终降至可测水平以下。在HBsAg消失以后,可测水平的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上升。虽然在HBsAg消失和抗-HBs出现之间,存在一个间隙,称为“窗户期”(window phase)。由于检测HBsAg和抗-HBs灵敏方法的产生,这种“窗户期”可以消失。抗-HBs和抗-HBc两者可不定时间地持续存在,而且在大部分人是终身的。 HBV的血清学标志①HBsAg:90%的急性乙肝在临床发病后4~5个月内,HBsAg将转为阴性。HBsAg检测阳性,除有利于乙肝诊断外,还被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疆灰旱獭和长尾黄鼠体外寄生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及其在时间和营养资源上的变化.方法用生态位的原理和方法.结果 (1)在时间资源维上灰旱獭和长尾黄鼠主要寄生蚤类都占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而次要媒介的生态位宽度则相对较小;(2)在营养资源维上,人蚤、似升额蚤、宽新蚤和猫栉首蚤4种蚤在5~8月生态位宽度为0.5,以一种宿主作为其营养源.方形黄鼠蚤5月和6月的生态位宽度为0.5,7月和8月略高于0.5;谢氏山蚤和方形黄鼠蚤的类似,表明这2种蚤在数量较多的6~8月可偶尔扩散到其他宿主.斧形盖蚤和腹窦纤蚤6月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5和0.597 9,以一种宿主为营养源,7~8月2种蚤的生态位宽度迅速上升,超过0.8接近1,其中以7月最高,表明这2种蚤在这一时期对2种宿主的选择有一定的趋同性;(3)灰旱獭和长尾黄鼠主要寄生蚤之间在时间资源维上存在较高的生态位重叠,而次要寄生蚤之间的重叠值则较小.结论在营养资源维上不同宿主的蚤类,在气温较低的5月和6月生态位完全不重叠或重叠值较小,而同种宿主蚤类则完全重叠或重叠值较高.7月不同宿主的蚤类发生生态位重叠,而同种宿主蚤类的生态位重叠有所下降;8月各种蚤类的生态位重叠与7月发展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12.
1955~83年期间,在新疆12个县的山地发现了鼠疫疫源地。疫源地面积共9900平方公里。在疫源地及其附近地区发现啮齿动物20余种,自然感染鼠疫的野生脊椎动物6种;发现蚤类30余种,蜱、螨类9种,自然感染鼠疫的节肢动物8种;共分离出鼠疫菌677株。动物鼠疫流行季节为5~9月。高峰为7月份,单峰型。动物鼠疫传染人类的途径,是通过人类接触鼠疫主要宿主旱獭而感染。根据生态地理特征,初步将新疆鼠疫疫源地划分为三片相对独立疫源地。 Ⅰ.天山山地灰旱獭、长尾黄鼠双宿主疫源地 鼠疫主要宿主是灰旱獭和长尾黄鼠。主要媒介是谢氏山蚤和方形黄鼠蚤阿尔泰亚种。鼠疫菌属于4个生态形:北天山东段型,北天山西段A型与B型,以及帕米尔高原型。 Ⅱ.帕米尔高原红旱獭疫源地 主要宿主是红旱獭。主要媒介是谢氏山蚤。鼠疫菌属于帕米尔高原生态型。 Ⅲ.昆仑山山地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 主要宿主是喜马拉雅旱獭,主要媒介是谢氏山蚤。鼠疫菌属于昆仑山生态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描述光滑拟颚虱和古北拟颚虱的形态并讨论其医学意义.方法 在新疆长尾黄鼠、灰旱獭和喜马拉雅旱獭体采集这两种吸虱标本,制片鉴定后描述两性形态并绘图.结果 光滑拟颚虱和古北拟颚虱的形态与金大雄(1999)的描述基本一致.本文增添了光滑拟颚虱雌性外生殖器、古北拟颚虱两性全图和雄性外生殖器伸出体外时的形态图.结论 首次用中国的标本记述以上两种吸虱形态.二者均能自然感染鼠疫菌,且感染率较高,因此它们在鼠疫疫源地的保存方面可能具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本实验以长尾黄鼠体分离的强毒鼠疫菌接种小白鼠,实现了对秃病蚤指名亚种(Nosopsyllus laeviceps laeviceps)的鼠疫感染。其感染率,雌性为95%,雄性为98%;其菌栓率,雌性为32.8%,雄性为2.8%。雌、雄性感染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25),菌栓率则有十分显著的差异(P<0.01)。 本实验表明了天山西段B型鼠疫菌对该蚤种的高度寄生适应能力。从而提示我们,在灰早獭—长尾黄鼠鼠疫疫源地中,长尾黄鼠与砂土鼠分布区可能相连的地段,有实现向砂土鼠分布区扩散鼠疫,乃至形成新的疫源地的可能,应当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燃。  相似文献   

16.
沙湾县山地前山带鹿角湾属天山山脉伊连哈比尔尕山北坡,介于东经85°04′~85°11′,北纬43°53′~44°之间,海拔在1400~3000米,多为山地森林草原带。该地主要鼠疫宿主动物为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主要媒介为谢氏山蚤(Oropsylla silantiewi)。1990年细菌学检验灰旱獭419只,检出鼠疫菌5株;结合其它生态地理资料,判定沙湾县山地前山带鹿角湾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并认为是以灰旱獭为主要贮存宿主的单宿主鼠疫疫源地。  相似文献   

17.
中英法三国包虫病研究项目小组在欧共体EEC-STD3项目,中法科学技术友好促进会支持下,于1996年在新疆和布克塞布县进行了包虫病流行病学及生态学研究,将现场捕捉野鼠一赤颊黄鼠带回新疆医学院作多房棘球蚴感染敏感性实验,感染率功率达80%,说明赤颊黄鼠对多房棘球蚴高度敏感。有可能在塔城,阿勒泰地区的多房棘球蚴病流行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疆塔城地区多房棘球蚴的鼠类宿主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1991年由新疆的塔城、裕民、额敏和托里等4个县市采集各类鼠类4科11属14种共9832只。剖检结果发现有0.014%(1/6980)小家鼠(Mus musculus)和0.09%(2/2211)赤颊黄鼠(Citellus erythrogenys)自然感染多房棘球蚴。二者发育的多房棘球蚴均系不育囊,囊内没有原头节。小家鼠和赤颊黄鼠均是本虫在我国的鼠类宿主新记录,而赤颊黄鼠又是本虫鼠类宿主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长尾黄鼠(简称黄鼠)带鼠疫菌越冬实验,分析黄鼠是否存在带菌越冬的可能性,为探讨鼠疫菌在黄鼠体内越冬保存提供依据.方法 在2006年9月至2007年4月和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于新疆乌苏古尔图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在自然条件下模拟黄鼠带菌越冬过程,按1000万个菌/鼠,将鼠疫菌注射到178只黄鼠鼠鼷部皮下,进行黄鼠人工感染.将感染鼠疫菌的黄鼠置于鼠疫疫源地内人工修建的全黑(温度:1~5℃)地下室(距离地面下2 m)内,使其与外环境的黄鼠同步自然冬眠,待次年4月自然醒眠后,观察存活黄鼠体内的带菌情况.结果 接种鼠疫菌的178只黄鼠,经过6个多月的冬眠期(当年的10月至下年的4月),醒眠后存活鼠68只,其余110只未度过冬眠期全部死亡,存活率为38.2%(68/178).未完成整个冬眠期死亡的110只黄鼠进行解剖和脏器鼠疫菌培养,67只阴性(-),43只阳性(+),阳性牢为39.1%(43/110).在这些鼠疫菌阳性鼠中,可见明显的肺充血水肿,心、肝、脾、肾及注射部位可见明显出血性炎症等病理改变;阴性鼠未见任何病理改变.完成整个冬眠期醒眠后存活的黄鼠,正常饲养20 d后处死,经解剖观察,脏器中未见任何病理改变;取心、肝、脾、肺等脏器及注射部位进行鼠疫菌培养,全部呈阴性(-);抗体检查阳性率为69.1%(47/68),抗体滴度范围主要在1:32~1:64.结论 黄鼠可以带菌冬眠,但带菌过程未能覆盖整个冬眠期,呈不完全迁延性带菌过程;完成整个冬眠期存活的黄鼠未能检出鼠疫菌,表明黄鼠不能带菌越冬.  相似文献   

20.
Long-term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the environmental and 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relationships of parasitic triad co-members, performed in a Tuva natural plague, by using Citellophilus tesquorum altaicus fleas, their natural feeder--a long-tailed Siberian souslik (Citellus undulatus), and the Yersinia pestis strain I-3226 that is typical of the focus were analyzed. A complex of biotic (the environmental features of a causative agent, avector, and a carrier) and abiotic (air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atmospheric pressure, and seasonal changes) factors that ensure the existence of the enzootic disease plague in this area has been shown to exert a considerable impact on the pattern of relationships of parasitic triad co-memb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