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暴力攻击行为常见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且具有突发性、无目的性等特点,给患者个人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甚至威胁到社会公共安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相关因素的研究做一综述,为早期识别及干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倾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品行障碍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生的严重行为障碍,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可能造成社会问题.暴力攻击行为是品行障碍最突出的症状表现之一,其与品行障碍之间的联系以及潜在的生物学机制在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条件的发展而逐步受到研究者关注.本文对目前研究较多的生物学因素进行了总结,旨在对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暴力攻击行为的病因探索以及针对性预防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暴力和攻击行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研究显示精神分裂 症患者的暴力犯罪率高于一般人群的 4~7 倍。遗传、神经生化和代谢等生物学因素在精神分裂症患者 的暴力和攻击行为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针对精神分裂症暴力和攻击行为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具有重 要现实意义。现针对精神分裂症暴力和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暴力攻击行为的生化与遗传学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和暴力攻击行为相关的生化、内分泌及基因遗传学因素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暴力攻击行为的生化与遗传学相关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和暴力攻击行为相关的生化、内分泌及基因遗传学因素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精神病人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不断见诸报端,引起民众对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的日益关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课题。近年这方面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由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迄今为止尚无统一、肯定的结论,多数停留在假说阶段。本文着重从司法精神病学的角度综述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研究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男性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部分神经电生理学基础。方法以47例有官方暴力型违法乱纪记录的青少年(16~20岁)为研究组,无暴力攻击行为的职业高中学生41例为对照组,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和P300测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有暴力攻击行为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V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波Ⅲ波幅显著降低(P<0.01),提示外周听觉刺激被过度过滤;P300的靶P3波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提示认知信息加工过程速度减慢;体感诱发电位N1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P2波波幅显著增高(P<0.01),提示体感刺激皮层反应增强。结论有暴力攻击行为的青少年脑诱发电位异常,提示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低下,认知功能损害,存在对体感刺激的感觉搜寻增强。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正常情绪发生机制的功能影像学和脑电生理学研究结果,着重对抑郁症情绪障碍的相关研究及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暴力攻击行为是指外显的、指向他人的故意伤害另一个体躯体或破坏其他目标(如物体)的严重行为。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暴力攻击行为具有生物医学的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暴力攻击行为的神经生物医学基础的理解也在加深,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暴力攻击行为的行为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暴力攻击行为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包括单胺氧化酶A基因、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基因、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早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暴力攻击行为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暴力犯罪人员的冲动、攻击性人格特点,及其与童年期受虐待关系,为减少或预防暴力犯罪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冲动性和攻击性量表、童年期创伤史问卷(Childhood Tmuma Questionnaire.CTQ)及自行编制的在押服刑罪犯一般情况登记表,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00名犯人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暴力犯组的运动冲动性、冲动总水平、躯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愤怒水平、敌意水平、自我攻击水平及攻击性总分等因子得分高于非暴力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暴力犯中无计划冲动性、认知冲动性、冲动总水平和童年期创伤各因子均呈正相关;敌意水平、自我攻击水平、攻击总水平与童年期创伤的五个因子均呈正相关,而躯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愤怒水平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呈正相关.结论 暴力犯有明显的冲动及攻击性,更容易失去理智,产生暴力攻击行为;童年遭受虐待可增加个体的冲动、攻击性,从而增加暴力犯罪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中生暴力行为与愤怒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2010 年9 月选取上海 市浦东新区两所高中高一、高二全体学生1 403人,采用学生自评和班主任他评相结合的方法筛查暴力行 为,采用儿童青少年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问卷(STAXI-CA)、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进行测评。结果 暴 力行为学生比率为7.7%(108/1 403),男生高于女生(6.8% 比0.9%,P< 0.05)。男生中,暴力组状态性愤 怒、特质性愤怒、向外表达因子分更高(P< 0.05),对内控制分较低(P< 0.05)。女生中,暴力组的状态 性愤怒因子分更高(P< 0.05)。暴力组积极应对因子分较低(P< 0.05),消极应对因子分更高(P< 0.05)。 积极应对与状态愤怒、特质愤怒呈负相关(r=-0.205、-0.147,P< 0.05),与愤怒控制呈正相关(r=0.320、 0.381,P< 0.05);消极应对与状态性愤怒、特质性愤怒、愤怒表达呈正相关(r=0.183、0.239、0.199、0.225, P < 0.05),与对外控制呈负相关(r=-0.064,P < 0.05)。特质性愤怒(OR=1.098)、消极应对(OR=1.088)是 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积极应对(OR=0.937)是保护因素。结论 高中生暴力行为可能与特质性愤怒、 应对方式相关。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愤怒情绪,早期识别并帮助他们减少该不良情绪,以减少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13.
暴力攻击行为的生化、遗传学相关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暴力和攻击是两个紧密相联的行为,攻击一般是指故意伤害另一个体的躯体或破坏其他目标(如物体)的行为,暴力则是指直接伤害另一个人的躯体或某一物体的严重破坏性攻击行为。以往人们对暴力攻击行为多侧重于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这其中以Dollard(1939)为代表的Yale学派的挫折一攻击假说和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为著名,社  相似文献   

14.
<正>精神分裂症危险行为包括由于疾病引起的暴力、滋事、肇事、肇祸等行为。暴力是指严重的、强烈的、突然的对他人身体或财物直接进行攻击,包括打击、侵袭、伤害、甚至杀害;滋事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肇事是指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的行为;肇祸是指违反《刑法》的行为。研究者对其发生的社会心理学及生物学相关因素和干预措施进行大量研究,本文就这些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暴力攻击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的行为问题,除药物干预外心理社会干预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方式,可以对药物干预起到增效作用。文章就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心理社会干预手段进行综述,以期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的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人C型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首次使用C型行为量表对糖尿病患者的个性、情绪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组病人在焦虑、抑郁、愤怒、愤怒内向、控制分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愤怒外向、乐观分量表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本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人具有C型行为人格特征,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的特点.提示2型糖尿病人形成这种易患人格特征与其童年经历有关,使得他们在同样的应激刺激下心理反应不适当,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变化,导致多种拮抗胰岛素的激素的分泌增加,进而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或扰乱糖代谢,引起血糖的升高,诱发糖尿病或使已有的糖尿病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常德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现状,探索暴力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为优化对这一人群的管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于2017年7月-12月,在常德市康复医院接受暴力危险性评估的2 362例疑似精神障碍患者中,采用Excel生成随机整数的方式,随机选出790名被试,并将其中757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其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并进行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定。将MOAS加权总分≥5分者定义为研究组(n=505),MOAS加权总分5分者定义为对照组(n=252),比较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暴力攻击行为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研究组中男性、年龄相对较小、单身、近半年无业、不(规律)服药、存在被关锁情况、伴有反社会人格特征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规律)服药(OR=2.659,95%CI:1.892~3.738)、年龄≤30岁(OR=1.845,95%CI:1.163~2.926)、男性(OR=1.486,95%CI:1.085~2.036)、无业(OR=1.621,95%CI:1.069~2.457)与高暴力攻击风险呈独立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常德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不(规律)服药、年龄≤30岁、男性、无业。  相似文献   

18.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体感诱发电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异常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性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以既往史和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区分冲动性暴力攻击组(研究组)与无暴力攻击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SEP各主要成分,并对SEP与精神症状,攻击行为亚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研究组在各脑区的SEP-P2潜伏期均较对照线明显缩短,而波幅仅在CZ脑区有明显增高,潜伏期缩短与情感淡漠或无关,以及外向性攻击行为有显著性相关,波幅增高则有与言语攻击等程度较轻的攻击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精氨酸加压素受体(AVPR1A、AVPR1B)和催产素受体(OXTR)基因多态性在青少年男性暴力攻击行为发生中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基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SNa Pshot基因分型技术对138名暴力攻击行为男性少教人员(暴力组)、98名非暴力男性少教人员(非暴力组)以及153名正常成年男性(正常组)的AVPR1A(rs1042615)、AVPR1B(rs28632197)、OXTR(rs13316193、rs2254298、rs53576、rs2268498、rs237885)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分析3组间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采用多因子降维法(MDR)构建影响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的基因-基因间交互作用模型。结果:暴力组AVPR1B基因rs28632197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非暴力组和正常组(P均0.017),OR值分别为2.24及2.63,95%CI分别为(1.45~3.47)和(1.78~3.88);暴力组与非暴力组及正常组在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力组含A等位基因的基因型(AA/AG)明显高于非暴力组和正常组(P0.017);其余位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VPR1B(rs28632197)与OXTR(rs53576)在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中存在基因间交互作用。结论:AVPR1B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暴力攻击行为相关;AVPR1B与OXTR基因的交互作用可能增加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精神病人暴力肇事行为的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原因,探讨攻击行为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暴力肇祸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查病例的人口学特征与常人易犯暴力罪群体相似,但年龄偏大于中年,诊断涉及八类分属六种情况,精神分裂症占81.6%,其它诊断18.4%,在发病期和慢性期肇祸的病人分别占57.9%和42.1%,激发患者暴力攻击的因素包括现实事件(57.9%),精神病理性症状(34.2%)和性质不明的突发冲动。患者肇祸前普遍存在持续的人际关系障碍(86%8%)和负性情绪(97.4%),36.8%的病例在本次肇祸前有他人或自身的行为,21.05%的人病前有不良品行记录,结论: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作为患者攻击行为的激发因素和基本动因,在精神病的体系里建立起新的对应关系,大多数患者的攻击行为可以“挫折-攻击”机制解释,负性情绪是提示患者攻击危险的重要标志,强调评估和处理病人时的整体思考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