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比较纳布啡与羟考酮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分为纳布啡组(N组)和羟考酮组(O组)。术后给予PCIA镇痛,配置方法:N组为1 mg/kg纳布啡+10 mg托烷司琼,O组为羟考酮20 mg+10 mg托烷司琼,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0 mL。分别在术前30 min(T0)、术后4 h(T1)、8 h(T2)、12 h(T3)、24 h(T4)时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用于测定血清IgG、IgM、IgA、TGF-β1、VEGF及IL-17水平,并计数CD4+、CD8+T细胞、NK细胞及CD4+/CD8+比值;分别在T1、T2、T3、T4时对所有患者进行VA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及总消耗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O组比较,N组血清IgG水平在T1~T4,IgM、IgA水平则在T2~T4时要明显更高,而TGF-β1及VEGF水平在T2~T4,IL-17水平在T1~T4时要更低,CD4+T、NK细胞及CD4+/CD8+比值在T2~T4要更高,而CD8+T细胞则在T1~T4时要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布啡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PCIA能够有效控制术后疼痛,能够增加机体免疫球蛋白及免疫细胞水平,降低肿瘤免疫抑制因子水平,减轻围术期免疫抑制程度,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耐药性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GTN)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耐药的高危型GTN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使用足叶乙甙+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足叶乙甙,顺铂(etoposide,methotrexate,and actinomycin-D/etoposide and cisplatin,EMA/EP)方案化疗,研究组使用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预后、外周血林白细胞亚群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研究组的耐药率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HCG水平均降低(P<0.001),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研究组的血清HC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前两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6个月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研究组的CD3+、CD4+和CD4+/CD8+T细胞高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恶心呕吐、脱发的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一线耐药的高危GTN患者,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并可有效改善机体免疫水平,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缓解期患者外周血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的变化,并探讨其原因及可能的意义。方法:分别抽取22例儿童B-ALL行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和强的松(VDLP)方案化疗后缓解期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儿童的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分析CD33+HLA-DR-/CD33+细胞比例、以及CD14+CD33+HLA-DR-和CD15+CD33+HLA-DR-两群MDSCs细胞比例的变化,统计分析B-ALL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MDSCs的差异。结果:儿童B-ALL缓解期患者外周血CD33+HLA-DR-MDSCs所占CD33+细胞的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单核细胞来源的CD14+CD33+HLA-DRMDSCs的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粒细胞来源的CD15+CD33+HLA-DR- MDSCs比例亦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4)。结论:儿童B-ALL患者行VDLP方案化疗后完全缓解期患者外周血MDSCs的比例明显下降,其低水平的MDSCs可能与化疗后机体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正常建立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番茄红素(LP)改善荷卵巢癌大鼠免疫功能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卵巢癌细胞NUTU-19接种于腋窝皮下,制备荷卵巢癌大鼠模型,取6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顺铂组(2 mg/kg)和LP(40、20、10 mg/kg)组,每组12只;各治疗组均隔天腹腔注射给药一次,共5次。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生存状态和肿瘤生长状况;称量肿瘤重量并计算抑瘤率,通过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形态结构变化;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脾淋巴细胞转化率;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流式细胞仪术(Flow cytometry)检测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百分率并计算CD4+/CD8+。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发现LP各组大鼠饮食状况好转,瘤体减小、活动度和硬度较差,肿瘤组织细胞皱缩、呈片状坏死等病变,上述改变以LP 40 mg/kg组最为显著;LP(40、20 mg/kg)组瘤重显著减轻且抑瘤率显著升高(P<0.05,P<0.01),脾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升高(P<0.05,P<0.01),血清中IL-2和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P<0.01),血液中CD8+百分率显著降低(P<0.05,P<0.01),LP 40 mg/kg组CD4+百分率显著升高(P<0.05),LP(40、20 mg/kg)组CD4+/CD8+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 LP具有提高荷卵巢癌大鼠免疫功能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LP能够有效降低炎症细胞因子(IL-2、TNF-α)含量以及提高CD4+/CD8+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注射对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全麻恢复期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C、D两组,在手术开始前10 min至术毕前20 min,分别泵注生理盐水(C组)和右美托咪定(D组)0.6 μg.kg-1.h-1。监测患者麻醉前(T1)、拔管前(T2)、拔管时(T3)、拔管后5 min(T4)、拔管后10 min(T5)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采用t检验、χ2检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或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恢复时间、呛咳评分、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不良反应及用药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D组拔管前后心率、血压波动较小,Ramsay评分高。拔管前和拔管后D组呛咳评分和SAS评分低于C组(P<0.05)。D组躁动、心动过速发生率低于C组(P<0.05),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C组(P<0.05)。D组七氟醚用量和术后追加芬太尼量均少于C组(P<0.05)。结论 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可明显减少拔管不良反应和血流动力学波动,不延长恢复时间,有利于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压氧联合术后辅助化疗对口腔癌患者免疫及肿瘤复发的影响。方法 将2011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诊断明确的口腔癌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压氧联合术后辅助化疗组即高压氧组(A组,n=42)和单术后辅助化疗对照组(B组,n=42)。A组于化疗前1天及化疗过程中每天行高压氧治疗,而B组则不进行高压氧治疗,检测化疗后患者外周血免疫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NK细胞的含量,ELISA检测免疫相关细胞因子IL-2、IL-4、IL-10及INF-γ的表达量。对患者进行随访两年,观察患者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A组患者的CD4+及NK细胞含量较B组明显增多(P<0.05),CD3+及CD8+表达水平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CD4+与CD8+的比值较B组增高(P<0.05)。A组患者外周血IL-2、IL-4、IL-10及INF-γ的表达量均较B组高(P<0.05)。随访结果发现,高压氧联合术后辅助化疗能使患者两年内复发率降低(P<0.05)。结论 高压氧联合术后辅助化疗能提高口腔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可有效预防口腔癌术后两年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内皮抑素基因和32P-磷酸铬胶体内照射治疗大鼠乳腺癌种植瘤,并利用乏氧显像剂99mTc-4,9-二氮-3,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99mTc-HL91)评估治疗后肿瘤乏氧状况的变化。方法 80只雄性Wistar大鼠皮下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通过瘤内注射的方式给药,建立种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0.9%生理盐水)、32P组(32P-磷酸铬胶体)、endo组(含endostatin基因的质粒)和32P+endo组(32P-磷酸铬胶体和含endostatin基因的质粒的混合物),治疗起始和治疗后7天,进行99mTc-HL91乏氧显像,计算各组大鼠肿瘤部位与对侧正常组织放射性计数比值(T/NT)。每4天测量肿瘤大小,计算肿瘤生长率,治疗20天后取肿瘤组织染色,计算各组大鼠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凋亡指数(AI)、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阳性率。结果 32P组和endo组肿瘤生长率低于对照组,32P+endo组最低(P<0.001)。32P组MVD、VEGF高于对照组(P<0.05),endo组和32P+endo组低于对照组(P<0.05)。32P组和endo组AI高于对照组,32P+endo组最高(P<0.001)。endo组和32P+endo组T/NT比值高于对照组和32P组(P<0.05)。结论 肿瘤经不同治疗方法后乏氧的改变各不相同,99mTc-HL91能在体内监测肿瘤的乏氧状况,从而早期评估肿瘤血管抑制剂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验证丹参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B)抑制人大肠癌细胞HCT-116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进一步通过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阐述其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肠癌细胞HCF-116,分成HCT-116组、HCT-116+H2O2组、HCT-116+SalB组、HCT-116+SalB+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组。分组干预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ROS含量、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结果 SalB对HCT-116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正相关(P<0.01);SalB、H2O2促进HCT-116细胞内ROS生成(P<0.01),ROS清除剂NAC预处理可清除由SalB产生的ROS(P<0.01);SalB抑制HCT-116细胞增殖(P<0.01)并促进其凋亡(P<0.01),该作用可被NAC部分逆转(P<0.05);SalB引起HCT-116细胞G0/G1周期阻滞(P<0.01),NAC预处理完全逆转SalB导致的周期阻滞(P<0.05)。结论 SalB可通过增加HCT-116细胞内ROS水平引起细胞周期阻滞,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镇痛模式对行宫颈癌根治术病人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宫颈癌根治术病人60例, 随机分为两组(n=30):Ⅰ组术后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 Ⅱ组术后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两组分别于麻醉前T0(Prean), 切皮时T1(Op0), 切皮后90min T2(Op90), 手术结束时T3(Postop0), 术后4小时T4(Post4), 术后24小时T5(Post24)抽取肘静脉血用ELISA法测定血浆内细胞因子IL-2、IL-6的水平。结果 Ⅰ组IL-2的表达在T4比T0明显升高, Ⅱ组IL-2的表达在T4、T5显著降低(P<0.01);Ⅰ组在T4、T5的IL-2水平比Ⅱ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IL-6的表达在T2、T3、T4、T5与T0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 两者间没有差异。结论 术后硬膜外阻滞镇痛模式能够改善创伤应激带来的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髓中CDKN1C阳性表达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25例MDS/AM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20例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MDS/AML患者骨髓CD34+细胞中CDKN1C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比较不同CDKN1C表达水平的MDS患者生存率,采用Cox回归分析MDS和AML患者生存率影响因素,并分析治疗方法对不同CDKN1C表达水平的MDS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MDS/AML患者骨髓CD34+细胞中CDKN1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与BM(Bone marrow)比例呈正相关(r=0.423,P=0.012);CDKN1C高表达组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CDKN1C低表达组和CDKN1C中表达组(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BM比例、细胞遗传学风险差以及CDKN1C阳性显著影响MDS/AML患者生存率(P<0.05);MDS/AML化疗的CDKN1C阳性表达组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CDKN1C阴性组患者(P<0.05),MDS/AML化疗后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的CDKN1C阳性组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CDKN1C阴性组患者(P<0.05)。结论 MDS/AML患者骨髓中CDKN1C的表达显著增高,CDKN1C阳性表达显著影响化疗MDS/AML患者的预后生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收集接受肺癌根治术的8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患者所行麻醉方式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组,单纯行全麻者42例归为对照组,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者42例纳入观察组,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影响的差异性。结果术后24 h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术后24 h相比对照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水平明显更高(P<0.05)。术后1周2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水平与术前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NK细胞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术后1周相比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NK细胞水平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术后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单纯全麻,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影响更小,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王超  周新华  罗伟 《现代肿瘤医学》2021,(22):3990-399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及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8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全身麻醉组及复合麻醉组。复合麻醉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经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诱导后吸入七氟醚;全身麻醉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吸入七氟醚,术后均采用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1天、术后2天及术后3天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和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于术前、手术结束时、术后1天及术后3天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法测定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值。结果:复合麻醉组患者在术后1天及术后2天时VAS评分均低于全身麻醉组(P<0.01),两组患者在术后3天时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合麻醉组患者镇痛持续时间多于全身麻醉组患者(P<0.01);复合麻醉组患者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少于全身麻醉组患者(P<0.01);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术后1天及术后3天时CD3+、CD4+、CD4+/CD8+及NK细胞值均低于术前(P<0.05);复合麻醉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术后1天及术后3天时CD3+、CD4+、CD4+/CD8+及NK细胞值均高于全身麻醉组患者(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能够提供更加显著的镇痛效果,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更少,同时能够保护NK细胞活性,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3.
武健  王雯珺 《现代肿瘤医学》2016,(10):1630-1633
目的:观察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将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60例确诊为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 T 细胞和 NK细胞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 T1、T2时点较 T0时点 CD3+、CD4+水平逐渐降低、CD8+水平逐渐增高、CD4+/ CD8+和 NK 细胞水平逐渐降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各时点免疫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3、T4、T5时点免疫细胞水平逐渐恢复,T5时点观察组各项免疫细胞水平基本恢复至 T0时刻水平,对照组仍低于 T0时刻,但均明显高于 T2时刻水平,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小细胞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影响较轻微,术后恢复较快,可作为首选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肝癌切除术后患者肿瘤转移因子、C反应蛋白以及T淋巴细胞的影响,以期找到更适合于肝癌切除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选取我院肝胆外科收治、ASAⅠ-Ⅱ级Child Pugh分类为A级的肝癌患者32例,随机分为两组:静吸复合麻醉组(A组,n=16)和静脉复合麻醉联合胸部硬膜外麻醉组(B组,n=16)。B组于T8-9穿刺置管,注入1%利多卡因5ml确定麻醉平面后,行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之后每小时硬腹外导管推注1%利多卡因5-7ml,直至术毕。同时输注异丙酚8-10mg/(kg·h)+瑞芬太尼1mg/h+卡肌宁30mg/h维持麻醉深度。A组持续输注异丙酚,间断静注舒芬太尼及卡肌宁,维持麻醉至手术结束。分别在麻醉前(T1)、术毕(T2)、手术后1天(T3)、术后3天(T4)抽取患者静脉血3ml,测定肿瘤转移因子(CK20mRNA)、C反应蛋白(CRP)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结果:A、B两组术后1天、术后3天血液CK20mRNA阳性率均比麻醉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3天血液CK20mRNA阳性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1天、术后3天血液CRP均明显比麻醉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3天血液CRP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前相比,A、B两组术毕、术后1天、术后3天CD3+、CD4+及CD4+/CD8+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3天CD3+、CD4+及CD4+/CD8+均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复合麻醉联合胸部硬膜外麻醉组能减轻肝癌切除术围手术期应激反应,降低肿瘤转移因子阳性率和较迅速恢复免疫系统的影响,提示静脉复合麻醉联合胸部硬膜外麻醉是肝癌切除术较为合适的麻醉方法,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及镇痛方法对宫颈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拟行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78例,分为3组(n=26),Ⅰ组:全凭静脉麻醉+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CIA),Ⅱ组:全凭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Ⅲ组: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PCEA。观察麻醉前(T0)、术毕(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时点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百分比的变化。记录患者第一次补救镇痛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下床时间、术后呕吐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T0比较,3组患者在T1、T2时点CD3+、CD4+、CD4+/CD8+及NK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CD8+明显升高(P<0.05);Ⅱ组和Ⅲ组在T2及T3与Ⅰ组比较,CD3+、CD4+、CD4+/CD8+及NK细胞百分比显著增高,CD8+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Ⅱ组和Ⅲ组患者术后恢复明显优于Ⅰ组(P<0.05),其中术后呕吐和患者满意度Ⅱ组明显优于Ⅲ组(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并行硬膜外术后镇痛对宫颈癌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较小,术后恢复快,有益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丙泊酚麻醉对肝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6例实施肝癌手术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44例)和异氟醚组(S组,42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IL-6的变化及差异,记录患者实施切除术后的不良反应,并测量患者的体力状况(KPS)评分和体质量.结果 2组患者在实施切除术后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NK细胞浓度较麻醉前均明显降低,IL-6较麻醉前明显升高,且手术后1 d丙泊酚组NK细胞数量低于异丙醚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在手术后3 d血清中IL-6浓度恢复至麻醉前水平,而异氟醚组仍高于麻醉前水平.丙泊酚组白细胞下降率(50.0%),低于异氟醚组(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体力状况(KPS)评分和体质量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丙泊酚对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明显影响,但白细胞下降率低于异氟醚麻醉,对于白细胞较低的患者适合采用此方法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择期全身麻醉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 组)和对照组(C 组),每组54例。D 组麻醉前15 min 内静脉滴注右美托咪定1.0μg/kg,麻醉诱导插管后,以0.5μg.kg -1.h -1维持至术毕。C 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代替右美托咪定,其余麻醉同 D 组。分别测定麻醉前(T0)、术后4 h(T1)、术后1 d(T2)、术后3 d(T3)和术后7 d(T4)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血清白细胞介素(IL)-6、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 NK 细胞的水平。结果与 T0时比较,D 组各点血浆 NE、E、COR 及血清 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C 组 T1~T3时血浆 NE、E,T2、T3时血浆COR,T2~T4时血清 IL-6水平均显著升高(均 P <0.05)。与 C 组比较,D 组 T1~T3时血浆 NE、E,T2和T3时血浆 COR,T2~T4时血清 IL-6水平均明显降低(均 P <0.05)。与 T0比较,T1~T3时两组 CD3+及NK 细胞水平明显降低(均 P <0.05)。与 C 组比较,D 组 T1~T3时 CD3+、NK 细胞明显升高,D 组 T2~T3时 CD4+及 CD4+/CD8+明显升高(P <0.05)。结论全身麻醉期间持续静脉滴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减轻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改善机体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低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地佐辛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96例老年胃癌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给予相同的麻醉方法,术后镇痛观察组给予低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地佐辛,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观察2组患者术前1 d、术后6 h、12 h、24 h、48 h、72 h的MMSE评分;术前1天(T0)、术后12 h(T1)、24 h(T2)、48 h(T3)的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与术前1天对比,观察组及对照组在术后6 h、12 h、24 h的MMSE评分明显降低,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SE评分术后72 h恢复至术前.与T0时间点对比,对照组的CD3+、CD4+、CD4+/CD8+、NK细胞在T1、T2、T3点的评分明显降低;观察组的CD3+、CD4+、CD4+/CD8+、NK细胞在T1、T2点均显著降低,T3点与T0点无差异.在T1、T2、T3点时,观察组的CD3+、CD4+、CD4+/CD8+、NK细胞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的T1、T2、T3点的CD8+与T0对比,组内及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应用低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地佐辛,不增加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有利于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colorectal cancer,CRC)CD4+、CD8+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与术前检查肿瘤标记物,患者术前基础疾病和一般情况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影响CRC细胞免疫功能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02月至2020年06月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218例CRC患者完整的细胞免疫,肿瘤标志物,患者术前基础疾病和一般情况等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临床上界定各检验指标的正常值范围:细胞免疫CD4+和CD4+/CD8+的正常值分别为320~1 250个/μL和0.9~2.0;肿瘤标记物CEA,CA199,CA125,CA153,CA242,CA724的正常值范围分别为0~5 μg/L,0~37 μg/L,0~35 μg/L,0~31.3 μg/L,0~20 μg/L,0~5.7 μg/L。临床上常以患者外周血液检测中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或CD4+/CD8+比值低于正常值范围定义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采用统计学SPSS 24.0统计软件,对计量资料用P-P图做正态性检验,对数据先进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与各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男性的CD4+水平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型对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CEA和CA199升高组CD4+水平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T分期、术前心血管病分组、呼吸系统疾病分组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有糖尿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率高于术前未患糖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有吸烟史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率高于术前无吸烟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C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前糖尿病史和术前有吸烟史是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危险因素(OR=5.372,95%CI:2.656~10.865,P<0.001;OR=4.467,95%CI:2.105~9.476,P<0.001)。结论:术前有糖尿病史和术前有吸烟史是影响CRC的CD4+、CD8+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术前有吸烟史最显著。患者的性别,术前检查肿瘤标记物CEA和CA199水平对判断CRC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进展期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EGJ)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25+T细胞和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在T淋巴细胞中表达的变化,了解根治性手术创伤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126例进展期食管胃交界部腺癌行开腹根治性R0切除+D2淋巴结清除术,同期体检志愿者87例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照组和治疗组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7天和术后9天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4+CD25+T细胞计数和PD-1在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术前和对照组相比较,CD3+、CD3+CD4+T细胞均显著降低(P<0.05),而CD4+CD25+T细胞和PD-1在CD4+、CD8+T细胞的表达比例均显著增高(P<0.05)。CD4+CD25+T细胞的比例在术后1天迅速下降至谷底,随后逐渐升高,于术后7天达顶峰,然后再次下降。CD4+PD-1+T细胞的比例在术后显著增加:术后第1天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但在术后第7天仍显著高于术前。 CD8+PD-1+T细胞的比例则在术后逐渐增加,到术后7天达高峰。结论: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手术创伤可能是通过各种细胞因子导致CD4+PD-1+T细胞比例改变,进而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抑制细胞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