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助力分级诊疗制度,认知是签约利用的基础,了解社区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居民认知度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法:于2019年5—7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上海市16个区50家社区的2 500名居民,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85.96%的社区居民认知签约服务相关政策,84.18%的社区居民认知签约服务内容。影响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的因素有户籍、居住地、文化程度、月收入和患慢性病情况。结论:上海市社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水平较高,但宣传方式单一,应丰富宣传方式和途径,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宣传方案,实现真实有效的宣传,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社区签约服务对分级诊疗的影响,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供依据。方法从杭州市医疗保险信息管理数据库中导出2015年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居民的就诊资料,分析不同医保类型参保人群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并按照是否签约家庭医生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截至2015年底杭州市主城区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分别为288.99万人和17.41万人,家庭医生签约率分别为13.19%和50.89%。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为77.22%,高于职工医保参保人群的51.26%(P0.01)。职工医保参保人群中,签约对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化就诊率为55.06%,高于非签约对象的44.49%;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群中,签约对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化就诊率为73.30%,低于非签约对象的80.98%。结论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影响因素,提升职工医保参保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可进一步推动杭州市居民分级诊疗制度的构建与实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上海市长宁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对签约居民的影响,分析签约服务的政策效果。方法:对长宁区1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检验签约与非签约人群在认知、慢性病服务利用和服务评价方面的差异。结果:共有2 886位居民参与研究,其中621人(21.52%)已经签约。签约集中在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群,签约组居民在服务认知、评价方面显著高于非签约组,签约的慢性病人群在社区就诊、慢性病管理防治、慢性病医疗费用控制方面均优于非签约的慢性病人群。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效明显,签约有利于引导居民有序就医、控制医疗费用、改善慢性病防治、提高服务评价和依从性,为推动签约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上海市实行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服务工作进展情况,即"家庭医生制度2.0版",找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方法针对"家庭医生制度1.0版"存在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接受度不高、签约履约率低、居民无序诊疗和医疗费用逐年上涨等突出问题,上海市启动了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工作,通过3家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市级平台优先转诊;提供长处方和延伸处方的便捷用药服务等举措,努力尝试解决1.0版存在的问题。结果上海市24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工作。截止2018年底,医疗机构组合签约人数已超过666万人,已签约居民中77.09%在签约的3家医疗机构内就诊,在签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率达到了57.77%左右,"家庭医生制度2.0版"对分级诊疗的落实和医疗服务下沉社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结论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2.0版"实施3年多来,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有序诊疗正在不断改善,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在实施中;延伸处方优惠政策凸显,医疗服务逐渐下沉社区。但是医疗费用仍然持续增长,后续需要家庭医生加大对签约居民医疗费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杭州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认知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更好的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杭州市下城区、江干区和拱墅区三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抽样选取6个社区,每个社区随机入户调查50户家庭。调查数据使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运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杭州市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知晓率为44.9%,不同年龄、职业类型、文化程度、医保类型、个人健康水平的认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服务内容最了解的一项是门诊医保起付标准降低300元;了解签约服务政策的途径主要是社区宣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职业类型、是否具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个人健康水平对认知度有影响。居民签约与否对慢病长处方政策的认知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杭州市社区居民,尤其是年轻群体,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认知度有待提高;签约居民的认知度高于未签约居民。建议应提高宣传效果,发挥签约人群的"口碑"带动作用,加大对政策内容的解释力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典型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约服务模式进展,为社区首诊、有序转诊等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采取目的抽样,选取全科医生制度探索较早且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市、上海市、郑州市、成都市共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现场调查。采用主题框架法,围绕签约服务的关键要素展开描述性分析。结果:调研地区签约服务的开展主体是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服务团队;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为签约对象,并辐射至其家庭成员,签约人数控制在1 500~2 000人;以提供防治结合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主要内容,多为免费服务;以家庭医生工作室为服务平台,主动服务意识凸显;建立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医保政策优惠、绿色转诊等机制保障签约服务的有效落实。结论:以信息平台为基础,调研地区签约服务的开展对预约服务、转诊服务、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稳固医患关系,改善患者体验,形成有序就医格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实证研究考察签约家庭医生是否促进了分级诊疗、有序就诊和健康管理等服务的普及。方法 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街道18个居委100户居民家庭,共1800名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签约居民与未签约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结果 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更好地实现了有序就诊。在社区卫生中心首诊以及双向转诊方面的比例均高于未签约居民。签约居民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为35.15%,转诊的比例为21.43%;未签约居民分别为16.87%和9.61%。签约居民利用较多的社区医疗服务项目包括:在社区看病配药、免费健康体检和参加健康讲座。未签约居民使用最多的项目同样如此,但使用比例低于签约居民。结论 较未签约居民而言,签约居民下沉就诊比例更高并且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比例更高。这表明签约服务已经初显成效。扩大社区卫生机构药品目录、鼓励居民与家庭医生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是完善家庭医生制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偏好。方法:构建离散选择模型,采用混合Logit模型评估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偏好、每个属性的相对重要性以及不同特征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偏好异质性。结果:居民偏好选择每年签约自付费用为20元、诊疗水平高、药品配备高、提供基本服务包及中西医结合服务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上属性的相对重要性分别为30.18%、20.95%、22.06%、14.55%、7.55%,不同特征居民偏好存在异质性。结论:加快推进医联体模式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适当放开医保政策对签约服务的用药限制,提供“菜单式服务”,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度与参与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居民签约家庭医生以及签约后首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动基层首诊制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2019年7-10月在东、中、西部三个样本市6家基层医疗机构对就诊居民进行出口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调查484名基层就诊居民。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家庭医生内涵认识正确,对家庭病床服务需求更高,由社区医务人员推荐、居民区宣传栏等方式了解家庭医生的就诊居民更愿意签约;清楚家庭医生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医保优惠和长处方政策,签约时间更长的签约居民更倾向于基层首诊。结论:应进一步通过社区医务人员推荐、居民区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居民对家庭医生"健康管理者"内涵的理解,以需求家庭病床的居民为重点对象,促进有效签约;强化签约居民对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和医保优惠政策的认知,巩固续签意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济南市市中区六里山干休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分析影响居民签约的原因,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2022年辖区内18~80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 共发放问卷2655份,有效问卷2404份。2404份问卷中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为30.78%,签约原因前三位分别为医生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介绍、认为看病取药方便和看病费用低;拒绝签约原因前三位分别为:不了解、不需要、药品种类较少。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因素:居民的一般情况、是否熟悉自己的签约医生、居民到最近的基层医疗机构的就诊可及性、与医生关系。结论影响家庭医生签约的因素有:居民年龄、职业、医保及家庭收入情况;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认知方面,不同层次人群存在很大差别;基层医疗机构能否普及、居民与医生之间的关系好坏均影响居民签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于医防结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调查了七个地区的541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并对家庭医生团队和相关知情人进行了个人深入访谈和焦点组访谈。定量资料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NVIV09.0软件进行编码、归纳和总结。结果:不同的签约服务模式对医防结合的影响不同。采用家庭医生团队的签约服务有助于促进医防结合;团队成员得到有效激励的签约服务有助于促进医防结合,个人付费的签约服务更有助于促进医防结合;服务内容包括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家庭医生签约有助于促进医防结合。建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实施团队签约和个性化有偿签约。设计综合服务包,融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医疗及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体现医防结合理念。探索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与医保基金融合路径,加强医防结合,促使全科医生从服务守门人向健康守门人转变。  相似文献   

1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也是新形势下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家庭医生团队既是人群健康的守门人,也应是人群医药费用的守门人。河北省黄骅市、上海长宁和北京方庄等地区对家庭医生控费进行探索,已初步形成一些做法并取得成效,如签约人群医药费用降低,医保基金支出节省。但由于家庭医生与医保联动不够理想,其作为医药费用守门人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下一步应向家庭医生团队赋能,并健全完善相关支撑机制,使其更好地担负起医药费用守门人职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杭州主城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现状。方法: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抽取杭州主城区共397名签约居民,调查其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知晓及服务利用情况。结果:签约居民以门诊签约为主(占85.5%),61.9%为老年人,反映最多的问题是“缺少上门服务”“缺少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医保报销力度有限”和“转诊手续麻烦”。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但要提升签约居民的服务获得感,有赖于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并普惠家庭病床、远程健康监测及健康评估等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在对既有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的基础上,利用CHARLS2018年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经济绩效和健康绩效。研究发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使居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升,但对于医疗总费用支出和个人医疗负担的影响不显著。这一结论通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考虑内生性问题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表明,家庭医生签约对于不同年龄、户籍、慢性病人群和残疾人的健康促进存在差异,对于医疗经济负担的影响仍不明显。该结论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和优化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的双重制度环境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政策引导和自主签约方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基于政府主导的签约服务限定服务内容、规制服务定价、维护服务秩序,与基于市场调节的自主签约带来的专属个性化服务相得益彰,产生了具有特色的医疗服务模式,却也面临着医患信任和风险防控的治理困境。构建以互动、整合和信任为特色的网络治理结构,理顺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关系,对市场和社会资源进行跨界、跨区域整合,推进政府向社会赋权,发挥社会组织的有效作用,不失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研究针对成都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调查分析了家庭医生服务开展现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家医服务平台的建设情况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方法 本研究共抽取了成都市六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每家机构的1名管理人员和1个家庭医生团队分别进行深入访谈和专题小组访谈,调查时间为2020年12月—2021年2月。结果 成都市双向转诊取得一定成效,但下转难情况依然突出;有偿签约效果不好,居民就诊观念需转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不足,家医服务增加了日常工作量;家医信息化平台存在诸多问题,功能亟需改善;家医的绩效考核制度有一定激励作用,但仍需完善;基层卫生投入不足,家医政策落地难。结论 规范分级诊疗秩序,畅通双向转诊通道;加强官方媒体宣传力度,转变居民就诊观念;提升基层职业吸引力,培养优质人才;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家庭医生信息化服务平台;健全家庭医生绩效考核制度,调动工作积极性;完善家医配套政策与措施,强化基层机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及分析居民和医护人员对互联网医疗的应用和需求情况,为合理开发互联网医疗社区层面平台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择北京市房山区某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就诊居民和医护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居民和医护人员各发放100份问卷。结果居民接触过的互联网需求排序前5位:预约挂号,档案查询、化验,健康科普,家医签约,信息查询。居民希望通过互联网享受排名前5位的医疗服务:预约挂号,在线复诊,医保支付,信息查询,健康教育。医护对互联网医疗持积极参与态度。医护使用过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排序前5位:预约挂号、信息查询、健康档案、查询、健康科普教育。结论社区层面互联网医疗建设,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百姓宣传引导,对促进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慢性病患者就医依从性的作用.方法:选取本社区在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收治就诊的120例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健康服务的不同分成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管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观察两组患者的就医依从性、健康知识知晓度和...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中心城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对推进家庭医生签约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帮助,同时也为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000名与本中心家庭医生制服务签约的居民进行服务需求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服务形式、就医行为、社区首诊、基本药物、家庭医生服务、健康教育等。结果调查发现,医疗咨询、慢性病监测和治疗是居民最需要从社区获得的服务。同时,不同年龄段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需求稍有不同,中老年人比较侧重于慢性疾病的监测与治疗,而青年人比较侧重于医疗咨询方面。结论居民对社区家庭医生的信任感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