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负性情绪对大学生情绪性进食的影响,检验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进食行为问卷、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734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1男生在负性情绪各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女生在情绪性进食和积极应对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而在消极应对方式上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2负性情绪各维度与情绪性进食均呈显著正相关(r=0.117~0.179,P0.01),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340~0.369,P0.01),而与积极应对成显著负相关(r=-0.151~-0.232,P0.01)。消极应对方式与情绪性进食呈显著正相关(P0.01),积极应对方式与情绪性进食的相关不显著(P0.05)。3消极应对方式在负性情绪对情绪性进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P0.05)。结论:负性情绪与情绪性进食存在相关,消极应对方式能部分中介负性情绪对情绪性进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农村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探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某初中183名农村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农村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性别和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2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及其他因子与农村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408,-0.386,-0.286,-0.372;P0.01);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合理解释等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与农村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0.255,0.169;P0.05),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和幻想与否认因子等指向情绪的应对与农村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325,-0.186,-0.210,-0.323;P0.05);3人际关系因子、忍耐因子、问题解决因子、受惩罚因子、其他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和健康适应因子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方程显著(R~2=0.167,0.047,0.054,0.040,0.064,0.025,0.014)。结论: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农村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指向问题的积极地应对方式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情绪弹性在中学生应激和应对方式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青少年情绪弹性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8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中学生应激、情绪弹性和应对方式三者间两两显著相关。应激与积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r=-0.138,P0.01),而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r=-0.310,P0.01);情绪弹性与应激显著负相关(r=-0.372,P0.01);情绪弹性与积极应对显著正相关(r=0.312,P0.01),与消极应对显著负相关(r=-0.298,P0.01);2情绪弹性在应激与积极应对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情绪弹性在应激与消极应对间有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应激和情绪弹性都是影响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情绪弹性在应对方式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早期学生的体像烦恼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学生体像烦恼问卷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164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早期学生体像烦恼检出率为25.00%。青少年早期学生的性别烦恼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35,P0.05),体像烦恼(F=4.79,P0.05)和性器官烦恼(F=6.74,P0.01)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青少年早期学生在指向问题的应对和指向情绪的应对以及这两个子量表的多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35~2.73,P0.05)和年级差异(F=-3.91~-13.93,P0.05)。青少年早期学生体像烦恼、形体烦恼、性器官烦恼和容貌烦恼与指向情绪的应对及其中的多个维度显著负相关(r=-0.39~-0.16,P0.05)。结论:青少年早期学生的体像烦恼与应对方式关系密切;体像烦恼水平越高,越易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焦虑情绪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对118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青少年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发生率分别是73.2%和36.7%,两种情绪有显著相关性(r=0.436,P<0.001);抑郁和焦虑情绪与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以及认知情绪调节量表中的部分因子均有相关性(r=-0.406~0.630,P<0.01或P<0.05);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积极重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积极调整对抑郁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t=5.189,3.710,3.423;P<0.001;t=2.065,P<0.05),灾难化、学习压力、人际关系、责难自己对焦虑情绪有一定的预测作用(t=7.397,8.032;P<0.001;t=3.043,P<0.01;t=2.399,P<0.05).结论 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认知情绪调节方法中部分因素会导致青少年抑郁、焦虑情绪,并对其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少年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性别与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广泛性焦虑量表对983名普通初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生活事件与焦虑呈正相关(r=0.609,P<0.001)、领悟社会支持与生活事件、焦虑呈负相关(r=-0,297,-0.260;P<0.001).②生活事件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焦虑(β=0.62,P<0.001),领悟社会支持在青少年生活事件与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14,P<0.001).③性别对中介模型的前半段路径起调节作用(β=0.15,P<0.05),相对于男生,在女生群体中生活事件对领悟社会支持的负向预测作用更显著.结论:生活事件一方曲直接影响青少年焦虑,也可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发挥间接作用,性别调节了生活事件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修订后的马斯洛安全感一不安全感问卷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493名农村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 ①初二和初三年级留守儿童的人际信任感明显高于初一(F=3.15,P<0.05),男生的自信感水平高于女生(t=2.71,P<0.01),但指向问题的应对得分上显著低于女生(t=-2.94,P<0.01);②除情绪安全感外,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及其他因子与指向问题的应对呈显著正相关(r=0.26,0.26,0.29;P<0.01),安全感及各因子与指向情绪的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35,-0.15,-0.14,-0.30;P<0.01);③人际安全感能正向预测指向问题的应对(t=5.67,P<0.01),情绪安全感能负向预测指向情绪的应对(t=-5.53,P<0.01).结论 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学生应对方式特点,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河南省4个省辖市市区和4个县抽取在校初高中学生11691人,使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河南省中学生最常采用的应对方式为积极的合理化解释和问题解决。不同性别(t=-10.47,2.10;P0.05)、不同城乡类型(t=5.31,4.66;P0.05)中学生指向问题和指向情绪两种应对得分不同;初中和高中学生在指向问题的应对上无差别,在指向情绪的应对上有差异(t=-11.94,P0.05);是否独生子女和父母离异也对中学生的应对方式有一定影响。相关分析显示,除问题解决和积极的合理化解释与父亲教养方式中的偏爱无相关外,其他应对方式的各因子与父母的各种教养方式均有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整体上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应对方式有一定影响。结论:河南省中学生应对方式具有性别、城乡、学段类型等差异,应对方式与其家庭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医学生孤独的现状,探讨自尊、生活事件对孤独感的影响。方法:采用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和自尊量表(SES)及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500名医学院大学生进行评定。结果:有许多的医学生表示经常体验到孤独(状态孤独:50.8%,特质孤独:51.4%)。医学生的特质孤独在是否是贫困生、家所在地上差异显著(t=2.683,3.248;P0.01);医学生的孤独分数与自尊、生活事件相关显著(r=-0.407,P0.001);状态孤独与生活事件(r=0.315,P0.001),特质孤独与自尊(r=-0.362,P0.001),特质孤独与生活事件(r=0.340,P0.001)相关显著,自尊和生活事件可以作为孤独的有效预测指标(P0.001)。结论医学生受孤独困扰的情形较为普遍,自尊得分低的或生活事件得分高的医学生其孤独得分都高,医学高校的心理学工作者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3065名初中生施测。结果①5.38%(165例)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②学习压力上得分最高;③女生易采用问题应对(t=24.77,P<0.001),情绪应对上性别差异不显著(t=2.24,P>0.05);④心理健康总分随年级上升而增加(F=150.269,P<0.001);⑤问题应对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r=0.099~-0.262,P<0.01),情绪应对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r=0.138~0.279,P<0.01);⑥除发泄情绪因子,其他应对方式均进入回归方程,对心理健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P<0.001)。结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应结合应对方式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超重、肥胖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抑郁的关系,并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在其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233名超重、肥胖青少年(年龄12~16岁)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成瘾量表(IAS)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ASLEC)、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测量网络成瘾、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抑郁情绪。结果:网络成瘾得分与消极应对方式、ASLEC、SDS得分均呈正相关(r=0.15~0.48,P0.01)。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表明,ASLEC得分在网络成瘾与抑郁得分之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07,占总效应的26.92%;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在网络成瘾与抑郁得分之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09,占总效应的34.62%;消极应对方式、SLSS得分在网络成瘾与抑郁得分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值为0.04,占总效应的15.38%。结论:网络成瘾、负性生活事件、消极应对方式是超重、肥胖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网络成瘾除了能直接影响超重、肥胖青少年的抑郁情绪,还可以通过负性生活事件、消极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其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对青少年进食行为的影响,并考察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饮食行为问卷、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对随机选取的264名中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1男生在限制性进食和情绪性进食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P0.05),而在外因性进食和自我控制的得分上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2不同体重组在限制性进食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在情绪性进食、外因性进食和自我控制上差异不显著(P0.05)。3状态焦虑、特质焦虑、自我控制和进食行为各维度之间显著相关。其中自我控制与其他几个因子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r=0.237~0.458,P0.01),两种焦虑和进食行为各维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197~0.321,P0.01);4自我控制在状态焦虑对进食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P0.05);在特质焦虑影响进食行为的路径中中介作用不显著(P0.05)。结论:自我控制能部分中介状态焦虑对进食行为的影响,但不能中介特质焦虑对进食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硕士生特质应对方式在自我接纳与特质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1040名硕士生,采用自我接纳量表(SAQ)、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和特质焦虑问卷(T-AI)评估其自我接纳、特质应对方式与特质焦虑。结果:(1)女生在消极应对方式方面的得分高于男生(t=-2.60,P0.05),城市学生自我接纳得分高于农村学生(t=-2.37,P0.05);(2)自我接纳得分与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呈负相关(r=-0.57,P0.001),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50,P0.001);特质焦虑得分与自我接纳(r=-0.61,P0.001)、积极应对方式(r=-0.49,P0.001)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58,P0.001);(3)自我接纳直接预测特质焦虑(β=-0.61,P0.001),又通过消极应对方式间接预测特质焦虑(β=0.34,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1.8%;又通过积极应对方式间接预测抑郁(β=-0.25,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0.5%。结论:硕士生特质焦虑与自我接纳、特质应对方式密切相关,特质应对方式在自我接纳与特质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有限自制力理论的视角下考察中学生的生活事件、自我控制与现实、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方法:使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自我控制能力问卷、青少年自评量表与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量表对453名中学生施测。结果:1现实偏差行为(t=2.20,P0.05)和网络偏差行为(t=3.32,P0.01)得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2生活事件、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现实与网络偏差行为得分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生活事件可以通过自我控制能力影响现实和网络偏差行为。结论:自我控制能力在生活事件对现实和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农村中职生的学业自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以贵州省840名农村中职生为被试,采用中学生学业自我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测试。结果:(1)农村中职生的学业自我(62.20±14.22)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农村中职生的学业自我在性别和民族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别:t=-2.644,P0.01;民族:t=-5.069,P0.001),女生得分普遍高于男生。(3)农村中职生学业自我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29,P0.01),并且能力知觉、成就价值及情感体验对积极应对方式(R2=0.154,P0.001)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农村中职生的学业自我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旨在揭示农村高中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的状态,并剖析两者的关系,探寻应对方式能不能作为保护因素,提高农村高中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增强其抗挫能力。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与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381名贵州省农村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农村高中生心理韧性(92.30±13.11)和应对方式(95.63±9.47)得分都处于中上等水平;2农村高中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189,P0.01);3应对方式得分能够预测高中生心理韧性42.1%的变异(R2=0.421,P0.001)。结论:1农村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良好;2农村高中生的应对方式能够有效的预测其心理韧性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标准化量表对475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本研究样本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流行率为6.78%;(2)男生在非适应性认知和网络游戏成瘾得分上显著高于女生(t=3.70,7.13;P0.001)。父母专制教养、同伴侵害、教育未来取向和非适应性认知与网络游戏成瘾均表现出显著的相关(r=-0.203~3.51,P0.05);(3)在控制性别、年龄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的前提下,性别、专制教养、同伴侵害和非适应性认知可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而教育未来取向可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F=12.33,P0.05)。结论:性别、专制教养、同伴侵害和非适应性认知等都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宜宾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与情绪调节策略等状况及其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探讨PTSD、抑郁与情绪调节策略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抑郁量表、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对宜宾震中长宁县321名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1)震后2周,6.50%的青少年有PTSD倾向,46.40%的青少年有抑郁症状,表现出更多的回避性症状(维度得分3.24±0.77)以及警觉性增高症状(维度得分10.24±2.49);(2)从性别看,女生的CES-D量表得分(t=-2.804,P0.01)及发生率(χ~2=7.100,P0.05)均显著高于男生,同时其ERQ量表的认知重评维度得分(t=-2.154,P0.05)亦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的ERQ量表表达抑制维度得分(t=2.650,P0.01)显著高于女生;从年级看,初中生PCL-5得分(t=3.147,P0.05)及发生率(χ~2=15.797,P0.01)均显著高于高中生,同时在认知重评维度(χ~2=5.747,P0.05)上高中生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3)被试的PCL-5量表得分与CES-D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639,P0.01),与ERQ量表的认知重评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187,P0.01),与表达抑制维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139,P0.05);被试CES-D量表上的得分与ERQ量表的认知重评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260,P0.01),与表达抑制维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120,P0.05);(4)有PTSD倾向的被试在CES-D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没有PTSD倾向的被试(t=5.617,P0.01);同时,有PTSD倾向的被试在ERQ量表的认知重评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没有PTSD倾向的被试(t=-2.870,P0.01),有抑郁症状的被试在PCL-5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没有抑郁症状的被试(t=12.194,P0.01);同时,有抑郁症状的被试和没有抑郁症状的被试分别在ERQ量表的两个维度上得分呈显著差异,表现为有抑郁症状的在表达抑制维度上显著高于没有抑郁症状的(t=2.021,P0.05);而认知重评维度上,有抑郁症状的则显著低于没有抑郁症状的(t=-2.780,P0.01)。结论:震后不久的灾区青少年的PTSD倾向和抑郁症状较严重,而性别、年龄的不同有较明显差异;应有重点地关注女生以及年龄偏低的青少年,注重提升他们的情绪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青少年应激反应的状况及特点,并考察了应对方式对应激反应的作用机制,为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642名青少年进行应激反应和应对方式调查。结果:青少年应激反应以疑病和焦虑为主,高中生的焦虑显著高于初中生(t=-3.259,P0.05),女生的疑病、焦虑和总分均显著高于男生(t=-3.585,-2.651,-2.266;P0.05),病例多类型学生的焦虑显著高于病例少类型学生(t=-2.591,P0.05);应对方式以处理问题和期望为主,高中生的处理问题、期望、逃避、控制情绪、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中生(P0.05),女生寻求支持、控制情绪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2.339,-2.121;P0.05),病例多类型学生期望的得分显著高于病例少类型学生(t=2.055,P0.05)。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与应激反应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140,0.372;P0.001),消极应对对应激反应有显著预测效应(β=0.373,P0.001)。结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侧重女性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和低年龄青少年的不良应对方式,心理干预应将消极应对方式的调整和改变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高三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探讨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量表对237名高三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学习压力(β=-0.272,t=-2.464,P0.05)、受惩罚(β=-0.047,t=-2.486,P0.05)是影响高三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生活事件总应激量对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②问题解决(β=1.881,t=3.572,P0.001)、退避(β=1.605,t=2.652,P0.01)、忍耐(β=-1.028,t=-1.993,P0.05)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显著;求助(β=-0.189,t-2.074,P0.05)对正性情感具有显著影响。结论①重要生活事件对高三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②积极应对对主观幸福感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③积极方式的调节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