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激性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在自杀意念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青少年应激性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在自杀意念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Beck抑郁自评量表等对732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应激性生活事件通过自尊和抑郁的中介效应影响自杀意念;自尊可以通过抑郁的中介效应影响自杀意念。自尊在抑郁对自杀意念的作用中起调节效应,自尊水平越高,抑郁对自杀意念的效应越小。结论: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自杀意念的素质-易感理论提供了证据,即低自尊是自杀意念的易感素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引进Holden等编制的心理痛苦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采取整群取样的方法对453名大学生集体施测,选取Beck绝望量表、Beck抑郁问卷、生活满意度量表、Beck自杀意念量表、无望抑郁—自杀倾向分量表和自杀尝试条目作为效度指标。结果:(1)量表单因素结构的拟合指数良好,χ~2/df=2.66,RMSEA=0.06,CFI=0.97,NFI=0.95,IFI=0.97;(2)心理痛苦量表与Beck绝望量表和Beck抑郁问卷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0.53,与生活满意度量表相关系数为-0.39(P0.01);(3)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分半信度为0.80,2周后的重测信度是0.60(n=58)。结论:心理痛苦量表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心理痛苦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学生的绝望感与心理韧性和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医学生的绝望感与自杀意念之间是否具有补偿、调节及中介效应。方法:采用贝克绝望量表(BHS)、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对1120名医学生进行施测。结果:绝望感各因子及总分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443,0.472,0.493,0.608;P0.01),心理韧性总分与绝望感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555,-0.300,-0.500,-0.470;P0.01),心理韧性总分与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528,P0.01)。医学生的心理韧性在其绝望感与自杀意念之间同时具有补偿(β=-0.275,-0.247,-0.199;P0.001)、中介(β=0.455,0.481,0.515;P0.001)和调节效应(B=-1.096,-1.013,-1.105;P0.001)。结论:心理韧性是抑制医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保护因素,它可以补偿、缓冲和调节绝望感对自杀意念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一保护因素也会受到绝望感的削弱。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大学生样本中探讨焦虑敏感认知关注、抑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Beck抑郁问卷及焦虑敏感指数量表3版对1024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用SPSS22.0、Lisrel8.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焦虑敏感认知关注与抑郁和自杀意念显著正相关,抑郁在焦虑敏感认知关注和自杀意念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焦虑敏感认知关注通过增强抑郁水平间接影响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在MDD患者的自杀意念形成阶段以及自杀“意念-行为转换”阶段,快感缺失各维度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访谈法以及Beck自杀意念量表、Beck抑郁量表、时间性愉快体验量表等评估277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一般人口学和临床资料,并采用分层回归分析、logistics回归分析、中介模型构建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伴动机成分的消费性快感缺失可预测当前的自杀意念(β=-0.13, P<0.05),而伴动机成分的期待性快感缺失可预测最严重时的自杀意念(β=-0.17, P<0.05),并分别在抑郁程度到当前自杀意念和抑郁到最严重自杀意念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快感缺失各维度均无法预测自杀行为,但自杀能力在自杀意念向行为转换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自杀意念形成和自杀意念向行为演变过程涉及不同的心理机制,伴动机的快感缺失是MDD自杀意念形成的关键因素,但不是自杀意念向行为转化的关键因素。自杀能力是介导自杀“意念-行为转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家庭功能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对64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家庭功能、心理韧性与中学生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抑郁与中学生自杀意念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抑郁部分中介了家庭功能与中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3)心理韧性对抑郁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心理韧性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和后半路径。结论:家庭功能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其中,家庭功能既直接影响中学生自杀意念,也通过抑郁影响中学生自杀意念,心理韧性增强了家庭功能对中学生抑郁和自杀意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及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对228名大学生施测《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中文版》、《SCL-90人际关系敏感分测验》、《Beck抑郁量表》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结果①适应性完美主义维度与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和自杀意念存在显著负相关,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维度与这些变量存在显著正相关;②在控制其他变量后,担心错误对抑郁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eta=0.14,P<0.05),条理性则存在负向预测作用(Beta=-0.14,P<0.01);③在控制其他变量后,担心错误和父母期望对人际关系敏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eta=0.15,P<0.05和Beta=0.13,P<0.05);④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完美主义对自杀意念无显著预测作用,进一步分析显示,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在完美主义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完美主义对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有直接的影响,通过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间接影响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网络的视角探讨心理社会影响因素与抑郁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贝克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贝克绝望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冲动人格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筛查出的189名抑郁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最近一周的自杀意念影响因素中,有自杀意念的个体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分(t=-2.267,P0.05)和主观支持分(t=-1.990,P0.05)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的个体;最消沉时的自杀意念影响因素中,有自杀意念的个体抑郁总分(t=2.913,P0.01)和父亲过度保护分(t=2.213,P0.05)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的个体。抑郁大学生最近一周与最消沉时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网络模型既有相似又有所不同。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均是两个网络模型的中心节点。最近一周的自杀意念的产生主要与绝望感以及母亲的教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而最消沉时的自杀意念的产生则主要与抑郁情绪、冲动性、父亲的过度保护以及主观支持有关。结论:影响抑郁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心理社会因素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特点,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作为两个网络模型的中心节点,在整个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抑郁状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352名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总评分为(18.80±8.06);抑郁与自杀意念,特别是抑郁各因子中认识障碍与自杀意念强度(r=0.292,P<0.01)、自杀危险程度(r=0.336,P<0.01)呈显著正相关,阻滞与自杀意念强度(r=0.243,P<0.01)、自杀危险程度(r=0.267,P<0.01)呈显著正相关,绝望感与自杀意念强度(r=0.267,P<0.01)、自杀危险程度(r=0.289,P<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抑郁因子中认识障碍、阻滞及绝望感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压力性生活事件、抑郁情绪、心理控制源对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采用青少年压力性生活事件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对86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中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2.0%,其中,男生为14.8%,显著高于女生为9.5%;压力性生活事件、抑郁情绪与自杀意念均呈显著正相关;心理控制源与抑郁情绪、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在压力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抑郁情绪发挥部分中介效应,而心理控制源通过调节压力性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间的关系而影响自杀意念。结论:对于偏向外控的高中生加强归因指导,缓解抑郁情绪,有助于减少其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及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 对228名大学生施测《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中文版》、《SCL- 90人际关系敏感分测验》、《Beck抑郁量表》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结果 ①适应性完美主义维度与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和自杀意念存在显著负相关,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维度与这些变量存在显著正相关;②在控制其他变量后,担心错误对抑郁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eta=0.14,P<0.05),条理性则存在负向预测作用(Beta =-0.14,P<0.01);③在控制其他变量后,担心错误和父母期望对人际关系敏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eta=0.15,P<0.05和Beta=0.13,P<0.05);④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完美主义对自杀意念无显著预测作用,进一步分析显示,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在完美主义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完美主义对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有直接的影响,通过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间接影响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儿童期情感虐待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探讨绝望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未来取向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情感虐待量表、未来取向量表、绝望量表和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对81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控制无关变量后,儿童期情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自杀意念;②绝望在儿童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未来取向在儿童期情感虐待影响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中介路径前半段起调节作用,即在未来取向水平较低的青少年中,儿童期情感虐待对绝望的影响更大。结论:儿童期情感虐待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自杀意念还通过绝望间接影响青少年自杀意念;未来取向调节儿童期情感虐待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激性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抑郁在自杀意念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关系.方法:应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Beck抑郁自评问卷等对长沙市某商学院504名大一新生进行测评.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变量间的效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应激生活事件、消极认知情绪调节对抑郁有直接影响;消极认知情绪调节、抑郁对自杀意念有直接的影响;应激生活事件通过消极认知情绪调节作用于抑郁,还可以通过消极认知情绪调节和抑郁对自杀意念的形成起作用;消极认知情绪调节通过抑郁对自杀意念有间接影响.结论:消极认知情绪调节和抑郁作为中介变量影响自杀意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冲动性与抑郁情绪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方法:采用自杀风险评估问卷—自杀意念分量表、中文版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232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呈显著正相关;②抑郁情绪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冲动性人格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既有中介作用,又有调节作用。结论:应激生活事件、冲动性人格和抑郁情绪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冲动性与抑郁情绪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方法:采用自杀风险评估问卷—自杀意念分量表、中文版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232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呈显著正相关;②抑郁情绪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冲动性人格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既有中介作用,又有调节作用。结论:应激生活事件、冲动性人格和抑郁情绪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医学生死亡态度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自我效能感在其中可能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某医学院437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逃避死亡接受与自杀意念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382,0.184,0.268,0.378;P0.001),自然死亡接受与乐观因子、睡眠因子及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48,-0.226,-0.164;P0.01);2逃避死亡接受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t=6.871,P0.001),自然死亡接受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t=-2.469;P0.05);3自我效能感在逃避死亡接受和自然死亡接受对自杀意念的作用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c’/b=-1.243,3.616;P0.001)。结论: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提高自我效能感,可有效的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以快感缺失为核心的抑郁易感模型,探讨快感缺失的不同成分与压力的交互作用对抑郁和自杀意念中的影响。方法:使用时间性愉快体验量表、情绪问卷、自杀意念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1143名中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期待性愉快与抑郁、自杀意念均呈显著负相关。期待性愉快和中职生抑郁的关系受到生活事件的调节。在中、高生活事件水平下,期待性愉快能显著负向预测抑郁,而在低水平生活事件下,期待性愉快对抑郁的预测不显著。期待性愉快和即时性愉快与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均不显著。结论:期待性愉快与负性压力的交互作用影响着中职生抑郁,但对自杀意念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校研究生的负向情绪及其因子和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广东省某高校采取整群取样方法抽取2944名本科生和3251名研究生,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孤独感自评量表(UCLA)、自杀意念量表(SIOSS)进行施测。结果:(1)研究生中,女性的SDS、SAS、UCLA、SIOSS得分都显著高于男性,(t=-4.270,-3.392,-3.167,-3.436;P0.05);(2)同本科生比较,研究生在情绪和自杀意念方面与本科生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t=-10.340,-7.923,-14.241,-7.127;P0.001);(3)研究生的负面情绪与自杀意念呈显著的正相关(r=0.536,0.553,0.499;P0.01),回归分析发现,抑郁、焦虑、孤独感可以正向预测研究生自杀意念。结论:研究生女性的抑郁、焦虑、孤独感及自杀意念要显著高于男性,研究生的抑郁、焦虑、孤独感及自杀意念要显著低于本科生。研究生抑郁、焦虑、孤独感得分能很好的预测自杀意念的各项因子和总体得分。研究生教育中,应注重研究生心理教育,着重关注研究生的抑郁、焦虑、孤独感等负向情绪。  相似文献   

19.
Beck绝望量表中文版在青少年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Beck绝望量表中文版在青少年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采用Beck绝望量表和自杀意向量表,在大连医科大学和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县分别选取了192名大学生和292名高中生。间隔一周后对其中的86个大学生样本进行重测。主要采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20个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19-0.70之间,平均相关系数为0.52。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5,重测信度为0.62(P<0.001)。绝望量表总分与自杀意念量表总分成正相关(r=0.35,P<0.001),无自杀意念被试绝望量表的平均得分低于有轻度自杀意念和有自杀意图被试绝望量表的平均得分(P=0.007和P<0.001)。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了动力丧失、对未来的感觉和对未来的期望3个因子(累计解释的方差为43.44%)。除了项目3、4,其他条目的负荷范围在0.47-0.77之间。项目3、6、7、14、18的归属与Beck的假设不一致。结论:Beck绝望量表中文版在青少年中使用有较好的信度和构想效度,但是仍然需要扩大样本在将来的研究中更深入地验证并改进其结构效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心理痛苦在抑郁与自杀未遂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会联结感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贝克抑郁量表、心理痛苦量表和自杀未遂自编问卷,从武汉市三所大学抽取了1169名大一、大二的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1)社会联结感与抑郁及自杀未遂显著负相关;抑郁以及心理痛苦与自杀未遂显著正相关;(2)心理痛苦在抑郁与自杀未遂之间中介效应显著;(3)社会联结感调节了抑郁通过心理痛苦影响自杀未遂的中介过程的后半条路径。结论:抑郁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自杀未遂,还可以通过心理痛苦间接影响自杀未遂。尽管心理痛苦和抑郁是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但高社会联结感能够有效地抑制心理痛苦对自杀未遂的危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