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临床以胃脘疼痛、嘈杂痞闷、嗳气泛酸或上腹部不适、纳呆为主要表现。其属于中医学的"胃痛"、"痞满"、"胃痞"、"虚痞"、"嘈杂"等范畴,其中以胃脘胀满痞闷为主证者,  相似文献   

2.
胃痞以胃脘部位自觉满闷阻塞为其主症。"痞"意有二:一指病理上的胃气不通,一指满闷阻塞的症状。纵观当今医学内科教材,多详于胃痛而略于谈痞,或痛痞混论。然证之临床,现今所称之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消化系统疾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调肝理气 慢性胃病包括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或胀满不适,中医称之为“胃痛”、“胃痞”等。根据中医肝主疏泄理论,认为肝可调畅脏腑气机,助脾胃运化受纳。肝疏泄功能正常,则脾升胃降,运化健旺。否则,可影响中焦的纳降与升清,致胃中气机郁滞,不通则痛,不降则痞。[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但辨证论治并非是僵化的程序。通过介绍周仲瑛教授治疗脾胃病久泻、胃痞和胃脘痞胀3个验案,重点对周老辨证强调准确、论治讲究法度、精于复法配伍和选方用药老到等经验详加分析,有助于启迪后学深刻理解周仲瑛教授倡导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毛水泉教授临床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毛水泉教授临诊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践,结合历代中医文献有关"痞满""胃痞""虚痞""嘈杂""胃痛"等病证的阐述,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验案举例等方面总结毛水泉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结果]历代中医文献中有关"痞满""胃痞""虚痞""嘈杂""胃痛"等病证的阐述非常丰富。结合现代西医诊断技术,毛水泉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应以脾胃阴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治疗上当以重视健脾、理气、养阴、活血为大法。所举案例显示,此经验可得临床佐证。[结论]毛水泉教授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继承、有创新,病证相合,疗效确切,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解毒化浊法结合微观检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以胃脘痞胀、疼痛、嘈杂、纳少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理特点是胃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膜基层增厚,甚至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中医称之为"胃痞"、"胃痛"、"胃胀"等,在治疗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笔者在30年临床实践中,对治疗本病有些心得,现总结浅述于下.  相似文献   

7.
金国梁系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国医大师何任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与科研工作30余年,学验俱丰,尤对中医脾胃病诊治有较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心得。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撷其辨治胃痛胃痞的经验介绍于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8.
胃痛是指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常见发病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几个方面,中医药治疗本症效果颇佳,配合正确的中医护理方法,疗效更著.现就胃痛的中医护理谈谈浅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主要病名下的证素分布特点,总结慢性胃炎的发病规律。方法选择慢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痛"、"胃痞"患者各60例,运用证素辨证方法对其证候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痛和胃痞主要病位证素相同,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相同,为气滞、阳虚、气虚、湿;证素组合频率较高的有:肝脾胃加气滞加气虚、脾胃气虚、脾胃湿、脾胃阳虚、肝脾胃气滞。结论慢性胃炎的证素特点和发病规律基本相同,病变实质为虚实夹杂,虚证以脾气虚弱、脾阳不足为主,实证以胃气不降、肝气郁滞、湿邪阻滞为主。  相似文献   

10.
胃痛     
凡以胃脘部临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称为胃痛。包括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以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病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 一、调气清热和胃方  相似文献   

11.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陈业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南宁530021)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从胃脘痛的表现来看,可包括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病。中医治疗本病,疗效可靠,且副作用较少。1实证1.1...  相似文献   

12.
<正>柯干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老中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9年获批成立柯干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与教学工作50余载,对肝胆及脾胃疾病有较深研究,针对脾胃疾病,创立经验方“双花胃灵汤”,且运用双花胃灵汤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胃痛,疗效显著,现将柯老师运用此方治疗脾虚气滞型胃痛经验总结如下。1胃痛的病因病机胃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也称胃脘痛。现代医学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相似文献   

13.
马喜民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3):467-467
痞胀,包括了痞和胀两种病证。痞即痞满,是由于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出现以胸腹痞闷胀满不舒为主证的病证。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按部位分为胸痞、心下痞(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称为胃痞。胀,又称胀满、腹胀,是指腹中有胀满或胀急之感而外多无胀急之形,病变部位在胃脘以下的大腹部。痞与胀病虽不同,但在病因病机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而且临床表现也多兼而出现,故多统称痞胀。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胃痛"和"胃痞"病范围.主要症状以胃脘部胀满疼痛,可伴有食少纳呆、嗳气、呕吐或泛酸.胃脘痛的特点是时而隐痛,但痛无定时.伴胃中灼热、嘈杂感.脘腹胀满以上腹痞满,但食后更甚,嗳气则舒.慢性胃炎现代医学专指胃而言,中医学则论胃脾,脾与胃一脏一腑.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逆.  相似文献   

15.
胃痞壅滞,主用通降,慎用开破 胃痞是指胃脘部痞塞满闷、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的一种病证,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生理上,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均可直接影响气机的通畅,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木郁不能疏土,可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脾不升清,胃不和降,则升降气机痞塞,或逆乱失常,导致气滞中满;脾胃不和,则木可侮之,使气机乖常而生痞满.  相似文献   

16.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疾病,又称"胃痛",任何年龄均可发生。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的一种病症。中医胃脘痛可见于现代医学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7.
胃痞病是指心下痞塞 ,胸膈满闷 ,触之无形 ,按之不痛、望无胀大 ,且常伴有胸膈满闷。得食则胀 ,嗳气则舒。多为慢性起病 ,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绪、起居、冷暖等诱因有关。乃中焦气机阻滞 ,升降失和而成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 :“太阴所至为积饮否膈。”又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 :“脾不能行气于肺胃 ,结而不散则为痞”。临床上屡见不鲜 ,而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分型探讨较少。为便于临床治疗有必要作以探讨 ,现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介绍如下 ,以就正于同道。1 饮食停滞型症见 :胃脘痞满…  相似文献   

18.
胃痞是因胃病日久,脾胃气虚,胃络失养而萎缩.以长期食少,胃脘痞胀,腹泻,消瘦乏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痿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19.
胃痛,中医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大致包括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陆传夫主任医师是首批浙江省基层名中医,从医30载,积累了丰富的胃痛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浅有心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胃病是以上腹胃脘部经常发生胀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系常见病多发病,且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临床上以慢性浅表性胃炎最为多见,中医对此病早有研究,并形成系统认识,独特疗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伤寒论》中所谓“心下痞,按之濡”或“心下痞,按之痛”等,皆指胃病而言,现根据个人体会和经验,总结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