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以孤独感、安全感和沉浸为中介考察社交回避与苦恼对手机成瘾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孤独感量表、安全感量表、沉浸量表和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487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社交回避与苦恼、孤独感、沉浸、手机成瘾之间呈显著两两正相关,且分别与安全感呈负相关;(2)孤独感、安全感、沉浸在社交回避与苦恼和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个体社交回避与苦恼水平越高,孤独感越强,越容易缺乏安全感并体验到更强的沉浸感,导致个体更容易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受欺负和自我控制在羞怯与攻击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羞怯量表、大学生欺负行为问卷的受欺负分量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和攻击问卷(AQ)测量了510名大学生。结果:1羞怯、受欺负与攻击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羞怯、受欺负和攻击与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2受欺负和自我控制在羞怯与攻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羞怯通过受欺负和自我控制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个体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自尊稳定性和偏执在羞怯与攻击之间的作用。方法:对442名大学生采用攻击性量表、自尊稳定性量表、羞怯量表和SCL-90中的偏执分量表进行测量。结果:(1)羞怯、攻击和偏执三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两两正相关,羞怯、攻击和偏执三个变量均与自尊稳定性呈显著负相关。(2)自尊稳定性和偏执在羞怯和攻击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羞怯个体由于自尊稳定性较低并且具有偏执思维,所以会有较高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羞怯、相对剥夺感、负性生活事件与攻击的关系。方法:使用大学生羞怯量表、攻击问卷、相对剥夺感量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413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相关分析发现,羞怯、相对剥夺感、负性生活事件与攻击均存在显著的两两正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相对剥夺感、负性生活事件在羞怯与攻击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个体羞怯水平越高,遭受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并会体验到更强的相对剥夺感,这导致羞怯个体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5.
自我认同确定性与心理和行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我认同确定性与抑郁、社交回避和苦恼、攻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整班抽取大学生328名,采用自我认同确定性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评定量表(CES-D)、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和攻击性量表(BAQ)进行测试。结果个人认同确定性与心理问题评定结果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社会认同确定性与除愤怒之外的各分量表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形象认同确定性与抑郁、社交回避和苦恼、敌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个人认同确定性对抑郁的预测作用最为明显;社会认同确定性对社交焦虑和苦恼的预测作用最为明显,同时对攻击性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自我认同确定性与抑郁、社交回避和苦恼、攻击性之间确有明显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羞怯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同伴侵害的中介作用和敌意归因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甘肃省某初级中学500名被试完成羞怯量表、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学生卷)、敌意归因偏差量表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的行为子问卷。结果:(1)羞怯可以直接正向预测非自杀性自伤;(2)同伴侵害在羞怯和非自杀性自伤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羞怯和同伴侵害的关系(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受到敌意归因的调节,在高敌意归因水平下,羞怯对同伴侵害的预测作用更强。结论:初中生羞怯和非自杀性自伤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同伴侵害是中介因素,敌意归因加强了羞怯对同伴侵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攻击性与家庭矛盾环境关系的理论模式,考察心理安全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攻击性量表、马斯洛心理安全感-不安全感量表、家庭环境量表对324名工读学生和361名普通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工读学生他人攻击和自我攻击水平都显著高于普通学生;2攻击性与心理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3攻击性与家庭矛盾性呈显著正相关;4心理安全感与家庭矛盾性呈显著负相关;5心理安全感在家庭矛盾性与攻击性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工读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在家庭矛盾性与攻击性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学生父母同伴依恋、自我分化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314名中学生,采用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R)测量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和同伴依恋,自我分化量表(DSI-R)测量自我分化,攻击性问卷(AQ)测量攻击性行为。结果:IPPA-R的各因子得分与DSI-R得分均呈正相关(r=0.19~0.23,均P0.01);IPPA-R的母子依恋、同伴依恋得分与AQ得分均呈负相关(r=-0.31、-0.19;均P0.01);DSI-R得分与AQ得分呈负相关(r=-0.57,P0.001);DSI-R的4个因子得分对AQ得分均有负向预测作用(β=-0.36~-0.12,均P0.05);自我分化在母子依恋与攻击性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29.3%,在同伴依恋与攻击性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中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可预测其攻击性行为;自我分化可能是母子依恋、同伴依恋影响其攻击性行为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少年同伴侵害与网络欺负之间的关系以及负性情绪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网络去抑制的调节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维同伴侵害量表、网络欺负量表、负性情绪量表和网络去抑制量表对66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同伴侵害对网络欺负具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2)负性情绪在同伴侵害对网络欺负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去抑制对负性情绪的中介效应起调节作用:相比于网络去抑制水平低的个体,负性情绪对网络欺负的预测作用在网络去抑制水平高的个体中更显著。结论:青少年同伴侵害通过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和网络去抑制的调节作用对网络欺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安全感和自我控制在羞怯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羞怯量表、安全感量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和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测量了510名大学生。结果:1羞怯与安全感、自我控制以及生活满意度三者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安全感、自我控制和生活满意度三者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安全感和自我控制在羞怯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羞怯通过安全感和自我控制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个体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团体训练课程引入到大学生选修课程,探讨人际关系团体训练课程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方法:将136名大学生分为实验组、安慰剂组和控制组3组进行干预研究,采用交往焦虑量表、羞怯量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训练后的交往焦虑(F=23.40,P0.01),羞怯(F=23.38,P0.01)、社交回避与苦恼(F=15.63,P0.01)的得分均显著低于训练前,而安慰剂组和控制组训练前后没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人际关系团体训练课程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减少大学生的交往焦虑,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羞怯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羞怯、错失恐惧、情感平衡对大学生经验回避的作用。方法:采用羞怯量表、接受和行动问卷、错失恐惧量表、情感平衡量表对102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羞怯、错失恐惧与经验回避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情感平衡与经验回避显著负相关;(2)错失恐惧在羞怯与经验回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情感平衡对中介模型的前半路径和直接路径起到调节作用,即对于情感平衡较低的大学生,羞怯对错失恐惧以及经验回避的影响更大。结论:羞怯通过错失恐惧影响大学生经验回避,情感平衡调节了羞怯与错失恐惧、羞怯与经验回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同伴侵害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以及注意问题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多维同伴侵害量表及儿童行为调查表对4、6、8年级的799名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1)同伴侵害与注意问题显著正相关,同伴侵害、注意问题与学业成绩显著负相关;(2)同伴侵害负向预测学业成绩,自我报告及父母报告的注意问题在同伴侵害与学业成绩关系间起中介作用;(3)同伴侵害、注意问题与学业成绩间的关系不存在发展阶段差异和性别差异。结论:注意问题在同伴侵害影响学习成绩中起中介作用,加强对同伴侵害经历的关注有助于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及学业适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5名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干预训练,采用羞怯量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24)、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在SCL-90总分及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3个因子分上,训练后比训练前有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组训练后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P<0.05)、交流恐惧量表、羞怯量表得分显著低于训练前(P<0.01),对照组没有显著变化;训练后实验组在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P<0.01)、羞怯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训练前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训练,能够改善大学生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等因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等能够产生积极的改善作用;人际交往训练有助于改善被训练者的主观感受,对人际交往产生积极的期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我知觉和自我接纳在初中生羞怯与同伴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中学生羞怯量表、儿童自我知觉量表、自我接纳问卷、同伴关系问卷对886名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羞怯、自我知觉、自我接纳、同伴关系两两显著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表明,羞怯对同伴关系的直接效应显著;自我知觉和自我接纳在羞怯与同伴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均显著,且自我知觉—自我接纳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结论:自我知觉和自我接纳在初中生羞怯与同伴关系间起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孤独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基于微信朋友圈,采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量表、上行社会比较量表、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和孤独感量表调查广州市538名大学生。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与上行社会比较呈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呈显著负相关;上行社会比较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呈显著负相关,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概念清晰性则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②链式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上行社会比较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孤独感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通过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上行社会比较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正向预测孤独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初中生同胞冲突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共情与不良同伴交往在其中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同胞关系问卷、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不良同伴交往量表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拥有同胞的168名初中生进行测量。结果:同胞冲突与不良同伴交往显著的正相关(r=0.211,P0.01);不良同伴交往与攻击行为显著的正相关(r=0.314,P0.01);同胞冲突与攻击行为显著的正相关(r=0.349,P0.01);不良同伴交往在同胞冲突与攻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同胞冲突通过不良同伴交往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间接效应受到个体共情水平的调节。结论:同胞冲突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学生体像烦恼与社交回避和社交焦虑的关系,及其在不同自我客体化类型中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青少年体像烦恼问卷、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自我客体化量表对29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体像烦恼总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总分呈负相关,体像烦恼总分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水平;尽管体像烦恼对外在自我客体化大学生的社交回避预测作用不显著,但多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体像烦恼对社交回避和社交焦虑的预测效应在不同类型自我客体化大学生中具有效应等值性。结论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体像观,有利于减少体像烦恼,降低社交回避及苦恼水平,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的同伴依恋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性别角色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同伴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性别角色化的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感情和社会孤独量表、Bem性别角色量表对8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同伴依恋、心理健康、性别角色化各维度得分上未见显著的性别差异;②同伴焦虑与心理健康各指标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同伴回避与人际敏感、感情和社会孤独显著正相关;③男性化与抑郁症状显著负相关,女性化与同伴回避及感情和社会孤独显著负相关;④女性化对感情孤独的影响是通过中介变量同伴回避实现的。结论:大学生同伴依恋与性别角色化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同伴回避是女性化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社交焦虑、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依恋水平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建立三者关系的结构方程。方法采用社交焦虑量表(SAS-A)、亲密关系体验问卷(ECR)和一般健康问卷(GHQ-12),对广州地区32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社交焦虑的新环境社交回避、一般环境社交回避维度与依恋回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社交焦虑的3个维度与依恋焦虑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大学生依恋通过影响社交焦虑,进而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交焦虑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结论大学生社交焦虑与依恋水平相关显著,社交焦虑在依恋水平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