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浅谈仲景杂病论重治脾胃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析了《金匮要略》中脾胃与发病的关系;机体的发病对脾胃的影响;以及在杂病的治疗上重治脾胃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过脾虚发热,并创治脾虚发热方——补中益气汤。但李氏对脾虚发热的病机未作具体解释,后世医家对此也认识不一。根据《内科学》总结有如下一些看法:1.脾胃气虚,中焦虚寒,使虚阳外越而发热;2.脾胃气虚,谷气下流,蕴为湿热,使下焦阴火上冲而发热;3.脾胃气虚致肺卫不固,外感邪气而发热;4.脾胃气虚不能生养营血致血虚发热;5.脾胃气虚不能腐化水谷,生化失常致阴虚发热。  相似文献   

3.
《脾胃论》自成书以来一直被视为治疗脾胃病之圭臬。由于脾胃病自身的特点,东垣在《脾胃论》中运用了多种相反相成的用药方法,如治气虚发热,益元气与泻阴火并行;治暑湿伤气,补脾气与除暑湿并用;治脾虚泄泻,升清阳与降浊阴同用;治虚人感冒,补正气与散邪气兼顾。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虽以外感立法,但各处均体现着注重脾胃之思想,不仅单列阳明、太阴2专篇,且在各种外感及内伤病证的辨证治疗、预后调护方面渗透着重视脾胃、顾护脾胃的理念,为脾胃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亦对后世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启发。总结《伤寒论》治脾胃八法。探究仲景治脾胃思想及规律,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实为一体。而现代社会常常忽视外感病证的治疗,致使许多外感疾病失治误治,外邪入里而成内伤杂病。文章从六经辨证体系及外感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不可截然分开、脾胃气机的出入是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相统一的枢纽、外感疾病的治疗应重视脾胃等方面来探讨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的关系,为外感病证及一些内伤杂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柳泽坤 《西部中医药》2009,22(11):13-13
从遵仲景,崇阳气;师东垣,重脾胃;外感病,法六经;治杂病,调气机4个方面介绍徐集民老师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东垣脾胃学说的深入研究,历来认为治外感宗仲景、治内伤宗东垣的观点,把《脾胃论》视为一部详于治脾气略于治胃阴的脾胃病学专著的观点,却显得片面和局限,阻碍了对东垣脾胃学说中的温热病学思想的发掘。东垣的学说思想集中反映在他晚年的论著《内外伤辨惑论》和《脾胃论》(以下合称《两书》)中。通过对东垣《两书》与仲景《伤寒论》进行比较,笔者  相似文献   

8.
笔者一直从事临床内科基层工作,深感葛根汤加减治疗胃肠型感冒效果显著,胃肠型感冒符合《伤寒论》太阳阳明合病范畴,合病在《伤寒论》中具有双重概念,它们是外感病发病过程中出现的证候,同时也是外感发病与传变的特殊形式,在辨治过程中遵循张仲景的法则和思路,经临床实践证明,葛根汤方药简单、独特且经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伤寒杂痛论》,其注重调护脾胃的思想贯穿于外感及杂病辨治的始终.其调理脾胃的圆机妙法对脾胃学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笔者通过学习仲景牌胃学说受益匪浅,感悟有三:(1)辛开苦降法是治疗脾胃疾病的基本方法;(2)生姜、大枣用于治疗脾胃疾病时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药物;(3)外邪内侵、脾胃受阻乃脾病致痿的又一病因。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是外感疾病并包括某些杂病在内的辨证论治专书,在杂病论治方面涉及脾胃病较多,如痞满、便秘、呕吐、下利及腹痛等,且所载相关方药疗效显著,沿用至今。为了在临床中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治法和方药,本文对《伤寒论》中脾胃病的证治进行探讨和总结,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1.
苍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苍术和北苍术或关苍术的根茎。功能燥湿健脾,祛风除湿。临床常用于湿阻脾胃,食欲不振、院门呕恶、腹痛泄泻,湿邪偏重的痹证【门。它不仅用于内科脾胃部证诸病,还可用于外科湿疮等病患,现对其临床应用作一概述。l用于内科疾病1.1治感冒头痛《用药法象》谓;"苍术能除湿发汗。"临床常以苍术配羌活、防风、菊花、甘草等,治疗外感风寒夹湿的头痛、身疼、恶寒无汗等证。据现代药理研究,苍术有抗菌、抗病毒之效。《医方集解》中的神术散,既苍术伍防风、甘草,治内伤冷饮外感风寒之邪而无汗者。可见苍术治无汗…  相似文献   

12.
中医辨证论治之鼻祖的《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之秘旨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通篇。从承前启后重视脾胃,六经发病重在脾胃,六经传变脾胃为枢,治疗原则无犯胃气,立法处方法重脾胃,调理脾胃寒热虚实,提出治禁源于护胃,煎服调护顾护脾胃,预后吉凶胃气为本,病瘥调理继培后天等10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治病以调和阴阳二气为前提,实证宜一抑一扬,以消阴、抑阳为主,扶阳、毓阴为辅。虚证则阴阳两补,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脾胃重祛湿和调气,以复其斡旋之职。外感重透托,内伤调脾胃,急痛证主通,疑难病治痰,霍乱病治中,多用辛开苦降。  相似文献   

14.
从《伤寒论》到《温病条辨》看外感病辨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温病条辨》是两部外感辨治的专著,在外感病的辨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及《温病条辨》的研究,透过外感病学术研究中最复杂的寒温问题,探讨外感病辨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趋势。  相似文献   

15.
樊一桦  崔媛 《河南中医》2016,(10):1704-1706
《脾胃论》对脾胃的生理特点和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详细而深刻的表述,所创立的治法方药有着奇特作用。《脾胃论》中创立了以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精气升降枢纽、内伤疾病治法方药等为主要内容的脾胃论学说,对于后世医家对脾胃疾病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治法方法有被用于脏腑的各种疾病。因此,后世多有"外感法仲景,内伤宗东垣"之说,其学术思想对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药以劫毒 ,食以养身 ,为医者所周知。然如何恰当地把食疗应用到临床治病当中 ,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这在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 ,就有许多记载 ,然惜碎玉零珠 ,散在诸篇 ,为此 ,温课之余 ,试作勾玄 ,探讨如下 ,以冀对指导临床有所裨益。1 外感病 ,饮食有忌有宜外感风寒 ,随体质之异 ,而有中风、伤寒之别。然中风、伤寒无不以营卫失调为基本病机 ,而脾胃又是营卫生化之源 ,故仲景在外感病中非常重视脾胃之气的盛衰 ,从治疗上来讲 ,脾胃运化无力 ,则所进药物难以吸收 ,脾胃津液不足 ,不能化汗源而祛邪外出。以预后来看 ,脾胃之气盛 …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的内容结集为《伤寒论》。《伤寒论》重视脾胃的观点体现在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护理调养、预后及药物煎服等各个方面。脾胃乃后天之本,化生之源,试从《伤寒论》中的煎服法浅析张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清代医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中言:“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意指外感病湿热证候的病因为湿热,病位在中焦脾胃,故治疗时应针对湿热轻重之不同,脏腑功能之所偏,用药物之药性、归经及功能纠正其偏,使中焦脾胃功能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一治则,已不限于外感湿热证,后扩展于涉及到脾胃二脏病机的许多病证,特别对脾胃病辨治时的方药配伍运用,医家们多遵此训,用以指导临床组方,并取得很好的疗效,具体“治中焦如衡”这一治则,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1 升脾气与降胃气脾胃同居中焦,脾升胃降,升降运动是人体机能活动的基本形式,若脾气不升则可见头目…  相似文献   

19.
<正> 前辈医家对补中益气汤治外感发烧多有论及,如《医方集解》云:"李士材谓本方虚人感冒,不任发散者,此方可以代之.丹溪治伤寒多用补中益气汤."《景岳全书》指出:"东垣由此以治劳倦内伤发热等症,虽曰助阳也,非发汗也,然实有不散而散之意,故于劳倦感寒或阳虚痎疟及脾气下陷等证,则最所宜也.若全无表邪寒热,而但有中气亏甚者,则升、柴之类,火非所宜."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指责东垣立此方命名本错,仅知其为补脾胃益气,而忘却其为中虚兼外感之方.就连东垣在使用此方的加减法中,也曾说到:"以手  相似文献   

20.
历代医家对脾胃的作用进行了经典论述,脾胃对于机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医家李中梓《医宗必读》:“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者,仓禀之官,脾胃纳运相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能够运化饮食物,化生气血,输送于机体,为“气血生化之源”;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特色,在“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基础上探究治未病思想对脾胃病及相关病证治疗的指导意义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