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对策略在大学生依恋与负性情绪中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考查应对策略在依恋与负性情绪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ECR依恋量表、应对方式量表、抑郁和焦虑量表,对8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①依恋的焦虑维度与焦虑、抑郁情绪和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等应对策略呈显著相关;依恋的回避维度与焦虑、抑郁情绪和自责、求助、退避、合理化等应对策略呈显著相关。②应对策略中的求助维度在依恋的回避维度和抑郁的负性情绪间存在较弱的部分中介作用;应对策略中的自责、幻想和退避维度在依恋的焦虑维度和两种负性情绪间均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其中自责和幻想所起到的部分中介作用较为明显。结论:消极的自我模型会导致个体通过消极的应对策略(如自责、幻想和退避)来面对压力,从而产生更多的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生命史策略与囤积行为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方法:采用囤积量表、生命史策略量表、控制感量表对1021名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生命史策略得分与控制感呈正相关(r=0.32,P0.01),与囤积行为呈负相关(r=-0.33,P0.01);控制感与囤积行为呈负相关(r=-0.43,P0.01);②控制感在生命史策略与囤积之间起中介作用,其中生命史策略通过个人掌控感对囤积行为的影响大于通过限制感对囤积行为的影响。结论:生命史策略、控制感和囤积行为三者密切相关,慢速生命史策略通过增加个体的控制感进而减少其囤积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伴依恋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关系,并检验情绪调节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同伴依恋量表,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和抑郁量表,对858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同伴依恋、情绪调节效能感与抑郁相关显著(P0.01);②同伴依恋(B=-0.18,P0.001)、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B=-0.04,P0.001)、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B=-0.11,P0.001)可负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症状;③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和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在同伴依恋影响青少年抑郁中均发挥中介作用。结论:安全的同伴依恋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地情绪调节信念,这对降低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起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焦虑、压力、自我控制与情绪性进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荷兰人进食行为问卷、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对湖南省长沙市5所中学的1801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青少年情绪性进食与负性情绪(焦虑、抑郁、压力)呈现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负性情绪对青少年情绪性进食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对自我控制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自我控制对青少年情绪性进食的负性预测作用显著。自我控制在负性情绪与青少年情绪性进食之间为部分中介效应。结论:负性情绪不仅能够直接导致情绪性进食行为的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造成阻碍,进而导致更多的情绪性进食。  相似文献   

5.
述情障碍对成人依恋与抑郁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述情障碍对成人依恋与抑郁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多伦多述情障碍20条目量表中文版(TAS-20-C)以及贝克抑郁问卷(BDI-13)对452名在校大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成人依恋、述情障碍与抑郁显著相关(r=166-0.867);述情障碍在依恋回避与抑郁情绪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在依恋焦虑和抑郁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成人依恋对抑郁情绪的作用受到述情障碍特质的中介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执行功能在儿童肥胖和负性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改善肥胖对儿童负性情绪的影响提供思路。方法:在北京选取408名四、五年级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龄儿童执行功能评定量表父母版、正负性情绪量表儿童版、儿童抑郁量表及斯宾思儿童焦虑量表进行测查。结果:小学四、五年级肥胖/超重儿童在执行功能及负性情绪(负性情绪维度、抑郁、焦虑)上的得分表现在统计学意义上均差于正常体重儿童(t=3.30,2.82,5.43,2.56;P0.05);儿童的肥胖与执行功能、负性情绪(负性情绪维度、抑郁、焦虑)均具有显著正相关(r=0.19,0.11,0.22,0.123;P0.05);执行功能在肥胖和负性情绪(负性情绪维度、抑郁、焦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肥胖部分通过执行功能影响小学四、五年级儿童的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大学生囤积行为的影响,探究体验回避的中介作用和焦虑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调查了3个省1514名大学生,构建了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结果:(1)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囤积行为。(2)体验回避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囤积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3)焦虑敏感性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影响囤积行为的过程中具有调节效应,它调节了直接路径和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即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囤积行为和体验回避的影响均随着焦虑敏感性的增加而增强。结论:无法忍受不确定性能够通过体验回避影响大学生囤积行为,且这一关系受到焦虑敏感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抑郁情绪和自尊、社会支持以及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Rosenberg自尊量表(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167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用SPSS17.0和Amos7.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Bootstrap法对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结果:自尊、社会支持部分中介成人依恋焦虑对抑郁情绪的影响、完全中介依恋回避对抑郁情绪的影响。结论: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促进了高外显自尊和低社会支持的形成,加重了个体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大学生情侣依恋、冲突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冲突量表和抑郁量表,运用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结果①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是相互独立的维度(r=0.05,P>0.05);②依恋回避对个体抑郁没有预测作用(Beta=0.11,P>0.05);③冲突在依恋焦虑与抑郁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作用(△R2=0.04,P<0.01)。结论依恋焦虑既可直接对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也可通过冲突对抑郁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负性情绪与认知失败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认知失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湖北省武汉市某高校的19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与手机依赖低分组的大学生相比,手机依赖高分组的认知失败总分及各维度分、焦虑和抑郁得分显著更高(P0.001);(2)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认知失败总分及各维度分、焦虑和抑郁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396~0.540,P0.01);(3)负性情绪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认知失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0.58%。结论:负性情绪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认知失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幽默风格在成人依恋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幽默风格量表、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对41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除依恋回避与自贬型幽默相关不显著外,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非适应性幽默风格、抑郁显著正相关Ps<0.01),与适应性幽默风格显著负相关(Ps<0.01);抑郁与非适应性幽默风格显著正相关(Ps<0.01),与适应性幽默风格显著负相关(Ps<0.01);自强型、嘲讽型、自贬型幽默在依恋焦虑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强型幽默在依恋回避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依恋焦虑、依恋回避既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抑郁,又可以通过幽默风格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和大学生抑郁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和大学生抑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639名本科生进行施测。结果①父母教养方式和依恋焦虑显著相关(r=0.223,P=0.000),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焦虑及依恋回避与抑郁显著相关(r=0.084,P=0.034;r=0.221,P=0.000;r=0.237,P=0.000);②依恋焦虑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和依恋是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充实抑郁的病因内容,进而为大学生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修订中文版数据囤积行为问卷并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采用数据囤积行为问卷、大学生现实囤积行为量表、强迫症状量表及短式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共对1136名大学生进行施测,4周后对其中的90名大学生进行重测。结果:①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中文版数据囤积行为问卷的两因素模型拟合良好(χ~2/df=3.97, GFI=0.95, CFI=0.96, TLI=0.95, IFI=0.96, NFI=0.96, RFI=0.93, RMSEA=0.08);②中文版数据囤积行为问卷与大学生现实囤积行为量表、强迫症状量表及短式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均呈显著的正相关(r=0.37~0.61, P0.01),其组合信度在0.78~0.93之间,平均方差抽取量在0.54~0.65之间;③信度检验发现,中文版数据囤积行为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在0.80~0.92之间;分半信度在0.67~0.91之间;重测信度在0.77~0.82(P0.01)之间。结论:中文版数据囤积行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科学的研究工具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对囤积行为的影响,探究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和生命史策略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量表、安全感量表、囤积量表和简明生命史策略量表,通过线上调查形式测量1202名普通公众,构建了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结果:(1)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囤积行为。(2)安全感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与囤积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3)生命史策略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影响囤积行为的过程中起调节效应,即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对囤积行为和安全感的影响均随着生命史策略的变慢而减弱。结论: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通过安全感影响个体的囤积行为,且这一关系受到生命史策略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反刍思维各维度对睡眠质量的直接作用,以及负性情绪(抑郁和焦虑)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391名大学生,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反刍思维量表(RRS)、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以及状态焦虑量表(SAI)分别考察其睡眠质量、反刍思维、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结果:PSQI得分与RR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CES-D得分和SAI得分均呈正相关(r=0.13~0.44,P均0.01)。回归分析显示,RRS的抑郁相关维度正向预测睡眠质量(标准化回归系数=0.49);抑郁和焦虑能够解释反刍思维与睡眠质量间关系40.74%的变异。结论:抑郁相关维度正向作用于睡眠质量;负性情绪在反刍思维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安全感与受欺负在大学生依恋回避与抑郁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对山东某高校749名大学生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的依恋回避分量表、安全感量表、欺负行为量表中的受欺负分量表和自评抑郁量表进行测评。结果:相关分析显示,依恋回避、受欺负和抑郁得分呈两两正相关,且分别与安全感得分呈负相关;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受欺负与安全感在依恋回避与抑郁之间起复合中介作用。结论:本研究发现,依恋回避会导致个体更容易遭受欺负,进而降低个体的安全感水平,并导致个体更容易抑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新冠疫情期间公众的内隐健康信念对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内隐健康信念量表、健康防护行为参与度量表、亲社会行为参与度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PHQ-9),邀请全国各地942位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参与调查。结果:(1)内隐健康信念与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2)健康防护行为参与度部分中介了内隐健康信念对抑郁的预测效应,但在内隐健康信念和焦虑之间没有中介效应;(3)亲社会行为参与度调节了内隐健康信念对抑郁的影响,但不调节内隐健康信念对焦虑的影响。结论:内隐健康信念能够通过健康防护行参与度对抑郁症状起预测作用,在该作用中亲社会行为参与度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负性情绪与依恋的关系及正念水平对其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招募>18岁的成人514名,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依恋经历量表(ECR)、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进行测量。采用一般模型分析、回归分析及简单斜率分析探讨调节作用。结果:DASS-21总分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正相关(r=0.52、0.32,均P<0.01),DASS-21总分及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均与MAAS得分负相关(r=-0.51、-0.49、-0.32,均P<0.01)。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依恋焦虑得分、MAAS得分以及二者交互项均与DASS-21总分相关联(β=0.35、-0.32、-0.11);依恋回避得分、MAAS得分以及二者交互项均均与DASS-21总分相关联(β=0.18、-0.43、-0.08)。结论:成人的负性情绪与依恋的关系密切,正念水平在负性情绪与依恋之间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友谊质量在依恋对抑郁、社交孤独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并检验是否恋爱对该中介模型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量表、友谊质量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693名女大学生施测。结果:(1)友谊质量安全在依恋回避与抑郁(95%CI[-0.060,-0.004])、孤独感(95%CI[-0.093,-0.005])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2)是否恋爱对依恋回避和抑郁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β=0.12,P0.05),恋爱加剧了依恋回避高的女生的抑郁水平。(3)是否恋爱对依恋回避和孤独感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β=0.13,P0.05),恋爱加剧了依恋回避高的女生的孤独感。结论:(1)始成年期女性高依恋回避和焦虑会降低友谊质量,且正向预测抑郁水平和孤独感。(2)友谊质量可以中介依恋对抑郁、孤独感的影响。(3)恋爱的个体友谊质量的中介作用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负性认知方式、反复思考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问卷法,对494名高中生进行负性认知方式、反复思考和抑郁情绪的施测。结果 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负性认知方式(稳定性、普遍性、结果、自我、归因)与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r=0.267,0.277,0.274,0.217,0.189;P0.01),反复思考与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r=0.554;P0.01),负性认知方式(稳定性、普遍性、结果、自我、归因)与反复思考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85,0.269,0.287,0.206,0.138;P0.01);2使用结构方程对负性认知方式、反复思考和抑郁情绪三者进行路径分析并且最终模型拟合良好(χ2=5.397,df=4,P=0.249);3经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检验,确定反复思考在负性认知方式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为0.1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9.3%。结论拥有负性的认知方式的个体抑郁和反复思考的水平较高。反复思考对抑郁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并且在负性认知方式与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