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119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总结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119例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对照同期234例尸体肾移植受者,比较两组供肾热、冷缺血时间、供肾血管长度、植肾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供受者HLA错配率、术后3 d血肌酐下降速度、DGF发生率、急排发生率、1年人/肾存活率.结果 亲属活体肾移植组供肾血管长度、供肾热、冷缺血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HLA六位点法错配率、DGF、急排发生率均明显小于尸体肾移植组(P<0.01),而手术时间、术后3 d血清肌酐下降速度、1年人/肾存活率亲属活体肾移植组均明显大于尸体肾移植组(P<0.01).结论 亲属活体肾移植的近期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尸体肾移植,远期(>1年)的临床效果比较有待进一步追踪观察.在有条件、技术成熟的移植中心亲属活体肾移植是患者家族内自救互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总结同期完成的活体亲属供肾移植及尸体供肾移植51例的临床经验,分析不同肾脏来源的肾脏移植术后疗效,为开展活体亲属供肾移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2年2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接受活体亲属供肾移植的51例受者、接受尸体供肾移植31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肾脏来源受者的性别、年龄、HLA位点配型、手术情况、术中和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免疫抑制方案、肾功能恢复情况及长期随访资料进行对照研究,进一步明确活体亲属供肾移植的临床意义.结果 51例活体亲属供肾移植手术均获成功,其中1例术后7个月因骨髓抑制、重症感染自动出院后死亡.人/肾1a存活率为98.07%;尸体供肾移植手术成功,1例因术后5月多囊肾破裂大出血死亡,3例在术后1a内因重症肺部感染死亡,人/肾1a存活率87.10%.结论 2种不同来源的肾脏移植在并发症以及人/肾1a存活率等指标上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优于尸体供肾移植.活体亲属供肾移植术前准备充分,配型好,术后并发症少,人/肾存活率高,肾脏来源较为广泛,为肾脏衰竭患者提供了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供、受者均健康存活,供肾切取手术均成功,受者肾功能于术后3~7 d恢复正常;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发生淋巴漏1例,发生肺部感染1例,均治愈。结论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可获得满意的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22例活体亲属供肾移植,其中血缘亲属活体供肾21例,夫妻间供肾1例.14例采取开放式手术取肾,8例经腹腔镜取肾.术后应用CSA/FK506,MMF,Pred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术后无延迟肾功能发生.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甲基波尼松龙冲击治疗,全部逆转.术后随访1个月至半年,所有供者肾功能正常.结论 术前应全面评估供者的情况,取肾应采取术者最熟炼的方法 ,早期免疫制剂的用量与尸体肾移植相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分析68例亲属活体肾移植的经验.方法 对68例活体亲属肾移植供受体的术前准备、取肾方式及术后用药、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及随访.结果 68例亲属供者术后均恢复良好,随访1月~6年无手术并发症及肾功能异常改变.60例受者于术后1~3d血肌酐降至正常水平,15~22d痊愈出院;3例移植肾丧失功能,恢复血透;2例因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出现肾功能恢复延迟(DGF);2例分别于术后3月和6月因肺部感染放弃治疗死亡.结论 术前对供、受者进行全面综合评估是亲属活体肾移植成功的保证,亲属活体肾移植等待时间短,组织配型好,供肾缺血时间短,排斥反应发生少,移植肾存活率高,是一种相对安全可行的治疗手段.但该手术仍是一种高风险手术,应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分析本组活体亲属供肾移植的手术治疗经验和疗效,探讨活体亲属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和特点,以期推广并应用活体亲属供肾肾移植来治疗终末期肾病。方法 回顾性分析93例已完成的活体亲属供肾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和内、外科并发症,以及免疫抑制药物的用药方案及用量。结果 全部93例供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术后9~13d出院,所有受者2周内肌酐降至正常值范围。其中2例并发急性肾小管坏死、2例并发急性排斥反应经应用MP 或OKT3治疗后逆转。通过术后随访调查,1例术后6个月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1年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2例因经济困难私自停药诱发排斥反应死亡,其余受者随访至今肾功能均未见减退。结论 亲属活体肾移植能尽早解决患者的病痛,并且术后肾脏功能恢快,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本组活体亲属供肾移植的手术治疗经验和疗效,探讨活体亲属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和特点,以期推广并应用活体亲属供肾肾移植来治疗终末期肾病。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已完成的活体亲属供肾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和内、外科并发症,以及免疫抑制药物的用药方案及用量。结果全部93例供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术后9~13d出院,所有受者2周内肌酐降至正常值范围。其中2例并发急性肾小管坏死、2例并发急性排斥反应经应用MP或OKT3治疗后逆转。通过术后随访调查,1例术后6个月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1年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2例因经济困难私自停药诱发排斥反应死亡,其余受者随访至今肾功能均未见减退。结论亲属活体肾移植能尽早解决患者的病痛,并且术后肾脏功能恢快,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8.
亲属间活体肾移植36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亲属间活体肾移植治疗肾功能衰竭。方法:36例志愿手术者中,直系血缘亲属(母子)2例;姊妹兄弟3例;夫妻1例;旁系三代以内血缘亲属30例。HLA全配1例,HLA单倍体相同29例,HLA有5个抗原错配者4例,HLA完全错配者2例。经气管插管麻醉下手术切取一侧肾脏,7例取供者右肾,29例取左肾,同期实施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受者术后采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所有供者术后15天内出院,随访21-1个月,血压及肌酐尿素氮正常,留存肾多谱勒血流指数正常。所有受者未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及严重感染性并发症,术后2例发生尿瘘,1例经手术治疗痊愈。1例术后6月发生移植肾输尿管坏死狭窄,经手术治疗痊愈。1例术后22天发生移植肾动脉血栓栓塞,急诊手术取栓,因栓塞范围超过移植肾80%,不得已切除植肾。结论:术前对供、受者进行全面综合评估是亲属活体肾移植成功的保证;与同期尸肾移植比较,亲属活体肾移植的组织配型明确,供肾缺血时问短,排斥反应发生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小,移植肾预期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及同期19例尸体供肾移植的临床资料,分析对比两组热缺血时间及冷缺血时间、受者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肾功能.结果 两组手术过程均顺利,亲属活体供肾组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较对照组短(P<0.01);术后6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亲属活体供肾组和尸体供肾组分别为0.0%和15.8%(P<0.05);术后6个月内的肾功能,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组明显优于尸体供肾移植组(P<0.01).结论 亲属活体供肾移植效果明显优于同期尸体供肾移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亲属活体供肾的优点和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总结19例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临床资料。其中,男性受体11例,女性受体8例,年龄20 ~50岁,平均28.6岁;男性供体10例,女性供体9例,年龄38 ~62岁,平均52.8岁。结果:19例中有16例术后2 ~5d肾功能恢复正常,另外3例中,其中1例术后1周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经抗排斥治疗,3周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术后2个月发现移植肾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狭窄,行输尿管再植后肾功能恢复,1例术后出现肾功能恢复延迟。结论:术前全面地对供受者进行全面的体检和化验是亲属活体肾移植术后成功的保证。亲属肾移植的组织配型好,供肾缺血时间短,排斥反应发生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少,移植效果优于尸肾移植,且能缓解肾源短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活体亲属供肾移植临床经验 ,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 自 1972年 12月至 2 0 0 4年 5月 ,我院有 12例肾移植患者为活体亲属供肾 ,对此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术后随访 14d~ 8 5年 (平均 4 2年 ) ,供者恢复好 ,未见并发症发生。受者 1998年前后分为A ,B两组 :A组 7例患者中 ,并发肝炎死亡 1例 ,脑疝死亡 1例 ,急排 3例 ,急性肾小管坏死 (ATN) 2例 ;B组 5例患者中 ,1例发生ATN后并发肺部感染 ;1例移植肾动脉狭窄 ,放置血管内支架扩张 ,术后肾功能恢复好 ;其余 3例无并发症 ,肾功能恢复好。结论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MRA)作为一种精确的无创性成像技术 ,用于供肾血管的术前检查效果较好。活体肾移植缺血时间短、组织配型好、免疫抑制剂用量低 ,近期效果好 ,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活体供肾亲属肾移植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腹腔镜取肾活体亲属供肾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结果经术后2-50月随访,8例供者均无并发症出现,术后7~10d出院.8例受者肾移植术后恢复迅速,移植肾功能稳定.结论腹腔镜活体取肾安全可行,活体亲属肾移植的存活率要高于尸体肾移植.活体供肾是一较好的供肾来源.  相似文献   

13.
Kidney     
206675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ascular complica-tion after renal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 Wang Changxi(王长希,Div Organ Transplant , 1st Affil Hosp, SunYat-sen Univ, Gungzhou 510080)…∥Chin J OrganTransplant .-2006 ,27(7) .-421 ~423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ascular complications after allograft kidneytrans-plantation.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34 patients withvascular complications after renal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a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后腹腔镜下活体供肾切取术193例的经验,优化改进操作技术,使其更加标准化.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3年12月至2016年2月行后腹腔镜下活体供肾切取术共193例,全身麻醉下,取腰部3个通道操作,彻底游离肾后,在肾下极7~8 cm处切断输尿管,用endo-cut或hem-o-lok分别夹闭切断肾动静脉,迅速取出肾用4℃肾保存液进行灌注,然后将离体肾保存在冰盐水中准备移植,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供者和受者肾功能情况.结朵:193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85 min(55 ~135 min),1例因出血手术中转开放.术中出血量60 mL(20 ~200 mL),所有供者均不需输血.供肾热缺血时间2.2 min(2~5 min).发生供者并发症3例,均为术后肾区血肿,保守治疗均自行吸收,未见不良影响,其余供者均未见异常.供者术后住院5.7 d(4~9d).193例供者中162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42个月(1~58个月),均未见异常.2例受者发生移植肾输尿管吻合口漏尿,经手术修补后痊愈;3例受者发生移植肾被膜下血肿.1例受者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其余受者肾功能恢复良好.供、受者随访期间肾功能均未见异常.结论:后腹腔镜下活体供肾切取术安全可靠,经不断技术改良后已经成熟和标准化,其应用前景广泛,但应由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供肾质量和移植肾急慢性排斥反应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供肾质量的因素与术后移植肾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观察87例移植供肾缺血时间、活检组织的光镜表现结合移植后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移植术后跟踪3年.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28例,其中5例(17.8%)有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慢性排斥反应13例,其中6例(46.1%)有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冷缺血时间、肾小管损伤是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冷缺血时间、肾小球硬化是慢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与慢性移植病的发生可能相关。结论提高供肾质量和减少上述的危险因素.对减少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廖责益  于德新  方卫华  施浩强  江山  唐亮  赵磊 《安徽医学》2009,30(10):1174-1176
目的分析15例亲属活体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亲属活体’肾移植中,其中同胞供肾5例,父母供肾6例,妻子供肾3例,婶→侄供肾1例。ABO血型配合符合输血原则。HLA6位点配型:全配1例;单倍体相同8例;4位点相同1例;3位点相同1例;1位点相同3例;全不配1例。供受者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实验均为阴性。群体反应性抗体均〈10%。经开放手术取肾13例,经腹腔镜取肾2例。供者选择右肾1例,选择左肾14例。受者术后均接受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所有供者均无并发症发生,10日内出院,随访至今肾功能无异常。受者:1例发生不典型急性排斥反应,给予抗T淋巴细胞猪免疫球蛋白加甲强龙治疗后逆转;2例发生尿瘘,保守治疗后治愈;1例肾功能延迟恢复,术后半年并发心脏疾病死亡;1例术后半年发生乙型病毒性肝炎死亡;其他13例随访至今肝肾功能正常,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亲属活体肾移植是解决供肾来源短缺的重要方法,经过全面的医学评估合格的供者,捐献一个肾脏对他们来说安全的。亲属供肾移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手段,是有效的家庭内自救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不同供受体关系亲属活体肾移植的临床疗效及其与微嵌合体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4-2008年130例亲属肾移植临床资料.受者随访1~5年,利用微卫星及性染色体决定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外周血DNA微嵌合体,并根据随访结果,分析微嵌合体的作用.结果 受者1-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3.8%和92.3%,各供受者组关系比较发现1-年人/肾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30例受者中46例(35.4%)行移植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证实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6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0.0%(26/130).26例中14例(53.8%)为母亲子女之间肾移植,12例(46.2%)为其他供受者关系肾移植.母亲子女肾移植中急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0.4%(14/46),高于其他供受者关系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14.3%,12/84,P=0.028).130例受者中43例术后不同时间进行了外周血微嵌合体检测,在其中16例母亲供肾的受者中,4例检测到微嵌合体,阳性率25.0%;27例其他供者的受者中,4例检测到微嵌合体,阳性率为14.8%;母亲供肾微嵌合体阳性率比其他关系高约1倍.微嵌合体阳性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微嵌合体阴性组高约1倍.结论 母亲子女之间肾移植急性排斥发生率较高;母亲供肾的微嵌合率较高;微嵌合率高的组别急性排斥反应较高;母亲子女之间特殊的免疫学关系可能影响肾移植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microchimeric and rejection rates in living donor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 in mother and child relations and other relations. 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singlecenter study enrolled 130 recipients to receive allografts from living related donors from 2004 to 2008 at our hospital. They were followed up for 1 - 5 years. The demographic data of the study population were analyzed by basic statistical methods. A total of 43 recipient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or the detection of microchimerism by the assays of short tandem repeat (STR) and sex-determining region-y gene (SRY)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Results The 1-year patient/graft survival rates were 93.8% and 92.3%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other and child group and other relative group. Forty-six biopsy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46 recipients. Twenty-six (20.0% ) cases had the occurrences of acute rejection episodes in different Banff degrees as proven by biopsy. 53. 8% ( 14/26)cases were mother and child renal transplantation, higher than other relative (46. 2%, 12/26) . The mother donor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 had about a twice higher rejection rate ( 30.4% vs 14. 3%, P = 0.028 ) and a twice higher microchimeric rate(25. 0% vs 14. 8% )than other relative.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other relations, the mother donor kidney recipients tend to have higher rates of microchimerism and acute rejection. And the special immune effect in mothers and children renal transplantation may influence its outcom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亲属活体供肾者术前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8例亲属活体者在取肾前进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血管三维成像,成像方法包括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成像(SSD)、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结果24例显示双侧肾动脉均为单支肾动脉,2例显示右肾单极动脉,1例显示左肾单极动脉,1例显示双肾单极动脉;22例显示双肾均为单支静脉引流,2例显示右肾2支引流静脉,2例显示左肾2支引流静脉,1例显示右肾3支引流静脉,1例显示双侧2支引流静脉。结论术前血管评价与手术所见一致,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可作为活体供肾移植术前了解供体肾血管解剖学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影响供肾质量的因素与术后移植肾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87例移植供肾缺血时间、活检组织的光镜表现结合移植后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移植术后跟踪3年,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28例,其中5例(17.8%)有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慢性排斥反应13例,其中6例(46.1%)有供肾组织有不良改变。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冷缺血时间、肾小管损伤是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冷缺血时间、肾小球硬化是慢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与慢性移植病的发生可能相关。结论 提高供肾质量和减少上述的危险因素,对减少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张磊  马麟麟  马斌荣  田野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48):3407-3410
目的 探讨供肾因素导致活体肾脏移植受者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定群研究对2004年4月至2007年11月的117例首次活体肾脏移植受者进行随访,记录急性排斥反应.按供者年龄分为两组,应用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计算急性排斥反应累积发病率;并以对数秩检验比较两组差异.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受者术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中位数时间为16个月(术后3~44个月).供者年龄≥50岁组的受者在移植术后2周、6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0%和19.5%;高于供者年龄<50岁组(2.8%和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女性供者(RR=2.731,95%CI:1.018~7.326)、老年供肾(RR:1.054,95%CI:1.004~1.107)是受者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活体肾脏移植中,老年供者选择应更加严格;在老年供肾摘取和移植过程中应尽最避免肾脏损伤;接受老年或女性供肾的受者,术后早期免疫抑制药物应足量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