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目的分析五年育儿网中有关小儿心理行为问题咨询的趋势。方法系2000年7月~2005年7月育儿医学网上的1621个家长咨询,年龄4个月~18岁;以每年为区间,对小儿年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性质等进行分析。结果①〈1岁组家长咨询824人(50.83%),1—3岁组353人(21.78%)、4—7岁组249人(15.36%)、〉7岁组195人(12.03%),年龄越小,家长咨询越多,各组比较P均〈0.01。②1—3岁纽小儿的睡眠方面问题10.20%,明显增高〈1岁组睡眠方面问题(4.49%),(x^2=13.84,P〈0.01)。③4—7岁家长咨询到心理行为问题从2000年4.21%到2004年9.45%;7岁以上的小儿2000年为3.55%,2004年上升到12.75%;其中以多动(42.85%)和抽动(25.71%)症状的比例最高。结论育儿网中小儿心理行为问题咨询在各年龄段都有存在,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乡市农村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情况,为蛲虫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对新乡市农村5所幼儿园740名学龄前儿童,争得院长及家长同意后,在早上8:00~9:30分进行蛲虫取样调查。结果受检儿童蛲虫总感染率为5.41%。男童(7.24%)高于女童(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4,P〈0.05);2-4岁组(2.51%)低于4~7岁组(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2,P〈0.05)。结论蛲虫感染率与年龄、性别、人口密集度以及个人卫生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存在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的1~6岁儿童进行交互式干预,评价干预后体格生长指标改善情况。方法选择上海市长宁区、卢湾区和虹口区1~6岁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常住户籍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基线(T0)调查后给予交互式干预,并于入组后的1、3、6和9个月(T1~T4)分别进行随访评估,测量身高和体重;对照组T0调查后不予交互式干预,于T4时点随访。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体重和身高的增长量[△(T4-T0)],评价干预组体重/身高的改变趋势。结果共纳入存在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490例,失访25例(5.1%)。465例完成随访,其中干预组248例,对照组217例。两组基线水平具可比性。①至T4时点干预组1~4岁亚组体重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2~3岁亚组男、女性体重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②至T4时点干预组和对照组身高增长量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干预组2~3岁亚组身高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2岁亚组男性及2~3岁亚组女性身高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③T0~T4时点干预组男、女性的体重/身高增长均呈现赶超P50曲线的趋势,对照组T0及T4时点均在P50曲线以下,干预组男性体重/身高增长幅度低于女性。结论交互式干预对饮食行为问题儿童的体格生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胡惠珍 《医学信息》2006,19(5):870-871
目的 为了解韶关市学龄前儿童贫血情况,并为改进保健举措提供科学根据。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使用SWELAB AC-970血球计数仪对韶关市区托幼园所2004年3月~10月在园所儿童11277名进行了血红蛋白测定,采用z。检验方法分析数据。结果 11277名儿童中贫血检出率为8,12%,男童检出率为7.82%,女童检出率8.48%,经统计学处理男女贫血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1~2岁组贫血检出率为9,19%,3~4岁组检出率8.49%,5~6岁组检出率7.36%:3~4岁组与5~6岁组比较,贫血检出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3~4岁组、5~6岁组分别与1~2岁比较,贫血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形式托幼园所儿童的贫血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形式托幼园所儿童均可发生贫血,因此,根据儿童特点,实施合理营养,是保证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6~11岁肥胖儿童行为问题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6~11岁肥胖儿章行为问题。方法: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安徽省安庆市与铜陵市111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肥胖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为36.94%,男、女分别为40.38%和33.90%,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6岁正常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总发生率为12.97%(男童13.44%、女童12.52%),肥胖儿童整体及按性别比较,行为问题发生率均较高(u分别为7.52、5.70和4.96,P均〈0.01)。男童行为问题各因子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迫行为34.62%、分裂焦虑23.08%、抑郁19.23%、体诉15.39%、交往不良13.46%、社交退缩9.62%、多动9.62%、攻击性9.62%和违纪表现5.77%,各因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25,P〈0.05);女童行为问题各因子发生率依次为:分裂强迫23.73%、抑郁11.86%、多动10.17%、性问题10.17%、体诉848%、攻击性8.48%、社交退缩6.78%、残忍表现6.78%和违纪表现5.0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5.59,P〈0.05)。男、女童共有的6个行为问题因子:社交退缩、多动、体诉、违纪表现、攻击性、抑郁,无性别差异(P均〉0.05)。结论:肥胖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远远高于全国4~16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男童主要表现在强迫行为、分裂焦虑、抑郁、体诉、交件不良,女童主要表现在分裂强迫、抑郁、多动、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温州市6-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情况。方法:根据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对温州地区8340名6-16岁学生采用自制问卷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进行调查。结果:温州市6-16岁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4%(1202/8340)略高于中国常模13.0%,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520名为托养儿童,占30.2%(2520/8340),6-11岁托养儿童840位,行为问题检出率18.6%(156/840)高于非托养普通儿童检出率13.4%(396/2960,χ2=14.2,P〈0.05);12-16岁托养儿童1680位,行为问题检出率19.2%(322/1680)高于非托养普通儿童检出率11.5%(328/2860,χ2=51.1,P〈0.05)。托养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有出生时患病、学前所处环境(单亲)、性别(男)、托养家庭结构(矛盾)、托养方式(全天)、托养人受教育程度(小学)及教育方式(专制、放任)(OR=1.287~2.582),保护因素有托养人数(3人以上)、居住地(城镇),(0R=0.412~0.499)。结论:6-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7.
抽动障碍儿童心理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抽动障碍(TD)儿童与正常儿童行为问题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126例TD儿童和81例正常儿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TD组儿童行为问题异常率(23.02%)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组(3.7%),P〈0.05;TTD组与CTD组、TS组、TD伴ADHD组之间异常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D组儿童行为问题异常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哈尔滨市铁路第四小学1~4年级学生370名,应用英国Rutter儿童行为量表评定行为问题,同时调查影响行为问题的因素。结果 小学生行为问题占10.4%老年虽违纪行为(A)发生率最高占4.9%,依次为神经症性(N)行为占3.7%、混合性(M)行为占2.2%。影响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是父亲文化程度和伙伴关系。结论 与国内研究结果(5~10%)相比较略高,应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兰州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情况,了解四种主要腹泻病毒在儿童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采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科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290份及儿童保健中心健康婴幼儿正常粪便标本114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对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进行分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杯状病毒和星状病毒,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腺病毒。结果290份腹泻标本中四种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轮状病毒39.31%,杯状病毒11.38%,腺病毒10.69%,星状病毒4.83%;对114份轮状病毒阳性标本G、P分型,G3型及P[8]型为优势株;114份正常标本轮状病毒检出率为0,杯状病毒检出7例,星状病毒检出1例,腺病毒检出5例。结论病毒性病原在兰州地区婴幼儿腹泻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系统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山市小榄镇7月~7岁儿童乙肝病毒标志物携带情况,为传染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08年1月1日-6月30日在小榄镇小榄人民医院检测的7月~7岁3396名儿童乙肝两对半结果,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携带率为1.59%,且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5)。HBsAb阳性率为60.48%,且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5),其中2~7岁年龄组儿童显著高于7月~1岁年龄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7.81%的儿童乙肝“二对半”五项标志物均为阴性,且随年龄的增长有上升趋势(P〈0.05)。结论小榄镇7月~7岁年龄组儿童HBsAg阳性率达到较低水平,2岁以上儿童HBsAb阳性率偏低且未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应积极推广乙肝疫苗的加强免疫,加大乙型肝炎的综合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南京儿童医院(我院)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HRV)、人杯状病毒(HuCV)、星状病毒(AstV)和肠道腺病毒(Ad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研究,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于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A组HRV,阳性标本采用RT-PCR法进行毒株分型鉴定;HuCV、AstV和AdV采用RT-PCR或PCR法进行检测。结果研究期间共收集病毒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300份,其中男188例,女112例。年龄1~59月龄,平均(10.5±9.2)月龄。4种病毒检测阳性率依次为HRV(37.7%,113/300)、HuCV(23.7%,71/300)、AstV(4.0%,12/300)和AdV(2.7%,8/300)。①HRVG血清型以G3型(38.9%)最常见,其次为G2型(8.8%);P基因型以P[8](33.6%)为主。G血清型和P基因型组合以G3P[8](15.9%)为主。113份HRV阳性标本中,7~12月龄儿童占43.4%(49/113),高发季节为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②HuCV感染中诺如病毒检出67份,扎如病毒4份。HuCV感染于2009年8月出现一个小高峰,发病年龄高峰为7~12月龄(38/71),24月龄以下患儿占95.8%(68/71)。③10/12例AstV感染发生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月龄分布为2~16月龄。④8例AdV阳性标本PCR产物经克隆测序,AD2、3、5、7、12和41型各1例,AD31型2例。AdV感染高发于2010年1至6月,发病高峰为7~12月龄(4/8)。⑤60.0%(180/300)至少检出4种病毒中的一种。混合感染23份,其中12份(52.2%)为HRV+HuCV,5份(21.7%)为HRV+AstV,2份为HuCV+AstV,HRV+AdeV、HuCV+AdeV、AdeV+AstV、HRV+AstV+HuCV各1份。结论 HRV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最主要的病毒病原,以G3P[8]为主要优势株。HuCV、AstV和AdV也是重要的病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北京市城区少儿冬季血清维生素A(VA)和25-羟基维生素D(25-OH VD)水平,分析营养状况。方法: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本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0-14岁少儿292例,按年龄分为0-1岁、2-3岁、4-6岁和7-14岁四组,完成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每例少儿血清VA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质谱串联法测定每例少儿血清25-OH VD水平,分析各年龄组VA、25-OH VD水平差异及每组低水平VA、25-OH VD检出率。结果:(1)292例少儿血清VA平均水平为(1.09±0.29)μmol/L,不同年龄组VA水平有显著性差异(F=10.96,P0.01),以0-1岁组最低(0.9±0.31)μmol/L;所有受检少儿低水平VA检出率为43.84%(128/292),不同年龄组低水平VA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χ2=34.74,P0.01),0-1岁组检出率最高(76.32%)。(2)292例少儿血清25-OH VD平均水平(22.12±8.51)ng/ml,不同年龄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F=7.56,P0.01),7-14岁组最低(18.34±6.34)ng/ml;所有受检者中低水平25-OH VD检出率为80.17%(233/292),不同年龄组低水平25-OH VD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3.79,P0.05),4-6岁组最高(87.05%)。结论:冬季,常住北京市城区0-1岁幼儿的VA最低,7-14岁的25-OH VD最低,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配方奶粉与儿童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的关系。方法对0~14岁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配方奶粉的儿童,通过其家长填写调查问卷、临床问诊、体格检查、尿常规、泌尿系统B超、肾功能、肝功能及其他血、尿生化指标等检查,筛查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结石及其他损害。将受三聚氰胺污染的配方奶粉分为三聚氰胺高含量组和三聚氰胺低含量组,将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配方奶粉的时间分为≤30d和〉30d,依据年龄分为≤1岁、~2岁、~3岁、~6岁和~14岁组。分析性别、年龄、配方奶粉中不同三聚氰胺含量和用奶时间对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的影响。分析泌尿系统结石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病情转归。结果接受筛查儿童22091名,患泌尿系统结石374名,其中男性223名,女性151名,男∶女约为1.5∶1。①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率:≤3岁各年龄组,三聚氰胺高含量组均高于三聚氰胺低含量组(P〈0.001);~6岁组,三聚氰胺高含量组高于三聚氰胺低含量组(P〈0.05);~14岁组,三聚氰胺高含量组与三聚氰胺低含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聚氰胺高含量组各相邻年龄组儿童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聚氰胺低含量组除≤1岁组与~2岁组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相邻年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单侧肾结石309例,双侧肾结石60例,单侧输尿管结石6例,双侧输尿管结石2例,膀胱结石4例,尿道结石2例。③93例住院治疗的泌尿系统结石患儿中,血尿8例(8.6%)、脓尿7例(7.5%)、蛋白尿3例(3.2%)、尿痛或尿哭5例(5.4%)、少尿或无尿2例(2.2%)、水肿2例(2.2%)、血β2-微球蛋白(β2-MG)增高25例(26.9%)、尿β2-MG增高4例(4.3%);BUN和SCr增高各2例(2.2%),均无磷酸激酶同工酶和ALT升高。9例需外科治疗,其余内科保守治疗。治愈34例,好转55例,未愈2例,自动出院或转院2例。结论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配方奶粉与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生有关,泌尿系统结石发生可能与年龄无关,与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配方奶粉相关的泌尿系统结石可能对肾脏有一定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3月共收治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36例患者,男12例,女24例;年龄60~79岁,平均69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7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10例。均采用LPHP内固定治疗。结果36例患者术后获12~28m(平均18.8m)随访。按照Neer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23例,良8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6.1%。结论应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固定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1.收取本地区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病资料;2.分析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因素及临床听力学特征。方法选取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出生的286例新生儿,在出院前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96例转诊至我科的疑似听力障碍患儿进行诊断性听力学检查。对未通过者进行声阻抗、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全面的综合检查以确定听力损失的性质和程度,给予相应干预措施。结果286例新生儿,其中初筛有40例(13.99%)未通过筛查,42天复筛DPOAE,最后有3例需行ABR检查,经过听力学初步评估发现2例(发病率为6.99‰)有听力损失,其中正常新生儿1例(发病率为3.94‰),高危新生儿1例(发病率为31.25‰)并作相应诊断和干预;转诊疑似听力损失患儿96例,确认听力损失78例(81.25%),其中轻度2例(2.5%)、中度7例(9.0%)、重度25例(32.1%)、极重度44例(56.4%),发现确诊年龄在6个月~3岁范围内。结论3个月内早期诊断和6个月内早期干预是必要的,以便尽早发现患儿及时给予干预。推行新生儿及婴幼儿听力损失的早期筛查和干预,加强耳聋知识的宣传,提高家长的防聋治聋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蔗糖酶-异麦芽糖酶缺乏症(CSID)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3例诊断为CSID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结果。结果 3例患儿年龄1岁4个月至1岁7个月,单纯母乳喂养期间大便正常,断母乳改奶粉喂养、添加米糊、粥后开始腹泻,粪便为黄色稀水样、稀糊样,每天7-10次。入院查体均有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3例蔗糖激发试验结果显示,同餐前血糖相比,餐后血糖最大升高值(%)分别为0.1(2.0%)、0.1(2.6%)和0.9(19.1%)mmol·L-1,并出现排黄色稀水样粪便;葡萄糖激发试验结果显示,同餐前血糖相比,餐后血糖最大升高值(%)分别为1.5(30.6%)、2.3(65.7%)和4.4(107%)mmol·L-1,均未出现腹泻。3例患儿诊断CSID后停用蔗糖和淀粉类食物,1-2d后粪便性状和次数恢复正常。结论临床上疑诊CSID患儿,可根据典型的病史特点(断母乳后出现腹泻),回避蔗糖和淀粉类饮食后腹泻迅速缓解,蔗糖激发试验阳性可作出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州市越秀区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现状及其健康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改善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中国妇幼保健中心2005年全国第四次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制定的要求,对越秀区4097名儿童进行体格发育检查及广州市制定的儿童健康影响因素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及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儿童健康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儿童低体重率、生长发育迟缓率、消瘦率、肥胖率分别为1.98%、1.03%、1.93%、3.69%;男童低体重率、消瘦率、肥胖率与女童无显著性差异(P〉0.05);0~2岁儿童低体重率、生长发育迟缓率、消瘦率、3~6岁儿童肥胖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出生体重(P=0.001)、母亲文化(P=0.008)、辅食添加(P=0.002)、月收入(P=0.002)、追着喂食(P=0.001)、进食玩玩具(P=0.022)、经常感冒(P=0.045)等7个因素与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相关。讨论广州市越秀区儿童营养状况良好,但仍需加强对0~2岁儿童营养不良及3~6岁儿童肥胖抚养人的健康宣教和健康行为形成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目前从中国住院治疗肺炎患儿分离到的肺炎链球菌的血清型分布,及几种蛋白多糖结合疫苗的覆盖率,评估应用蛋白多糖结合疫苗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2月16日至2007年2月16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广州市儿童医院和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一次性吸痰管收集全部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分离肺炎链球菌,部分患儿进行脑脊液、血液和胸腔积液中肺炎链球菌的分离。采用荚膜肿胀实验进行血清型分析。对4家儿童医院肺炎链球菌分离率和血清型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2865例肺炎患儿,2865例呼吸道吸取物标本中分离到肺炎链球菌279株,其中有2株不同血清型菌株分离自同一病例,分离阳性率为9.7%(278/2865)。3/8例胸腔积液中分离到肺炎链球菌,其中2例同时从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到肺炎链球菌,取其一进行血清分型,另1株从胸腔积液中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复苏失败,未进行血清分型。脑脊液和血液标本中未分离到肺炎链球菌。共有279株肺炎链球菌进行了血清型分析,以19F型最常见(60.6%,169/279),其次为19A(9.7%,27/279)、23F(9.3%,26/279)和6B(5.4%,15/279),上述4种血清型占全部菌株的84.9%(237/279)。肺炎链球菌7价结合疫苗(PCV7)覆盖率为81.0%,但在北京仅为46.0%,明显低于上海(80.0%)、广州(98.4%)和深圳(94.4%)。9价、10价和11价疫苗的覆盖率与PCV7相比并没有明显增加。13价疫苗的覆盖率(92.8%)较PCV7明显升高。结论4家儿童医院肺炎住院患儿分离的肺炎链球菌以19F、19A、23F和6B型常见。PCV7覆盖率为87%。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温州地区慢性咳嗽患儿的常见病因分布,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慢性咳嗽初诊患儿,依据年龄分为-3岁、-6岁和-14岁组,在初诊后2周、1个月和3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根据随访治疗效果得出最终诊断结果。分析各病因的构成比,初诊和最终诊断的符合率。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739例慢性咳嗽患儿,年龄8个月至14岁,其中-3岁组174例(23.5%),-6岁组288例(39.0%),-14岁组277例(37.5%)。咳嗽病程4周至5年。1-4季度分别纳入103例(13.9%)、247例(33.4%)、96例(13.0%)和293例(39.7%)。①739例慢性咳嗽患儿中,单病因680例(92.0%),单病因依次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237例(32.1%),咳嗽变异性哮喘219例(29.6%),感染后咳嗽109例(14.8%),变应性咳嗽76例(10.3%),心因性咳嗽25例(3.4%),胃食管反流性咳嗽9例(1.2%),其他5例(0.7%);双病因45例(6.1%);病因不明14例(1.9%)。②-3岁组最常见病因为感染后咳嗽(58例,33.3%),-6岁组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114例,39.6%),-14岁组为咳嗽变异性哮喘(103例,37.2%),上述3种主要病因的各年龄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变应性咳嗽、心因性咳嗽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所致慢性咳嗽共675例,其中496例初诊和最终诊断相符,初诊准确率为73.5%。结论温州地区儿童慢性咳嗽主要病因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和变应性咳嗽;不同年龄组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持续冠状动脉病变对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检测在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远期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因胸痛、心悸以及各类偶发早搏的患儿为对照组,KD并发持续左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为KD组,均予以ATP160μg·kg^-1·min^-1持续静脉注射,共6min。运用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TDE)检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在ATP注射前后的舒张期峰值流速(PDV)及平均流速(MDV),并通过计算比值得出相应CFR(PDV)和CFR(MDV)值。结果对照组纳入25例,CFR(PDV)和CFR(MDV)值均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596,0.591,P=0.002,0.002);〈2岁、-8岁和〉8岁组的CFR(PDV)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22、≥1.94和≥2.22。KD组纳入8例,静息状态下PDV和MDV值分别为(50.0±15.07)cm.s^-1和(35.16±11.52)cm.s^-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4,0.015);而CFR(PDV)和CFR(MDV)值明显降低,分别为(1.67±0.38)cm.s^-1和(1.69±0.47)cm.s^-1(P=0.002,0.018)。与对照组比较,KD组7/8例(87.5%)患儿CFR(PDV)值显著降低。结论持续冠状动脉病变可导致KD患儿CFR值显著降低,TTDE检测患儿CFR具无创、安全和便捷的优点,对于KD冠状动脉病变的长期随访与临床诊断治疗策略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