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结合细胞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技术探讨一例9号染色体微小额外标记染色体(small 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 sSMC)的遗传学机制。方法因超声发现一例胎儿左心室点状强回声, 无创产前检测提示胎儿8号单体或部分缺失、9号三体、11号单体或部分缺失高风险, 对孕中期血清学筛查提示单项中值倍数值异常的孕妇进行羊水穿刺, 进行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 SNP array)检测。对孕妇进一步进行C显带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检测。结果孕妇染色体G显带核型为47, XX, +mar[20]/46, XX[80], C显带显示sSMC中间深染, 提示为着丝粒区域, 两端浅染, 提示含有常染色质;采用9pter/9qter探针的FISH结合DAPI显带分析结果显示孕妇为47, XX, +mar.ish i(9)(9p10)(9p++)[2]/46, XX[18];SNP array提示孕妇...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一例微小额外标记染色体(sSMC)病例,探讨传统细胞遗传学技术联合芯片技术运用在sSMC来源鉴别中的应用价值,为患者提供可靠的遗传咨询。方法常规G显带对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针对发现的sSMC,应用C显带技术判断sSMC是否为异染色质,排除异染色质的可能进一步采用N带银染技术和基因芯片确定sSMC片段的来源和组成。结果结合患者C带和N带结果提示sSMC为双随体双着丝粒结构,芯片检测结果显示未见染色体拷贝数的增加/缺失。结论传统细胞学检测技术联合基因芯片技术的运用,能准确分析sSMC的片段来源和组成,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BoBs(BACs-on-Beads)等多种技术对一例WHS(Wolf-Hirschhorn综合征)进行产前诊断,评价BACs-on-Beads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探讨Wolf-Hirschhorn综合征胎儿的遗传学特征。方法应用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技术、BoBs技术和SNP array技术从多个水平对Wolf-Hirschhorn综合征胎儿断裂位点进行识别与定位。结果首先经由BoBs技术发现的这例Wolf-Hirschhorn综合征利用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和SNP array技术证实4号染色体4p16.3p15.31区段存在18.6Mb片段的缺失。结论 BACs-on-Beads技术应用于产前诊断有利于提升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1例心脏缺陷胎儿进行细胞遗传学诊断,明确其病因,为再生育复发风险评估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单核苷酸多态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based arrays,SNP—array)对胎儿及其父母行全基因组DNA扫描分析,结合G显带核型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验证胎儿染色体1p36.3微缺失的来源。结果高密度SNP—array芯片检测显示胎儿在1p36.33p36.23存在6.9Mb的微缺失,G显带核型分析和FISH检测提示其父亲核型为46,XY,t(1;14)(p36.3;p12),胎儿携带一条由父亲1P末端和14p末端平衡易位形成的1号衍生染色体,核型为46,XY,der(1)t(1;14)(p36.3;p12)pat。结论SNP—array结合G显带和FISH技术有助于发现染色体末端隐匿性易位、微缺失或微重复,提高诊断准确率,对复发风险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在产前基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单胎孕妇进行遗传咨询,238例自愿进行产前诊断的孕妇抽取羊水或脐血进行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其中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的143例病例进一步行SNP array,对SNP array确认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 CNV)的病例,同时检测双亲样本,以明确变异的遗传性质及相关临床意义。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的143例病例行SNP array,检出7例致病性CNVS(4.9%),其中有1例单亲二倍体,2例临床意义不明确的CNVS(1.4%)。对这9例胎儿的双亲进行SNP array均未发现异常。结论 SNP array技术较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能显著提高染色体拷贝数异常的检出率。SNP array技术是重要的产前基因诊断方法,可以尽可能的查找胎儿的遗传学病因,有利于产前临床咨询中正确评估胎儿的预后,为孕妇是否继续妊娠提供更客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3例微小额外标记染色体(small 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s,sSMC)的来源与结构进行鉴定,探讨其发生机理,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染色体显带技术(G带、C带、N带)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芯片技术明确sSMC片段的来源和区域,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进行验证。结果例1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7,XY,+mar,为新发变异,sSMC为双着丝粒双随体结构,芯片结果示未包含已知人类疾病相关致病基因,推测不增加子代表型异常的风险。例2胎儿染色体核型结果为47,XY,+mar[17]/46,XY[33],为新发变异,常规显带技术提示mar上有常染色质,芯片检测结果为arr[hg19]5p12q11.1(45694574-49475697)×3,经FISH验证,明确胎儿sSMC片段含有HCN1基因部分区段的5p12片段。例3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5,XY,-13[25]/46,XY,r(13)[18]/46,XY,-13,+mar[7],夫妻双方拒绝进一步检查。结论传统的显带技术联合分子检测技术能对sSMC的结构及来源进行分析,可明确sSMC的致病性,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就产前诊断为标记染色体的胎儿,分析标记染色体与胎儿表型的关系。方法对5320例产前诊断的羊水,脐带血样本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检出3例新发标记染色体,其中两例嵌合型,且胎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畸形。结论细胞遗传学对标记染色体进行检测,结合来源分析,以提供有效的产前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用SNP芯片技术对1例产前发现的疑难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mall 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sSMC)进行鉴定,明确其遗传物质的来源并推测其发生机制.方法 对1例染色体核型分析提示携带来源不明sSMC的胎儿进行SNP芯片全基因组扫描检测,结果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验证.结果 胎儿染色体核型示46,X,+mar,芯片结果确定sSMC为Yp11.2-11.3重复、Yq11.2区域缺失,FISH结果证明sSMC来源于Y染色体.结论 明确胎儿核型为46,X,idic(Y)(pter→ p11.2∶∶11.2→pter).Yq11.2区的缺失与男性无精症相关.芯片技术可一次性排除23对染色体大于1 Mb的微缺失和重复,明确遗传学机制,适用于疑难病例的鉴别和微缺失重复综合征的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rray—CGH)在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产前诊断发现4例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不能明确的胎儿染色体异常,按照标准的array—CGH操作分析对这些病例进行全基因组检测。结果通过array—CGH技术分析,明确了4例胎儿可疑染色体异常的诊断并且进行精确定位,1例染色体部分缺失,1例正常,1例染色体部分重复,1例不平衡易位。结论array—CGH技术对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具有高分辨率,能够精确定位异常片段,明确胎儿预后,对产前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多种技术对2例嵌合型特纳综合征45,X/46,X,r(X)进行产前诊断,探讨X环状染色体胎儿的遗传学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应用染色体G带、Bac-on-Beads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SNP array技术从多个水平对胎儿进行识别与定位。结果两例嵌合型X环状染色体胎儿经G显带、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芯片技术等均证实为环状染色体。结论产前诊断中应用多种技术联合检测有利于发现、明确各种染色体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1例5条染色体发生复杂易位的胎儿作出产前诊断,评价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显带分析羊水细胞染色体及夫妇双方外周血染色体,应用array—CGH技术对羊水细胞进行全基因组高分辨扫描分析,了解是否有微小缺失和重复。结果羊水细胞染色体结果为46,XX,t(5;7;12),t(14;21),夫妻双方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正常,羊水细胞array—CGH结果显示胎儿染色体未发生微缺失或微重复。结论array—CGH技术与传统细胞学技术相结合,大大提升产前诊断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3079例因各种指征行产前诊断孕妇胎儿染色体的结果,探索研究血清学产前筛查、B超产前筛查并结合产前诊断技术对降低出生缺陷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4年5月至2012年12月接受产前诊断的3079位孕妇的胎儿染色体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79例孕妇中,发现异常染色体核型128例(128/3079),占4.16%(不包括正常变异的倒位和异染色质增加等多态性变异23例)。其中常染色体数目异常60例(46.88%);结构异常43例(33.59%)。性染色体异常25例(19.53%)。结论血清学产前筛查、B超产前筛查结合产前诊断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出生缺陷。  相似文献   

13.
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合并罗氏易位患者的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1例少弱精子患者的核型,确定其少弱精子的原因。方法应用实验室常规染色体标本制备方法进行G-显带和C-显带,并应用Yq12区DYZ1探针和Yp11.1-q11.1区DYZ3探针与病例的中期分裂相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同时对患者进行了Y染色体微缺失的检测。结果结合G-显带、C-显带和FISH检测结果,确定该患者核型为46,XYY,dic(13,22)(p11.1;p11.1)。Yq11区生精基因微缺失检测未发现该患者存在缺失。结论细胞遗传学检测结合FISH可以明确诊断复杂的染色体异常,为患者提供正确的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  相似文献   

14.
85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85例自然流产绒毛标本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探讨早期流产的原因。方法取流产绒毛细胞进行原位培养,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培养失败标本以荧光原位杂交协助诊断。结果 85例早期流产患者绒毛标本染色体异常共28例,占32.94%,检出的染色体异常类型有:常染色体三体10例(35.71%),性染色体异常7例(25.00%),嵌合体2例(7.14%),三倍体6例(21.42%),四倍体1例(3.57%),双重三体1例(3.57%),结构异常1例(3.57%)。结论胎儿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绒毛染色体检测为临床咨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无精子、少精子症患者常规6个STS位点检测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的情况。方法 选取EAA和EMQN推荐的常规6个Y染色体特异性序列标签位点,经2组多重PCR对76例无精子症和29例少精子症男性患者进行Y染色体AZFa、AZFb和AZFc区微缺失检测。其中,8例无精子症患者还同时进行了G带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Q-显带等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 105例患者经6个STS位点检测发现AZF区微缺失9例。其中AZFc(SY254,SY255)缺失7例,AZFb(SY127,SY134)+AZFc(SY254,SY255)缺失2例,未发现AZFa缺失。复合微缺失及其它6例未检出微缺失的患者同时经细胞遗传学分析,发现4例染色体结构异常。2例复合微缺失患者分别为Y等臂染色体:46,X,idic(Y)(q11.2)、X和Y等臂染色体的嵌合体:45,X[19]/46,X,idic(Y)(q11.2);1例为Y染色体长臂部分失:46,X.del(Y)(q11.2);另1例为Y染色体部分片段复制至15号染色体:46,XY,der(15)t(Y;15)(q11.2;p11.1)。根据细胞遗传学结果,重新设计STS检测位点,发现Y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患者存在AZFc(SY243,SY158)的缺失。结论 Y染色体AZF微缺失的检测是临床判断无精子、少精子症患者是否遗传因素的重要手段。但传统的6个STS位点检测在中国人群中应用尚需进一步验证。同时做细胞遗传学分析对疾病的准确诊断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产前诊断标本的染色体多态性分布频率和形态学特征,为鉴别染色体多态性和染色体异常积累经验。方法对各种高危因素和超声软指标阳性的孕妇按孕周取绒毛,羊水,脐血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6262例产前诊断标本染色体多态性有417例,次缢痕的增减148例(2.36%),D/G组随体变化174例(2.78%),臂间倒位95例(1.52%)。结论染色体多态性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的不良效应,应区别于染色体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遗传染色体病高危人群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选取高危的遗传咨询人员335例,进行外周血培养,细胞收获制片,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 335例有染色体病高危因素的遗传咨询者中检查出染色体异常112例,占33.4%,染色体异常患者中,唐氏综合征所占比例最高39例(35%)。结论对遗传染色体病高危人群进行染色体检查意义重大。在染色体异常中尤其以唐氏综合征比例最高,在我地区全面开展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工作更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1例21号环状染色体嵌合体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探讨21号环状染色体的形成原因,临床表型与染色体区带及嵌合比例的关系。方法应用染色体常规标本、G显带、C显带技术对21号环状染色体进行识别与区带定位。结果患者核型为mos46,XX,r(21)(pllq22)[91]/45,XX,-21[5]/46,XX,dicr(21;21)(pllq22;p11q22)[4]。结论环状染色体断裂位点在21pll和q22,21号环状染色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核型嵌合比例及21q末端缺失的多少相关,女性不孕可能与21q22片段的缺失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一例多发畸形患儿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的性质,分析其染色体变异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首先应用常规G显带分析该例患儿外周血染色体改变,然后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rray CGH )对该例常规核型分析的结果进行精确定位。结果该患儿常规核型分析为46,XY,inv(9)(p12q13),Yqh+。arrayCGH结果为dup(5)(p14.1p15.33)区段(151,737—28,789,424)存在28.64Mb重复;del(18)(q22.1q23)区段(63,993,067—77,982,126)存在13.99Mb缺失。临床表现为面容特殊、眼裂小、牙齿反颌、隐形脊柱裂及脚趾畸形等。结论5号和18号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可导致患儿出现多发畸形;与传统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相比,arrayCGH在染色体异常分析中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