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7例(27眼),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眼压: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手术成功23眼(85.19%)。23眼眼压从术前平均58.8mmHg降至22.16mmHg。术后视力:9眼(33.33%)无变化,光感10眼(37.04%),数指3眼(11.11%),0.01~0.05者3眼(11.11%),0.1~0.2者2眼(7.41%)。8眼(29.63%)视力有所提高。并发症:27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加重,因睫状部反射性疼痛所致,经止痛镇静3d后缓解。16眼有前房积血,因眼压降低所致,口服云南白药、皮质类固醇3—5d后,积血吸收。结论采用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NVG,既降低眼压缓解症状,又改善了视网膜缺血、缺氧状态,对保护患者残存视力,维持眼压稳定有明确效果,不失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赵艳  陈义 《河北医药》2010,32(7):832-833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逆行切除联合相邻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防止翼状胬肉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7例(207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A、B2组。A组81例(101眼),行翼状胬肉逆行切除联合相邻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B组86例(106眼),行传统翼状胬肉逆行摘除术法。2组术后随访1年。结果167例(207眼)的翼状胬肉患者,其中A组平均(2.0±0.6)d,B组平均(3.0±0.8)d角膜上皮修复,2组差异比有统计学意义(t=10.06,P〈0.01)。随访6~12个月,A组4眼、B组8眼失访。A组3例(3眼)复发,复发率3.1%。B组19例(23眼)复发,复发率2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翼状胬肉逆行切除联合相邻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愈合快,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2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8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按就诊时间分为2组分别给予不同方案治疗,A组60眼每个激光点的持续时间2000ms,治疗点数是(21.43±3.38)点(20~34点)。B组28眼每个激光点的持续时间2000ms,治疗点数是(55.46±9.13)点(40~72点)。分别记录术前术后24h眼压、视力、症状、用药以及角膜、虹膜、前房和晶状体等情况,随访1年的眼压、用药情况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2组眼压较术前均有下降,A组眼压下降幅度为18.78mmHg,B组眼压下降幅度为28.10mmHg,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B组短期前房炎症反应较重,经局部药物治疗后缓解,其他如前房出血、角膜水肿、视力下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触式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有效的,其中,治疗点数多的比治疗点数少的更有效,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早期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5-FU)对控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患者前房炎性反应的作用.方法 将36例(48只眼)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囊外摘除(ECCE)+人工晶体植入(IOL)术,随机分成A、B两组:A组(24只眼),术毕球旁注射地塞米松2.5 mg,同时立即球结膜下注射5-FU 5 mg,术后第1天应用0.1%地塞米松滴眼液及抗生素滴眼液点眼,视前房内纤维素渗出情况隔日注射5-FU 5nag,总量不超过30 nag.B组(24只眼),术毕球旁注射地塞米松2.5 mg,术后第1天应用0.1%地塞米松滴眼液及抗生素滴眼液点眼;观察术后1、3、7d及1个月的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纤维渗出完全吸收时间和最佳矫正视力恢复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 d及术后1个月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前房纤维渗出吸收时间,A组和B组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2±3.4)d vs.(14.2±3.4)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至最佳矫正视力的平均时间分别为(8.3±2.4)d vs.(14.3±4.2)d,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后早期应用5-FU能有效的减轻前房内纤维素样渗出,同时促进患者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5.
钟敏  何建中  邱艳飞 《江西医药》2010,45(8):821-822
目的评价睫状体冷冻术治疗高龄绝对期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应用睫状体冷冻术治疗70岁以上高龄老人12例(眼)绝对期青光眼。结果随访3个月有效率为83%,疼痛解除或减轻者占92%。结论睫状体冷冻术对于高龄老人绝对期青光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防止早期浅前房、晚期滤过泡瘢痕化的作用。方法:41例(43眼)原发性青光眼患全部采用小梁切除术,其中21例(23眼)术中在前房及巩膜瓣下注入少量透明质酸钠为治疗组(A组);另20列(20眼)不用粘弹剂为对照组(B组)。结果:随访6-18mon,两组术后早期前房形成情况:A组发生浅前房2眼占8.6%,B组8眼占40%,两组有显性差异(P<0.05)。远期滤过泡情况:A组良好功能滤过泡20眼占87%,B组11眼占55%,两组有极显性差异(P<0.01)。结论:透明质酸钠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维持前房和抑制滤泡瘢痕化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并植入人工晶体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将43例(76眼)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分为适合周边虹膜切除术的A组41例(45眼),适合滤过性手术的B组29例(31眼).两组均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并植入人工晶体联合房角分离术.对两组眼压、视力及前房深度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视力均提高,眼压得到控制,前房加深.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并植入人工晶体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DL Tscpc)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眼难治性青光眼采用810nm波长激光,能量1.52.5W,行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术后随访观察并记录眼压、视力,眼部自觉症状以及并发症,随访时间为36mo以上。结果 52眼治疗前平均眼压(54.12±12.75)mm Hg,最后随访平均眼压(17.82±8.5)mm Hg,手术有效率96.1%,术后39眼视力无变化,7眼视力提高,6眼视力下降。术前有眼痛的患者,眼痛症状均消失或缓解,并发症少,程度轻,主要有色素膜炎,前房渗出等无眼球萎缩。结论经长期随访观察,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一种简单、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蒋云  张永利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2):164-165
目的:探讨减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疼痛的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12月32例糖尿病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造成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沿角膜缘切开结膜,3:00和9:00放射状切开暴露巩膜冷冻手术,对照组患者结膜不切开直接进行睫状体冷冻。观察两组术后6、12、24、72h,7d患者疼痛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6、12、24h患者疼痛减轻明显,球结膜水肿减轻明显,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睫状体冷冻手术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的有效方法,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应用二极管激光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23只眼)难治性青光眼患眼行二极管激光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对其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眼压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4~6周)平均眼压(20.37±3.02)mmHg,与治疗前眼压(58.46±8.21)mmHg相比,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使用二极管激光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能够显著地降低患者高眼压,减轻眼痛、头痛症状,且并发症较少、可以反复治疗,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降眼压治疗效果不佳的闭角型青光眼在高眼压状态下行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5月~2010年10月治疗的33例33眼应用药物不能控制眼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视力获得明显的提高;术后1周所有患者眼压均在8~11mmHg,经6~12个月随访,患者眼压基本控制在14.36~21.58mmHg。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的术前、术中、术后都应积极处理高眼压,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预防和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术处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将41例(41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分为前房穿刺组(24例)与对照组(17例)。穿刺组在裂隙灯下行前房穿刺术,术后联合药物控制眼压;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控制眼压,其后两组均依原则行抗青光眼手术。对两组眼压、视力改变情况及抗青光眼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穿刺组眼压降低幅度(44.48±12.83)好于对照组(28.69±12.83),穿刺组视力提高(5.67±3.42)也优于对照组(2.59±2.12)。穿刺组58.33%行虹膜周切术,对照组仅17.64%行虹膜周切术。结论前房穿刺术处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能更有效地控制眼压、保护视功能、恢复视力,能避免一些非必要的滤过性手术而改行创伤小并发症少的内引流术,为青光眼的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预防方法。方法:观察95例(114眼)原发性青光眼首次成功滤过术后的前房深度情况,45眼于手术结束时用平衡盐液(BSS)形成前房,69眼令其自然恢复。结果:第1组术后发生浅前房4眼,占8.8%;第2组术后浅前房26眼,占37.6%。两组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表明术中形成前房可明显降低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结论:手术结束时用BSS形成前房可预防术后前房延缓形成,从而避免浅前房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王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20):3088-3091
目的研究并探讨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和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7月至2013年2月对青光眼进行手术的100例患者的手术方法和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类型、处理方法和时间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组研究的160眼中,有1度浅前房29眼,2度浅前房22眼,3度浅前房6眼,共浅前房57眼。术后1~3d即出现浅前房的有51眼,占89.5%;术后4d即出现浅前房的有6眼,占10.5%。57浅前房眼中,40眼房水滤过过强型,9例结膜瓣渗漏,8例睫状体和脉络膜脱离的患眼。57眼经保守治疗,在1周内恢复的前房眼有40眼,在7~12d恢复的前房眼有12眼,有2例3度浅前房眼患者在15d仍无好转迹象,3眼发生结膜瓣渗漏。结论浅前房是青光眼患者在滤过术后较为多发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房水的滤过性过强,其次是结膜瓣发生渗漏,大多数患者通过非手术进行治疗,尤其是3度浅前房最应进行及早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裴锦云  林羽  杨海燕 《天津医药》2016,44(7):906-909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黄河医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的 PACG 合并白内障患者 71 例, 共 98 眼; 男 21 例(30 眼), 女 50 例(68 眼), 年龄 53~ 94 岁, 平均(73.94±6.43)岁。包括: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缓解期 47 例, 64 眼, 为急闭组;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进展期 24 例, 34 眼, 为慢闭组。 观察并比较 2 组患者手术前后矫正视力、眼压(IOP)、房角、中央前房深度(CCT)、降眼压药物使用次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随访 6 个月 。 结果 随访期末, 2 组术后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 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 CCT 较术前明显加深, 房角较术前均明显增宽, 降眼压药物(点及口服)应用数量减少(P < 0.01), 2 组间术前和术后视力、IOP、房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 组间术前和术后 CCT 均是慢闭组高于急闭组(P < 0.05); 慢闭组术后无药物眼压控制率为 76.5%(26/34), 8 只眼需点眼药(0.50±0.12)次, 而急闭组为 100%(64/64), 术后均未用药。 2 组共有 14 眼发生角膜水肿, 8 眼出现虹膜纤维性渗出,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以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 术后并发症少, 是治疗 PACG 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在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将28例(35只眼)青光眼患者(55岁以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18只眼),术后应用5-氟尿嘧啶;B组(17只眼),术后不应用5-氟尿嘧啶。对A、B两组患眼均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7、14天,1、3、6个月的眼压差异有显著性。(2)前房深浅:术后7天均有不同程度浅前房发生,术后7-14天前房无明显变化(介于Ⅰ-Ⅱ级之间),术后1、3、6个月前房无明显变化(I级以下)。(3)滤枕情况:A组滤枕均扁平弥散,B组于术后14天后有1例滤枕明显局限,1个月后14例滤枕明显局限,3个月后16例滤枕明显局限,6个月后16例滤枕明显局限。结论:术后应用5-氟尿嘧啶能有效抑制瘢痕形成,使滤过通畅,达到滤过手术的良好效果。但对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56例(56眼),术前房角开放超过180°,均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8~12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房角的变化。结果术前平均眼压(19.45±5.01)mmHg,术后平均眼压(10.11±2.9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周边前房深度<1/2CT者36例,术后周边前房深度≥1CT者43例,所有眼术后房角加宽,大部分开放,术前视力≤0.05者18眼,占32.14%,术后视力≥0.3者35眼,占62.5%,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房角开放超过180°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单纯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以较好地控制眼压,并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8.
马红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2):20-21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联合甲基纤维素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采用小梁切除术并前房穿刺联合甲基纤维素对69例(78眼)青光眼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通过前房穿刺口放出房水,注入平衡液促使前房形成,巩膜瓣下注入少量甲基纤维素,防止浅前房、滤过泡瘢痕化发生。结果术中78眼均人工形成前房。出院时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经3个月~2年随访观察,均形成良好功能滤过泡。结论前房穿刺联合甲基纤维素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可以减轻手术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的原因,进一步指导临床,争取进一步降低手术失败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年5月到2007年5月收治的术后眼压失控的病例;对其第一次抗青光眼手术前后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结果首次在我院接受小梁切除术的病例23例,24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3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6例,恶性青光眼1例,开角型青光眼2例,先天性青光眼婴幼儿型1例;术前眼压14~24mmHg者7例,25~34mmHg者8例,35~60mmHg者9例,平均眼压33.4mmHg;术前闭角型青光眼房角除2例外均窄IV关闭;术后发生浅前房者9例。结论术前高眼压状态,房角功能差,切除的小梁组织范围小,术后浅前房的发生与术后眼压失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隧道内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青光眼临床疗效。方法对26眼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术眼视力、眼压、滤过泡、并发症等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时,23眼(88.5%)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术后视力大于0.3有19眼(73.1%)。术前及术后各观察时间点眼压值比较发现,术后眼压均比术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观察时间点眼压值两两比较发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23眼(88.5%)形成弥漫扁平的功能性滤过泡,其中Ⅰ型滤过泡14眼,Ⅱ型滤过泡9眼。术后有角膜水肿7眼,浅前房3眼,术中术后未见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隧道内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不但能很好的控制眼压,迅速恢复视力,而且并发症少,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