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嗅觉系统参与人与动物的社交及行为活动,而位于嗅球的僧帽细胞是嗅觉系统的投射神经元,对嗅觉信息的编码及处理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人类对嗅球僧帽细胞的研究日益增多,僧帽细胞生物特性的多样性也逐渐被发现并试图分类。本文从僧帽细胞的形态结构、分子表达水平以及生物电生理方面对其多样性进行总结分析。僧帽细胞形态特性的多样性增加了信息编码的容量,对信息编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嗅球僧帽细胞多样性的深入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僧帽细胞特性及信息编码在嗅觉系统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凋亡是否参与嗅上皮正常生理更替和嗅球摘除后嗅觉神经元死亡而后再生的过程,探讨凋亡与神经元再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透射电镜观察正常成年大鼠以及摘除嗅球后大鼠嗅上皮16、32、48 h和3、7、30 d时凋亡的出现和改变情况。结果正常成年大鼠嗅上皮中有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TUNEL)的阳性细胞(1.93±0.31)个/200μm。摘除嗅球后TUNEL阳性细胞数增加,32 h达峰值(90.9±18.03)个/200μm,以后迅速下降,维持于低水平。透射电镜下见嗅球摘除术后嗅觉神经元出现胞质浓缩、胞核染色质边聚等细胞凋亡的特征性超微结构改变。尚可见少量胞质内出现自噬泡以及除线粒体以外的细胞器扩张,但胞核正常的嗅觉神经元。结论凋亡参与成年大鼠嗅觉神经元生理性更替以及实验性嗅觉神经元死亡和再生的过程。此外,尚存在自噬型和胞质型神经元死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锰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manganese-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EMRI)观察变应性鼻炎(AR)嗅觉障碍大鼠嗅觉传导通路的改变,并用病理学方法观察嗅黏膜形态结构的改变和相关免疫组织化学变化,来探讨AR对嗅黏膜感受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应用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SD大鼠,应用埋藏食物小球实验评估AR大鼠嗅觉功能,建立AR嗅觉障碍的大鼠模型。ELISA法测定并比较血清IgE水平。MEMRI观察大鼠嗅球中锰增强的对比显影。HE染色及免疫组化法观察嗅黏膜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嗅标记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对成功建模的AR大鼠进行嗅觉功能评估,40%(12/30)的AR大鼠在AR的基础上伴有嗅觉障碍。MEMRI示对照组大鼠嗅球锰增强显影显著,AR伴嗅觉障碍组大鼠嗅球几乎无锰增强显影,AR不伴嗅觉障碍组大鼠嗅球有部分锰增强显影。AR伴嗅觉障碍组大鼠嗅黏膜的上皮层明显变薄,阳性的嗅感受神经元的层数减少,与不伴嗅觉障碍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 通过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可以成功建立AR嗅觉障碍的大鼠模型。AR可导致嗅黏膜感受神经元的变化,并由此导致嗅觉传导通路的改变,有可能是AR引起嗅觉障碍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嗅觉系统主要由嗅上皮、嗅球和嗅皮层三部分组成.由于解剖位置特殊,嗅上皮中的嗅觉受体神经元是唯一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双极神经元,对这种特异性感觉上皮生理学及病理学基础的认识将加深人们对于嗅觉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嗅觉是中枢神经系统对气味激活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的感觉,溴素首先到达嗅上皮(olfactory epithelium),与嗅感觉神经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ORNs)的嗅觉受体结合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纤维到达嗅球(olfactory bulb),随后通过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损伤性嗅觉功能障碍动物模型 ,了解电刺激嗅觉诱发电位的特性及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立体定位和电解损毁技术 ,对动物一侧或双侧嗅球造成损伤 ,动态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点 (2 4h、4 8h和 1周 )嗅觉诱发电位的变化 ,并观察嗅球与嗅黏膜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一侧嗅球损伤后 ,诱发电位N2波消失 ,N1和P1波潜伏期延长 ,波幅减小 ;双侧嗅球损伤后 ,表现为N1、N2波消失 ,仅记录到P1波 ,其潜伏期明显延长 ,波幅变化较大 ,以上改变均以 2 4~ 4 8h变化最显著。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显示 ,2 4~ 4 8h嗅球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神经元变性样改变。结论嗅球损伤程度不同 ,对嗅觉诱发电位的影响也不相同 ,这种改变是以其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变化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7.
损伤性嗅觉诱发电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损伤性嗅觉功能障碍动物模型,了解电刺激嗅觉诱发电位的特性及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立体定位和电解损毁技术,对动物一侧或双侧嗅球造成损伤,动态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点(24h、48h和1周)嗅觉诱发电位的变化,并观察嗅球与嗅黏膜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一侧嗅球损伤后,诱发电位N2波消失,N1和P1波潜伏期延长,波幅减小;双侧嗅球损伤后,表现为N1、N2波消失,仅记录到P1波,其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变化较大,以上改变均以24~48h变化最显著。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显示,24~48h嗅球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变性样改变。结论 嗅球损伤程度不同,对嗅觉诱发电位的影响也不相同,这种改变是以其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变化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8.
成年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内,许多神经元只在一定时期内分化,且受损后不能再生。嗅感觉神经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ORNs)是特有的终身维持自我更新能力的神经元。同时也是唯一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的神经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损伤,例如:病毒感染、颅底外伤、化学毒素、炎症刺激等等,从而导致嗅觉障碍。因此了解嗅感觉神经元的发生、发育和受损后的再生是治疗嗅觉障碍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在嗅球和嗅上皮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性和意义。方法:在小鼠胚胎发育9.5、11.5、14.5、17.5d,出生当天和3个月成年个体的头部切片标本中,以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NeuN的表达。结果:刚出生小鼠嗅球内层状结构尚不明显,NeuN表达于嗅球周边区域。在3个月大成年小鼠,嗅球的层状结构已清晰可见,NeuN表达阳性的成熟神经元主要聚集于接近嗅球中心的颗粒细胞层。位于嗅上皮的双极嗅感觉神经元在小鼠胚胎和成年个体中均未见NeuN表达。结论:NeuN通常被认为表达于几乎所有部位的成熟神经元。但在嗅球和嗅上皮中,NeuN只表达于成熟嗅球中的颗粒细胞层。小鼠出生到发育为成熟个体的过程中,NeuN表达阳性的成熟神经细胞由周边逐渐向嗅球中心迁移,可能与气味模式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非编码RNA是一类不具有编码蛋白质功能的RNA分子,但是他们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随着对非编码RNA研究深入,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lnc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多种作用,有希望成为肿瘤新型标志物,在肿瘤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lncRNA在肿瘤领域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放疗对鼻咽癌患者嗅觉功能以及嗅球体积和嗅沟深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鼻咽癌放疗结束后1年以上的患者(测试组)及无嗅觉减退的健康受试者(对照组)各20例,采用TT嗅觉测试法检查所有受试者的嗅觉功能,并行嗅球体积、嗅沟深度MRI检查。结果  测试组TT嗅觉测试法嗅觉功能评分大于对照组,测试组 平均嗅球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测试组与对照组平均嗅沟深度比较无差异。测试组嗅觉识别阈与嗅球体积呈负相关性(r =-0.641,P <0.05),与嗅沟深度无关(r =-0.175,P >0.05)。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嗅觉减退患者,嗅球体积减少,嗅沟深度不变;嗅觉功能与嗅球体积具有相关性,与嗅沟深度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先天性失嗅的分类、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2006年9月收治的8例先天性失嗅病例的临床资料。4例为伴有其他异常的先天性失嗅患者,其中卡尔曼综合征(Kallmann syndrome)3例,鼻腔鼻窦发育异常1例;另外4例为孤立性失嗅。8例患者均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体检、T&T嗅觉检查、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测试、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7例行嗅觉通路MRI和性激素检测,2例行嗅黏膜活组织检查。结果8例患者自幼均未闻到过任何气味。除1例鼻腔鼻窦发育异常外,其余7例耳鼻咽喉科常规检查以及鼻内镜检查未见异常。主观嗅觉测试均为完全失嗅。嗅觉事件相关电位测试显示最大嗅刺激引不出嗅觉事件相关电位。CT检查显示1例鼻腔鼻窦未发育,其余7例未见异常。MRI检查:6例均为嗅球、嗅束缺失,嗅沟缺失或部分变浅;1例双侧嗅球发育差。内分泌检查:3例青春期后外生殖器以及男性第二性征发育不良,血清睾酮、雌二醇、促黄体生成素以及促卵泡生成素水平低于正常。其余4例性激素检测正常。嗅黏膜活检:1例未见嗅上皮典型结构;另1例为鳞状上皮组织伴慢性炎性病变。结论先天性失嗅诊断应依据病史、专科体检、嗅觉测试、鼻窦cT以及嗅路MRI检查结果。嗅路MRI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04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得主Richard Axel报道,成功用小鼠嗅感觉神经元(ohctory sensory neurons,OSNs)基因组克隆得到发育完全的小鼠。从而证实,原来认为不具备分化能力的所谓“终末分化”的神经元,依然能够再次进入细胞周期发生分裂,这一发现是嗅觉神经系统可塑性的较为典型的体现。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热点,嗅觉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研究更为引人注目。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即已发现许多脊椎动物的OSNs终生进行更替,嗅黏膜(olfactory epithelium,OE)中的OSNs是由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构成的。  相似文献   

14.
精粹摘选     
(一项前瞻性纵向研究: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嗅球体积缩小嗅觉功能减退)这项纵向前瞻性研究首次通过研究发现因全喉切除后嗅觉刺激中断可导致嗅球体积的缩小和嗅觉功能的减退。  相似文献   

15.
鼻科学     
”1769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大鼠嗅球中表达及其与老化性嗅觉减退的关系/关桂梅…//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一1999,6(2)一118一1 20,1 23 为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 broblastgrowth factor,F(汗)在嗅球中表达及其与老化性嗅觉减退的关系,取健康幼龄组和老龄组大鼠各10只,将其断头处死,分别取嗅粘膜和嗅球,经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幼龄组嗅球FGF阳性表达(100环)明显高于老龄组(30%)(P<0.01),而两组嗅粘膜均未见表达。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嗅球中FGF表达明显降低,推测嗅球中FGF降低与老化性嗅觉减退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04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得主RichardAxel报道,成功用小鼠嗅感觉神经元(olfactorysensory neurons,OSNs)基因组克隆得到发育完全的小鼠。从而证实,原来认为不具备分化能力的所谓“终末分化”的神经元,依然能够再次进入细胞周期发生分裂,这一发现是嗅觉神经系统可塑性的较为典型的体现。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热点,嗅觉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研究更为引人注目。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即已发现许多脊椎动物的OSNs终生进行更替,嗅黏膜(olfactory epithelium,OE)中的OSNs是由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构成的。后来的研究证实,在包括人类在内的所…  相似文献   

17.
由倪道凤教授主编的《嗅觉基础与临床》一书已于2010年1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由北京协和医院倪道凤教授组织全国该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编写而成。尊敬的杨伟炎教授和韩德民教授拨冗为本书作序。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嗅觉的专著,分嗅觉基础和临床两篇,在基础篇里介绍嗅觉系统的发育与胚胎学、嗅觉系统的解剖、嗅觉生理学、嗅觉感受遗传学、嗅黏膜及嗅球的组织病理研究、嗅觉通路的可塑性、三叉神经系统和嗅觉、嗅觉和味觉的相关性。在临床篇里分述了嗅觉功能评估、嗅觉障碍总论、传导性嗅觉障碍、感觉神经性嗅觉障碍、混合性嗅觉障碍、系统性疾病对嗅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外伤性嗅觉障碍大鼠嗅黏膜的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大鼠外伤性嗅觉障碍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嗅黏膜组织学变化.方法 神经切断组(40只)和对照组(20只)大鼠均在显微镜下暴露左侧嗅球,沿筛板切断神经组切断大鼠左侧嗅神经.采用嗅觉诱发电位(olfactory evoked potentials,OEPs)和神经示踪验证造模效果.术后1天、5天、2周、3周、6周处理大鼠,处理前1天每组各取2只大鼠经鼻腔滴注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嗅黏膜及嗅球冰冻切片后观察嗅上皮的厚度、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嗅神经的连续性,并且行免疫组化观察嗅上皮中的新生嗅感觉神经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ORNs).结果OEPs及神经示踪证实手术方法可以完全切断嗅神经.术后1天,切断侧黏膜中ORNs出现凋亡,两组大鼠双侧嗅上皮厚度和细胞数量比值无明显变化.5天时切断侧嗅上皮中细胞数量减少,上皮厚度变薄,嗅球中无HRP标记纤维.术后2、3周大鼠嗅球中出现蓝色标记,嗅上皮厚度和细胞数量逐渐增加,但仍然与对照组有差异,此时嗅上皮中出现大量的新生ORNs.经过6周的恢复,嗅上皮厚度及细胞数量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嗅上皮中有较多的新生ORNs,其轴突与嗅球重新建立神经联系,但是上皮中仍然有一定数量的凋亡细胞.结论 嗅神经切断术可以作为制作外伤性嗅觉障碍的可靠方法;由于ORNs具有再生能力,大鼠嗅神经切断后嗅黏膜在一定时间内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健康男性嗅觉功能与嗅沟深度的关系。方法对38位男性健康志愿者(年龄19~45岁,平均35.07岁)用嗅棒测试法进行嗅觉功能测定,包括阈值、气味分辨和气味识别鉴定3部分检测。检测之后立即进行嗅沟MRI,通过MRI经球后冠状切面对嗅沟深度进行测量,对嗅觉功能与嗅沟深度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并对左、右侧嗅沟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嗅觉功能与左侧嗅沟深度相关(r=0.570,P=0.000),未观察到与右侧相关性;右侧嗅沟较左侧深(t=0.454,P﹤0.05)。结论在嗅沟深度与嗅觉功能之间存在联系,嗅沟深度一侧化与嗅觉系统功能一侧化相关,嗅觉系统具有右侧优势;MRI测量嗅沟深度对评估嗅觉功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成年哺乳动物的嗅觉受体神经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ORNs)可自我更新,成年人的嗅上皮也仍保持神经再生和分化能力,而嗅上皮的这种特性使嗅觉障碍的恢复和治疗成为可能.ORNs是脊椎动物中惟一一种胞体同外周环境直接接触的神经元.外界环境中细菌、病毒、吸烟以及物理性损伤都可以造成ORNs损伤和死亡.随着对嗅觉及嗅觉障碍等相关研究,在对嗅神经元的增殖与凋亡方面也有更加深入的进展.本文就嗅觉神经元的凋亡与其相关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