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动态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垂体微腺瘤患者30例均经PHILIP 1.0 NT型MR机行常规矢状面、冠状面T_1WI和T_2WI检查,而后全部又经动态扫描。结果:本组30例的病灶在平扫中,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者25例;T_1WI呈等信号、T_2WI呈高信号者3例;T_1WI和T_2WI均呈等信号者1例及高信号者1例。微腺瘤形态征象有垂体柄偏斜(25例)、垂体中央向上膨隆(2例),鞍底下陷(2例),以及瘤内出血(1例),动态扫描后,病灶不增强而正常腺体增强且边界清楚者29例,仅有1例病灶内出血且边界不清楚。结论:MRI动态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平扫,而且它可完整地观察早期正常垂体的增强表现与垂体微腺瘤的增强延迟表现,因而,它有助于对垂体微腺瘤的准确定位,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垂体肿瘤转化基因在人垂体腺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立武  徐春 《武警医学》2005,16(2):92-94
 目的用反转录-PCR方法定量研究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transforming gene,PTTG)mRNA在不同类型的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明确:(1)在不同类型的垂体腺瘤中,PTTG mRNA的表达是否存在细胞特异性,其表达量是否有差别;(2)PTTG mRNA的表达量与肿瘤分级分期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讨PTTG在垂体腺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0例垂体腺瘤,手术中取出,迅速冻于液氮中保存.根据血清激素水平和临床表现确定腺瘤类型.根据影像学和术中所见对肿瘤分级和分期.用异硫氢酸胍一步法提取垂体腺瘤组织总RNA,用RT-PCR方法检测PTTG mRNA在各组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20例垂体腺瘤患者,泌乳素(Prolactin,PRL)腺瘤6例,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腺瘤6例,无功能瘤8例.PTTG mRNA在所有PRL瘤、GH瘤和无功能瘤中有表达.PTTG mRNA在PRL、GH和无功能瘤中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别.PTTG在Ⅱ级、Ⅲ级以及Ⅳ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别(P<0.01),PTTG在A期、B期以及C期腺瘤的表达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别(P<0.01).结论 PTTG mRNA在PRL瘤、GH瘤以及无功能瘤中均有表达,PTTG mRNA表达量随着垂体肿瘤浸润程度的增高而升高,PTTG在垂体肿瘤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司建设  李曦  任芙娥 《人民军医》2003,46(9):534-536
CT及MRI扫描易于发现较大的垂体瘤 ,而微腺瘤 (microadenoma)只有在冠状位、薄层面扫描才能发现。MRI有多方位成像的优点 ,故对垂体微腺瘤检出率明显提高。 1995~ 2 0 0 2年 ,我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微腺瘤 2 4例 ,现将其CT及MRI影像特征回顾性分析 ,以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2 4例中 ,男 4例 ,女 2 0例 ;年龄 16~ 5 1岁 ,平均 34岁。其中泌乳激素腺瘤 2 0例(83 3%) ,生长激素腺瘤 3例 (12 5 %) ,继发性促肾上腺激素 (ACTH)腺瘤 1例 (4 17%)。泌乳激素腺瘤有乳头溢液、闭经 ;生长激素腺瘤…  相似文献   

4.
伽玛刀放射外科手术(γ刀)可作为垂体微腺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对垂体大腺瘤术后残留或复发也是重要的补充治疗手段,能安全、有效地控制肿瘤生长和改善内分泌异常。海军总医院1997年12月~2001年11月共治疗垂体腺瘤317例,其中微腺瘤和小腺瘤129例,大腺瘤和巨大腺瘤76例(有13例资料不全未包括在分析中),术后残留或复发腺瘤99例。本文主要对微小腺瘤和大腺瘤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邓开鸿 《临床放射学杂志》1991,10(4):201-202,T029
本文报道了24例垂体腺瘤卒中的CT 表现,除均具有垂体腺瘤的共同CT 表现以外,瘤卒中CT 征有:(1)平扫瘤体中局限密度增高;(2)瘤腔内较高密度液平;(3)增强后瘤体增强,出血灶无改变;(4)排除瘤内钙化之密度增高;(5)不同时期瘤内密度增高灶的CT 值呈动态改变。文中讨论了影响垂体腺瘤卒中检出率的若干因素,强调了CT 表现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对CT 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瘤所致中枢性甲亢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92~2006年在解放军总医院确诊和治疗的5例垂体TSH分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总结.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9.8(26~51)岁,平均病程为5.84(0.6~16)年.结果 5例垂体TSH分泌瘤占解放军总医院同期诊断的垂体腺瘤的0.33%(5/1 500).所有患者均伴有甲状腺毒症,其中4例为首发症状,例为视物模糊,所有患者均没有视野缺损.确诊之前误诊为原发性甲亢接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者3例,治疗6~16年,其中1例曾2次行甲状腺手术治疗.5例患者均有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同时不伴TSH抑制(3.94~54.7mU/L);3例患者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TSH试验,例无反应、1例呈过强反应.鞍区MRI检查4例为大腺瘤(直径1.5~3.6cm),例为微腺瘤.4例大腺瘤患者均行经口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垂体腺瘤,例术后联合垂体放射治疗.术后1~2周复查血清甲状腺激素和TSH水平正常,随访3~32个月甲状腺功能仍正常.结论 甲状腺毒症患者血清TSH水平不被抑制时应警惕垂体TSH分泌瘤的存在,鞍区影像学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垂体TSH分泌瘤经口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联合垂体放射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巨大垂体腺瘤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巨大垂体腺瘤影像表现,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32例巨大垂体腺瘤直径全部>30mm,其中12例直径>40mm,2例直径>60mm;侵袭性巨大垂体腺瘤6例(其中1例部分细胞异形间变).结论巨大垂体腺瘤一般都具有影像特征,尤其是MRI成像,影像更清晰,能分辨出鞍区细微组织结构,是巨大垂体腺瘤首选的检查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依据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前、后的MR表现及内分泌变化 ,评价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在我院行伽玛刀治疗后随访时间为 1~ 2 8个月共 5 9例次的垂体瘤病人的平扫、增强MR资料结合临床资料及内分泌化验检查。分析垂体肿瘤直径的变化 ,强化特征及临床症状、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 肿瘤体积缩小 3 1例 (占 5 2 .5 % ) ,体积不变 2 5例 (占42 .4% ) ,体积增大 3例 (占 5 % )。其中囊变 15例 (占 2 5 % )。功能性腺瘤共获 2 3例随访结果 ,总好转率为 13例 (5 6.5 % ) ,半年好转率 8.6% ,1年 13 % ,2年左右 3 4.8%。结论 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可较好地控制肿瘤的生长 ,控制功能性腺瘤的过量激素分泌 ,且这种作用随着时间延长具有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激素分泌类型垂体巨腺瘤的磁共振成像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不同激素分泌类型垂体巨腺瘤在MRI上的信号强度、最大径、其向蝶鞍上下延伸生长的高度,及其有无海绵窦侵犯;同时22例无分泌功能垂体巨腺瘤作为对照组纳入.结果:64例不同激素分泌类型垂体巨腺瘤患者中,生长激素(GH)细胞腺瘤16例,泌乳素(PRL)细胞腺瘤36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细胞腺瘤5例,多种激素细胞腺瘤7例.T1WI等信号在GH及多种激素细胞腺瘤中最常见;T2WI等、低信号在GH、ACTH及多种激素细胞腺瘤中常见,而T2WI高信号在PRL及无分泌功能细胞腺瘤中常见;GH细胞腺瘤鞍上生长高度明显低于其他几种腺瘤,倾向于向鞍下生长;各类型腺瘤的海绵窦侵犯无明显差异.结论:几种不同激素分泌类型垂体腺瘤中,GH、多种激素细胞腺瘤的MRI信号强度,以及GH细胞腺瘤的生长延伸方向具有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症原因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原发性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症的MR影像特点,以明确其病因.材料与方法经临床,实验室及MR确诊的原发性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症共21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垂体大腺瘤共9例(女3例,男6例),5例合并腺瘤出血.继发性空蝶鞍8例,均为女性,其中5例继发于微腺瘤术后,1例继发于腺瘤γ刀治疗后,2例继发于产后大出血.垂体低矮共3例(1例为儿童,2例为成年女性).垂体影像正常1例.结论原发性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症的常见病是垂体大腺瘤和继发性空蝶鞍,MRI能为明确病因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
匙孔动态增强MRI对45例催乳激素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匙孔(keyhole)动态MRI对催乳激素(prolactin,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动态增强MRI影像表现,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阅片,不告知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情况下作诊断,垂体内见有粟粒、结节或片块状异常信号者作肯定微腺瘤诊断;垂体内信号不均匀者作可疑微腺瘤诊断;垂体内信号未见异常者不作微腺瘤诊断.结果:无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参考时,可肯定垂体微腺瘤诊断者18例;可疑垂体微腺瘤诊断者26例;不作垂体微腺瘤诊断者1例.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正确率达97.8%.结论:keyhole动态MR对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怀疑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而MR平扫阴性的患者应常规作动态增强MR检查.  相似文献   

12.
王晖  徐春 《武警医学》2006,17(6):410-412
 目的通过定量研究Pit-1 mRNA在不同类型的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探讨Pit-1 mRNA与垂体腺瘤发生的关系.方法34例垂体腺瘤手术中取出,迅速冻于液氮中保存.根据血清激素水平、临床表现以及垂体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确定腺瘤类型.用异硫氢酸胍一步法提取垂体腺瘤组织总RNA,用RT-PCR方法检测Pit-1 mRNA在各组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it-1 mRNA在所有PRL瘤、GH+PRL瘤、GH瘤、寂静PRL瘤以及寂静GH瘤中有表达.在ACTH腺瘤和零细胞瘤中无表达.PRL瘤术前血清PRL值与腺瘤组织Pit-1表达量呈明显的正相关(γ=0.90,P<0.01),GH腺瘤术前血清GH值与腺瘤组织Pit-1表达量呈明显的正相关(γ=0.96,P<0.01).结论Pit-1 mRNA在垂体腺瘤中呈细胞特异性表达,提示对垂体GH和PRL腺瘤的细胞特异分化及分泌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白血病相关蛋白16(LRP16)在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雌激素受体α(ERα)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2014年9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术中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31例成人垂体泌乳素腺瘤标本(观察组)和22例成人非垂体泌乳素腺瘤标本(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标本的泌乳素(PRL)、LRP16和ERα表达水平.结果 垂体泌乳素腺瘤30岁以下患者以女性多见,30岁以上患者以男性多见,且男性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均为肥胖或超重;31例垂体泌乳素腺瘤中有26例(83.9%,26/31)LRP16为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非垂体泌乳素腺瘤组(22.7%,5/22),有28例(90.3%,28/31)ERα为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非垂体泌乳素腺瘤组(31.8%,7/22).垂体泌乳素腺瘤中LRP16与ERα的表达量和表达强度的变化趋势均同步,二者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结论 高体重指数(BMI)可能是男性垂体泌乳素腺瘤发生发展和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LRP16可能通过ERα参与了垂体泌乳素腺瘤的增殖与形成.  相似文献   

14.
动态MRI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匙孔动态MR对垂体微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有头痛、闭经、泌乳、过度肥胖或肢端肥大等症状的 53例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垂体微腺瘤的MR影像资料 ,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在相互隔离、不知道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的情况下对 53例的动态MRI、MR传统增强及冠状面平扫T1 WI分级 ,并得出一致结果。分级标准为 :0级 :垂体内未见异常信号 ;Ⅰ级 :垂体内信号不均匀 ;Ⅱ级 :垂体内见有粟粒、结节或片块状的异常信号区。将动态MR、MR传统增强及平扫图像分级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动态MR垂体内未见异常信号者 (0级 ) 1例 ,垂体内信号不均匀者 (Ⅰ级 ) 2 9例 ,垂体内见有粟粒、结节或片块状的异常信号区者 (Ⅱ级 ) 2 3例 ;MR传统增强 0级 2 6例 ,Ⅰ级 1 7例 ,Ⅱ级 1 0例 ;MR平扫 0级 39例 ,Ⅰ级 1 0例 ,Ⅱ级 4例。本组动态MR检出率为 98 1 % ;传统增强MR检出率为 51 9% ;MR平扫检出率为 2 6 4%。行×列 χ2 检验 ,P <0 0 0 5。表明动态MR能明显提高微腺瘤显示的级别 ,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 动态MR能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诊断的可靠性 ,降低MR图像模棱两可的出现率。临床怀疑垂体微腺瘤而MR平扫阴性者 ,动态MR应列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在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6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20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uPA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uPA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表达明显高于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uPA的表达水平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呈正相关.结论 uPA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及复发相关,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常成人垂体的磁共振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正常垂体形态、测量其大小并探讨其与年龄、性别的变化关系。方法:选取300例非鞍区病变及内分泌症状的正常成年人。按性别、年龄分为5组: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及60岁以上组,每组男女各30例,MRI测量矢状位腺体及后叶前后径、高径以及垂体柄前后径;冠状位腺体宽径、高径及垂体柄宽径;比较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段上述各径线MR测量值的变化特点。结果:成人男、女正常垂体冠状高径分别为(4.01±1.08)mm、(3.99±1.37)mm,冠状宽径分别为(9.75±1.63)mm(、10.17±1.59)mm;矢状高径分别为(4.46±1.24)mm(、4.68±1.61)mm;前后径分别为(10.15±1.51)mm(、10.24±0.90)mm;垂体后叶矢状高径分别为(4.01±1.43)mm(、4.59±1.17)mm,前后径分别为(2.01±0.66)mm、(1.98±0.70)mm;垂体柄冠状宽径分别为(1.56±0.21)mm、(1.59±0.21)mm,前后径分别为(1.50±0.23)mm、(1.52±0.22)mm。垂体高径在20~29年龄组最大,有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减小趋势;垂体宽径及前后垂体后叶及垂体柄各径线有先增大后减小趋势。结论:成人垂体各径线随年龄的变化有先变大后减小趋势。各径线与年龄有一定统计学差异而与性别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3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表现。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影像学表现:①肿瘤超过颈内动脉(ICA)外侧壁切线;②海绵窦外侧静脉丛间隙消失;③3个或3个以上海绵窦静脉丛间隙消失;④窦内颈内动脉(ICA)被包绕50%以上,甚至被完全包裹。结论 MRI以无创伤、无骨伪影、软组织分辨率高、解剖背景清楚及三维成像等优点,是术前诊断侵袭性垂体腺瘤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垂体微腺瘤的MR成像(附2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R尤其是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已明确诊断的 2 5例垂体微腺瘤MR增强前、后扫描资料。结果 :增强前 11例显示垂体内低信号或略低信号 (4 4 % ) ,等信号 14 (5 6% )。增强扫描后低信号显示率 88%。标准剂量增强 12例中由增强前显示 7例 (5 8% )低信号上升到 11例 (91% ) ,半剂量法增强 8例均显示垂体内低信号 (10 0 % ) ,非动态增强 5例中 ,3例显示低信号。结论 :MRI对诊断垂体微腺瘤有较高特异性及敏感性 ,动态增强扫描 ,尤其是半剂量法增强应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放射治疗巨大垂体腺瘤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巨大垂体腺瘤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为主 ,但有时因条件不允许 ,也可选择放射治疗。现将 1987年以来笔者对 6例巨大垂体腺瘤进行放射治疗的情况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4例 ,女 2例。年龄 346 9岁 ,6 8岁以上的 3例。其中 5例是住院病人 ,1例是门诊病人。 4例男性中首发症状为视力下降的 2例 ,性功能减退的 2例 ;女性 2例中 1例肢端肥大 ,停经 ,1例视力下降。本组中伴有冠心病 ,高血压2例 ,糖尿病 1例。 6例中 2例是经蝶手术失败后改为放射治疗 ,2例为拒绝手术 ,2例高龄者是医生建议放疗 ;其中 4例经CT扫描 ,2例经MRI扫描确诊 ,…  相似文献   

20.
垂体大腺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回顾性分析垂体大腺瘤的MR表现,提高对垂体大腺瘤MR征象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垂体腺瘤的MR图像267例,分析不同病理类型垂体腺瘤的部位、形态、大小、信号特点及肿瘤与周围结构,包括视交叉、鞍底、海绵窦的关系,并进行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本组中发现垂体腺瘤易于向鞍上发展(90.3%).肿瘤向鞍下生长者占26.6%,向鞍旁生长者占39.9%.各组病理类型中,腺瘤向鞍上生长者以促性腺激素腺瘤最高(100%),向鞍旁生长者最多见为PRL腺瘤(55.7%),向鞍下生长最多见者为PRL腺瘤(40.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正确评估肿瘤的MR征象,有助于了解肿瘤的生长特性,确定进一步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