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附子甘草配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亭  徐暾海 《医学教育探索》2009,40(8):1332-1334
附子和甘草均为常用中药,临床上配伍应用非常广泛。将从“减毒”和“增效”2个方面综述近年来附子、甘草配伍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对近年研究成果的综合和分析提示,甘草所含的三萜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是其对附子发挥“减毒增效”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附子配伍甘草减毒的机制可概括为煎煮过程、用药过程两个环节;而二者配伍的增效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各自有效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然而,二者配伍的具体物质基础和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甚至有相左的研究结果出现,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不同的附子饮片与甘草进行不同比例的配伍,找出配伍后附子对甘草中甘草总皂苷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3种不同的附子饮片与甘草进行不同比例的配伍共煎后甘草总皂苷的变化规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结果:附子配伍甘草共煎后甘草总皂苷的含量明显下降,下降的幅度与附子量成正比。结论:附子配伍甘草后,会显著影响甘草中甘草总皂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意义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仲景四逆汤为治疗伤寒少阴寒化证的基本方,功能挽垂绝之阳气,疗效卓著,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本方药仅3味(生附子1枚,炙甘草2两,干姜1两半),然历来对本方配伍结构的认识存在着很大分歧,有认为附子为君,干姜为臣,甘草为佐使,如明·许宏说:“必以附子为君,...  相似文献   

4.
附子配伍干姜对干姜的辣椒素成分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附子与干姜药材不同配伍比例对干姜的热性成分辣椒素含量的影响,探讨两药配伍使用的增效作用机理,体现中药药性中"热热配伍"理论。方法:采用ScienHome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甲醇(55∶44∶1);检测波长:280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结果:在不同配伍比例中,干姜辣椒素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结论:干姜、附子配伍前后辣椒素煎出量的变化为两药配伍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HPLC同时测定芍药甘草附子汤中芍药苷和甘草苷的含量。方法 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分析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为235 nm,柱温35℃。结果 芍药苷和甘草苷芍线性范围分别为0.204~0.714 mg·mL-1、0.098~0.343 mg·mL-1;两成分的加样回收率的均值分别为99.87%、100.40%。在此条件下,芍药甘草附子汤中芍药苷和甘草苷的含量分别为26.720 mg·g-1、7.712 mg·g-1。结论 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芍药甘草附子汤中芍药苷和甘草苷含量。  相似文献   

6.
7.
中药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一大特色,合理的中药配伍可以达到减毒增效的效果。附子-甘草作为经典药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文章通过综述近些年来中药药对附子-甘草的研究概况,并参考现代研究文献,从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包括影响附子毒性成分的溶出)、与毒性成分形成沉淀或复合物、影响毒性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以及配伍后对附子原有药效的影响几个方面阐释了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存效的作用机制,并用中医药传统药性理论“四气五味”解释了附子-甘草配伍的科学内涵,以期以这一经典药对为切入点探讨中药配伍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四逆汤口服液中附子与甘草配伍前后有效成分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四逆汤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功效,本实验对附子与甘草配伍前后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附子与甘草配伍后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降低,再加入干姜之后含量又升高,为探讨中医学上所说“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这一理论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黄酮阿魏酸乳膏中阿魏酸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甘草黄酮阿魏酸乳膏中阿魏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3%冰醋酸(25:75);流速为1.0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320nm;进样量20μl。结果阿魏酸浓度为2.26-36.16μg/ml时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50%,RSD为1.73%(n=6)。结论本方法准确、简便、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品种中阿魏酸的定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对附子、附子与灸甘草、附子与生甘划的水煎液进行定量分析。其结果:附子与灸甘草同煎会子单煎其乌头类生物碱的溶出率降低28.68%;附子与生甘草同煎其溶出率降低81.18%。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甘草及制剂中甘草酸含量,流动相为甲醇:0.066M乙酸溶液(65:35)(pH3.0),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55nm,色谱柱NOVAPAK~(TM)、C18 5μm3.9×15cm,最低检测浓度为0.1μg,甘草酸的进样量为2.445μg~19.56μg,精密度2.08~5.51%,回收率为96.40~98.24%,此法提取简单,测定迅速,精密度较好。  相似文献   

13.
14.
甘草黄酮的提取分离和含量测定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充分利用甘草资源。方法:从提取过甘草酸的废渣中提取甘草黄酮并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用碱酸处理和用大孔树脂处理黄酮含量高,收率也高。结论:从甘草废渣中提取甘草黄酮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甘草与海藻配伍对甘草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甘草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甘草海藻不同比例配伍对甘草指纹图谱的影响。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选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8%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分析时间70min,检测波长为235nm。结果:该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甘草药材指纹图谱的测定。标定了甘草指纹图谱21个共有指纹峰,考察了这21个共有峰峰面积在不同比例配伍中的变化。结论:甘草海藻不同比例配伍对甘草指纹图谱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中沉积物的化学组成,以揭示附子-甘草配伍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对比分析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中6种酯型生物碱的量,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二阶光谱比较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的结构变化。结果 附子配伍甘草合煎过程中,附子中大量酯型生物碱被甘草成分复合而发生沉积,沉积物产生的机制初步确定为生物碱中叔胺N与甘草羧酸C=O发生缔合。结论 初步探析了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汤液中沉积物化学组分变化,有助于揭示附子-甘草配伍过程中化学组分变化及配伍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甘草合剂中甘草酸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吕林 《广西医学》1999,(1):127-128
复方甘草合剂是临床上常用的制剂,《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中对该合剂的甘草酸含量还未收载有质量控制方法,影响了生产单位对该产品质量上的定量控制。近年来,有关复方制剂甘草酸含量测定方法报道的很多(1~3)。为探讨其质量控制方法(HPLC),我们采...  相似文献   

18.
方药配伍对大黄附子汤的大黄酸提取率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配伍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大黄附子汤合煎液,大黄水煎液,大黄与附子(炮)水煎液,大黄与细辛水煎液不同药物配伍情况下大黄酸的溶出率,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大黄附子汤合煎液,大黄与附子(炮)水煎液,大黄与细辛水煎液的结合型大黄酸含量溶出率略有提高,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全方水煎液不会影响结合型大黄酸溶出。结论:方药配伍对大黄附子汤中大黄酸溶出率变化没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提出用反相液相色谱法分离并定量从雪莲细胞培养组织中提取的4’,5,7-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和4’,5,7-三羟基-3,6-二甲氧基黄酮含量,并对分离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建立甘草抗血栓滴丸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使用phenomenex-C18柱(4.6 mm×150 mm,5μm),甘草酸流动相为甲醇∶0.2 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67∶33∶1),检测波长254 nm,柱温为室温;甘草苷采用乙腈:0.5%冰醋酸(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6 nm,柱温为室温.二者流速均为1.0 ml/min,采用外标法定量测定.结果 甘草酸在36.35~363.5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7);甘草苷在1.12-22.3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8);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84%和99.95%,其RSD值分别为2.20%和2.23%.结论 HPLC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线性相关系数良好,且稳定性和重复性好,适用于甘草抗血栓滴丸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