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张苏  李鹏 《实用医技杂志》2012,19(3):272-274
自1991年Tanaka等[1]发表了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以来,不少学者作了大量有关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的研究,本研究就近几年来有关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早期诊断、评价梗死面积与评价心肌再灌注治疗效果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心肌梗死会导致部分心肌细胞死亡,存活心肌细胞数目减少,进而促使心室病理性重构、心室扩张,最终导致心功能恶化。众所周知,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对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心肌保护治疗也不容忽视。利钠肽家族作为一种肽类循环激素,不仅通过血液循环产生利钠、利尿、调节血管张力、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在急性心肌  相似文献   

3.
和肽素是精氨酸加压素(AVP)原C末端的一部分,因其具有稳定性好,体外检测方便,且在血浆中与AVP变化趋势一致等优点,可替代AVP用于临床研究。近年来研究发现,和肽素在心血管疾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和预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方面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其优势甚至大于传统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及脑钠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活素前置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后病人心功能、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心肌微循环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2021年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88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5例,所有病人入院后均行急诊PCI手术治疗,观察组病人确诊后在规范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立即启动新活素治疗,对照组不应用新活素治疗。比较2组病人的心功能、NT-ProBNP水平、心肌微循环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心功能优于对照组,其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分级高于对照组(P<0.01)、计帧值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发生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病人前置使用新活素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心功能,降低NT-ProBNP水平,改善心肌微循环,降低心脏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衰患者中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24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衰患者作为病例组、再根据治疗3个月后的心源性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预后不佳组和预后良好组,选取同期85例健康体检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和肽素及Tei指数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80例为研究组,Killip分级Ⅰ~Ⅱ级40例,Ⅲ级29例,Ⅳ级11例。另纳入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为无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冠心病患者30例为对照组,测定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尿酸及血清和肽素,并行心脏超声检查,计算Tei指数。结果 (1)研究组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P=7.188/0.000)。(2)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随Killip分级(Ⅰ~Ⅱ级、Ⅲ级、Ⅳ级)升高,血清和肽素水平及Tei指数水平亦随之升高(F/P=761.368/0.000,466.586/0.000)。(3)血清和肽素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Tei指数呈正相关(r=0.910,P=0.000)。(4)肽素及Tei指数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表明,两者的曲线下面积极分别为0.693、0.642,约登指数分别为0.442、0.280,和肽素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诊断意义更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明显升高,与Tei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临床上可通过检测其水平评估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指导临床及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和肽素、磷酸激酶心肌同工酶(CK-MB)及高敏肌钙蛋白Ⅰ(hs-cTnI)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怀疑ACS的胸痛患者120例,测定并收集和肽素、hs-cTnI、CK-MB等心肌损伤生化指标,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入组病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n=40)、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n=40)以及非心源性胸痛组(NCCP组,n=40).评估各种心肌生化标志物单独或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AMI组和肽素在发病1 h内的浓度开始较基线正常值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意义(P>0.05).和肽素的早期敏感度为75.2%,阴性预测值为88.2%.hs-cTnI的特异度可达到97.9%,但敏感度仅为43.0%.CK-MB的敏感度为62.5%,特异度为88.5%.结论 和肽素具备较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有助于发现超急性期心肌梗死,也有助于早期排除非心源性胸痛.在临床上应用时,联合和肽素与传统的心肌损伤标记物hs-cTNI或可带来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评价其作为潜在生物标记物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设置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23例)、慢性心绞痛组(38例)及非冠心病对照组(19例),对临床入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行外周血内脂素、心肌肌钙蛋白I、心肌酶、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白细胞总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测,分别观察血浆内脂素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各指标、超声心动图参数及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的相关性.结果 ①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血浆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慢性心绞痛组及非冠心病对照组,且分别与心肌肌钙蛋白I、心肌酶、NT-proBNP、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及单核细胞总数呈正相关,与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 <0.05).②血浆内脂素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的增加而升高,与单支血管病变及双支血管病变组分别比较,多支血管病变组血浆内脂素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升高与心肌损伤标记物、左室射血分数及冠脉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缺血性心肌损伤的一种潜在性标记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连续来院就诊怀疑心源性胸痛的患者129例,同时抽血检测和肽素和肌钙蛋白T等,根据最后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4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39例、心源性但非冠心病组21例、非心源性胸痛组20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和其他组患者相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肌钙蛋白T阴性的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明显高于肌钙蛋白T阳性的患者,发病4h以内者血清和肽素水平明显高于发病4h以上者(P〈0.05)。提示和肽素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0.
王连成  程颖  魏殿军  聂小才 《医学综述》2007,13(12):946-948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是一种小分子可溶性细胞质蛋白,它大量存在于心肌组织中,而在心脏外组织及血液中也有少量分布。它最早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1.5h内出现,在6h达高峰值,24h内恢复正常。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这些特性使之有望成为检测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生化指标。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标记物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生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代佩灵  张翠丽 《医学综述》2013,19(7):1228-1231
随着我国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日趋增高,早期生化标志物对AMI的早期诊断、积极治疗越来越重要,目前主要的AMI早期生化标志物,如髓过氧化物酶、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缺血修饰白蛋白、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等在AMI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95例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分析我科近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提高对该病的深入认识及救治水平。方法 收集1998年1月~2001年2月急性心肌梗死病人95例,对其临床特征加以分析。结果 患病年龄在40岁以上者约97%,男女之比约为4.0:1。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占45%,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约占38%,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占8%。Q波心肌梗死约占91%,非Q波心肌梗死约占9%。80%病人出现胸痛,26%有心力衰竭,15%并有心房纤颤。Ⅲ度AVB在AIMI中的发生率约34%。治愈率约76%,好转率10%,死亡率约7%。结论 急性心梗好发于40岁以上男性,胸痛多见,前壁梗死近半数病人,部分出现并发症,以静脉溶栓为主的综合治疗能获得满意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In 1996 and 1997, 52 patients were admitted to the Princess Margaret Hospital, Nassau, Bahamas, with a confirmed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The average time to presentation after the onset of symptoms was 18 hours, with 56% of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in 12 hours. Risk factors identified for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were hypertension (77%), obesity (62%), diabetes mellitus (35%), tobacco smoking (25%), a family histor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17%) and hypercholesterolaemia (8%). Medications administered in the treatment of AMI included oral nitrates (96%), intravenous heparin (90%), beta-blockers (65%), morphine (15%), thrombolytic agents (8%) and lignocaine (4%). In hospital post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ions were angina (23%), arrhythmias (12%) and cardiac failure (10%). The average hospital stay was eight days, with a mortality rate of 19%.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considerable room for improvement, particularly in the use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to ensure that all patients receive optimal acute and post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r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0例,作为观察对象,一组为溶栓治疗组共28例,给予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另一组32例未溶栓治疗,两组进行疗效观察,结果:静脉溶栓组死亡率,严重并发症少,心衰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溶栓(P<0.05),结论:尿激酶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有否静脉溶栓的急性心肌梗死63例尸解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探讨溶栓治疗的并发症。方法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并行尸体解剖63例,26例曾给予溶栓治疗,37例行常规治疗。结果两组性别、年龄、CHD的危险因素,梗死次数,心肌酶学、梗死部位及血管狭窄程度均无明显差异。结论AMI早期溶栓治疗心脏破 发生率较非溶栓组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56例,所有患者在24h内均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通过加强护理及监护,降低病死率。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可提高PCI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56例患者中,54例患者抢救成功,成功率96%。结论 PCI联合IABP对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的疗效,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PCI的护理配合和IABP的工作原理及机械操作,确保PCI及IABP有效、安全实施,加强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可有效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丹  成兴波  吕国萍 《河北医学》2005,11(12):1097-1099
目的: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异同.方法:对20例Ⅱ型糖尿病(DM)和20例非糖尿病(NDM)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情况,AMI发病时临床症状、梗死部位、并发症的发生、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DM组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及合并肺部感染、死亡率均较NDM组高(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当DM发生AMI时,应早期识别,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住院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住院的AMI患者114例,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93例,对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两组既往病史、梗死部位、并发症等特点,分析死亡高危因素。结果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问总病死率36.7%。多部位、广泛前壁心梗、既往有糖尿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存活组。死亡方式:泵衰竭(心衰、心源性休克或二者并存)死亡率52-3%,心脏骤停死亡率28.6%。心脏破裂死亡率4.8%,心外因素死亡率14-3%。结论老年AMI死亡率高,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并发症。既往有糖尿病是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予以心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心血管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再梗死)和其他并发症(便秘、压疮、肺炎、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AMI患者并发症,相比常规护理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20.
早期小量多次静注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小剂量多次静注倍他乐克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治疗作用。方法 按照101例AMI患者倍他乐克的使用情况,分为静注倍他乐克组、口服倍他乐克组。分别观察比较CPKMB、心率、血压的变化及不同时段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心衰、病死率和并发症等的差异。结果 早期小剂量多次静注倍他乐克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心衰、病死率的发生,但两组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早期小剂量多次静注倍他乐克可改善急性心肌梗塞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