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尿道会师牵引术对早期后尿道断裂的疗效。方法收集早期后尿道断裂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接受尿道会师牵引术治疗)和对照组(接受尿道吻合术治疗),各50例(。1)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后尿道断裂治疗疗效(。2)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分别为(20.5±2.8)(、20.9±3.2)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分别为(5.6±4.8)(、8.1±5.4)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最大尿流率分别为(27.4±4.8)(、23.4±3.6)mL/s,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和对照组后尿道断裂治疗疗效优良率分别为100%、88%,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尿道吻合术治疗,尿道会师牵引术对后尿道断裂治疗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尿道会师牵引术治疗后尿道断裂的疗效.方法 对30例后尿道断裂患者行尿道会师牵引术.结果 26例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排尿,2例术后不能自主排尿而行尿道狭窄切开术;1例须经常自家导尿;1例须长期尿道扩张.结论 会师牵引术操作简单,损伤小,可早期恢复尿道连续性,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骨盆骨折后尿道断裂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2例骨盆骨折后尿道断裂患者行尿道会师牵引术。置导尿管进行尿道扩张,留置尿管8~10周,并采用导管周围尿道造影。对会师术后尿道愈合进行连续观察。结果:排尿正常者24例(75%),每年尿道扩张不超过2次;排尿基本正常者5例(15.6%)。结论:此术式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尿道感染及尿道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恢复尿道连续性。方法:对40例骨盆骨折后尿道断裂患者行尿道会师牵引术,6—8周拔除尿管,必要时行尿道扩张。结果:36例效果良好,偶尔行尿道扩张,半年后停止。3例效果不良,1例失败,再次手术行经尿道冷刀内切开术。结论:尿道会师加牵引术是有效治疗后尿道断裂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胡俊卿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14):135-136
目的探讨后尿道断裂会师牵引术,一期吻合术的疗效.方法本研究总募集53例后尿道断裂患者,分二组,一组采用尿道会师牵引造瘘术,另一组行一期尿道吻合术,通过对比术后排尿情况比较疗效.结果全组53例无死亡,无尿瘘发生.结论一期吻合术优于尿道会师牵引术,会师牵引术具有较高的尿道狭窄率,常需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6.
后尿道断是常见的泌尿系损伤 ,多继发于骨盆骨折 ,早期处理不当可导致尿道狭窄 ,治疗困难。 1988~ 1995年 ,对 5 2例后尿道断裂病人行尿道会师牵引术治疗 ,4 7例成功 ,5例失败。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 5 2例 ,男性 4 9例 ,女性 3例。年龄 6~ 6 8岁。以青壮年居多 ,均因骨盆骨折致后尿道断裂。 5 0例于伤后2 4h内入院 ,2例于受伤口 8h以后就诊 ,入院时均伴不同程度休克。本组不包括行尿道修补术或单纯膀胱造瘘术病例。2 治疗方法在纠正休克基础上 ,急诊行尿道会师牵引术 ,同时行膀胱造瘘 ,术后留置Foley尿管 3周 ,拔管后常… 相似文献
7.
自1990年至1997年,对26例骨盆骨折致后尿道断裂病人,术中进行尿道断端恰好对合时的牵引标记,术后在相同条件下持续牵引,近远期效果良好。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6例皆为男性。年龄18~62岁,平均36岁。致伤原因:井下挤压伤18例,车祸挤压伤8例,均因骨盆骨折致前列腺及膜部尿道完全断裂。手术距受伤时间2~12小时,平均6小时。合并有膀胱破裂2例,肋骨骨折2例,腰椎骨折4例。19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休克。术中处理:休克纠正后,立即手术。取脐耻间切口,切开膀胱行尿道会师,将Foleys尿管由尿道外口引入膀胱,充盈气囊,检查无气囊渗漏,膀… 相似文献
8.
1999~2008年,采用尿道会师牵引术治疗男性后尿道完全断裂23例,术中均测定尿道两断端恰好对和时的尿道牵引力,术后以术中所测得的牵引力持续牵引,以恢复尿道的连续性。术后23例均随访,16例排尿通畅,4例轻度后尿道狭窄,3例尿失禁,4例阳痿。早期采用尿道会师牵引术使尿道两断端对和,减少单纯尿道会师牵引术尿道断端易存留间隙而癜痕愈合形成尿道狭窄的可能,即使有狭窄产生其长度也较短,易于术后尿道扩张恢复。此法简单,易于掌握且疗效满意,值得基层医院采用。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98年4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后尿道损伤37例,运用尿道会师加气囊导尿管牵引术治疗后尿道断裂2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陈太权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5):678-679
我院1988年1月—2003年1月应用尿道会师牵引术治疗骨盆骨折合并后尿道断裂伤40例,其中16例采用常规方法牵引。24例采用改进的牵引法牵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旨在为临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后尿道断裂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72例骨盆骨折后尿道断裂患行改良尿道会师牵引术,采用Foley氏尿管牵引固定于腹壁,改变传统牵引方向,增加牵引力等。结果72例患按排尿情况区分,治愈69例,好转2例,失败1例;阳痿21例;无尿失禁。结论改良尿道会师牵引术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可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尿道会师牵引术治疗早期后尿道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2 例骨盆骨折后尿道断裂患者行尿道会师牵引术,术后一般留置尿管6 周,拔管前经尿管周围注入造影剂行尿道造影了解尿道愈合情况,拔管后配合尿道扩张。结果术后随访1~5 年,112例治愈96 例,治愈率85.7%。结论此术式简便、安全、有效,可显著提高后尿道断裂一期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治疗后尿道断裂的简便有效方法。方法:对38例后尿道断裂者采用改良尿道会师牵引术治疗,根据术中测定的尿道两端恰好对合时的牵引重量,术后用术中测定的重量进行牵引。结果:38例患者按排尿情况分,治愈36例(94.7%),好转2例(5.3%);阳萎2例(5.3%);尿失禁2例(5.3%),2-3月后自愈。结论:改良尿道会师牵引术是治疗后尿道断裂的简单、易行、可靠的方法,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会阴途径后尿道端端吻合术治疗创伤性后尿道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37例创伤性后尿道狭窄患者术前均常規行膀胱尿道造影,复杂病例加行尿道B超、多层CT尿道重建(CTU)、磁共振尿道成像(MRU)及尿道镜或软性膀胱镜检查。37例患者均行经会阴途径后尿道端端吻合术,其中单纯尿道端端吻合术11例,阴茎海绵体中隔切开+后尿道端端吻合术23例,阴茎海绵体中隔切开+耻骨下缘楔形切除+后尿道端端吻合术3例。结果 37例患者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2.3个月,术后最大尿流率为13.3~51.2 mL.s-1,平均(21.81±8.04)mL.s-1。手术总的成功率为86.5%(32/37),其中经会阴单纯尿道端端吻合术的成功率为90.9%(10/11),阴茎海绵体中隔切开+后尿道端端吻合术的成功率为86.9%(20/23),阴茎海绵体中隔切开+耻骨下缘楔形切除+后尿道端端吻合术的成功率为66.7%(2/3);手术不成功5例(13.5%)。结论经会阴途径后尿道端端吻合术可有效治疗创伤性后尿道狭窄。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观察分析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5例共113个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的患者分别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53例59个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显微技术治疗,52例54个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利用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评价治疗效果,并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治疗的教训和经验。结果显微手术治疗患者中有79.2%患者手术后预后良好,9.4%患者中残,5.7%患者重残,1.9%患者植物生存,3.7%患者死亡;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患者中有76.9%患者预后良好,7.7%患者中残,3.8%患者重残,1.9%患者植物生存,9.6%患者死亡。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都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治疗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各有利弊,且相互补充,临床治疗时应依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主治医师的技能和患者的意愿进行综合的考虑,以确定一个最优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O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附属157医院收治的34例EOS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7例)采用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观察组(17例)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EOS患儿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OS患儿治疗后冠状位Cobb角和矢状位Cobb角均显著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减小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冠状位矫正率、矢状位矫正率及C7-S1增高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长棒治疗EOS疗效显著,双侧生长棒疗效显著优于单侧生长棒,冠状位与矢状位的矫正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早期积极降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情况。方法方便选取并分析该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实施早期积极降压治疗进行分组,普通治疗组40例和早期积极降压治疗组40例。结果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前血肿体积、NIHS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普通治疗组和早期积极降压治疗组血肿体积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早期积极降压治疗组治疗后血肿体积(22.6±7.0)、NIHSS评分(15.2±2.8)低于普通治疗组(31.6±8.5)、(20.6±3.1),早期积极降压治疗组复发率2.5%、致残率50%、致死率0和脑卒中发生率2.5%均低于普通治疗组12.5%、80%、7.5%、1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积极降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预后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