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使用D2-40(淋巴管内皮细胞标志物)检测胆囊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 LMVD)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技术以D2-40单克隆抗体检测59例胆囊癌(其中肝脏侵犯13例,淋巴结转移27例)的癌中心与癌周组织和6例正常胆囊组织中LMVD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胆囊癌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LMVD在胆囊癌周边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胆囊组织和癌中心组织中的表达(P<0.01)。在胆囊癌中,D2-40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肝脏侵犯无关(P>0.05),而与胆囊癌的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Nevin分期)有关(P<0.05)。结论: D2-40 可以特异性识别人胆囊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其标记的微淋巴管主要分布于癌周组织;LMVD可用来评估胆囊癌淋巴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分析微淋巴管密度(micro-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LVD)和缺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胆囊癌组织MLVD和HIF-1α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胆囊癌组织中MLVD和HIF-1α的表达明显高于在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033和χ2=22.323,P<0.01).胆囊癌组织中MLVD和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r=0.573,P<0.05).结论 胆囊癌组织中存在HIF-1α的高表达,HIF-1α与胆囊癌组织MLVD呈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陈凯  欧阳可雄  龚攀  李劲松 《广东医学》2016,(11):1644-1648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VEGF-D)在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舌鳞癌癌内和癌周淋巴管密度,并探讨VEGF-D与舌鳞癌淋巴管密度( LVD)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60例舌鳞癌组织(观察组)和12例正常舌黏膜组织(对照组)中VEGF-D和LVD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VEGF-D与癌内、癌周LVD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的 VEGF -D高表达率为60.00%,对照组为2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6)。对照组的LVD高表达率为20%,观察组的癌周LVD高表达率为58.33%、癌内LVD高表达率为48.3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43)。 VEGF-D和癌周LVD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生存状态及预后之间有关( P<0.05)。癌内LVD的高表达仅与肿瘤T分类有关(P=0.039)。 VEGF-D与癌周LVD在舌鳞癌中呈正相关(r=0.966, P<0.001)。结论 VEGF-D和淋巴管生成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指导舌鳞癌诊治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黄璐 《广西医学》2010,32(2):211-213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位于全球恶性肿瘤第四位,年累及人数超过100万,死亡数超过50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随着多种淋巴管特异标志物的相继发现,与恶性肿瘤相关的淋巴管新生(lymphangiogenesis)机制及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肺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肺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肺鳞癌纵隔淋巴结无转移组22例,肺鳞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组18例,肺炎性假瘤组10例.用LYVE-1/CD34免疫组化双染色法区分淋巴管和血管并观察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蛋白表达的情况,并与手术纵隔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肺鳞癌组织周边部淋巴管密度远大于内部和炎性假瘤组织.肺鳞癌组织内部淋巴管和炎性假瘤组织淋巴管密度相似.肺鳞癌组织周边部淋巴管密度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大于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组.肺鳞癌组织内部淋巴管密度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和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组相似.结论肺鳞癌组织淋巴管生成主要在周边部,肺鳞癌细胞主要经过原发灶周边部增生的淋巴管转移至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t DNA)含量的改变与胆囊癌的关系。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0例胆囊癌组织、30例胆囊癌旁组织和30例胆囊良性病变组织标本中mt DNA的含量。结果胆囊癌组织中mt DNA的平均含量为(766±143)×10~6拷贝/L,胆囊癌旁组织中mt DNA的平均含量为(343±94)×10~6拷贝/L,胆囊良性病变组织中mt DNA的平均含量为(386±104)×10~6拷贝/L,胆囊癌组织中mt DNA平均含量分别高于胆囊癌旁组织(t=11.583,P<0.001)和胆囊良性病变组织(t=13.320,P<0.001)。胆囊癌组织中mt DNA含量的改变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胆囊良性病变组织与胆囊癌旁组织中mt DNA的平均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3,P=0.107)。结论胆囊癌发生与mtDNA含量增加可能相关,mtDNA含量的检测是胆囊癌诊断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淋巴管生成在分化型甲状腺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马捷  周晓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12):1309-1313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其与滤泡性肿瘤(包括滤泡性癌和滤泡性腺瘤)的鉴别诊断目前仍基于形态学观察,尚缺乏可靠的非形态学指标。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的出现,肿瘤淋巴管形成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研究逐渐深入。作者对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淋巴管生长因子及其在甲状腺分化型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陈凯  王珂  潘宣  吴妹娟  马映霞  龚攀 《海南医学》2016,(10):1575-1578
目的:检测舌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和淋巴管密度(LVD)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4年5月搜集的舌鳞癌标本60例和正常舌体标本12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组织中VEGFR-3和LVD的表达水平,运用SPSS19.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统计分析VEGFR-3与肿瘤LVD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病理意义。结果 VEGFR-3在舌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56.67%,对照组为25.00%;LVD在舌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58.33%,对照组为16.67%;舌鳞癌中VEGFR-3和LVD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舌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R-3和LVD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VEGFR-3=0.043,PLVD=0.019)、临床分期(PVEGFR-3=0.006,PLVD=0.015)及生存状态(PVEGFR-3=0.028,PLVD=0.015)之间均具有相关性;VEGFR-3和LVD在舌鳞癌中具有正相关性(r=0.916,P<0.001)。结论 VEGFR-3和淋巴管密度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指导舌鳞癌诊治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谢亚柳  胡国华 《医学综述》2007,13(13):1002-1004
肿瘤细胞的转移影响患者的预后,微淋巴管的生成对肿瘤的淋巴转移有着重要意义。研究显示,明确区分微淋巴管及微血管是肿瘤微淋巴管研究的关键;淋巴管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抗微淋巴管形成及经淋巴管治疗作为新的肿瘤治疗的靶点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该问题对文献资料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组织淋巴管分布特点及其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淋巴管分布特点及其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抗淋巴管特异抗体podoplanin对96例大肠癌及其相应正常黏膜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分析.结果大肠癌中心及浅表部淋巴管多为闭锁的条索状,边缘区淋巴管多呈管样扩张状,癌组织总平均MLD值与正常大肠MLD均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边缘MLD均值较正常大肠组织非常显著性增高(P<0.01),而肿瘤中心区MLD均值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1),肿瘤浅表区MLD均值与正常组织差异不显著(P>0.05).伴淋巴管受累、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组大肠癌,其边缘区MLD较无淋巴管受累、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组均显著增高(P<0.01).大肠癌边缘区高MLD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MLD组(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淋巴管主要分布在肿瘤边缘区,癌周围淋巴管密度增加与癌细胞转移相关,大肠癌边缘区MLD测定对判断其转移可能具有意义,且大肠癌周MLD检测对大肠癌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陈喜贵  陈维荣 《中外医疗》2013,(29):192-193
伴随淋巴管形成研究的持续进行,被发现的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数量也逐渐增多,这为肿瘤转移与淋巴管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帮助,从而推动了淋巴管的靶向诱导形成和直肠癌如何在淋巴系统转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喉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喉鳞癌患者术后肿瘤组织石蜡标本的VEGF-C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部分喉鳞癌患者的癌细胞胞浆中可检测到VEGF-C蛋白的表达(45/60)。且VEGF-C蛋白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喉鳞癌组织中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在低分化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高、中分化喉鳞癌组织。结论 VEGF-C表达于喉癌中,其表达与喉癌细胞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刘建民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7):2976-2977
目的:探讨胆囊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其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胆囊癌和癌旁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癌旁组织VEGF阳性率26.5%(9/34),胆囊癌VEGF阳性率66.7%(38/57)。VEGF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3a生存率相关(P<0.05、P<0.01),与生长方式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VEGF可作为胆囊癌病理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包仕廷  桂水清 《河北医学》2006,12(3):245-246
目的:通过研究STAT3基因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例胆囊癌组织、17例癌旁组织和12例正常胆囊组织中STAT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STAT3蛋白在胆囊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良性病变胆囊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9.23%(36/52)、52.94%(9/17)和25.00%(3/12)。在胆囊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STAT3蛋白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相对于正常的胆囊组织,在胆囊癌组织和癌旁胆囊组织中,STAT3蛋白的表达率明显增加,他们之间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正常的胆囊组织,在胆囊癌组织和癌旁胆囊组织中,STAT3蛋白的阳性率和表达强度明显增高(P<0.05)。提示,STAT3高表达可能是胆囊癌发病机制中的早期事件;在癌旁胆囊组织中,那些STAT3蛋白阳性的胆囊细胞可能是潜在的恶性癌前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D/VEGFR-3)在喉癌、癌周组织中的的表达情况及其在喉癌的发生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分析其与喉癌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相关性。方法选择46例喉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14例癌周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VEGF-D/VEGFR-3在喉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TNM分期、病理类型、肿瘤的原发部位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①喉癌组织中VEGF-D/VEGFR-3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周组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VEGF-D/VEGFR-3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年龄、肿瘤原发部位及性别无关(P>0.05)。结论 VEGF-D可作为喉癌预后的一种新指标,阻断VEGF-D/VEGFR-3通路将有望成为喉癌淋巴结转移预防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囊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资料完整的胆囊癌病例。结果 20例胆囊癌中,软组织肿块型12例,胆囊壁增厚型6例,腔内结节型2例,肝脏受侵9例,肝内转移3例,淋巴结转移8例,肝内外胆管扩张6例,腹水4例,14例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结论 CT扫描对胆囊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诊断,手术方式选择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2005-06~2012-06间收治的58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彩超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9.3%(46/58);术前CT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7.2%(34/39);术前MRI和MRCP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7.8%;血清CA19-9及CEA阳性率分别为71.8%(28/39)和61.5%(24/39).根据TNM分期标准,本组Ⅰ期3例,Ⅱ期9例,Ⅲ期17例,Ⅳ期29例.5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8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其中3例Ⅰ期患者获长期生存.18例行根治性切除术,根治性切除率为31%.58例病人中有45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7.6%.其中随访的6例Ⅱ期患者及3例Ⅲ期患者术后生存期超过3年;3例Ⅱ期患者术后生存期超过5年;3例Ⅳ期患者术后分别生存16个月、20个月、21个月.结论 术前影像学的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早期诊断和根治性手术是提高胆囊癌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淋巴管密度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进展的关系。方法对咸宁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2007年5月至2009年9月存档的73例乳腺IDC组织采用鼠抗人D2-40、VEGFR-3单克隆标记,免疫组化S-P二步法在光镜下观察LMVD。结果 73例D2-40、VEGFR-3标记乳腺IDC组织LMVD明显高于乳腺纤维瘤组织LMVD,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分期的乳腺IDC组织LMVD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IDC中存在微淋巴管的生成,与其发展关系密切,LMVD可作为预测乳腺IDC转移和预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癌细胞淋巴管侵润转移机理,对8 例人的直肠腺癌的癌周围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以及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CAM-1和CEA的表达.结果显示癌周直肠组织中的淋巴管及转移的淋巴结中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均有ICAM-1和CEA的表达.由此提示在癌细胞沿淋巴管转移过程中, ICAM-1和CEA是介导癌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稳定粘附的分子.  相似文献   

20.
李隽  许建荣 《医学综述》2008,14(23):3654-3656
原发性胆囊癌是胆管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易误诊诊、漏诊。本文较为详尽地阐明了导致上述情况的各种因素,并着重阐述了CT表现在其诊断上的重要性及CT诊断价值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