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梗阻性黄疸常由胆管癌或胰头部位的恶性肿瘤所引起,本文主要关注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的减黄新途径。1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的必要性胆总管远端恶性疾病所致的梗阻最常见于胰头癌,其中70-90的患者于病程的不同阶段继发梗阻性黄疸[1]。  相似文献   

2.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是否进行减黄治疗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同时相关的前瞻性研究或回顾性分析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变化。不同的减黄技术各具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目前减黄多应用内引流,减黄指征考虑更全面,减黄后并发症更少。未来关于减黄的争论仍将主要集中在是否要术前减黄、减黄指征、减黄后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3.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与否的术后效果讨论北京航天中心医院普外科(100039)欧阳才国郑绍文严重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是否减黄在国内外存在着争论[1],支持术前减黄的认为,术前减黄可减轻病人的黄疸毒素作用,提高围手术期质量,减少术后的并发症。持反对意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的价值.方法 对2002年3月至2008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80例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减黄组与未减黄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判断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减黄的临床意义.结果 8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中56例(平均血胆红素167.3 μmol/L)术前未行减黄,其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2.9%(24/56);24例(平均血胆红素323.7 μmol/L)术前进行了减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16/24).减黄组与未减黄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减黄组与未减黄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可能是由于减黄组减黄后胆红素水平降至与未减黄组接近,因此降低了其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我们主张对于血胆红素>170 μmol/L,全身状态差,合并胆管炎的患者进行术前减黄.  相似文献   

5.
梁立世  高飞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019-3020
目的 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治疗中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价值.方法 13例不能根治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不同减黄手术,观察其手术效果、并发症及生存期.结果 患者肝功能在术后1周开始明显改善,平均生存时间20周.主要并发症有胆管炎2例,胆道出血1例,十二指肠梗阻1例.结论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治疗主要是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7年间收治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43例,根据梗阻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以手术为主,部分施行术前减黄,均通过手术作内引流。结果43例病人通过治疗生活质量提高,生存期延长。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疾病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手术以根治为主,治疗目的是切除病灶,引流减黄维持肝功能,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减黄指征及具体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自定减黄指征进行术前减黄治疗,60例患者分为减黄组25例和未减黄组35例,比较两组等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减黄组住院时间较未减黄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0%,未减黄组为6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选择性的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术前减黄,可以大大降低手术风险,建议TBIL水平在342μmol/L、年龄在65岁以上、一般条件较差患者术前进行减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液体疗法对梗阻陛黄疸病人的减黄促进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收治梗阻性黄疸病人128例资料,观察减黄手术后增加补液量促进减黄作用。结果:治疗组术后尿量明显增加,TB下降至50%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梗阻性黄疸在减黄手术后增减补液量,应用利尿剂可促进减黄。  相似文献   

9.
姜岚  孟兴凯 《医学综述》2014,(5):806-809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因壶腹周围肿瘤、胰头或肝门胆管肿瘤侵犯、压迫肝外胆管导致胆管内压增高,胆汁排出受阻,进而使胆红素逆流入血,引起的以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重以及陶土样大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它会引起机体多个脏器及系统功能损伤,因此对于术前减黄是否有利于患者预后的问题存在着不少争议,由于缺少有说服力的随机数据,临床指导的发展受到限制,因而也导致了治疗上的不统一性。随着研究的深入,术前减黄的观念已发生了改变,而针对术前减黄,减黄的时机、减黄的方式及部位、减黄的程度以及对应的手术时机即成为争议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对35例肝外梗阻性黄疸(良性11例、恶性24例)患者进行了减黄手术前后血清锌浓度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肝外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锌低下;减黄术后第1天血清锌下降,以后渐回升,第5天恢复到术前值,第7天达正常水平,其变化与胆道梗阻性质无关;减黄术后血清锌的升高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有负相关关系;肝外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锌低者减黄手术前后应补锌。  相似文献   

11.
经内镜放置胆管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内镜放置胆管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效果.方法 176例失去手术机会的恶性胆管梗阻患者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下放置胆管支架,其中70例行胆管单塑料支架引流术(单支架组),2例行胆管双塑料支架引流术(双支架组),4例行胆管金属支架引流术(金属支架组),对比研究各组的引流效果及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周时,单支架组、双支架组和金属支架组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值均<0.05);双支架组和金属支架组的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单支架组(P值均<0.05),而双支架组与金属支架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支架组、双支架组和金属支架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1%(68/70)、78.8%(41/52)和92.6%(50/54),单支架组的手术成功率显著高于双支架组(P<0.05),金属支架组与单支架组、双支架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支架组、双支架组和金属支架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7%(11/70)、13.5%(7/52)和1.9%(1/54),单支架组、双支架组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金属支架组(P值均<0.05),单支架组与双支架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下放置胆管支架对于恶性胆管梗阻有肯定的引流效果,双支架和金属支架的引流效果优于单支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胆道引流对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免疫、炎症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我院2008年6月~2010年3月就诊的43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术前胆道引流,以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4+、CD8+、C反应蛋白(CRP)为观察,指标比较引流前后患者的免疫、炎症状况。结果:引流后患者的IL-6、IL-8、、CD4+、CD8+、CRP分别为(40.8±7.0)ng/L、(1.37±0.26)μg/L、(34.7±3.0)、(28.±2.3)、(29.5-+1.8)×10^3mg/L,与引流前的(40.5±7.3)ng/L、(1.39±0.24)μg/L、(34.4±3.2)、(28.3±2.5)、(29.0±2.2)x10^3mg/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945、0.3706、0.4485、0.3861、1.1534,均P〉0.05);引流后患者的TNF-α为(1.05±0.23)μg/L,与引流前的(1.42±0.25)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422,P〈0.05)。结论:术前胆道引流恶性阻塞性黄疸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TNF-α水平,TNF-α是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免疫、炎症的敏感因子,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3.
唐文龙  刘存院  白鹏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6):679-680,698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后发生胆瘘的原因及其预防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胆道手术后发生胆瘘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胆瘘的原因为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11例,肝管损伤或坏死2例,胆囊管残端瘘1例,拨T管后胆瘘6例,T管早期脱落2例,T管安置不当1例。保守治疗14例(60.9%),再手术治疗9例(39.1%),均痊愈出院。结论:胆瘘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胆道手术及拨T管后,主要原因与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胆道损伤、局部炎症和操作不当等有关。胆瘘发生后应根据腹膜炎的轻重,有无胆道梗阻以及腹腔引流是否通畅等选择保守治疗或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囊穿刺(PTGD)在急性胰腺炎伴胆道梗阻患者解除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伴有胆道梗阻的5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PTGD组(27例)和内镜治疗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预后、并发症和解除胆道梗阻疗效间的差异。结果:55例患者中28例先行PTGD治疗,其中3例治疗失败后改为内镜引流;27例先行内镜引流治疗,2例失败后改PTGD治疗。30例接受PTGD治疗的患者中,27例(90.0%)置管成功;30例接受内镜治疗的患者28例(93.3%)引流成功。PTGD组和内镜治疗组的梗阻解除率分别为92.6%和92.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内镜治疗组的胆红素下降明显快于PTGD组(P〈0.05)..PTGD组有1例发生胆瘘,1例穿刺管脱出胆囊,但PTGD组腹胀痛和肺损伤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内镜治疗组(P〈0.01)。两组患者急性期并发症、胰周感染率和治愈率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TGD是一种解除胰腺炎患者胆道梗阻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内窥镜引流胆道梗阻33例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胆道梗阻经内窥镜引流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使用Olympus TJF—240型内镜对33例胆道梗阻病人进行内镜引流的效果。结果:33例中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25例,内镜下胆道支架内引流术(ERBD)8例,32例得到成功引流,失败1例。结论:内镜引流治疗胆道梗阻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微创治疗,无需麻醉,低并发症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胆管测压在胆道术后判断病情 ,改善食欲及指导医疗护理等方面的作用。方法 :胆管内置管术病人 2 3例 ,将术后胆道下端无梗阻的 12例设为A组 ,其余 11例为B组。分别经胆管引流管检测餐前餐后胆管压力 ,记录 2 4小时胆汁引流量 ,记录食欲评分 ,进行相关分析。根据胆管压力调整引流管高度 ,或将胆汁注入消化道 ,了解食欲改善情况。结果 :B组餐后胆压明显升高 (P <0 0 1) ,A组变化不显著 (P >0 0 5 ) ;B组食欲评分明显低于A组 (P <0 0 1) ,食欲评分与胆汁引流量呈负相关关系 (r=- 0 6 9,P <0 0 1) ;将胆汁注入消化道后 ,食欲评分升高 (P <0 0 1)。结论 :胆道术后胆管测压在肝胆外科临床医疗护理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 189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根据胆道梗阻情况和胰腺炎严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案。结果 :无胆道梗阻的胰腺炎采取非手术治疗 ,胰腺炎恢复后行胆囊切除术 ,效果良好 ;合并胆道梗阻的胰腺炎早期手术 ,以解除胆道梗阻为主 ,效果良好 ;重症尤其合并如腹腔间室综合征等情况时疗效不好。结论 :外科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应根据胆道有无梗阻 ,结合胰腺炎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手术方式和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一例胆道手术后形成肝脓肿的患者,该患者为49岁女性,肝左叶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后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高烧、高胆红素血症。影像学检查提示肝右叶肝脓肿、局部胆道闭塞。经过大剂量抗生素治疗以及经皮肝穿刺引流术(PTCD)治疗无效后给予急诊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脓肿引流,结果疗效显著,患者一周后症状明显好转。提示ERCP和ENBD内镜技术可早期解决由于术后局部闭塞性胆道梗阻引起肝脓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 duodenectomy,PD)的影响.[方法]回顾74例总胆红素(TBIL)>85 μmol/L行PD术的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术前减黄组及未减黄组,从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差异分析术前减黄对手术风险的影响.[结果]术前减黄40例,术前TBIL下降到(228.5±82.2) μmol/L,与减黄前的(338.1±88.4) μmol/L及未减黄组的(328.6±93.0) μmol/L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死率、总并发症发生率及单个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前减黄可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改善肝功能,但不能改善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寻找治疗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严重感染的最佳治疗方法,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方法 对16例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严重感染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探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其预后的重要性。结果 本组中9例先行囊肿外引流术,再行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术,均治愈;3例I期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术,其中2例死亡,1例反复出理胆管炎;4例行囊肿空肠吻合术,其中3例需要再次手术。结论 对于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严重感染比较好的手术方法为先行囊肿外引流术,Ⅱ期再行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