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发生率现已熟知.这些心律失常多无症状,用β—阻滞剂不显效并常致猝死。但心律失常与猝死关系仍未确定,本文分析心律失常对HCM患者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是否存在与心律失常有关的通道改变。方法:以PCR加SSCP方法对24例HCM患者心肌离子通道IKr、IKs和INa的编码基因KvLQT1、HERG、SCN5A进行筛查。正常对照100例。结果:在其中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及因室性心动过速频发而安装ICD)的12例HCM患者中发现2例存在KvLQT1基因突变,分别为Pro448Arg突变和Val607Ala/Ile608Leu/Met619Leu三突变串联,后一种突变为首次报道。在其余无明显心律失常的12例HCM患者和正常对照中未发现突变。结论:心肌离子通道突变可能是部分HCM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大多数HCM患者一生中出现的症状都很轻微。然而,HCM患者有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SCD)的风险,在中国成年人中其患病率为80/10万,且SCD是HCM最严重的并发症。识别HCM患者发生SCD的风险,可以改善预后结局。本文结合当前指南及近年来HCM与SCD方面的相关研究,对HCM患者发生SCD的病理机制、风险因素的识别及预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双异丙吡胺不同程度地减轻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症状.胺碘达隆成功地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并能使有高级别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存率提高.近来报告长期应用胺碘达隆可改善HCM患者心脏症状、并增加运动耐量,而且放射性核素造影时左室快速  相似文献   

5.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是常见的遗传相关心血管疾病,心房颤动(房颤)是HCM患者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HCM患者房颤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且并发房颤会增加HCM患者卒中、心力衰竭以及猝死的风险。有关HCM并发房颤的临床诊疗尚缺乏系统性的指南标准,本文将结合近年有关HCM并发房颤的相关实验与临床研究,从HCM并发房颤的病理生理、危险因素、诊断治疗以及临床用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房颤)是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最常合并的一种心律失常,合并房颤的HCM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高,而血栓栓塞也是导致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尚缺乏关于HCM合并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有效的预测模型或评分系统。在血栓栓塞防治方面,抗凝药物治疗是目前认为唯一的可有效降低HCM合并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与基因遗传有关的心血管疾病,人群发病率约为2‰。HCM患者易于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其中心房颤动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生率为10%~28%[1],许多因素的存在导致HCM患者容易出现心房颤动,目前相关的有年龄,左心房内径和P波时程。心房颤动也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恶化的最主要原因,可以增加各  相似文献   

8.
正据报告,肥厚型心肌病(HCM)是青少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青年运动员猝死中36%是源于该病[1,2]。每500个成年人中有1个是HCM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患者[3]。约2/3的HCM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50%的散发病例和70%的家族性病例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目前已经发现43个致病基因。HCM造成的主要健康问题包括猝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中风。其中,猝死有时是某些HCM人最早、唯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肥厚型心肌病 (HCM )患者QT离散度 (QTd)与左室重量 (LVM)关系 ,探讨HCM患者心室肌复极电活动稳定性及引起其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方法 HCM患者 6 4例 ;梗阻组 (HOCM ) 33人 ;非梗阻组 (HNCM ) 31例 ;对照组健康人 32例。三组均做 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测定三组QTd、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 (QTcd)、舒张期左室内径 (LVEDD) ,舒张期室间隔厚度 (IVST)及左室后壁厚度 (LVPWT) ,计算出LVM。结果 ①HCM组 (包括HOCM组和HNCM组 )LVM、IVST、QTd、QTcd较正常对照组显著提高 (P <0 0 5 ) ;HOCM组与HNCM组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别(P >0 0 5 ) ;②HCM患者QTd与LVM呈正相关 ,r为 0 32 5 ;③HCM患者QTd与IVST呈正相关 ,r为 0 4 6 3。结论 HCM患者心室肌复极电活动有着不稳定性及不同步性 ,具有很强的心律失常易感性和心律失常源性 ,可能与左室肥厚的程度 ,重量的增加有关 ,与LVOT有无梗阻无关。  相似文献   

10.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 临床表现差异较大, 多数无临床症状, 部分以心原性猝死为首发表现。该文报道1例家族性HCM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老年患者, 基因测序发现该患者携带HCM4型的明确致病突变MYBPC3基因c.1504C>T杂合错义变异, 以及可能与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发育不良相关的RYR2基因c.6298C>T杂合错义变异, 探讨了其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 强调了HCM早期筛查、早期诊断、规范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心血管内科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循证医学证据表明HCM亦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预测HCM患者的恶性心血管事件风险尤为重要.作为心电学无创指标之一的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RS),其产生机制与心肌瘢痕所引起的传导延迟密切相关,因具有测量方便、快捷等优点而受到业界的重视.本文整理分析了2013—2020年HCM伴fQRS患者相关的国内外临床研究及荟萃分析资料,结果提示fQRS可作为H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风险等高危心血管事件的预警靶标,且对评估随访患者远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90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与预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 ( HCM)发生心脏性猝死 ( SCD)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 90例 HCM进行临床资料分析 ,78例行 QT离散度 ( QTd)测定。结果 :有 HCM家族史者与无家族史者相比较 ,晕厥发生率分别为6 1%和 2 5 % ,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 78%和 2 0 % ,有显著性差异 ;晕厥伴有缓慢心律失常较快速心律失常多见 ;2例 SCD均有全心肥厚、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及右束支传导阻滞 ;QTd对预测 SCD高危因素有意义 ;7例心脏起搏治疗均改善临床症状。结论 :有 HCM家族史、缓慢心律失常、束支传导阻滞、射血分数值降低及 QTd增加 ,可预测为发生 SCD的高危因素 ,宜给予起搏治疗。  相似文献   

13.
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β阻滞剂、钙拮抗剂、抗心律失常药以及外科手术疗法对肥厚型心肌病(HCM)的治疗评价和利弊关系。β阻滞剂能抑制心脏交感神经兴奋性,减慢心率,降低左室收缩,可以明显改善 HCM 的症状,普萘洛尔或阿替洛尔的使用剂量应该个体化。维拉帕米能减轻心肌氧耗量和改善左室舒张功能,硝苯啶、地尔硫(艹卓)、尼卡地平也是治疗 HCM 的有效药物。有时β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的联合用药能取得更好疗效。HCM 伴有明显室性心律失常时推荐使用胺碘达隆治疗。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50mmHg 的 HCM 病人,应予作室间隔部分肌切除术或室间隔上肌分离扩大术。HCM 中进行二尖瓣换置术要慎重考虑,外科手术不能降低 HCM 后期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正>心房颤动(房颤)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并发症亦多,预后多不良。然而既往关于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继发房颤发生率、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死亡风险等特征均不清楚,现就此进行相关分析。受测对象为3 673例HCM患者,女性占45%,基线均龄(55±16)岁,40%心功能属NYHAⅢ~Ⅳ级。且其HCM均经超声心动图和其他辅助检查予以证实,多数伴有相关症状;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d(QTcd)对肥厚型心肌病(HCM)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预测。方法 分析59例HCM(A组)和无心血管疾病者59例(B组)同期检查QTd、QTcd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A组较B组QTd、QTcd明显增大。结论 HCM者QTd、QTcd增大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其发生与广泛心肌纤维化致心电生理异常致QTd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死亡是肥厚型心肌病(HCM)常见并发症,多为猝死且难预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亦多见并易伴猝死。过去十年,β—阻滞剂是主要的治疗选择,但只能减轻症状不能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现在倡用的异搏定可减轻症状、改善运动耐量,并可能减轻心肌肥厚,但对HCM的抗心律失常效应所知甚少。乙胺碘呋酮是广谱抗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合并左心室血栓的肥厚性心肌病(HCM)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患者中经心脏磁共振证实有左心室血栓的HC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 经磁共振证实有左心室血栓的HCM患者共6例(血栓组),左心室无血栓的HCM患者共284例(无血栓组),血栓组患者的心血管病家族史、室性心律失常和室壁瘤比例明显高于无血栓组(66.67%比21.48%,66.67%比5.63%,66.67%比0.35%,均为P<0.05),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明显大于无血栓组[(47.67±6.28) mm比(39.88 ±7.37)mm,(55.83±7.13)mm比(45.25±6.55)mm,均为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和流出道梗阻比例明显低于无血栓组(41.50%±18.50%比67.14%±9.47%,0比47.54%,均为P<0.05).有左心室血栓的患者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随访17~59个月,未发现血栓栓塞,2例复查血栓消失,3例死亡,l例进行了全心脏移植.结论 HCM合并左心室血栓见于有室壁瘤或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的患者,多合并室性心律失常,预后较差;还可发生栓塞事件,华法林可有效治疗左心室血栓.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房颤)是肥厚型心肌病(HCM)常合并的心律失常,HCM舒张功能障碍、心房纤维化、遗传基因、血流动力学等相关因素促进房颤发生,房颤亦可加重HCM进展。目前HCM合并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包括手术间隔肌切除、酒精室间隔消融、导管消融、双腔起搏器植入等,随着诊疗手段的不断更新仍有很多突破的可能。现就HCM合并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肥厚性心肌病(HCM)者左室流出道梗阻对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84例HCM者,根据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分成梗阻组(A组)38例和非梗阻组(B组)46例,以动态心电图(DCG)结果,进行心律失常比较.结果 ①房性早搏(PAS)、室性早搏(PVS)、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阻滞、室内阻滞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②频发PVS发生率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频发PAS、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成对PVS、多源PVS、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HCM易发生心律失常,A组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左室流出道梗阻能增加HDCM者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但不增加缓慢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遗传性心脏病,可导致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甚至心律失常性猝死等严重的并发症。根据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发布的关于HCM的指南,HCM的定义是指无法用异常负荷来解释的左心室肥厚(lef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