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40~60%患者骨髓细胞中可见染色体异常,这异常表现为非随机性。染色体数目改变最常见的是第8、9或21号染色体三体和第7号染色体单体。染色体结构重排较常见的是8与21  相似文献   

2.
最近有证据表明骨肉瘤的发生中也涉及到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的突变。作者用Rb基因的cDNA探针(Rb-1和Rb-5)通过Southern杂交分析研究了30例骨肉瘤(无眼肿瘤家族史)Rb基因的结构异常。13例(43.3%)有Rb基因的结构异常,包括Rb基因的全部或部分缺失及重排,其中7例纯合性缺失,6例半合性缺失或重排,后者5例每一片段的密度减少到正常细胞的一半,表明在其中的一条同源染色体上全部Rb基因缺失。用RFLP和酯酶D的泳动率分析13号染色体等位基因的合子性,28/30例病人白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孕妇血浆胎儿游离DNA进行无创性胎儿染色体非整倍性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检测母体血浆胎儿游离DNA,分析胎儿染色体的非整倍性信息.同时行羊水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统计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100名孕妇中,母体血浆游离DNA平行测序技术检测出8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性高风险.采集的100份羊水标本均培养成功,成功率为100%.共检测出7例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其中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6例(3例47,XN,+21;1例47,XN,+18;1例47,XN,+13;1例47,XXY;1例47,XXX);嵌合体1例(46,XN[2]/47,XN,+13[33]/47,XN,+13,add(15) (p12) [15]).无创基因检测与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两种方法的κ=0.928(P <0.05),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无创基因检测技术的假阳性率1.01%,灵敏度100%,特异度98.9%,阳性预测值87.5%.结论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染色体非整倍性无创性检测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假阳性率很低,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性疾病的产前检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血液病中,都已有6号染色体短臂结构重排的报道。按FAB分类,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亚型,一般是M_2和M_4型中常有t(6;9)(p23;q34)相互易位。以前,作者也曾报道过骨髓纤维化和T细胞淋巴瘤的6p非随机重排,然而,骨髓发育异常综合征(MDS)6p的资料还未见报道。本文报道8例MDS 6号染色体短臂结构重排。作者通过对这些病例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研究并结合以前文献中所见的报道,指出,人类恶性肿瘤中存在着一个新的可诱发重排的染色体位点。  相似文献   

5.
罗伯逊重排是主要先天性染色体结构异常中一种最常见的类型。在连续观察的562名新生儿中,51人(0.09%)有罗伯逊重排,频率为每1 117名新生儿中有1个。罗伯逊重排还有其他一些特征。在出现罗伯逊重排全部物种中,它们都是自然发生的。它们的形成不可能被电离辐射或化学诱变剂所诱导。近端着丝粒常染色体发生罗伯逊重排是高度非随机的,13~15号染色体间的重排,有累及13号和14号染色体的趋势,从而导致(13q;14q)重排。13~15组染色体和21号或22号染色体间的重排,趋向于累及14号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鉴定T细胞-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T-ALL)异常基因重排。方法:利用基于T细胞受体(TCR)基因位点的精细定位的寡核苷酸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FT-aCGH)技术分析1例T-ALL样本与对照组基因组DNA的差异,了解7号和14号染色体TCRβ、TCRγ和TCRαδ位点上可能的断裂点位置,根据所提供的初步结果,根据断裂点涉及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采用连接介导PCR(LM-PCR)和序列分析等方法分析与之发生重排的基因序列。结果:FT-aCGH结果显示所检测T-ALL样本中,各TCR基因位点都存在断裂点,经过LM-PCR和序列分析,以及利用PCR和特异引物检测基因组DNA结果确定了T-ALL克隆为Vα8-Jα22基因重排,并发现了7号染色体在TCRβ基因位点,Vβ20-1基因片段与14号染色体位于免疫球蛋白重链区基因位点的IgHVII-26-2基因片段发生异常重排,形成t(7;14)(q34;q32)染色体易位。结论:利用FT-aCGH和LM-PCR技术在1例T-ALL中发现了一种新的Vβ20-1-IgHVII-26-2异常重排,这种异常重排有可能可以作为该肿瘤克隆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精卵细胞非整倍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整倍性是人类染色体异常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本文通过对精卵细胞非整倍性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阐述非整倍性与父母年龄、减数分裂不分离和染色体基因重组的关系,并简介非整倍性机理的几种假说。  相似文献   

8.
非整倍性是人类染色体异常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本通过对精卵细胞非整倍性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阐述非整倍性与父母年龄、减数分裂不分离和染色体基因重组的关系,并简介非整倍性机理的几种假说。  相似文献   

9.
用FISH技术分析一例表型异常的染色体平衡易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1例染色体结构异常患者进行分析,阐明结构异常性质,并精细定位断点,方法 对一先天表型异常经细胞遗传学检查有t(5;10)的病例,分别选和5号染色体探针池以及用酶母人工染色体作为DNA来源制备的断点区位特异性探针,进行光染色体原位杂交。结果 证实患者染色体异常属平衡易位,并将5号和10号染色体的断点分别定位到1.5Mb及约3Mb的范围。结论 患者的先天性表型异常可能由断点处染色体细微重排或致病基因断裂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8p倒位重复[inv dup(8p)]染色体重排的临床表现及分子机制。方法对3例产前超声发现异常的胎儿进行染色体G显带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对inv dup(8p)的产前临床表现及相关基因进行总结。结果3例胎儿产前超声均提示为心脏结构异常;染色体核型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提示均为inv dup(8p),倒位重复涉及的断裂位点不一,该区域包含GATA4、SOX7、NRG1等基因。结论inv dup(8p)的主要表型为心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异常;8p区域涉及的GATA4、SOX7基因与inv dup(8p)胎儿心脏异常相关。本研究3例inv dup(8p)染色体重排可能由染色体U交换机制导致。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内,由于肿瘤细胞培养方法的改进以及人类染色体高分辨显带技术的应用,已证明大多数肿瘤存在染色体异常。关于染色体异常与细胞癌基因的知识已经相互汇合在一起。例如,Burkitt淋巴瘤的人类细胞癌基因myc(c-myc)位于8号染色体,当它与14号染色体上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或2号和22号染色体上的免疫球蛋白轻链基因重排的时候,就被激活了。这些发现提示,染色体异常在人类恶性肿瘤中起到重要作用,可能代表着在分子水平上癌基因活性改变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前,有22种特异性染色体缺陷与30种以上人类癌有关。这些缺陷多数表现为染色体相互易位或特定的染色带缺失。作者最近发现,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和急性白血病,有66%的病例可观察到染色体的一种特殊异常,最常见为相互易位。目前这种染色体交换被视为决定性事件,因其使干细胞趋于恶性变。在Burkitt淋巴瘤中发现1种常见的8;14易位,其断裂点在q24.1和q32.3〔t(8:14)(q24.1;q32.3)〕亚带上。在这种情况下,当14号染色体的重链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时,8号染色体的癌基因c-myc被激活。在白血病,染色体缺陷可能与9个其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应用细胞遗传学方法,从65例直肠结肠癌选出33例作研究对象。除其他核型异常外,这33例均有17p-。这种异常是缺失或重排,或是整个17号染色体丢失所致。具有17p-肿瘤是以包括有双微体高发生率病例的高度异常核型为特征。2、7、19和20号等染色体增加,而19号染色体和Y染色体丢失是与17p-同时出现且最为常见的染色体数目异常。正象1号和5号染色体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多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常见细胞遗传学异常中的价值,探讨细胞遗传学异常与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针对AML/MDS的FISH多探针诊断系统,即以针对AML1/ETO融合基因、PML-RARα融合基因、CBFβ/MYH11融合基因、MLL基因、P53基因、Del(5q)、Del(7q)、Del(20q)8种DNA探针对40例患者进行多探针FISH检测,同时联合染色体核型、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结果:40例AML中,共22例多探针FISH检出了细胞遗传学改变,包括:AML1/ETO、PML-RARα、MLL基因断裂重排、Del(5q)、Del(7q)、P53基因缺失、8号染色体三体7种细胞遗传学异常。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仅检出11例遗传学异常。多探针FISH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总阳性率分别为57.50%及27.50%。AML1/ETO、PML/RARα阳性者首次诱导化疗效果较理想;而Del(7q)、MLL基因断裂重排阳性、伴复杂细胞遗传学改变者可能预示不良预后。结论:FISH多探针诊断系统检测AML患者常见遗传学异常更省时、准确、高效,有利于完善白血病的分层诊断及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一般在染色体组成内的片段易位不导致表型异常,除非这种易位涉及遗传物质的增加或丢失。然而,Breg等(1972)发现,在明显平衡染色体重排的个体中,智力低下和多发性先天畸形的频率增高;而Funder-burk等(1977)报告,这种频率的增高,首先涉及非罗伯逊易位。作者选择了13例具有明显平衡染色体重排的病人,这些病人是通过对智力低下儿童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或通过对表型异常儿童的染色体分析查出来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本地区先天性异常患儿与细胞遗传学之间的关系,分析染色体异常患儿的核型分布及特点,为患儿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901例先天性异常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应用细胞遗传学G-显带核型分析方法,结合C、N显带技术对可疑患者进行鉴定。结果在901例患者中,共发现异常核型111例,异常率为12.32%,包括常染色体异常8例,性染色体异常30例。其中常染色体异常中以三体异常为主共62例(74.70%,62/83),涉及DS(21三体核型)58例,以单纯型21三体为主(96.43%,56/58),包括1例rob(14;21),+21和1例i(21),+21;检出13三体1例和18三体3例;检出平衡易位8例,分别涉及1、4、5、6、8、9、10、11、17、18染色体;部分片段重复2例和未知来源片段重复5例;缺失2例,分别为del(5)(p14)和del(18)(q22);涉及9号染色体多态区域外倒位2例和环状染色体1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13例;结构异常12例和性反转5例。多态性变异22例。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先天性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细胞遗传学分析可有效明确其在临床上病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一例核型为47,XY,t(5;17),+22的少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临床和实验特征.方法 在常规核型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多重荧光原位杂交(multiplex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M-FISH)技术进一步检测该病例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并结合文献分析此类少见变异易位的临床特点.结果 FISH检测PML-RARa阴性,但77%的细胞显示存在17号RARa基因的重排或复制;BCR-ABL阴性,但74%的细胞显示有22号染色体的复制或重排.M-FISH明确RARa基因重排系5号与17号染色体易位所致,并证实了22号三体的存在.结论 变异型t(5;17)易位,形成NPM-RARa融合基因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APL中少见的类型.骨髓形态表现为奥氏小体缺如,核型中常伴有其它附加染色体异常,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acid,ATRA)联合化疗有效,但易复发,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高白细胞者预后凶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17号染色体倍体性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乳腺癌石蜡切片标本的HER2基因状态,17号染色倍体性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56例患者17号染色体倍体异常占35.71%(20/56),HER2基因扩增和不扩增病例17号染色体倍体异常分别为50%(8/16)和30%(12/40),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χ2=16.73,P0.01);多倍体主要分布在基因扩增病例中(75%,6/8),亚二倍体主要为基因不扩增病例(91.67%,11/12);多倍体患者发病年龄大,绝经发生率高,生产次数多,ER和PR表达率低,与二倍体和亚二倍体组比较有显著或极为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二倍体和亚二倍体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17号染色倍体异常是乳腺癌患者常见的遗传学改变,可能与HER2基因表达状态有关;多倍体患者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与更多的临床预后不良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多重PCR-片段分析方法进行快速检测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1、18、13、X和Y染色体分布大致均匀区域,设计38对特异性引物和通用引物共同介导的多重基因片段进行同等效率扩增,经对产物片段大小进行定量分析,使用专用软件对染色体的整倍性进行判读。采用该方法检测羊水细胞标本112例,同时与经典核型分析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建立了多重-PCR片段分析5类非整倍性染色体异常的产前诊断方法,且24小时内同时完成多个标本。112例样本进行多重PCR片段分析全部成功,52例正常女性胎儿和男性胎儿与核型分析结果完全一致;5例21-三体、4例18-三体、1例47,XXX和1例47,XYY与核型分析结果完全一致;培养失败无法进行核型分析2例,经多重-PCR片段分析排除了5类非整倍体染色体异常;多态性遗传标记35例、结构异常11例和1例嵌合体,经多重PCR-片段分析均为正常。结论建立的多重PCR-片段分析检测5类非整倍性染色体异常与传统核型分析具有符合性;并结合软件数据分析方法简便、准确、快速、通量高,可作为产前诊断5类非整倍体染色体异常的一种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复发性自然流产与胚胎停育患者染色体异常状况。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300例复发性自然流产或胚胎停育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树脂及蛋白酶K提取患者绒毛或者胎儿组织标本的基因组DNA,并采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检测患者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结果:300例标本中,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158份(52.67%);三体及部分单体共133份,占所有染色体异常的84.18%。其中异常比例前五位分别为:16三体36份(12.00%);X0单体17份(5.67%);22三体12份(4.00%);13三体9份(3.00%);21三体8份(2.67%)。性染色体中,三体4份(1.33%);部分三体共11份(3.67%),其中17染色体最多;部分单体共9份(3.00%),以8及12染色体最多;同源染色体不平衡易位共2份(0.67%),其中以(8p-,8q+)易位最常见(2份);非同源染色体不平衡易位3份(1.00%)。结论:采用MLPA法检测复发性自然流产与胚胎停育患者染色体状况,具有高效、快捷等优点,染色体非整倍异常是导致复发性自然流产与胚胎停育的主要因素,其中16号染色体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