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新型毒品滥用流行原因与对策研究评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中国大陆发现第一例“摇头丸”滥用者时,没有人会想到以“摇头丸”、冰毒为代表的苯丙胺类毒品和氯胺酮(K粉)等“新型毒品”会一发不可收拾地蔓延开来,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形成气候,更不会想到吸食人数正以超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蔓延的速度增长着,以致于有专家认为,新型毒品将会是21世纪滥用的主要毒品[1]。在我国新型毒品是相对于以海洛因、鸦片等传统毒品而言的,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昆明市滥用合成毒品人群 HIV 感染现状。方法:调查分析昆明市100例合成毒品滥用门诊病人。结果:(1)合成毒品滥用者年龄多在35岁以上,多药滥用情况严重;(2)各组间性别、对合成毒品认知、与谁一起使用及使用完后是否有性行为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但 HIV 感染率存在差异;(3)使用合成毒品后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较低。结论:目前昆明市合成毒品使用问题严峻,HIV 感染率33%,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新型毒品是相对于海洛因、鸦片等传统毒品而言的,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一类精神药品(毒品)。根据新型毒品的药理学性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型毒品滥用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人格特征。方法:对118例新型毒品滥用者进行临床问卷调查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测验,EPQ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新型毒品滥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6.95± s3.42)年;初吸平均年龄为(22.16± s5.14)年。92.4%患者为多物质滥用,主要以 K 粉、冰毒、摇头丸及麻古为主。滥用新型毒品后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包括脑神经衰弱症状、躯体损害、性格改变及精神活动的影响。EPQ 结果显示,新型毒品滥用者的内外向倾向(E)、情绪稳定性(N)、精神质(P)及说谎(L)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型毒品滥用者的精神质及情绪稳定性维度均与滥用毒品年限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新型毒品滥用者受教育程度低、年轻、多物质滥用者居多,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存在明显的人格缺陷。治疗时应加强心理干预,重建其人格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5.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等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除了传统毒品犯罪,近年来新型毒品层出不穷,导致新型毒品犯罪比例逐渐上升,这对毒品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准确率、安全性、透视性等指标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概述了毒品的分类和危害、常见毒品的化学式以及新型毒品,同时介绍了广泛应用的毒品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及基本原理,包括光谱法、免疫法、毛细管电泳分析法和离子迁移谱法等。此外,本文还展望了X射线吸收光谱无损检测技术在毒品检测方面的潜力,介绍了X射线吸收光谱在塑料分类中的应用,以期探索毒品快速无损检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名词解释     
毒品种类除原有的海洛因、可卡因、大麻等老牌毒品外,近30年期间陆续出现新的品种,下面简要介绍近年国际上出现的几个类别毒品名称的含义:●策划药(designer drugs)这是贩毒集团利用药物构效关系原理在原有毒品化学结构基础上非法制成作用更强的毒品,当前策划药有以下几类:⑴芬  相似文献   

7.
毒品的危害及戒毒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品(drug)一词原意是指具有成瘾性的麻醉药品。而吸毒就是指药物滥用(drugabuse)。我国1997年3月14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现对毒品的危害及戒毒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贵州省遵义市毒品滥用者的现状,为下一步更科学地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卷宗统计、访问调查的方式,对2018年贵州省遵义市毒品滥用者的人口学资料和滥用行为特征等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贵州省遵义市毒品滥用者以高中以下文化、患有疾病、无业、男性青壮年为主,滥用人群集中在市城区,滥用主要原因是文化水平低、精神匮乏;滥用毒品的种类以甲基苯丙胺(冰毒)和海洛因为主,滥用方式是鼻吸和注射。结论:根据2018年贵州省遵义市毒品滥用者的特征,相关部门一方面应该继续加大对毒品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强禁毒知识的宣传教育,最大限度的减少毒品相关活动;另一方面,要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生活,增加无业青壮年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9.
1.1.1 毒品问题变化情况、毒品滥用状况和变化趋势 根据2005年的统计,全球大约有2亿人,相当于全世界15-64岁人口的5%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使用了一次毒品。这个数字比去年多出1500万。但是,相对烟、酒等“合法”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来说,这个数字则要低得多(普通成人人群的吸烟率为30%,饮酒率约为50%)。目前大麻(cannabis)使用人数达到了1.6亿,相当于全世界15-64岁人口的4%;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TS)使用人数估计为3400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云南合成毒品使用者的多药滥用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云南某男子强制隔离戒毒机构的主要滥用合成毒品的戒毒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200名合成毒品滥用者中,41.5%的调查对象滥用过阿片类物质与合成毒品,单纯使用合成毒品的占58.5%.合成毒品使用者多药滥用与非多药滥用者在年龄及文化程度之...  相似文献   

11.
1 国内外吸毒现状及当前药物治疗的局限性 当前,全球化的毒品问题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联合国麻醉品管制署公布的数字显示,有10%的世界人口卷入了毒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等过程,并正在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据《2005年度世界禁毒报告》显示,2004年全球共有2亿人至少使用过一次毒品,全球每年因滥用毒品致死的人数高达20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近年来,在传统的海洛因等阿片类毒品得到一定程度遏制背景下,以苯丙胺类兴奋剂为代表的合成毒品滥用急剧增加。目前缺乏合成毒品滥用者中同时合并海洛因滥用的数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13年3月-2013年12月期间,对来自于北京、上海、广东、云南和湖南等五地区的强制隔离机构新入所的主要滥用毒品为合成毒品滥用者共计2773例进行调查。分析是否有海洛因滥用两组的特征及导致的后果差异。结果:在2773例调查对象中,主要使用毒品依次为:冰毒(65.24%)、麻黄素(27.41%)、麻古(3.82%)、K粉(2.49%)、摇头丸(0.61%)等,近一半(48.78%)的调查对象滥用过2种以上违禁毒品或成瘾性药物,937例(33.79%)曾经滥用过海洛因。不同地区的合成毒品滥用者中具有海洛因滥用史者所占比例不同,最高者为云南省(44.58%),随之依次为湖南省(36.55%)、上海市(35.14%)、广东省(24.67%)和北京市(8.93%)。随着年龄的增加,海洛因滥用的比例逐渐增高,≤25岁组为19.82%,26-40岁组为33.67%,≥40岁组为50%,有海洛因滥用史的平均年龄(35.84 a±9.02 a)高于单独合成毒品滥用者(31.35 a±8.59 a),汉族、无业及离婚等合成毒品滥用者滥用海洛因的比例分别高于少数民族、有工作及未婚和已婚者。在有海洛因滥用的调查对象中,60.11%为使用海洛因之后才开始使用冰毒等合成毒品,21.39%为几乎同时开始使用海洛因及合成毒品,18.50%滥用者为先使用合成毒品后再开始使用海洛因。使用毒品原因方面,具有海洛因滥用者因为"心瘾、代替其他毒品、增加毒品功效"等原因而滥用合成毒品的比例高于单纯的合成毒品使用者,而前者为"试图减肥"而吸毒的比例低于后者。与没有海洛因滥用史的调查对象比较,有海洛因滥用史组有较高的合成毒品使用剂量、滥用频率、注射吸毒的比例、同时使用其他毒品的比例、合成毒品成瘾的比例和具有更高的渴求VAS评分,且有海洛因滥用者从不使用安全套、商业性性行为和性伴吸毒等不安全性行为的比例也较高,HIV和HCV感染率也较高,且有更高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比例。结论:合成毒品滥用者中多药滥用现象普遍,近1/3的合成毒品滥用者有海洛因滥用史,随着年龄的增加,海洛因滥用的比例也增加。有一部分海洛因滥用者为了"代替其他毒品、增加毒品功效"而开始使用合成毒品,且具有海洛因滥用史者合成毒品滥用频率和程度增加、成瘾比例及渴求程度较高,性传播疾病及精神障碍等疾病风险也增加。研究提示要加强和尽早进行毒品滥用的干预和治疗,减少毒品滥用者中多药滥用现象的发生。该研究为我国制定禁毒政策和药物滥用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3.
160例阿片滥用者入院后全部采用戒毒合剂治疗(本所配制),5d戒毒12例(7.6%),6d戒毒29例(18%)。71d戒毒89例(55.6%)。8d戒毒27例(25.7),9d戒毒2例(3.8%),10d戒毒1例(0.6%).平均戒毒天数6.9d.服药过程中无毒副反应。病房按军事化方式进行管理,隔断和外面的联系,防止毒品带入病房产生危险。病房严格管理使戒毒者打消对毒品的欲望,  相似文献   

14.
丁丙诺啡复方制剂治疗阿片类依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片类依赖问题是伴随着阿片类药物医疗使用和非法使用(药物滥用)而出现的。我国目前阿片类药物非法使用和蔓延的形势较为严峻,海洛因仍是在我国滥用流行的主要毒品。全国现有海洛因滥用者70万,占吸毒人员总数的78.3%。其中,35a以下的青少年近70%。截至2005年9月底,我国累计报告的135630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中,有40.8%因静脉注射毒品而感染,居艾滋病传播途径的首位。全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中,80%患有各种传染性疾病。阿片类药物依赖及与此相关的艾滋病等传染病的广泛传播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是全球性公害,很多国家从多个角度开展了对精神活性物质滥用问题的科学研究,以期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我国也不例外.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新面临着严峻的毒品问题.114万的吸毒者和超过90%的复吸率,是对我国公安部门、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其他相关部门及社会的巨大挑战.另外,在我国有些地区艾滋病感染人群中50%左右的人是由于静脉注射毒品造成的.预防毒品泛滥和艾滋病传播在我国已经刻不容缓.我国政府遏制毒品蔓延的决心是坚定的,在"四禁并举"方针指导下,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同时,我国也非常重视物质滥用和依赖性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生物学基础及防治(2003CB515400)”,在前辈科学家们多年不懈努力的基础上和大力支持下,经过首席科学家李锦教授及项目组成员的积极工作,于2003年得到了国家资助.这是所有从事药物依赖性科学研究人员值得高兴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6.
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TS)包括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冰毒)、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摇头丸)等[1]。ATS是目前全球滥用最广泛的非法药物之一,2013年联合国毒品和犯罪办公室(UNODC)的世界毒品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年满15岁-64岁的人群中,ATS滥用者人数约为3380万,仅次于大麻滥用者人数[2]。21世纪以来,我国ATS滥用者呈持续上升趋势,2013年中国禁毒报告显示,我国已登记在册的ATS等合成毒品滥用人数已达79.8万,较2011年底上升35.9%,合成毒品引发的自伤自残及伤害他人事件日益增多[3]。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传统毒品与合成毒品滥用的结构模式及发展趋势。方法:设计问卷,经培训和预实验,对兰州户籍的1355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和社区戒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阿片类吸毒史10年以上占69.2%;苯丙胺类吸毒史10年以下占82.8%。40岁以上阿片类吸毒者占86.5%;40岁以下苯丙胺类吸毒者占82.4%。从首次滥用毒品到被查获的潜伏期1年以上者占43.4%,最高达28年。阿片类吸毒者同时混用其他毒品占53%。合成毒品滥用率45.5%,18.6%的吸毒者正在使用苯丙胺类毒品,其中14.8%同时混用其他毒品。女性单独滥用冰毒构成为15.6%,是同年龄段男性的4倍。93%的苯丙胺类滥用表现为有间断使用。结论:在吸毒成瘾者年老瘾深、习惯性、贫困化、潜伏期、新生吸毒人员增幅较小等因素作用下,兰州正处在由传统毒品向合成毒品的缓慢转化时期。  相似文献   

18.
呼和浩特地区解放前有毒品滥用历史,近年来滥用者屡有发现,对社会造成危害。本文对自动来我院求治的17例滥用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9.
综观澳门2010年的毒品犯罪及滥用情况,青少年吸毒贩毒数字上升之势稍缓,但新型毒品例如K仔、冰毒等仍肆意流入社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根据社会工作局于2009年正式推行电子化”澳门药物滥用者中央登记系统”资料,2010年参与填报的机构/单位共16个,较2009年新增了司法警察局一个政府部门。2010年共登记了673名吸毒者的资料,他们吸食的毒品以氯胺酮(K仔)最多,上升显著,由2009年的29.7%升至40.7%,其次是海洛因(俗称白粉),占37.4%,稍微下降,再次是冰毒,有20.8%,升幅超过10%;平均每一吸毒者每月在毒品上花费5,809澳门元。  相似文献   

20.
全球毒品问题的现状与动向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2  
本文根据近年联合国国际麻醉品管制局(InternationalNarcoticsControlBoard,IN CB)[1-3]、联合国国际禁毒计划署(UnitedNationsInternationalDrugControlProgramme,U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