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容量负荷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20例MHD患者,根据血压水平分为血压控制不良组(72例)和血压控制良好组(48例).检测透析前后NT-proBNP水平,记录患者心胸比例、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水肿指数、低血容量发生次数、超滤量并比较,分析NT-proBNP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血压控制不良组的收缩压、舒张压、透析前NT-prpBNP、心胸比例、LVMI、水肿指数、低血容量发生次数分别为( 159.7±18.2) mmHg(1mmHg=0.133 kPa)、(95.3±14.8) mmHg、(11 837.13±1374.26)ng/L、0.61±0.12、( 174.36±21.35) g/m2、2.93±1.72、12例次/周,血压控制良好组分别为(131.6±17.3) mm Hg、( 86.5±13.2) mm Hg、(7649.54±1106.18) ng/L、0.52±0.11、( 151.83±18.94) g/m2、1.02±1.48、26例次/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透析前后NT-proBNP的差值与超滤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透析前NT-proBNP与收缩压、舒张压、心胸比例、LVMI、水肿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而与低血容量发生次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MHD患者NT-proBNP水平与血压、心胸比例、水肿指数、低血容量发生次数、超滤量密切相关,通过检测NT-proBNP水平可更好地评估患者透析中血容量的变化,及时调整透析处方,保证透析的充分性,对提高MHD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严芳  张智  李楠  李泽泳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0):1653-1655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脑钠肽在新生儿中的作用逐渐突显。目前,B型脑钠肽(BN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BNP)应用于成人的心肌功能和容量负荷评估,且二者在心脏外科手术的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而NTpBNP有可能成为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症的筛查工具,以及心肌性能的标志。另外,NTpBNP有可能预测早产儿和足月儿新天性膈疝(CDH)的预后情况。本文综述了NTpBNP检测对早产儿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B型脑钠肽(BNP)、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新生儿心力衰竭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8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47例心力衰竭新生儿为病例组、未发生心力衰竭新生儿8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新生儿的分娩方式、孕周等基线资料,并检测对比两组出生后48h内的血浆BNP、NT-pRoBN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最佳诊断界值对应的诊断价值指标。结果出生后48h以内,病例组患儿血浆BNP、NT-pRo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NP、NT-pRoBNP早期鉴别诊断新生儿心力衰竭的灵敏度为97.33%、特异度为92.40%、漏诊率为2.67%、误诊率为7.60%、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9。结论出生后48h内的血浆BNP、NT-pRoBNP水平监测有利于早期发现窒息新生儿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B型脑钠肽(BNP)、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新生儿心力衰竭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7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0例心力衰竭新生儿为病例组、同期在该院体检的4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监测病例组患儿血浆BNP、NT-proBNP水平的动态变化及相关心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例组患儿的NT-proBNP、BNP水平在治疗3d、治疗7d、治疗14d时均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P<0.05),病例组患儿的NT-proBNP、BNP水平在治疗前、治疗3d、治疗7d、治疗14d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患儿的左心输出量、右心输出量、尿量水平在治疗3d、治疗7d、治疗14d时均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病例组患儿的左心输出量、右心输出量、尿量在治疗前、治疗3d、治疗7d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监测心力衰竭新生儿的BNP、NT-proBNP水平变化,有助于观察患儿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血清N端B型脑钠肽前体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HF)患者血清N 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双向侧流免疫方法测定107例HF(NYHAⅠ、Ⅱ、Ⅲ、Ⅳ)患者、30例健康对照者及28例HF患者经常规抗心衰治疗后3、7、15 d血清NT-proBNP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血清NT-proBNP水平在心力衰竭组不同NYHA级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血清NT-proBNP水平随着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增加;(2)不同心血管疾病所致心衰患者的血清NT-proBNP水平不尽相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心血管病组,未发生急性心梗的冠心病和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组血清NT-proBNP水平最低;(3)患者治疗后第3 d、第7 d、第15 d其血清NT-proBNP的浓度水平逐渐下降,且与临床情况的改善相对应,治疗后3个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NT-proBNP浓度的变化幅度与NY-HA分级的变化幅度呈正相关. 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是反映心功能状态的强有力的客观指标,对HF的诊断、严重程度和疗效评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动态变化对化学烧伤脓毒症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的预警价值.方法 选取42例职业性化学烧伤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21 d后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26例)、死亡组(16例).检测患者伤后第3、7、14、21天的血清NT-proBNP水平,观察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变化...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5,(9):1155-1157
目的探讨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及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变化与意义。方法 126例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按抢救结果分为A组:心肺脑复苏30 min无自主循环,或有自主循环但<48 h;B组:自主循环恢复≥48 h,未能存活出院;C组:抢救成功,存活出院。于心肺脑复苏0 h(即刻)、3 h、12 h、24 h、48 h留取静脉血,测定血清中NGB和血浆中NT-pro BNP的含量。结果在0 h,NT-pro BNP无明显变化,各组比较,P>0.05,而NGB,各组比较,P<0.05;B组NGB、NT-pro BNP表达随时间延长总趋势明显增高,而C组则是明显降低,C组与B组比较,P<0.05,其中NGB在B组中的12 h有降低,NT-pro BNP在C组中的12 h有增高。结论检测血液中NGB、NT-pro BNP可反映心肺脑复苏的效果与预后,但NGB的表达更提前。  相似文献   

8.
章伟 《现代保健》2010,(17):68-69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浓度变化及对其诊断和预后的意义.方法 检测132 例冠心病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NT-proBNP水平,及3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住院后第7天、第15天、第30天血清NT-proBNP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冠心病患者同步作心电图检查.患者均随访180天,观察此期间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情况.结果 (1)不同病变程度冠心病组血清NT-proBNP水平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逐渐升高且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随访期内冠心病患者死亡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生存者组(P 〈0.01).(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好转出院组治疗后第7天血清NT-ProBNP水平开始显著降低(P 〈0.01),第7、15、30天的血清NT-ProBNP水平逐渐下降.死亡组治疗后3个时间点血清NT-proBN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心衰恶化组治疗后3个时间点血清NT-proBN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NT-proBNP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CHD患者将来发生心血管事件及心源性猝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急性期川崎病与猩红热患儿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NT-pro BNP)水平,以探讨NT-pro BNP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49例川崎病患儿纳入A组,同期的27例猩红热患儿纳入B组,两组在入院时(正式治疗前)均检测NT-pro BNP、WBC、CRP、ESR 4项指标并进行两组之间的对比。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NT-pro BNP水平为(872.94±54.30)pg/ml,B组为(95.30±18.20)pg/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WBC、CRP及ESR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NT-pro BNP水平在川崎病与猩红热间有鉴别意义,而WBC、CRP、ESR则无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7,(8):1113-1114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Ⅰ~Ⅱ级组20例,Ⅲ~Ⅳ级组25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三组的心肌肌钙蛋白(CTNI)、NT-pro BNP,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左心室功能。比较三组的CTNI、NT-pro BNP、左心功能指标,并分析NT-pro BNP和左心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Ⅰ~Ⅱ级组、Ⅲ~Ⅳ级组的CTNI、NT-pro BNP明显更高(P<0.05);与Ⅰ~Ⅱ级组相比,Ⅲ~Ⅳ级组的CTNI、NT-pro BNP明显更高(P<0.05)。(2)和对照组相比,Ⅰ~Ⅱ级组和Ⅲ~Ⅳ级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明显更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更低(P<0.05)。和Ⅰ~Ⅱ级组相比,Ⅲ~Ⅳ级组的LVEDV、LVESV明显更大,LVEF明显更低(P<0.05)。(3)NT-pro BNP和LVEDV(r=0.630,P<0.05)、LVESV(r=0.500,P<0.05)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和左心室射血分数(r=-0.619,P<0.05)为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血清NT-pro BNP能够有效地诊断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的变化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39例严重热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3例,女6例;烧伤面积30%98%体表面积,平均(65.5%±23.68%);年龄1998%体表面积,平均(65.5%±23.68%);年龄1972岁,平均(36.8±16.8)岁。观察39名患者心力衰竭情况、血浆NT-proBNP、肌钙蛋白I(cTnT)、心功能和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9例出现心力衰竭的烧伤患者NT-proBNP是(1 676.03±2 190.41)pg/L,其中3例患者死亡。30例没有出现心力衰竭的烧伤患者NT-proBNP是(196.97±104.39)pg/L,其中1例患者死亡。心衰组与无心衰组两组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严重烧伤患者合并出现心力衰竭死亡率高,NT-proBNP能很好地评估严重烧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与肺动脉收缩压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研究纳入因COPD急性加重而入院的患者65例。其中轻中度患者31例,重度及以上患者34例。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检测血浆中的NT-proBNP水平。多普勒超声仪测肺动脉收缩压。结果①两组患者血浆NT-proBNP及肺动脉收缩压之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②NT-proBNP与肺动脉收缩压之间呈正相关(r=0.852,P〈0.01)。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升高,血浆NT-proBNP水平也随之升高,肺动脉收缩压与血浆NT-proBNP水平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AE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分为良好组(n=35)与不良组(n=25).比较两组的NT-proBNP水平,并分析NT-proBNP与AECOPD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测定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9月某院老年病房收治的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的老年CHF患者58例(CHF组),另选择同期住院的26例非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心功能级别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老年CHF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系统(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及与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生率、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CHF组与对照组血浆NT-proBNP分别为(4080±6364)pg/ml、(89±33)pg/ml,LVEF分别为(41.69±6.37)%、(61.56±3.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增加,LVEF下降,各级别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NT-proBN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70,P〈0.01),APACHEⅡ分值越高,血浆NT-proBNP水平越高;CHF组中,存活50例、死亡8例,存活、死亡患者血浆NT-proBNP分别为(2871±4056)pg/ml、(10 350±9721)pg/m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9,P=0.011);未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30例,合并MODS 28例,未合并、合并MODS患者血浆NT-proBNP分别为(786±867)pg/ml、(6881±7121)pg/m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3,P=0.005)。CHF合并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血浆NT-proBNP显著升高。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测定可作为老年CHF的一个观察指标,对判断老年CHF的严重程度、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及临床预后有一定帮助,与肾功能不全的关系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研究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发现其主要为恐惧、焦虑、抑郁和悲观厌世,分析形成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作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研究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发现其主要为恐惧、焦虑、抑郁和悲观厌世,分析形成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作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HCV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透前进行Anti-HCV检测,共检测954例。结果:954例中,阳性79例,阳性率8.28%。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HCV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严格的消毒措施和对阳性病例进行隔离透析,降低HCV医源性传播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白细胞介素-6(IL-6)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6年12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KD患儿为病例组(n=50),并根据是否合并冠脉损伤将其分为冠脉损伤组(n=17)和非冠脉损伤组(n=33),并于同期选取因发热性疾病入院治疗的非KD患儿为对照组(n=50)。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水平。结果病例组患儿血清NT-proBNP、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损伤组患儿血清NT-proBNP、IL-6水平均高于非冠脉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病例组患儿血清NT-proBNP与IL-6呈正相关关系(r=0.639,P<0.05)。NT-proBN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2(95%CI:0.755~0.970),最佳临界值为1.07μg/L,灵敏度为89.21%,特异性为92.24%;IL-6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4(95%CI:0.813~0.995),最佳临界值为58.21 ng/ml,灵敏度为93.41%,特异性为89.16%;NT-proBNP联合IL-6对KD的AUC为0.915(95%CI:0.837~0.993),灵敏度为96.27%,特异度为92.24%。结论 NT-proBNP、IL-6在川崎病患儿血清中明显升高,早期联合检测可作为辅助诊断川崎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对策。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的67例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观察组)和同期67例非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对照组),对比分析观察两组的存活率、死亡原因和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年以上的存活率为77.61%,3年以上的存活率为65.67%;而对照组1年以上的存活率为91.04%,3年以上的存活率为82.09%,可见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存活率(P<0.01)。心血管病是老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感染;透析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低血压、感染、心力衰竭和心血管病等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提高老年尿毒症血透患者存活率的关键是控制心血管病和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逆转录—套式PCR法分别检测44例血透患者的抗—HGV抗体和HGVRNA。结果 血透患者HGV感染率为13.6%,HGV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输血次数较多、透析时间较长,但差异无显著性;而单独HGV阳性组与全阴性组相比透析时间明显延长,HGV感染与年龄、HBV感染、HCV感染及肝功能损害无显著相关。结论 血透患者HGV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严格消毒措施、预防交叉感染、减少输血、血源中HGV筛查,对减少透析中庚型肝炎病毒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