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调查不同妊娠方式对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同时期因自然流产而进行绒毛染色体检查患者标本42例,自然妊娠流产胚胎19例,染色体异常发病率(8/19)42.1%;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流产23例,染色体异常发病率(12/23)52.1%。比较自然妊娠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比率。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自然妊娠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比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是造成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不同妊娠方式流产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率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中的不同受精方式对妊娠早期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辅助生殖妊娠与自然妊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505例,按照不同的受精方式分为人工授精组31例,IVF组158例,ICSI组75例,IMSI组25例,及自然妊娠组216例。应用定量荧光PCR(QF-PCR)联合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的方法对其流产组织进行检测,比较辅助生殖不同受精方式流产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异常率。流产患者按35岁分界,分别比较两个年龄段不同受精组的异常率。分别比较新鲜胚胎和冻融胚胎IVF、ICSI、IMSI三组的异常率。结果人工授精组、IVF组、ICSI组、IMSI组及自然妊娠组的异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常类型中三体、单体、微缺失微重复的异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倍体的异常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2)。35岁各组别异常率有统计学差异(P=0.029),≥35岁各组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新鲜胚胎与冻融胚胎三组异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VF组的新鲜与冻融胚胎异常率有统计学差异(P=0.047),ICSI组和IMSI组的新鲜与冻融胚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辅助生殖的不同受精方式均不会增加自然流产胚胎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率。对于35岁以下的低龄患者,ART助孕中的各受精方式可能会降低其异常率。胚胎冷冻技术使用过程中,受精方式的改变不会增加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异常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孕患者心理状态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在我中心接受ART治疗并接受新鲜胚胎移植的114周期进行心理状态测评。统计SCL-90自评量表总分,以SCL-90自评量袁全国常模分数129分为参照,分为心理健康组(≤129分)与心理亚健康组(〉129分),分析2组病人卵母细胞受精、胚胎发育情况以及临床妊娠结局。结果心理亚健康组不孕患者平均Gn量显著高于心理健康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2组不孕患者卵母细胞的受精率为77.47%和78.97%(P〉0.05),无统计学差异;心理健康组不孕患者卵母细胞利用率显著高于心理亚健康组(40.00%vs35.97%),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心理健康组不孕患者临床妊娠率与胚胎着床率也显著高于心理亚健康组,分别为60.98%vs55.56%(P〈0.05)、45.36%vs42.28%(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不孕患者心理状态虽然不影响其卵母细胞受精率,但影响受精后胚胎发育潜能及临床妊娠结局,同时由于心理亚健康组(知量增加,可能会导致心理状况差的不孕患者治疗费用增加。因此,建议不孕患者在进行IVF—ET治疗同时,辅以心理疏导等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2种阴道冲洗方法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以探讨IVF—ET的术前阴道准备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2012年本中心接受ART治疗并新鲜胚胎移植5582周期,根据阴道冲洗方法不同分为0.9%生理盐水组(2350例);5%聚维酮碘溶液+0.9%生理盐水组(3232例),分析两组病人卵子受精、胚胎发育情况以及临床妊娠结局。结果两组病人所获卵子的受精率与可移植胚胎率分别为79.46%和80.38%(P〉0.05);60.94%和61.17%(P〉0.05),无统计学差异。临床妊娠率与胚胎着床率分别为62.6%和63.9%(P〉0.05);42.3%和44.3%(P〉0.05),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5%聚维酮碘溶液+0.9%生理盐水用于取卵手术前的阴道冲洗准备方法,不影响卵子的受精以及胚胎发育与种植,可以作为取卵手术前的阴道冲洗准备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然妊娠与通过辅助生殖技术(ART)妊娠后自然流产与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方法收集84例自然妊娠和ART妊娠自然流产患者(孕8~12周)的胎儿绒毛组织,进行绒毛染色体制备和G显带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84例胚胎停育胎儿绒毛染色体核型培养成功78例,失败6例。核型异常17例,异常率为21.79%。其中数目异常17例,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1例。结论孕早期自然流产与胚胎染色体异常关系密切,对胚胎停育胎儿绒毛进行染色体分析可为病因诊断以及优生指导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孕患者实施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治疗后自然流产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7年在我中心实施ART治疗的2546例资料。结果 2546周期中有401例(15.75%)自然流产。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transfer,IVF-ET)、冻融胚胎移植(frozen 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三组流产率分别为11.58%、15.66%和20.37%。单胎、双胎、三胎妊娠流产率分别为18.48%、9.29%、20.83%。〉35岁组及〉38岁组的流产率高于与相邻低龄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FET流产率高于新鲜胚胎移植周期,双胎妊娠流产率较单胎及三胎低。流产率随患者年龄增长,35岁以上升高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ICSI)妊娠后发生早期流产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将IVF或ICSI获得妊娠的735个周期,按妊娠结局分为早期流产组和继续妊娠组,分析IVF/ICSI妊娠后发生早期流产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早期流产组患者年龄和胚胎移植数明显高于继续妊娠组(P〈0.01);窦卵泡数、hCG日E2、P值、获卵数均明显低于继续妊娠组(P〈O.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高及获卵数减少是发生早期自然流产的危险因素。结论IVF/ICSI治疗周期中患者年龄、窦卵泡数、hCG日E2、P值、获卵数、移植胚胎数与早期流产相关,年龄增高及获卵数减少可增加早期自然流产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方式对胚胎早期染色体异常的发病率的影响,以及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在流产组织染色体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同时期在生殖中心接受治疗,于妊娠早期自然流产的患者进行清宫术后所获的绒毛组织进行染色体微阵列检测,计算染色体异常比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对119例流产绒毛组织进行染色体微阵列检测。异常结果73例,异常率61%,其中8例(11%)为FISH及QF-PCR技术涵盖不到的染色体微缺失或微重复。自然妊娠组、促排卵组、人工授精组、IVF组、ICSI组异常率分别为63%、67%、67%、60%和6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鲜胚胎与冻融胚胎移植异常率为52%和67%,P0.05,两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染色体异常是自然流产的最主要原因,不同妊娠方式其染色体异常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可用于检测流产的组织标本,为难以进行细胞培养核型分析标本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对于辅助助孕自然流产的病例,应用染色体微阵列检测可以替代染色体核型分析,可帮助明确流产原因,早期治疗,提高妊娠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ART助孕后稽留流产胚胎/胎儿组织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测定染色体,明确ART助孕后稽留流产遗传方面的原因,为指导下一次妊娠提供遗传方面的依据。方法对我院2015-2016年因稽留流产行清宫术患者,自愿留取胚胎/胎儿组织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测定染色体,统计染色体异常的类型,正常和异常的比例,统计染色体异常与夫妻年龄、妊娠方式、民族、文化程度、既往妊娠情况、夫妻染色体之间的相关性。首次分析青海地区缺氧对自然流产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20例稽留流产患者,样本检出率100%,检出染色体异常62例(异常率51.67%,数目异常62例,结构异常4例)。(1)女方年龄35岁组与≥35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方高龄是导致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2)妊娠方式、文化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民族分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既往妊娠情况分组,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自然流产两次组异常率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1)染色体异常作为引发自然流产的一个主要原因(51.67%),ART助孕不会增加胚胎/胎儿染色体异常,导致稽留流产,非整倍体为染色体异常的主要表现形式(55/62,88.71%),而且异常类型相对集中,具有明显的非整倍性高发核型。(2)对于有2次及以上自然流产患者建议行胚胎/胎儿绒毛染色体检查,复发性流产患者可以考虑行PGS助孕。(3)女方高龄是导致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性染色体单体则多见于较年轻孕妇,16-三体不存在母亲年龄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与孕妇年龄、自然流产次数、流产儿性别、孕周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55例自然流产患者行绒毛染色体检查,分析孕妇年龄、自然流产次数、流产儿性别及孕周对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的影响。结果绒毛染色体核型正常39例,异常16例,检出率29.1%;孕妇年龄大于30岁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小于等于30岁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例自然流产组织中检出男性胚胎共34例,占61.8%,且男性胚胎染色体异常率(32.4%)高于女性胚胎(2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既往有自然流产病史的患者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于首次发生自然流产者,孕周大于9周者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也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孕妇高龄可能会使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发生几率增高。自然流产患者清宫时行绒毛染色体检查,明确本次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对指导下一次妊娠和优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辅助生殖技术(IVF/ICSI)中异位妊娠(E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8年12月接受IVF/ICSI助孕的7798个周期,其中临床妊娠3005个周期(周期妊娠率为38.5%),异位妊娠147个周期(异位妊娠发生率为4.89%),对可能影响正常妊娠导致异位妊娠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在IVF/ICSI过程中,输卵管积水、促排卵药物使用史、hCG日内膜的厚度、移植胚胎质量与EP的发病明显相关。结论输卵管原因不孕是辅助生殖技术中EP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移植周期合并输卵管积水、既往有输卵管手术史(本治疗周期无输卵管积水)、既往有促排卵药物使用史可增加EP的发生风险;增加hCG日内膜厚度及移植胚胎的质量均可降低IVF/ICSI后EP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在男性不育与非男性不育患者中的助孕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ICSI治疗109个周期,将其分组:A组:男性不育73周期,包括射精组43个周期,手术抽吸精组30个周期,B组:非男性不育36周期,均为射精组。结果①A组:手术抽吸精组中女方年龄、平均获卵数与B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射精组与手术抽吸精组:两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种植率、妊娠率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B组中移植(ET)胚胎数、种植率、妊娠率、流产率与A组相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ICSI仍是治疗男性因素的首要指证;②取精方式对妊娠率无影响;③对非男性因素,能获得较高的受精率,有临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女性原发不孕患者行短时受精、half—ICSI与常规长时受精三种受精方式对受精率和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05个非男性因素导致原发不孕在本中心接受体外受精治疗,将其分为ABC三组,A组128个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ICSI周期(A1组:112个短时IVF受精周期,A2组:16个早期补救ICSI周期),B组65个hal-ICSI周期,C组512个常规长时受精周期。对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不同病因、促排卵方案及卵巢功能、受精、胚胎质量和妊娠情况进行分析。对A1、A2两组患者的受精、胚胎质量和妊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B组较A、C组不孕年限长,获卵数多,正常受精率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的3PN率明显低于短时受精组(P〈0.05),而1PN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ICSI对原发不孕患者是一种较为合理而安全的受精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应用口服避孕药预治疗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 192例PCOS患者IVF-ET周期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IVF-ET前先用口服避孕药(妈富隆或达英35)预治疗93例,对照组99例。比较两组年龄、促性腺激素(Gn)用量、获卵数、受精率、植入率、妊娠率、流产率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年龄、Gn用量、获卵数、受精率无明显差异,预治疗组的植入率、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流产率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对照组(9.1%)显著高于研究组(5.2%)。结论 PCOS患者IVF-ET前先用口服避孕药顸治疗可提高植入率和妊娠率,降低OHS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不明原因不孕(UI)夫妇接受IVF-ET助孕治疗的结局。方法:共纳入212个因UI接受IVF-ET助孕的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周期均采用短时受精,在IVF受精后6h,对低受精率(〈30%)和IVF完全受精失败周期中未出现第二极体的成熟卵立即进行早期补救ICSI。结局按原发不孕(A1组,139例)及继发不孕(A2,组73例)分组进行比较。并将所有获得成熟卵的周期再分为IVF受精(B1组,181例)与补救ICSI受精(B2组,26例)进行比较。结果:1.A1组较A2组年轻,但不孕年限更长,MII卵IVF受精率及2PN受精率较低,补救ICSI受精周期率明显较高(17.04%比4.17%,P值〈0.05)。A1组因异常受精、未受精、未卵裂或胚胎质量差导致的无可移植胚胎周期取消率明显高于A2组(11.79%比2.74%,P值〈0.05),但两组移植周期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无显著差异(P值〉0.05)。2.Bl组比B2组MII卵受精率更高(93.82%比84.78%,P值〈0.05),但其余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不明原因不孕夫妇中原发不孕者更容易出现IVF受精失败或低受精率。采用短时受精及补救ICSI受精后可以获得与继发不孕夫妇相当的IVF-ETII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阶段不孕妇女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局,为高龄妇女进行辅助生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003年1月-2010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共进行的5592个非赠卵IVF/ICSI治疗周期按照年龄分为五组:〈35岁(〈35岁组,n=3915)、35~37岁(35-组,n=994,)、38~40岁(38-岁组,n=437)、41~42岁(41-岁组,n=153),≥43岁(≥43岁组,n=93),比较和分析各年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局。结果 5592个治疗周期中,≥35岁的周期为30.0%,≥38岁的周期占9.8%。五个年龄组的取消周期率分别为6.1%、7.0%、12.1%、17.6%和20.4%,5182个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6.7%、41.1%、23.4%、19.0%和8.1%,着床率分别为29.2%、22.3%、11.4%、9.2%%和4.5%,早期流产率分别为7.3%、11.6%、23.6%、20.8%和33.3%,继续妊娠率分别为39.9%、31.8%、16.7%、13.5%和4.1%。随年龄的增加,患者的基础窦状卵泡数(AFC)减少,而基础FSH、Gn剂量增加,获卵数降低。五组患者上述指标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38岁患者的可移植胚胎数减少,≥35岁组患者的早期流产率较〈35岁组增加近2倍,而≥38岁患者的早期流产率较≤37岁患者增加2倍以上。结论建议将妇女年龄作为IVF治疗的适应症,对≥35岁妇女不应限制辅助生殖的治疗,对≥38岁女性即使无其它不孕病因亦应提供IVF治疗,由于43岁以上妇女获临床妊娠和继续妊娠的几率很低,是否提供IVF/ICSI治疗需给予充分的知情告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长、短时受精受精液中活性氧的不同,分析精卵孵育不同时间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方法155例接受常规IVF受精的患者,每人取出的OCCC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短时受精,B组为长时受精。检测受精液中H202、CTA的含量。移植的119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60人移植短时受精的胚胎,一组59人移植长时受精的胚胎。结果B组的受精液中H202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CTA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B组的多精受精率明显高于A组(P〈0.05),A组的优胚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间的受精率、卵裂率、植入率、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长时受精时,过量的活性氧对卵子及胚胎有不利影响。短时受精在不影响受精率的前提下,可以降低多精受精率,提高优胚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辅助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多态性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因男方因素行IVF—ET/ICSI—ET共715例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及临床资料,研究ART助孕结局情况。结果715例患者中检出正常核型693例(96.9%),助孕妊娠312例,妊娠率占45%,流产29例,流产率占9.3%;检出多态性核型21例(2.9%),助孕妊娠10例,妊娠率为47.6%,流产1例,流产率为10%。结论染色体核型正常组与染色体核型多态性组的妊娠率及其流产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染色体核型多态性患者不影响ART助孕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IVF-ET中促性腺激素(Gn)用药前最佳降调节天数。方法将2006年3月~2008年8月在本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和卵泡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46例,按照Gn用药前垂体降调节天数的不同分为3组:A组≤10d,B组11~14d,C组≥15d。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垂体降调节天数对获卵数、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OHSS发生率的影响。结果3组患者年龄、基础内分泌水平(E2、FSH、LH、P)、hCG注射日E2、LH、P水平及内膜厚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C组Gn用药天数、剂量明显高于A组、B组,(P〈0.05);3组获卵数、OHSS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受精率、优质胚胎率、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B组与A组差异明显(P〈0.05)。临床妊娠率B组高于C组,C组高于A组但三者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n用药前垂体降调节天数对妊娠结局有一定的影响,降调节天数≥15d时需增大Gn用量及天数,降调节天数11~14d时可得到较高的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nRH拮抗剂)分别配伍HMG与基因重组促卵泡素方案对卵巢低反应患者控制性超排卵的效果,并比较两种不同组合对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结局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纳入研究对象为前次IVF—ET治疗失败,证明是卵巢低反应,要求再次IVF—ET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使用GnRH拮抗剂+HMG方案.共40周期,B组使用GnRH拮抗剂+果纳芬,共40个周期。将两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不孕原因、基础FSH水平、周期取消率、hCG日血清E2水平、LH水平、受精方式、自然流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不孕原因、基础FSH水平、受精方式、周期取消率、自然流产率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的hCG日血清E2水平、LH水平、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等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上述指标以GnRH拮抗剂+HMG组为高。结论GnRH拮抗剂与HMG配伍,对卵巢低反应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超排卵治疗方案,与GnRH拮抗剂与基因重组促卵泡素组合相比,可以提高IVF—ET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并且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