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孕妇体重状况与妊娠并发症及分娩结局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BMI增幅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及分娩结局的关系。方法将870例单胎孕妇按孕前BMI分为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和肥胖组(BMI〉125)三组。再根据整个孕期BMI的增幅,分为Ⅰ组(BMI的增幅〈4)、Ⅱ组(4≤BMI的增幅≤6)和Ⅲ组(BMI的增幅〉6),并分别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及分娩结局的关系作前瞻性分析。结果肥胖组、超重组孕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窘迫、难产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Ⅲ组孕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窘迫、难产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出血的发生与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幅无明显关系。结论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幅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窘迫、难产发生率之间有密切关系,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的增加可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窘迫、难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对糖耐量异常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测量385例足月单胎初产妇孕前身高、体重和孕期体重增加情况,计算孕前体重指教,并随访糖耐量异常、巨大儿和低体重儿的发生情况。结果(1)孕前肥胖的孕妇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孕前消瘦和理想体重的孕妇(P〈0.05),而后两组间无差别(P〉0.05)。发生巨大儿和低体重儿的几率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无论孕前体重指数如何,当孕期体重增加≥18kg时糖耐量异常和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而当孕期体重增加〈9kg时低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是孕期发生糖耐量异常的重要影响因素,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妇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农村育龄妇女孕前的身体质量指数(BMI)与妊娠期间及妊娠最终结局的关系,了解BMI对妊娠状态的影响。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北京大学医学部遗传实验室设计问卷《孕前健康保健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并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后续的随访工作。结果孕前体重超重的孕妇与体重偏轻或正常的孕妇相比,孕前体重超重的孕妇HDL较低,CHOL、TG、HbA1c均较高,有统计学意义;BMI25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巨大胎儿的比例较BMI≥25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农村育龄妇女的孕前BMI对妊娠期间的健康状况及妊娠结局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孕妇不同体重指数及增长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孕妇不同孕前、分娩前体重指数及体重指数增长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对995例单胎初产妇,计算体重指数(BMI),包括孕前BMI,分娩前BMI,^△BMI(孕期体重指数增长),按孕前BMI(18.5,18.5≤BMI〈23,BMI≥23;分娩前BMI<26,26≤BMI〈33, BMI≥33;^ΔBMI〈4.5,4.5≤^ΔBMI〈8,^ΔBMI≥8各分三组,分析不同孕前体重指数,分娩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指数增长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孕妇不同孕前BMI,分娩前BMI,^△BMI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有显著相关性,孕前BMI,分娩前BMI,^ΔBMI越大,新生儿出生体重越重. 结论 (1)孕前BMI,分娩前BMI,^△BMI均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有重要的影响作用.(2)利用孕妇BMI,进行个体化营养指导,进一步控制新生儿出生体重,使孕妇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纯性肥胖妇女妊娠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将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开平市中心医院分娩的单胎足月产妇资料,根据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3组,随机选择孕前BMI≥30(Ⅱ度肥胖)组40例,孕前在25≤BMI<30之间(Ⅰ度肥胖)组随机选择100例,孕前BMI在18.5~25之间(对照)组随机选择140例,比较各组孕妇在妊娠并发症及剖宫产率的差异.结果 Ⅱ度肥胖、Ⅰ度肥胖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GDM、巨大胎儿的发生率、剖宫产率及腹部伤口延期愈合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三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前体重指数越高,发生妊娠并发症及剖宫产率的危险性越高;对单纯性肥胖妇女适当地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加强产前检查,可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黄璇 《医学信息》2010,23(14):2374-2375
目的探讨正常妊娠孕期体重增长对母儿健康的影响,指导合理控制体重增长范围,加强孕产期保健。方法筛选孕期体重指数(BMI)正常的孕妇,选取孕期体重增长≥20kg的孕产妇47例作为观察组,孕期体重增长在10~15kg的孕产妇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对产程及分娩结局、新生儿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孕前体重指数正常,但孕期体重增长≥20kg的孕产妇的产程时间、剖宫产、阴道助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巨大儿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结论孕前体重指数正常,但孕期体重增长≥20kg的孕妇对母儿健康均产生不利的影响,合理控制孕期体重增长范围,减少手术生产率和新生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胎龄儿(AGA)母血、脐血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LUC)、皮质醇(COR)水平,探讨AGA体重与孕妇体重指数(BMI)及母血脐血INS、GLUC、COR相关性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无明显产科并发症的母亲及新生儿,共26对,新生儿分为体重偏低组(A组)及体重偏高组(B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INS、GLUC、COR含量。结果:新生儿体重与孕妇BMI有明显关系,B组孕妇BMI显著高于A组(P〈0.05);新生儿GLUC与COR水平与孕妇比较也具重要的统计学意义(P〈0.05,P〈0.01);B组新生儿COR含量远高于A组水平(P〈0.01),而GLUC则相反(P〈0.05)。结论:胎儿发育与孕妇BMI及母血、脐血INS、GLUC及COR水平有关,提示母亲营养状况与上述三种代谢激素的分泌水平直接影响胎儿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双胎妊娠与自然受孕双胎妊娠围生期的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88例双胎妊娠孕妇,其中121例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双胎妊娠孕妇为研究组,同期自然受孕双胎孕妇167例为对照组,记录、比较两组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等情况。结果研究组孕妇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30.31±3.329)岁vs(28.93±4.641)岁],分娩孕周早于对照组[(35.2±4.37)周vs(36.2±3.02)周],顺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48%vs11.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贫血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晚期流产、妊娠期糖尿病、羊水过多等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平均体重、双胎之一胎死宫内及胎儿畸形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双胎与自然受孕双胎相比,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贫血发生率低,而晚期流产、妊娠期糖尿病及羊水过多发生率相对偏高,且分娩孕周早。故应加强其孕中期宫颈长度检测及早产预测,必要时行宫颈环扎术,降低晚期流产及早产率,并加强妊娠期血糖监测及膳食管理,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妊娠前不同体重指数与围产结局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妊娠前不同体重指数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7年在我院分娩的单胎妇女238例,按妊娠前体重指数(BMI)分为BMI在19.8~23.9的正常BMI组、BMI 24~27的高BMI组和BMI≥27的肥胖组。新生儿体重≥4000g为巨大儿。比较正常BMI组、高BMI组和肥胖组的围产结局。结果全部资料共有238例,其中正常BMI组182例,高BMI组117例,肥胖组56例,巨大儿的发生率分别为10.4%、19.6%、28.6%,妊娠期高血压病、妊娠期糖尿病、羊水过多的风险随妊娠前BMI增加而上升,早产、剖宫产、新生儿病率的发生率亦随妊娠前BMI增加而升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妊娠前异常的母亲体重指数高度影响巨大儿的发生率;随妊娠前BMI增加不良围产结局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0.
影响新生儿体重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影响新生儿体重的相关因素。方法定时纵向测量413例新生儿体重,并对母亲妊娠前体质指数(BM I)、母亲妊娠期增加BMI、母亲文化程度、母亲年龄与新生儿体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1)母亲妊娠前BMI、母亲妊娠期增加BMI与各时段新生儿体重均呈正相关(P〈0.05);(2)除外12~14d这一时段,在其他时段,母亲不同文化程度组,新生儿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母亲不同年龄组间,新生儿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体重随母亲妊娠前BMI、妊娠期增加BMI的增大而增大;母亲文化程度程度不但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而且影响新生儿期体重累积增长值。母亲分娩年龄对新生儿体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中期甲胎蛋白(AFP)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为妊娠管理提供建议。方法对孕中期14 008例孕妇进行唐氏筛查。研究组:①AFP MoM>2.0孕妇338例。②AFP MoM<0.5孕妇224例。依据AFP MoM值不同分组。对照组:AFP MoM值都在正常范围内的孕妇318例。回顾分析妊娠结局资料。结果①AFP MoM>2.0的孕妇发生出生缺陷(P<0.01)的机会明显比正常孕妇高。②AFP MoM>3.5的孕妇发生出生缺陷(P<0.001)和早产(P<0.05)的机会明显比正常孕妇高。③AFP MoM>5.0的孕妇发生出生缺陷(P<0.001)、早产(P<0.01)和胎儿窘迫(P<0.05)的机会明显比正常孕妇高。④AFP MoM<0.5和<0.25的孕妇均未发现与不良妊娠结局相关。结论异常水平的标志物除了能够提供开放性神经管缺损风险外,还能提供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产前遗传咨询和妊娠管理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0(IL-10)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48例PCOS患者和32例对照,分为肥胖组与非肥胖组。测定血清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睾酮(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18、IL-10。结果 PCOS组血清IL-18水平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COS肥胖组与非肥胖组相比,IL-18水平升高,IL-10水平下降,差异有显著性;两PCOS组与各自对照组相比,IL-18水平升高,IL-10水平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COS组患者血清IL-18与BMI、WHR、FINS及HOMA-IR呈显著正相关,血清IL-10与WHR、FINS及HOMA-IR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PCOS患者血清中IL-18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明显下降,并且在肥胖的PCOS患者中升高和下降的更明显。慢性炎症可能参与PCOS的发病,并且与胰岛素抵抗和肥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助孕方式用于小卵泡排卵性不孕患者的促排卵效果及妊娠结局,寻找一种更加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前瞻性分析301例小卵泡排卵患者的455个自然监排周期和459个促排卵助孕周期,根据患者输卵管情况及配偶精液结果,在病人知情同意条件下分为用药促排组、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AIH)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组。B超监测卵泡发育情况,并根据具体发育情况决定促排用药及剂量。比较三组间排卵日/HCG日优势卵泡(≥15mm)数、最大卵泡直径、Lufs发生率、OHSS发生率、周期妊娠率、异位妊娠率、多胎率及早期流产率。结果经以上助孕方式治疗后IVF-ET组的HCG日优势卵泡(≥15mm)数、周期妊娠率均高于其他两组,Lufs发生率低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ET组OHSS发生率及多胎率高于其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药促排组及AIH组中应用克罗米芬(CC)、尿促性素(HMG)、CC+HMG的三种用药方案中,CC+HMG周期妊娠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用药早期流产率最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促排卵治疗对小卵泡排卵的患者有明显疗效;促排药物使用CC)联合HMG则有利于减轻CC的副作用,避免HMG引起的卵泡过小即排卵的情况,提高妊娠率,降低流产率;在药物促卵泡发育的同时,根据患者适应症采用辅助助孕技术AIH或IVF可进一步提高妊娠率,是小卵泡排卵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β-族溶血性链球茵(GBS)感染与胎膜早破的关系及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胎膜早破(PROM)292例和200例正常妊娠作对照,取宫颈-阴道分泌物进行GBS培养,对GBS阳性的胎膜早破孕妇的羊水作白介素-6测定,并随机选择20例GBS阴性的胎膜早破孕妇作比较,并比较母儿预后。结果胎膜早破孕妇宫颈-阴道分泌物GBS阳性率(14%)明显高于正常组(6.0%)(P〈0.05),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122例GBS阳性率(17.2%)明显高于足月胎膜早破孕妇170例(11.8%)(P〈0.05),GBS阳性的胎膜早破孕妇羊水白介素-6(IL-6)176.6±82.4ng/L明显高于GBS阴性的胎膜早破孕妇的122.7±59.3ng/L(P〈0.05),GBS阳性胎膜早破孕妇的分娩距破膜时间〈24h、胎儿窘迫、低体重儿的发生率较阴性孕妇高(P〈0.05),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发生率较阴性孕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BS感染可引起胎膜早破的发生及影响母儿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黄体生成素β(Luteinizing hormoneβ-subunit,LHβ)Gly102Ser及黄体生成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or,LHR)基因多态性与PCOS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检测LHβGly102Ser多态性,分析LHβ基因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的相关性。结果 PCOS组中LHβGly102Ser基因有14例突变型,占3.3%。对照组中3例突变,占1.1%;PCOS组LHβGly102Ser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6);LHβGly102Ser基因突变型的血清基础L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但突变组有降低趋势;PCOS组内血清LH2mmol/L的患者,LHβ基因Gly102Ser发生突变的比例显著增加(P=0.003)。结论 PCOS人群中存在LHGly102Ser基因多态性,此多态性与PCOS有明显的相关性。LHβGly102Ser基因多态性可能是PCOS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应用口服避孕药预治疗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 192例PCOS患者IVF-ET周期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IVF-ET前先用口服避孕药(妈富隆或达英35)预治疗93例,对照组99例。比较两组年龄、促性腺激素(Gn)用量、获卵数、受精率、植入率、妊娠率、流产率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年龄、Gn用量、获卵数、受精率无明显差异,预治疗组的植入率、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流产率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对照组(9.1%)显著高于研究组(5.2%)。结论 PCOS患者IVF-ET前先用口服避孕药顸治疗可提高植入率和妊娠率,降低OHS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的变化。方法:检测了373例PCOS患者血清DHEAS、SHBG、FSH、LH。结果:PCOS患者血清DHEAS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其DHEAS与SHBG浓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LH与FSH的比值升高。结论:DHEAS和SHBG联合检测在PCOS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卵巢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系统(IGF-I系统)在伴有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30例合并胰岛素抵抗的PCOS(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患者为试验组,30例患有卵巢良性肿瘤需手术探查的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血清、小卵泡液中IGF-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球蛋白-1(IGFBP-1)与各项性激素,FI,2hI,ISI,QUICK I,卵巢超声指标,研究其与各种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小卵泡液IGF-I高于对照组(P〈0.01),小卵泡液及血清IGFBP-1低于对照组(P〈0.05,P〈0.01)。试验组小卵泡液IGF-I水平高于血清(P〈0.01),小卵泡液IGFBP-1水平低于血清(P〈0.05)。试验组小卵泡液IGF-I与T0、E2及卵巢体积(OV),卵巢总面积(TA),卵泡数(FN),空腹胰岛素(FI),服糖后2h胰岛素(2hI)呈正相关(P〈0.05);血清IGF-I与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呈正相关(P〈0.05),与定量胰岛素敏感指数(QUICK I)呈负相关(P〈0.05);试验组小卵泡液及血清IGFBP-1与FI,2hI呈负相关(P〈0.05)。结论 IR可能通过影响卵巢局部IGF-I系统,刺激卵巢分泌雄激素,引发排卵障碍,在PCOS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33例巨大儿(A组)的相关因素、临床特征及并发症,并与同期分娩的体重≥3500g的859例正常体重儿(B组)及随机选择的335例体重〈3500g的正常体重儿(C组)进行比较。结果巨大儿的体重指数(BMI)、双顶径、股骨长度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三组孕龄、孕末期体重、宫高、腹围、剖宫产率、异常产程比较,A组明显高于B组,B组明显高于C组(P〈0.05);三组产后出血、活跃期停滞、新生儿窒息率比较,A组及B组均明显高于C组(P〈0.05),但A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新生儿体重的增加与其母亲的体重、孕龄等因素有关,定期产前检查,根据妊娠情况指导孕妇合理膳食及运动,适时分娩是预防巨大儿发生,降低母婴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卵巢低反应患者补充脱氢表雄酮(DHEA)后卵巢储备指标及体外受精结局的变化。方法纳入50名前次IVF—ET治疗失败,证明是卵巢低反应,并再次要求IVF—ET治疗的患者。采用前瞻性单因素自身对照研究。入选患者接受DHEA75mg/日,至少治疗3个月后,每个患者采用与前一周期相同的卵巢刺激方案和FSH起始剂量促排卵。比较DHEA治疗前后,月经周期第三天AFC数量、FSH、抑制素B、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等卵巢储备指标;比较前后周期血清雌二醇(E2)峰值、HCG日〉15mm卵泡数量、回收卵母细胞和MII卵母细胞的数量、胚胎的数量和质量等治疗反应指标;比较治疗前后,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等体外受精周期结局差异。结果50例患者DHEA治疗前后AFC数量显著增加(P〈0.05),月经第3天FSH、抑制素B和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补充DHEA后,卵巢刺激反应得到了显著改善,E2峰值水平、〉15mm的卵泡数量、获卵数、MII的卵子数量均有显著增加(P〉0.05),治疗前后受精率相似(分别为67±42%和72±30%,P〉0.05),可移植胚胎数量显著增加,由平均数量0.85个增至2.0个(P〈0.05),可移植胚胎的优胚率由26%增至47%,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反应不良取消周期的比例显著降低(P〈0.05),使用DHEA后周期妊娠率为30%,活产率为20%。50例患者对DHEA耐受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补充DHEA后可以增加胚胎数量,改善胚胎质量,提高临床妊娠率,改善卵巢低反应体外受精结局。其改善结局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2—10mm的窦卵泡闭锁,增加AFC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