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亚琴  马向华  王芳 《医学综述》2008,14(17):2634-2636
肥胖已成为一些肿瘤的危险因素,包括绝经后妇女的乳腺癌、结肠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肾细胞癌、食管腺癌等。肥胖是肿瘤重要的危险因素,早期防治肥胖对于降低肿瘤的发生率,改善癌症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肥胖和肿瘤之间关系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资料,预防和治疗肥胖能减少肥胖相关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研究青春晚期超重和吸烟影响成年后病死率的联合效应。研究设计用经过肌力、社会经济地位、年龄等因素校正的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连锁分析。研究地点瑞典军队征兵登记,死亡原因登记和普查数据。研究对象45920名瑞典人(平均年龄18.7岁,标准差为0.5),随访38年。主要观察指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低体重(BMI〈18.5),正常体重(18.5~24.9),超重(25~29.9),肥胖(≥30));肌力,在1969-1970年间军队征兵的强制性测试中自报的吸烟状况(不吸烟者,轻度吸烟者(1~10支/天),重度吸烟者(〉10支/天);全因死亡。结果在170万人年中,有2897人死亡。与正常体重的人群(病死率为17/10000,95%可信区间为16~18)相比,超重(风险比为1.33,1.15~1.53;病死率为23,20~26)和肥胖(风险比为2.14,1.61-2.85;病死率为38,27~48)的人群死亡的风险增高,同样,对吸烟者与非吸烟者的分析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尽管消瘦(BMI〈17)被认为与病死率增加有关(风险比为1.33,1.07~1.64;病死率为24,19~29),并没有发现低体重的人群中死亡风险增加(风险比为0.97,0.86~1.08;病死率为18,16~19)。源于体重指数和吸烟状况联合效应增加的相对危险度在任何一组人群中并不显著。同时,除了肥胖和重度吸烟(增加的相对危险度1.5,-1.7~3.7)以外,其他任何组合的联合效应与其单独存在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不吸烟者(病死率为14,13~15)相比,轻度(风险比为1.54,1.41—1.70;病死率为15,14~16)和重度(风险比为2.11,1.92—2.31;病死率为26,24—27)吸烟者的死亡风险均有所增加。结论无论吸烟状况如何,在青春晚期超重和肥胖均可致成年后的病死率增加。肥胖、超重的危害分别与重度吸烟、轻度吸烟相当,但是,体重指数和吸烟情况并没有交互影响。青少年中全球性的肥胖流行和吸烟仍然是促进公共卫生健康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随着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增加,该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子宫内膜癌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高发年龄为58~61岁,绝大多数为腺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一般临床状况及病理形态的特点。方法:对9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年龄、主诉、合并症、病理形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31~75岁,年龄为51~59岁占57.4(54例),≤40岁占14.9%(14例)。临床表现以绝经后阴道流血最多,绝经前月经紊乱其次,再次为阴道排液增多,分别占61.7%、23.4%、11.7%。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占76.6%,透明细胞癌占8.5%;组织学分级以高分化腺癌居多,占58.5%,浅肌层浸润者占63.8%。结论:子宫内膜癌高发年龄为51~59岁,年轻患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阴道异常流血特别是绝经后流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子宫内膜癌以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故早期诊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肥胖已被认定是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因素;但妇女20岁以后的身高、体重增加和体力活动对这一恶性变的影响风险尚不清楚。荷兰Maastricht大学的Leo J.Schouten及其同事对。荷兰饮食与癌症队列研究”涉及的62573例女性参试者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在1986~1995年的随访期间,有226人发生子宫内膜癌。据报道,肥胖和体力活动少是子宫内膜癌强烈的独立预示因子。  相似文献   

6.
李珊  王苏英  叶小丽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0):1135-1136
目的探讨女性体质量指数(BMI)变化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跟踪随访2001年参加健康体检且年龄在25~64岁的女性人群,复查该人群3年后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及胆固醇(Cho),观察体质量正常者与超重、肥胖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BMI变化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变化及BMI与其他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女性超重、肥胖人群由2001年的22.48%上升到2004年的26.83%;超重、肥胖组的多种心血管危险素均高于体质量正常组;BMI的变化与SBP、DBP、TG及Cho的变化具有线性关系,随着BMI的上升,SBP、DBP、TG及Cho水平相应增加。结论女性超重、肥胖既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子,同时也可以促进其他如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在校4年体重指数(BMI)及其增长率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方法:利用北京大学2011-2017年本科生入学体检和2015-2021年研究生入学体检数据库,将5 615例连续就读学生纳入研究,随访4年,调查该人群本科入学及研究生入学时血压和BMI变化。结果:男、女生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00%和0.71%。男、女生超重肥胖组高血压发病风险均增加[RR值分别为4.21(95%CI 3.03~5.86)和6.30(95%CI 4.72~8.70)],且BMI增长率>5%组较BMI增长率≤5%组男、女生高血压发病风险均增加[RR值分别为2.34(95%CI 1.68~3.24)和5.66(95%CI 1.85~17.30)]。结论:大学生超重肥胖和BMI高增长率会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小毛 《广东医学》2012,33(8):1185-1187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以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体上皮的腺癌最常见,为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占女性癌症的7%[1]。近年来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并有年轻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胰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防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已有的流行病学证据认为体重指数(body massindex,BMI)与胰腺癌密切相关,超重(BMI为25~29.9)及肥胖(BMI≥30)是发生胰腺癌的高危因素(RR值为1.2~3.0),然而,尚没有进一步研究揭示发生超重或肥胖的年龄与胰腺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04年西安市11~17岁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现状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西安市11~17岁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西安市6城区30所中学1 804名学生(11~17岁),测量其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指数(BMI),采用2000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低体重标准及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推荐的超重和肥胖判定标准计算低体重率、超重和肥胖率.出生体重、家庭住址、经济状况、家长学历、职业和身高、体重等信息通过家长填写问卷采集.结果 西安市青少年总超重肥胖率为17.4%(超重率11.2%、肥胖率6.2%),其中男性总超重肥胖率为20.2%,女性为14.4%.低体重率为2.7%.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年龄、家庭居住地、家庭经济状况及父母体重与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显著相关(P<0.05).经性别、年龄调整后,城区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风险是郊区的2.7倍(95%可信区间1.8~4.0);家庭富裕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风险是不富裕家庭的1.6倍(95%可信区间1.04~2.5);父母超重或肥胖的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病风险是父母体重正常的1.8倍(95%可信区间1.3~2.5).结论 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影响西安市青少年健康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多发于城区、经济富裕或父母肥胖的家庭,以男性居多.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癌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莲  马彩玲 《医学综述》2008,14(4):555-557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而5年生存率却逐年下降,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与年龄、绝经有密切关系,其高危因素有:长期高雌激素(内源性和外源性)、不孕、功血、初潮早与绝经延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及三苯氧胺的应用。手术治疗是子宫内膜癌的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依据病情辅助放疗、化疗、激素治疗以及其他一些辅助治疗措施,先进的诊治方法,在妇科肿瘤领域受到广泛重视。本文综述了子宫内膜癌的诊治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绝经前后妇女子宫内膜癌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本院1992~2001年收治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120例患者分为绝经前后两组,绝经前组56例,绝经后组64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发病相关因素、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结果 绝经前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样腺癌各占(85.7%、75%),两组Ⅰ期患者各占(64.3%、76.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绝经前患者特殊病理类型少(分别为1.8%和12.5%),组织分级高,G1级(两组分别为67.9%和46.9%),深肌层浸润少(分别为13.7%和41.1%),宫颈受累多(分别为23.2%和9.4%)。5年生存率高(分别为96.4%和70.3%),上述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1期患者手术中是否行淋巴结清扫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绝经前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较好与其临床病理特征有关;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中行淋巴结清扫不提高5年生存率;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子宫内膜癌则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女性绝经年限与代谢综合征(M S )的关系。方法选取重庆城市地区40岁以上女性为调查人群,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同时检测生化指标,最终有1402名自然绝经的女性纳入该研究。将研究对象按绝经年限小于5年、5~<10年、10~<15年、≥15年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年限与MS及其组分的关系。结果该研究人群MS患病率为40.87%,患MS的女性绝经年限明显高于非MS者(P<0.05)。绝经后女性MS患病率在绝经年限小于5年、5~<10年、10~<15年、≥15年分别为29.37%、34.29%、45.30%、49.13%( P<0.05)。校正年龄、BM I后(除中心性肥胖),绝经年限在10~<15年组的M S的患病风险是绝经年限小于5年的1.54倍。当绝经年限大于或等于15年时,该风险进一步上升至1.71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及绝经年限是MS的影响因素。结论绝经后女性是MS的高危人群,且绝经年限与MS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绝经后子宫出血与子宫内膜癌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127例,均行TVS、超声及官腔镜检查。观察不同因素子宫出血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结果〉60岁组恶性病变率高达23.08%,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年限≥5年的子宫内膜癌病变率显著高于其他良性病变;子宫内膜癌组的平均宫腔深度与其他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厚度不同病理类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显著高于其他良性病变组。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绝经年龄越大,出血距绝经时间越长,出血持续时间越长及官腔越深。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就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绝经后子宫出血503例的诊断,探讨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5年12月在淄博市周村区人民医院和日照市人民医院诊断和治疗的绝经后子宫出血50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断分为子宫内膜癌组和非子宫内膜癌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孕次、产次、绝经时问、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激素补充治疗,子宫内膜厚度及乳腺癌等因素。结果分析两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孕次、产次、绝经时间、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激素补充治疗及乳腺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仅有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癌有密切相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503例绝经后子宫出血仅有8.2%(41/503)的患者可能患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癌密切相关,子宫内膜厚度〉5mm必须行诊断性刮宫以协助诊断是否患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子宫内膜癌是美国妇女中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为61岁,然而有5%~30%的女性在诊断时年龄<50岁。本研究旨在回顾<50岁的年轻绝经前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更好的识别这一亚人群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89~2003年间在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经组织学诊断并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年龄、体重指数(BM I)、产次、糖尿病和个人及家族癌症病史等临床特征信息来自病历记录,病理资料来自病理报告。结果所有子宫内膜腺癌者中12%(188/1531)年龄<5岁,平均诊断年龄为41岁(极差21~49岁)。平均BM为34kg…  相似文献   

17.
崔李宁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2):125-127,136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生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有25%的患者为绝经前女性,且其中有3%~15%发生在40岁左右。由于年轻EC患者多有不孕、不育史。  相似文献   

18.
房朝晖 《河北医学》1998,4(6):49-51
绝经前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析(05001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房朝晖宋藏珠李魁秀我科1969年1月~1990年1月共收治子宫内膜癌患者81例,其中绝经前患者19例,本文对其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1.1年龄:绝经前组年龄31~53岁,平均4...  相似文献   

19.
超重和肥胖对IgA肾病患者临床及病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重和肥胖对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临床及病理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90例IgA肾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体质指数(BMI,kg/m^2)分为四组,分别比较低体重(BMI<18.5,n-32)、正常体重(BMI18.5~23.9,n-259)、超重(BMI24-27.9,n-252)和肥胖(BMI≥28,n-147)四组间的临床和病理指标,并按年龄段进行分层分析。结果超重和肥胖IgA肾病患者以男性为主(P<0.05),超重和肥胖组年龄、平均动脉压、甘油三酯、血尿酸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P<0.01)。超重和肥胖组肾脏病理总积分显著增加,肾小管间质积分及肾内血管积分显著高于低体重及正常体重组(P<0.05)。超重和肥胖对IgA肾病临床和病理指标的不利影响,以20-40岁年龄段最为明显。结论超重和肥胖与许多影响IgA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有关,尤其是青壮年,应重视并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0.
刘颖  田春桃 《广东医学》2020,41(23):2461-246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AEH)合并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方法收集术前诊断AEH,并行全子宫切除术的8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合并EC的高危因素。结果84例术前诊断AEH的患者中,15例(17.9%)全子宫切除术后诊断EC。年龄和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预测AEH合并EC的敏感指标,而绝经状态、高血压、糖尿病不是预测EC的指标。15例伴发的EC均为早期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未见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随访11例患者7~61个月,1例发现复发。结论术前诊断AEH的患者,特别是高龄、高BMI的患者,子宫切除术后易合并EC。伴发的EC往往是早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