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发生二次骨折的相关风险因素,为预防对侧髋部再骨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4年2月378例老年髋部初次骨折患者的资料,男175例,女203例;年龄60~90岁,平均(75.53±8.04)岁;股骨颈骨折12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53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9个月,32例患者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男13例,女19例;年龄72~95岁,平均(81.25±5.94)岁;股骨颈骨折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5例。根据患者术后有无对侧髋部再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初次骨折类型、内固定方式、卧床时间、骨质疏松情况、合并内科疾病情况、术后功能锻炼、治疗的依从性、生活环境(农村/城市)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对于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骨折组与无骨折组的年龄、骨质疏松情况、合并内科疾病情况、术后功能锻炼、医疗依从性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OR=6.793,P=0.001),高龄(OR=4.170,P=0.002),合并内科疾病(OR=3.828,P=0.005),术后功能锻炼(OR=0.297,P=0.005)以及医疗依从性(OR=0.295,P=0.007)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再骨折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龄、骨质疏松、合并内科疾病、术后功能锻炼和医疗依从性。术后需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坚持功能锻炼,以预防髋部再次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骨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再次骨折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或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的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或转子间骨折4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8例,女284例;年龄65~97(75.5±7.5)岁;股骨颈骨折19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61例;按照术后健侧髋部是否存在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折类型、初次治疗方式、骨密度、医疗依从性、术后是否短期谵妄、伤前是否并存内科疾病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应用单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后健侧骨折的危险因素,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452例患者中42例发生健侧髋部骨折,发生率为9.3%,两次骨折发生相隔时间平均(2.9±2.1)年。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骨密度、医疗依从性、术后短期谵妄、伤前合并内科疾病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OR=4.227)、骨密度(OR=4.313)、合并内科疾病(OR=5.616),以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分级低(OR=3.891),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骨密度、合并内科疾病以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分级低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后3年内要加强内科疾病的治疗,抗骨质疏松,改善髋关节功能,以预防健侧髋部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年内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1 96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573例,女1 389例;首次骨折时的年龄中位数为81(75,86)岁。根据术后2年内是否发生对侧髋部骨折分为两组:对侧髋部骨折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时机选择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267例,入组后根据手术时机将患者分为早期手术组(入院2 d内手术)和晚期手术组(入院2 d后手术),详细记录患者的并存症、手术细节、术后并发症等.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住院时间、出院时功能恢复情况、术后6和12个月的死亡率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116例,早期手术组45例,晚期手术组71例.两组性别、年龄、并存症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麻醉方式、出血量、固定方式两组亦无统计学意义.早期手术组住院时间、住院期间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较晚期手术组明显减少;住院期间、术后6、12个月死亡率和晚期手术组相比差异不统计学意义;出院时、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分(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较晚期手术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晚期手术组ADL评分和早期手术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排除自身情况差异后,术后早期(出院时、术后6个月)早期手术患者独立生活能力较晚期手术者恢复好,但从远期来看(术后12个月)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手术者和晚期手术者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模式镇痛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2年7月,前瞻性研究65岁以上髋部手术患者108例,按术后镇痛模式将患者分为多模式镇痛组和传统镇痛组.多模式镇痛组59例,男25例,女34例;年龄65~86岁,平均(72.91±5.42)岁;行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行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24例.传统镇痛组49例,男22例,女27例;年龄65~84岁,平均(72.14±4.93)岁;行全髋关节置换术29例,行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20例.根据美国精神疾病协会制定的意识错乱评估方法对患者精神状况进行评估.多模式镇痛组术中实施切口周围浸润阻滞,术后给予静脉镇痛泵,并常规静脉滴注非甾体类镇痛药3d.传统镇痛组在术后疼痛时给予同一常规剂量阿片类药物强化镇痛.对于发生术后谵妄的患者,两组均给予强化镇痛干预.结果 多模式镇痛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静息及活动时分别为:第1天时(2.10±1.43)分、(4.74±1.45)分,第3天时(1.01±0.92)分、(3.31±1.36)分;传统镇痛组VAS分别为:第1天时(4.67±1.33)分、(7.44±1.59)分,3天时(2.24±1.39)分、(5.06±1.46)分.无论是静息还是活动状态,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d内,传统镇痛组15例(30.6%,15/49)、多模式镇痛组7例(11.9%,7/59)发生谵妄.对发生谵妄的22例患者,肌内一次注射10 mg吗啡后,均有至少一项以上不良反应缓解.结论 应用多模式镇痛手段可减少术后谵妄发生,对已发生术后谵妄患者,强化镇痛可进一步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时机选择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267例,入组后根据手术时机将患者分为早期手术组(入院2 d内手术)和晚期手术组(入院2 d后手术),详细记录患者的并存症、手术细节、术后并发症等.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住院时间、出院时功能恢复情况、术后6和12个月的死亡率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116例,早期手术组45例,晚期手术组71例.两组性别、年龄、并存症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麻醉方式、出血量、固定方式两组亦无统计学意义.早期手术组住院时间、住院期间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较晚期手术组明显减少;住院期间、术后6、12个月死亡率和晚期手术组相比差异不统计学意义;出院时、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分(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较晚期手术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晚期手术组ADL评分和早期手术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排除自身情况差异后,术后早期(出院时、术后6个月)早期手术患者独立生活能力较晚期手术者恢复好,但从远期来看(术后12个月)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手术者和晚期手术者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8.
骨质疏松与老年髋部骨折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的观察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与同性别年轻人骨密度峰值的差别,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与同年龄组健康老年人骨密度的差异,及近11年来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的一般规律。探索老年髋部骨折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测量20~35岁年龄组正常男性和女性的腰椎、股骨颈、Ward三角及大转子区的骨密度值;测量60岁以上健康老年男性及女性各年龄组的骨密度值;测量60岁以上新入院髋部骨折男、女性患者的骨密度值。所有结果均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近11年来收治的445例6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规律。结果60岁以上的男、女性老年人与同性别年轻人骨密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健康老年男性骨密度明显高于同年龄组女性(P<0.01);健康老年男、女性骨密度明显高于同年龄组髋部骨折患者(P<0.01);对近11年来收治的44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性别、年龄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虽然老年骨折常由外伤引起,但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骨折的重要内在因素;尽管老年男性比女性骨密度高,但两者的骨折机会及骨折发生率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无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患者的骨质变化。方法入选本研究的患者共12例,平均年龄77.6岁,髋部骨折术后平均8.6年。全部患者接受对骨质疏松症认知水平询间;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DXA)测定5例股骨近端和7例腰椎骨密度,并与在门诊经规范骨质疏松治疗1年以上随机选取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男3例,女9例,平均年龄74岁)骨密度比较,两组相应部位数值进行t检验;影像学检查包括拍摄骨盆正位片和腰椎X线片,部分患者作腕部X线片或腰椎MRI检查。结果患者对骨质疏松症认知水平低(16%)。腰2、3椎体和股骨近端骨密度均降低,以股骨近端更为明显(P〈0.05)。6例人工髋关节假体柄松动,3例髋臼磨损,2例动力髋钢板螺钉和1例股骨近端髓内钉松动伴移位,所有患者腰椎椎体骨小梁稀疏,共有9例椎体呈压缩性骨折,16例椎体呈明显“双凹”征,3例桡骨远端骨小梁稀疏。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如无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质可能会变得更加脆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对侧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自2005年1月至2018年4月国内外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有关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骨折相关因素的文献,严格评价质量及提取相关资料,获取患者的性别、年龄(>65岁)、吸烟、初次髋部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症(Singh指数≥4为骨质疏松)、伴有原发性高血压、伴有帕金森病、伴有脑卒中、伴有老年痴呆症、伴有白内障、伴有类风湿关节炎、伴有糖尿病、初次骨折内固定种类、患者治疗配合的依从性。运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各项指标的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13717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对侧髋部骨折1504例。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OR=-3.55,95%CI:-5.60^-1.50,P<0.001)、骨质疏松症(OR=2.38,95%CI:1.36~4.17,P=0.002)、伴有帕金森病(OR=4.54,95%CI:2.74~7.53,P<0.001)、脑卒中(OR=0.33,95%CI:0.18~0.59,P<0.001)、老年痴呆症(OR=0.43,95%CI:0.29~0.62,P<0.001)、白内障(OR=0.37,95%CI:0.22~0.63,P<0.001)、类风湿关节炎(OR=0.32,95%CI:0.21~0.50,P<0.001)、糖尿病(OR=0.65,95%CI:0.47~0.91,P=0.01)、初次骨折内固定种类(OR=0.51,95%CI:0.30~0.85,P=0.01)、治疗配合依从性(OR=0.36,95%CI:0.21~0.64,P<0.001),而与性别(OR=1.07,95%CI:0.45~2.56,P=0.88)、吸烟(OR=0.86,95%CI:0.40~1.86,P=0.70)、初次髋部骨折类型(OR=0.97,95%CI:0.60~1.57,P=0.90)、伴有原发性高血压(OR=0.70,95%CI:0.41~1.21,P=0.20)无关。结论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对侧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有年龄偏大、伴有骨质疏松症、帕金森病、脑卒中、老年痴呆症、白内障、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初次骨折内固定种类、治疗配合依从性差。而患者性别、吸烟、骨折类型、伴有原发性高血压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与对侧髋部骨折有关。 相似文献
11.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早期临床疗效观察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早期疗效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19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统计分析临床相关指标,同时将患者术前全身状态及术后康复程度进行分级.结果 ①股骨颈骨折8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08例;82 7%患者于伤后1周内行手术,术后出现系统并发症者占34 2%;64 8%患者住院时间<3周.②术前患者全身状况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0 d内随访病死率及临床康复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③疗效满意率达75 5%,临床康复程度A、B级与C、D级比较,术前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测定、主要合并症以及认知障碍伴有率均有差异,D级康复组待手术时间相对较长.结论 在恰当掌握手术指征的前提下,老年髋部骨折具有较满意的手术疗效.相关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术前全身状态、营养状况、认知障碍及伤后手术时间,而与年龄、性别及骨折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0,(4):297-301
[目的]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探究Mini-Cog量表评分与谵妄发生的关系。[方法] 7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收集患者术前血清钠离子浓度、术前牵引制动、术前卧床天数、手术时间、术后3 d血色素下降值、吗啡类药物使用、术后入外科监护室、术后7 d内是否出现谵妄等信息,计算患者Charlson共病指数,进行MMSE量表和Mini-Cog量表评分并记录所用时间。[结果]术后7 d内有28例(40.00%)患者出现谵妄状态。与非谵妄组相比,谵妄组患者术前卧床时间长(P<0.05),术前血清钠离子浓度值低(P<0.05),术后3 d血色素下降多(P<0.05),术前Charlson共病指数高(P<0.05);此外,谵妄组评估术前认知状态的MMSE和Mini-Cog量表评分显著低于非谵妄组(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谵妄与术前卧床时间、术前血清钠离子浓度、术后3 d血色素下降值、术前Charlson共病指数、术前MMSE量表评分和Mini-Cog量表评分相关。完成Mini-Cog量表时间(3.88±1.67) min,显著低于MMSE量表(12.28±4.84) min (P<0.001)。[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状态的发生与术前卧床时间、术前血清钠离子浓度、术前Charlson共病指数、术前MMSE量表评分和Mini-Cog量表评分相关。评估认知功能障碍的Mini-Cog量表可以简单有效地筛选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发生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引起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PP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骨伤科二区在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418例,其中男性182例(43.5%),女性236例(56.5%),年龄75~99岁,平均(82±6)岁,根据是否出现PPC进行分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术前并存病、待术时间、血气分析和肺通气功能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示组间年龄x^2=12.473,P=0.001)、麻醉方式x^2=36.721,P<0.001)、术前并存病x^2=16.724,P<0.001)、待术时间(t=4.872,P=0.041)、血气分析x^2=26.341,P<0.001)、肺通气功能x^2=35.43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85岁组PPC发生率高于年龄<85岁组,OR值为3.673(95%CI:1.684,7.615);待术3~4 d组和5~7 d组和PPC发生率高于1~2 d组(OR:13.349,95%CI:5.391~23.819;OR:16.579,95%CI:6.324~37.324);术前并存病≥3组PPC的发生率高于≤2组(OR:4.069,95%CI:2.024~8.182);全麻组PPC发生率高于椎管内麻醉组(OR:3.579,95%CI:1.848~8.608);血气分析异常组PPC发生率高于血气分析正常组(OR:9.842,95%CI:2.338~7.421);肺通气功能异常组PPC发生率高于肺通气功能正常组(OR:11.384,95%CI:3.652~9.352)。结论高龄、术前并存病≥3种、待术时间长、全身麻醉以及血气分析异常和肺通气功能异常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PPC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Braden、Waterlow、汉化版Munro三种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8月至12月在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种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对180例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风险评估与护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照顾者同步随访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2019年2~12月入住骨科一病区的42例患者及主要照顾者为干预组,同期入住骨科二病区的40例患者及主要照顾者为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出院指导基础上,对患者及主要照顾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同步随访干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出院指导.[结果]术后3个月内,干... 相似文献
17.
骨外固定治疗老年髋部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性分析骨外固定技术在老年髋部骨折中的应用,探讨其可行性。方法:27例病人接受此手术。年龄61~86岁,其中粗隆间骨折18例,粗隆下骨折6例,股骨颈基底部骨折3例。结果:除2例股骨颈基底部骨折术后2周发现髋内翻外,其余均在术后2~4月摄X线片示骨愈合,取出外固定架,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利用骨外固定技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手术风险小,操作简单,固定效果可靠。穿针部位及方法选择合适则可减少术后关节功能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各型股骨颈骨折不宜用此法固定。 相似文献
18.
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手术的麻醉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我周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2002年l~7月我院行60岁以上髋部骨折手术39l例,现就其麻醉方面的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疼痛、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7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镇痛模式不同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5例,年龄65~86(78.5±9.1)岁;男21例,女14例;股骨颈骨折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7例.对照组35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少症对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近期及远期死亡率的影响。
方法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共93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利用胸部CT测量T12椎体(T12)椎弓根水平肌肉组织的横截面积。以T12椎弓根水平肌肉横截面积除以患者身高平方计算得到骨骼肌指数(SMI)。采用T12水平SMI截断值:42.6 cm2/m2(男性)和30.6 cm2/m2(女性),将患者分为肌少症组及非肌少症组,随访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采用Kaplan Meier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使用卡方检验对比两组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生存率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肌少症、骨折类型(手术类型)、年龄、性别及ASA等级等多变量因素对髋部骨折术后死亡率的影响。
结果肌少症组患者共45例,非肌少症组患者共48例。肌少症组4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死亡,死亡率为9.8%,非肌少症组3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死亡,死亡率为8.3%,组间术后6个月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8,P=0.929)。肌少症组19例患者在术后24个月内死亡,死亡率为42.2%,非肌少症组10例患者在术后24个月内死亡,死亡率为18.8%,组间术后24个月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81,P=0.014)。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为:患有肌少症及患者年龄和术后24个月死亡率显著相关(HR=2.015,95% CI:2.690,20.904,P=0.000;HR=0.062,95% CI:1.004,1.128,P=0.036),患有肌少症及年龄较大的患者,术后24个月死亡率越高,而骨折类型(手术类型)、性别及ASA等级对术后24个月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结论肌少症会增加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远期(24个月)的死亡风险,对近期(6个月)患者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