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低分子肝素预防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最佳方案。方法:筛选我院收治的创伤后卧床患者(2005年3月~2006年10月)120例,分为3个治疗组,分别为连续应用低分子肝素1周、2周和3周,0.6ml,每日1次,之后改为隔日1次。观察预防DVT的有效率及出现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第1组总有效率为62.5%,副反应的发生率为7.5%,第2组总有效率为92.5%,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第3组总有效率为95%,副反应的发生率为30%,3组差异有显著性(有效率χ2=16.80,P<0.005;副反应χ2=10.20,P<0.01),第2、3组临床疗效优于第1组,而第1组的副反应低于第3组。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DVT临床效果好,但应掌握好方法,做到既有效,又能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2007年9月-2008年8月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未注射低分子肝素,只是术后给予活血化淤药物治疗,指导功能锻炼;2009年9-12月关节置换的患者,关节置换术后14d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 000IU,静脉给予活血化淤药物治疗,专业班指导功能锻炼;观察改进治疗后的效果。结果:在2007年9月-2008年8月关节置换的患者中,1例术后深静脉血栓脱落至肺栓塞死亡;2009年9-12月关节置换的患者,无死亡,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结论:将低分子肝素用于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有效的,疗效确切、安全、简单,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老年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5岁以上、卧床时间大于3天的住院患者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物理方法预防;试验组行物理方法+低分子肝素预防.分别于入院14天查血常规、凝血全项,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对照组3例发生DVT,发生率8%,实验组Ⅰ例发生DVT,发生率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地预防内科老年卧床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姚江萍 《吉林医学》2011,(3):487-487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髋、膝周围手术的患者。结果:对照组中8例发生DVT,占19.6%;预防组中1例发生DVT,占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发症。结论:低分子肝素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我院及珠江医院收治的DVT患者(1995年3月 ̄2000年3月)90例分为治疗组(6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和对照组(30例,静点前列腺素E1注射剂)。两组患者均卧床,抬高患肢,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80mg,每日1次。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经x^2检验,P〈0.01),治疗组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术后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间歇充气加压(IPC)及传统方法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方法:选取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共360例,随机分为LMWH组、IPC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20例。比较各组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1)LMWH组与IPC组术后DVT、PE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LMWH组DVT、P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IPC组DVT、P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与间歇充气加压均可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王建新  薛滨勇  苏艳 《海南医学》2011,22(15):11-1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中老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000~2005年未应用低分子肝素的骨折患者(单纯运动组)及2005年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DVT的患者(LMWH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单纯运动组DVT发生率为15.8%(38/240),LMWH组为1.4%(4/27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P〈0.05)。手术后,单纯运动组APTT、Fig均较前显著增加(P〈0.05),LMWH组APTT、Fig稳定(P〉0.05),手术前后上述指标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干预预防中老年患者骨折术后DVT形成效果确切,可显著降低骨折术后DVT形成发生率,安全性好,值得进一步探讨推广。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检出率逐渐增多,已成为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下肢深静脉血栓所引发的肺栓塞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其远期并发症对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积极的预防及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科从2004年1月-2008年5月对收治的5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全部采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的综合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林静 《基层医学论坛》2016,(35):4973-497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妇科肿瘤手术的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肝素组及与照组各33例,术后2组均实施常规护理,肝素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达肝素钠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3 d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干预前后下肢血液流速变化,并对2组干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3 d对照组FIB、D-D、PT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3 d肝素组FIB、D-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T显著高于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仅对照组下肢血液流速与干预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肝素组下肢血液流速、干预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推荐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丹参联合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疗效.方法 将256例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钙预防组(对照组)和丹参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组(观察组)各128例,观察两组LEDVT发生率、血液流变学、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 LEDVT发生率分别为8.59%和0.78%,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PT及APTT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丹参联合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预防妇科盆腔术后LEDVT的形成,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结合康复疗法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1人发生血栓,对照组有7人发生血栓,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结合康复治疗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31-34
目的 探讨温针灸结合低分子肝素钙对ICU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对照组2017年1~12月共纳入患者348例,采用常规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2018年1~12月共纳入患者362例,采用温针灸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比较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治疗前、后股总静脉管腔直径及最大血流流速,股总静脉平均血流速度,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内皮素-1、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1)观察组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股总静脉直径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血液最大流速、平均流速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股总静脉直径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液最大流速与平均流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内皮素-1、HIF-1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内皮素-1、HIF-1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前APTT、PT、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PTT、PT、TT有所延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温针灸结合低分子肝素钙可显著降低ICU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股总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彭凤  杨敏  杨红胜  席小燕 《西部医学》2017,29(8):1085-1087+1091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红花注射液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158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8 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观察组80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钠和红花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75%,低于对照组的1410%(P <005);观察组的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和全血低切粘度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D 二聚体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 <005),而PT及APTT较对照组升高(P <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患者。结论 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红花注射液能够降低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对性护理在宫颈癌术后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2月的110例宫颈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针对性护理,比较护理后两组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2%(1/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6%(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2%(1/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得分为(92.45±4.3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1±6.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效果,能够有效降低宫颈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范志文  陈思怡  汤彦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3):339-342, 345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IPC)与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内科高危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静脉血栓栓塞高风险病人100例,随机分为4组:IPC组、LMWH组、IPC+LMWH组和空白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7天,行下肢彩色多谱勒检查,观察各组腘静脉和股静脉的血流速度,判断是否存在血栓,同时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栓弹力图,比较各组发生下肢DVT的例数及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前各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APTT、血栓弹力图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APTT、血栓弹力图各指标与治疗前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PTT、血栓弹力图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腘静脉、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IPC组及IPC+LMWH组平均血流速度增快(P < 0.01),LMWH组与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IPC组发生下肢DVT 2例(8%),LMWH组2例(8%),IPC+LMWH组1例(4%),空白对照组8例(32%),各治疗组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各组均未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结论应用IPC与低分子肝素是安全、有效地预防内科高危病人下肢DVT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凹卧位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泵预防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效果及影响。方法: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104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和中凹卧位联合间歇加压充气泵组(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行腹部手术操作时采取常规体位,整体头高足低20°。观察组行腹部手术操作时采用中凹卧位(头胸部抬高20°,下肢抬高30°)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泵,术后连续3 d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术后1周比较两组患者的DVT形成情况。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及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DVT发生的风险。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为1.9%,显著低于对照组(13.5%)(P=0.027)。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第1、3天的D-二聚体水平及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凹卧位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泵可有效预防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DVT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联合右旋糖酐与单用低分子肝素应在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浙江省舟山医院收治的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右旋糖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患肢肿胀的改善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8.0%)明显高于对照组(64.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观察组治疗5~7d后患肢的肿胀消退率(74.0%)明显高于对照组(32.0%),2~3周患肢的恢复正常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6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右旋糖酐治疗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具有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结直肠癌术后预防及治疗LDVT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就诊的154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依据排除标准剔除4例,最终纳入150例。根据患者术后2周内是否发生LDVT分为血栓组(41例)和非血栓组(10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术后并发症、白细胞、D-二聚体(D-D)、脉管侵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性别、体质量指数、凝血指标、术中失血量、肿瘤TNM分期、肿瘤分型、分化程度、神经侵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 63岁[O^R =2.823(95% CI:1.047,7.616)]、术前合并基础疾病[O^R =3.561(95% CI:1.348,9.406)]、术后并发症[O^R =8.739(95% CI:2.498,30.575)]、D-D[O^R =1.185(95% CI:1.012,1.387)]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LDVT的发生率高,年龄≥ 63岁、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术后出现感染并发症、D-二聚体升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双嘧达莫治疗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下肢骨折术后DVT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双嘧达莫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双嘧达莫治疗,2组疗程均为7 d。对2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全血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24%(40/42)和76.19%(32/42),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67%(7/42)和11.90%(5/42),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浆D-D、FIB水平及全血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3、7 d时血浆D-D、FIB水平及全血黏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2组患者治疗7 d时血浆D-D、FIB水平及全血黏度均显著低于治疗3 d时(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7 d时血浆D-D、FIB水平及全血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双嘧达莫能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术后DVT患者血浆D-D、FIB水平及全血黏度,提高DVT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