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全球发病率约为0.5~24.5(/10万),其中西方国家较常见,发病率约为5~12(/10万)。我国UC发病率未见确切报道,但有报道称其发病增加趋势。有证据显示,UC发病机制与遗传、免疫、感染和精神活动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也可遍及整个结肠。欧洲20个中心调查显示UC的年发病率为11.2/100000,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与结肠癌的发病有关,且病程长,病变程度轻重各异,由于病因不明,临床上常常表现反复发作而治愈难度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初诊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初诊UC患者作为研究组,并根据Truelove-Witts标准进一步分为轻度UC组(36例)、中度UC组(25例)、重度UC组(19例);同时选择同期8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UC患者NLR和PLT,分析NLR、PLT与UC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应用ROC曲线分析NLR、PLT及两者联合判断UC病情的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总体NLR、PL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中度、重度UC组患者NLR均高于对照组,且各组间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重度UC组患者PL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UC组患者PLT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重度UC组患者PLT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UC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LR、PLT与UC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LR、PLT单独及两者联合判断UC病情,曲...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的一种。其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明确,临床症状以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为主,多反复发作迁延数月、数年乃至数十年。现就有关UC的治疗现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归巢受体整合素α4β7的表达与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淋巴细胞归巢的关系,分析UC大鼠肠道黏膜免疫功能改变的机制.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UC组和对照组,分别于造模后72 h取标本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组织中地址素MAdCAM-1;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肠组织中α4β7的表达;流式细胞检测大鼠门静脉血中整合素α4阳性淋巴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UC组大鼠结肠黏膜下MAdCAM-1表达明显增强(0.72±0.33比0.21±0.41,P<0.01),主要表达在黏膜下微血管区;UC组α4、β7 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0.683±0.238;0.842±0.374比0.146±0.132;0.241±0.624,P均<0.01);UC组结肠静脉回流血中α4+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6.73±8.24比14.66±6.74,P<0.01).结论 UC大鼠发病时α4β7阳性淋巴细胞的比例升高,参与肠淋巴细胞过渡归巢现象,肠黏膜免疫功能亢进可能是UC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进一步了解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特点。方法 分析经肠镜、钡灌肠及各项生化检查而确诊的64例UC的临床特点。结果 UC的发病以成年人多见。病变部位以左半结肠及全结肠为主,分别占46.9%和48.4%,并且后的病情较重:体温、血沉、白细胞、血红蛋白及α2球蛋白与病情呈正相关。大多数患用柳氨磺胺吡啶(SASP)治疗有效。结论 掌握UC的临床特点可正确地诊断与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疾病的免疫学基础及免疫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炎症性肠疾病(IBD)主要指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因素共同参与的肠道持续性炎症疾病。大量的研究显示肠道黏膜免疫机制紊乱是IBD发病的重要机制。近年来,IBD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而且炎症性肠疾病的免疫学治疗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就IBD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及免疫学治疗进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肠粘膜免疫功能异常被公认为在UC发病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细胞因子中最主要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一组免疫因子,在免疫细胞发育、分化、免疫应答及某些细胞激活过程中有重要调节作用.现将历年来UC发病机制中所涉及的关于IL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储袋炎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文献报道,25%~30%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指征包括急性结肠炎、难治性UC及癌变风险。外科手术包括全结肠切除与次全结肠切除,切除结肠后行回肠末端造瘘与回肠储袋肛管吻合(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储袋有“J、K、S、N”等形状。对于慢性UC.目前最佳的手术方式是IPAA.术后可获得良好的功能.患者总体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其发病率在我国近十几年来呈上升趋势[1]。多数学者认为UC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与遗传、免疫、感染、环境、精神等因素有关,但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许多研究结果认为肠黏膜局部免疫学异常或正常免疫功能的破坏在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许多细胞因子参与了结肠黏膜的免疫及炎症反应,且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认为这与调节细胞因子基因转录的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异常…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症性疾病。近年来,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上显示出了优势,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具有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等特点,现将中医学近几年来有关本病的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炎性肠病(IBD)是一组特发性的慢性炎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IBD整体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男性发病率略高;UC患者发病年龄相对晚;大多数病变为轻中度,瘘及肛周病变少。虽然IBD药物治疗近些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有30%以上的UC患者需手术治疗.有70%的CD患者毕生要接受至少1次手术。本文就近年来IBD的外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Uteroglobin(UG)是一种由类固醇类激素诱导分泌,进化上高度保守,具有免疫调节及抗炎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蛋白。它组织分布十分广泛,在外周血和尿中均可被检出。人的uG基因定位在染色体llql2.3-13.1,UC基因敲除的小鼠和UC反义转基因小鼠都表现出明显的肾脏损害,特别是IgA肾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本文就UC的结构特点、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肾脏病研究领域,特别是对于IgA肾病的机制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尹乐康(甘肃省人民医院)该病例长期反复慢性腹泻、腹痛、粘液血便,且伴明显贫血、低蛋白血症,大便多次检查及培养未查到痢疾杆菌及阿米巴。钡盐灌肠及纤维结肠镜检发现全结肠多发性溃疡,直肠及乙状结肠粘膜肥厚并有息肉样增生。1年前曾因下消化道大出血检查发现乙状结肠癌(直径2cm,属溃疡型)而行全结肠切除、回肠贮粪囊肛管吻合术。术后患者全身情况明显好转,估计其预后较好。以下几点值得我们重视: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北京协和医学院数十年仅见到23例,1986年成都会议集全国几所大医院10~20年所见仅581例,但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需外科处理的病例也明显增加;②UC是一种呈慢性反复发作的难治疾病,病程10年以上,肠粘膜可有异形增生,这是一种癌前期状态。UC肠瘤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且平均发病年龄也小10岁,以粘液癌多见,常是多段癌,形态较平坦,浸润性强。据国外文献统计其发病后5年癌变率为0.33%,20年以上达  相似文献   

15.
益生菌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复发与缓解交替出现,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影像学、内镜和病理学检查。目前认为,IBD的病因是环境(肠内菌群)、遗传易感性和免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瘀血状态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是否存在瘀血,以及瘀血与疾病的活动性关系,本试验从血小板活化的角度,检测了UC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的各项指标。结果UC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栓素B2(TXB2)均高于正常人,血小板平均容积(MPV)低于正常人;同时Uc患者的PLT、GMP-140、TXB2与疾病的活动性分别呈正相关,MPV与疾病的活动性呈负相关。结果表明,UC发病过程中存在瘀血,并且瘀血与疾病的活动性密切相关。本试验进一步认识了UC的发病机制,不但为判断UC是否存在瘀血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室依据,而且也为衡量中医药治疗UC的疗效提供了可靠标准,更加拓宽了中医药治疗UC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机制至今并不明了,也缺乏决定性的针对病因的疗法。因此,虽然对症支持治疗,及激素、氨基水杨酸类、甲硝唑类等药物的广泛应用使UC病人的累计10年生存率从50年代的70%左右上升到80年代以来的95%,但仍有相当数量病人因内科疗法无效或出现严重合并症需外科治疗。据国外统计UC病史长达10年以上者手术切除率可达14%~50%。  相似文献   

18.
炎症性肠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炎症性肠疾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IBD的发病年龄多为10—40岁。近年来关于此病的报道逐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二者病例总数已超过2万,其中以UC为多,是胃肠道疾病和慢性腹泻的主要原因。IBD的临床诊断相当困难,有文献报道,UC的初诊误诊率约为50%,而CD的误诊率更高达70%,因此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以慢性迁延性、反复发作及难愈性为特点的消化道疾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后者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不同程度的全症状,均为临床上顽固难治性的消化道疾病[1].由于其发病制远未阐明,给临床有效治疗带来较大困难.本综述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和Th2亚群及其分泌的炎症因子在其中的作用等方面简述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期望能为认识IBD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缺血性结肠炎(IC)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8年6月诊断为IC 17例(IC组)和UC 24例(UC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IC组发病年龄(66.1±15.9)岁,显著高于UC组发病年龄(42.8±11.4)岁,P〈0.05;IC组合并动脉硬化相关性疾病13例(76.5%),UC组1例(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组主要临床症状:血便16例(94.1%),腹痛12例(70.6%),腹泻6例(35.3%);UC组主要临床症状:腹痛20例(83.3%),腹泻19例(79.2%),血便16例(66.7%)。内镜检查两组在溃疡、脓苔、息肉样增生和分界清楚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病年龄、基础疾病、临床症状以及内镜表现对IC和UC的鉴别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