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配合不同植入位置微种植钉远移磨牙时的初始上颌前牙位移及尖牙区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于2021-02-16在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需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行远移磨牙非减数正畸治疗的1例女性患者作为建模对象。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微种植钉位于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之间,分别距离牙槽嵴顶4、6、8、10 mm的8种工况,并在微种植钉与尖牙唇面的舌侧扣之间加载1.47 N正畸力。分析加力1 s后8种工况的上颌前牙位移及尖牙牙周膜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8种工况中,上颌中切牙均呈现牙冠唇向、牙根腭向的位移趋势;上颌中切牙牙冠唇向位移量随微种植钉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微种植钉位于相对近中(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时产生的位移量更小。8种工况中,上颌尖牙均呈现牙冠唇向、牙根腭向的位移趋势,且牙冠呈现唇倾趋势;上颌尖牙牙周膜最小主应力绝对值随微种植钉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微种植钉位于相对近中时产生的最小主应力更大。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配合微种植钉远移上颌磨牙时,配合本实验8种工况中相对近中的更高位微种植钉利于切牙转矩控制,配合相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隐形矫治器上颌磨牙远移的生物力学研究模型,分析矫治体系的初始位移及应力分布特点,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 建立隐形矫治上颌磨牙远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ANSYS软件中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通过数值仿真分析求得受力瞬间牙齿在牙周膜及周围牙槽骨等约束下的移动方式、牙套形变、牙周膜应力分布,并探索适宜的Ⅱ类牵引增强前牙支抗的必要性及适宜力值。结果 第二磨牙远移的同时伴有其牙冠远中倾斜、伸长及舌侧倾斜;其余牙表现为唇/颊倾、压低且位移量与距支抗牙距离成反比。牙周膜等效应力越靠近颈缘越大,距离第二磨牙越远越小,均小于牙周组织可承受最大应力。矫治器在第二磨牙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位移峰值小于材料的弹性极限和拉伸极限强度。100 g Ⅱ类牵引可以有效抵抗前牙唇倾,300 g牵引力作用于牙列后超过牙周膜最大承受力值。结论 使用无托槽矫治技术远移磨牙不能实现单纯的整体移动且支抗牙有一定的支抗丧失,需要进行必要的支抗控制。100 g Ⅱ类牵引即可有效抵抗推磨牙带来的前牙支抗丧失,300 g牵引力作用下牙周膜受力过大,尽量避免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比较利用组牙支抗和微种植体支抗远移下颌第二磨牙时牙齿的位移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螺旋CT扫描,结合Mimics、Ansys软件建立3组有限元模型,组牙支抗组和微种植体支抗组为实验组,前牙无整体连续结扎无微种植体组为对照组,并对各组模型进行相应力值加载和计算.结果 组牙支抗组支抗牙初始位移值及应力值较对照组减小,但相差不大.微种植体支抗组中切牙至第二前磨牙初始位移值及应力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下颌第一磨牙牙冠初始位移增大,但牙根初始位移明显减小,下颌第二磨牙初始位移大于对照组.3组模型中下颌第二磨牙远中倾斜伴舌侧扭转运动.结论 在推下颌第二磨牙远移过程中,将前牙整体结扎并未能明显增强支抗,微种植体支抗能够提供较强的支抗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0.2 mm时,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移趋势以及牙周组织的应力情况。方法:利用锥形束CT(CBCT)扫描志愿者的颌面部口腔情况,导入Mimics 20.0软件对CBCT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Geomagic studio 2014逆向工程软件以及NX1911软件进行几何以及实体建模,建立上颌骨-上牙列-牙周膜-黏骨膜-隐形矫治器的模型,采用三维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 2019对隐形矫治器模型实施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0.2 mm的工况,探讨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移趋势、应力大小以及牙周膜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的单次位移量较小,牙齿偏向整体移动;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时牙周膜等效应力最大值为0.039 MPa,且应力主要分布在远中邻面。结论: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时对牙齿位移距离以及牙周组织作用力均符合正畸要求,受力比较均匀,牙齿偏整体运动。  相似文献   

5.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推上颌磨牙远中移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由于上颌解剖结构不同及患者依从性差异等因素,上颌磨牙远中移动的实际移动量与设计移动量间存在一定差异,影响最终矫治效果。该文就患者基本情况、上颌磨牙及周围解剖结构、方案设计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正畸医生设计上颌磨牙远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并提高远移实现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无托槽隐形矫治远移上颌第二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牙周膜应力分布及第二磨牙位移趋势,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二磨牙位移量、附件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CT扫描获得患者上颌骨DICOM文件,采用Mimics、Geomagic Studio等软件分别建立无附件上颌第二磨牙远中移动0.2 mm(模型A...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疗效.方法:选取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15例,平均年龄为25.3岁.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通过重叠磨牙远移前后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进行三维测量分析评价其远中移动磨牙的疗效.结果:双侧第一磨牙均平均向远中移动2.58 mm,左右侧第二磨牙分别平均向远中移动2.57 mm和2.68 mm,双侧中切牙均平均向近中移动0.34 mm.双侧中切牙在水平向上无明显移动,左右侧第一磨牙均平均颊向移动0.96 mm和0.97mm,左右侧第二磨牙平均颊向移动1.01 mm和1.11 mm.双侧中切牙无明显伸长或压低,双侧第一磨牙均平均压低0.26 mm,左右侧第二磨牙分别平均压低0.37 mm和0.36 mm.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均无明显颊腭向旋转.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有效地远中移动上颌磨牙,但会引起轻微的磨牙压低和前牙支抗丧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GMD矫治器与钟摆矫治器的对比研究探讨该矫治器应用的可行性、优越性及其适应症.方法:对58例因上颌磨牙前移所导致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分别使用GMD矫治器与钟摆矫治器进行推上颌磨牙向远中移动的非拔牙矫治,通过矫治前及磨牙远移到位后的X线头影测量及模型测量分析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种方法最终都实现了推磨牙远移的目的,但是GMD矫治器的磨牙移动更接近于整体移动,支抗控制也强于钟摆矫治器.结论:GMD矫治器能够有效、快速地远移磨牙,是一种新的有效远移磨牙的矫治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微种植体支抗(MIA)以不同位点、角度植入上颌第一磨牙(M1)与第二前磨牙(P2)牙根之间用于磨牙远移时,其稳定性和可行性.方法:筛选30例CBCT资料,预设MIA尖端直径1.2 mm,植入骨内长度6 mm.植入高度为釉牙骨质界CEJ以上4 mm和6 mm,角度与P2长轴呈20°、40°和60°,记录将MIA...  相似文献   

10.
吴迪  向美玲  唐林  孙婷婷  张琳  张苗苗 《口腔医学》2019,39(11):987-992
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磨牙三维方向上的移动量及表达效率。方法选择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的成人患者,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推磨牙向远中移动,其中安氏Ⅰ类组9例,患者平均年龄23岁,向远中移动上颌下颌磨牙,安氏Ⅱ类组10例,患者平均年龄24岁,向远中移动上颌磨牙。根据矫治前和推磨牙结束后拍摄的头颅侧位片,计算出磨牙三维方向上的移动线距,角度,远中移动效率,前牙支抗变化情况,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类组: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表达率为65.86%,第二磨牙远中移动表达率为71.68%;安氏Ⅰ类组,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表达率为73.88%,第二磨牙远中移动表达率为77.73%,下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表达率为69.1%,第二磨牙远中移动表达率为75.03%。磨牙远中移动过程中有轻度压低,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远中倾斜。前牙支抗无明显丧失(P>0.05)。结论利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够有效的远中移动磨牙,但伴有一定程度的磨牙远中倾斜,垂直向上的压低,前牙支抗基本无丧失。  相似文献   

11.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实现所有类型牙齿移动上,推磨牙向远中的效率最高.但临床中容易出现磨牙远中倾斜,支抗丧失等问题.该文就隐形矫治推磨牙向远中的适应证、临床疗效、远移效率、支抗设计等4个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计算不同弹性模量的透明矫治器推上颌磨牙远移时的应力大小、位移趋势及瞬时应力。方法:建立弹性模量为400 MPa(A组)、600 MPa(B组)、800 MPa(C组)、1 000 MPa(D组)、1 200 MPa(E组)的5种透明矫治器、上颌第二磨牙都远移0.25 mm的有限元模型,比较各组磨牙位移差异。结果:本实验中,E组第二磨牙位移量最大,A组最小,各组第二磨牙移动方式均为倾斜形式,其支点位于根中1/3与根尖1/3交界处;A组透明矫治器位移量最大,E组最小;牙周膜最大应力E组高于A组。结论:透明矫治器在推磨牙向后时,第二磨牙移动方式均为远中倾斜移动,透明矫治器的弹性模量越大,第二磨牙的位移量越大且牙周膜的瞬时应力也增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有限元模型并模拟临床推上颌磨牙远移,分析其位移趋势以及应力分布的差异。方法:通过CT扫描获得自愿者(男,25岁)上颌骨数据,利用Mimics等软件建立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的三维模型,施加模拟隐形及固定矫治器推上颌第二磨牙远移的载荷,比较其位移趋势及其牙周膜应力分布差异。结果:隐形组磨牙远移时位移的旋转中心位于根尖1/3处,固定组位移的旋转中心位于根分叉处;牙周膜最大应力值隐形组高于固定组,但隐形组应力分布均匀;支抗前牙位移隐形组小于固定组。结论: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在推磨牙远移时均使磨牙产生远中倾斜移动趋势,在对于支抗牙的控制方面隐形组优于固定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尖牙的应力变化趋势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选择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需远中移动上颌尖牙的患儿3例,分别诊断为前牙深覆牙合、上颌牙列重度拥挤及上颌牙列拥挤+双侧上颌第二磨牙未萌,并根据锥形束CT(CBCT)数据构建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分别记为第1 ~ 3例。3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均模拟右上颌尖牙远中移动0.25、0.30、0.35、0.40、0.45 mm。利用ANSYS workbench 2020 R2软件分析初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时,右上颌尖牙牙体、牙周膜、牙槽骨和矫治器的应力分布,将最大应力值与移动距离进行直线、对数与指数回归分析,并通过决定系数R2选择最佳回归分析模型。结果    (1)牙周膜应力分布:3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右上颌尖牙牙周膜的最大应力值与移动距离存在直线、对数与指数回归关系,其中对数回归分析模型的R2值最大。(2)牙体应力分布:第1例和第3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右上颌尖牙牙体的最大应力值与移动距离存在直线和对数回归关系,其中对数回归分析模型的R2值较大。(3)牙槽骨应力分布:第1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牙槽骨的最大应力值与移动距离存在直线、对数与指数回归关系,其中对数回归分析模型的R2值最大。(4)矫治器应力分布:3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矫治器的最大应力值与移动距离存在直线、对数与指数回归关系,且第1 ~ 3例分别为指数回归模型、对数回归模型及直线回归模型的R2值最大。结论    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尖牙0.25 ~ 0.45 mm时,牙体、牙周膜及牙槽骨的最大应力值与移动距离很可能为对数回归关系,提示增加过矫治量对牙体、牙周膜及牙槽骨的应力变化影响较大,需要对移动距离进行精确计算与设计。此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最大应力值与移动距离的回归关系并不惟一,提示其变化趋势可能与错牙合畸形的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究种植钉不同植入高度对隐形矫治配合颌内牵引远移下磨牙时所产生的生物力分布的影响,寻找有利于保护下前牙支抗的种植钉植入位置,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Mimics、Geomagic Studio 2017、SolidWorks2016、Ansys workbench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六种工况进行力学分析。工况一:无种植钉(对照组);工况二至工况五:种植钉植入于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的颊侧骨皮质,距离牙槽嵴顶分别为10 mm、7 mm、4 mm、1 mm;工况六:种植钉植入于下颌升支前缘颊舌向居中,高于平面5 mm的位置。结果 矢状向,种植支抗使所有牙齿均产生远中向位移;相较于对照组,种植钉组前磨牙远中位移量超过第二磨牙。垂直向,对照组(无种植钉)为类似后倾弯对下颌牙列产生的作用;种植钉组侧切牙、尖牙压低,中切牙、第一前磨牙伸长。冠状向,对照组(无种植钉)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为舌向位移,种植钉组仅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出现了舌向位移;所有牙齿中,尖牙的位移量受种植钉植入高度变化影响最大。结论种植钉植入位置越高,保护前牙支抗的效果越强。方案设计时应根据种植钉植入高度,...  相似文献   

17.
Pendulum矫治器远移及竖直磨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通过对Pendulum矫治器的临床应用及竖直曲的设计,探讨上颌磨牙远移及竖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3例安氏Ⅱ类错He伴轻、中度拥挤病例,应用Pendulum矫治器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3例患者的上颌磨牙均能充分远移,且上颌磨牙的远中倾斜匀能通过竖直曲的应用明显改善。结论:Pendulum矫治器是矫治安氏Ⅱ类错He方便、有效的矫治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三维有限元技术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体内收并且压低上前牙时,使用不同方式的微种植体牵引的治疗效果差异。 方法 获取患者上颌骨及牙体等锥形束CT数据,使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和Ansys软件建立所需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及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根据微种植体的设计不同,分为4个实验组。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第2组在上颌双侧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各植入一颗微种植体,在双侧尖牙牙套上沿内收方向加0.98 N的力;第3组在第2组基础上,在中切牙之间植入一颗微种植体加力0.98 N压低上前牙;第4组在第2组基础上,在双侧中切牙和侧切牙之间各植入一颗微种植体加力0.56 N压低上前牙。对各组进行受力分析,比较不同位点植入微种植体牵引加力时前牙转矩的改变、运动趋势以及应力分布。 结果 4组中所有上颌切牙皆表现出内收和压低的趋势,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转矩改变。第3组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在矢状向冠根位移差最小,第4组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压低值最大,第2组最大应力集中值最大。 结论 将微种植体植入上颌中切牙之间进行牵引更利于转矩控制;而植入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并联合前牙垂直牵引时更利于单纯压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山车”效应。  相似文献   

19.
20.
介绍1例通过微螺钉种植体支抗远移下颌后牙,配合Ⅲ类牵引及斜牵纠正骨性Ⅲ类伴下颌偏斜的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矫正后患者的Ⅲ类骨面型及下颌偏斜改善,咬合关系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