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马辉  江静静 《安徽医学》2021,42(5):534-536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致病药物及临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20年宣城地区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用药种类、临床特点、肝脏生化学指标、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时间、临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在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分类中,抗结核药占41.82%(23/55)、中草药及中成药占29.09%(16/55),其他导致肝损伤药物还有引产药、化疗药等占29.09%(16/55).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为主,占80.00%(44/55),胆汁淤积型占7.27%(4/55),混合型占12.73%(7/55).55例患者中,2例死亡,均为肝细胞型,其余好转出院.结论 引起宣城地区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为抗结核药和中草药,符合Hy,s法则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分型和肝功能变化等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105例因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药物性肝损伤患者105例,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分别为33例和72例;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的潜伏期为3 d~4个月;导致药物性肝损伤最常见的药物为中药类(27.62%),老年组心血管系统用药比例高于中青年组(P〈0.01);老年组肝细胞型为20例(60.61%)、胆汁淤积型9例(27.27%)和混合型4例(12.12%),中青年组分别为43例(59.72%)、12例(16.67%)和17例(23.61%)。两组临床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应提高对老年性肝病的认识,老年患者药物性肝损伤以中草药类及抗微生物药为主,潜伏期较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原因、分型和临床特点等,提高对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老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率、病因、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总结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肝损害患者平均年龄为70.37±8.46岁。引起老年人药物性肝损的药物排名前3位的是:抗结核药(42.55%)、中药和中成药(20.21%)和降血脂药(10.64%)。药物性肝损类型分别为:肝细胞型61例(64.89%)、胆汁淤积型24例(25.53%)和混合型9例(9.58%)。肝损伤程度:0级无,1级11例(11.70%),2级32例(34.04%),3级49例(52.13%),4级2例(2.13%),5级无。中度和重度肝损伤男女性别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防治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用药治疗提供预防性指导。方法对2002年10月~2009年10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135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治疗后肝功能改变情况、转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伤具有以下临床特点:(1)发病率女大于男;(2)抗结核药及中(成)药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3)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多见,胆汁淤积型次之,混合型相对较少;(4)预后与ALB呈负相关,与TBA、DBIL、PT呈正相关。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某医院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因构成及应对策略。方法采用Roussel Uelaf因果关系(RUCAM)量表选择某医院DILI患者139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用药情况。结果RUCAM量表共筛选出139例DILI,患者45~59年龄段占比最高(38.85%),61.15%患者有临床表现,其中以纳差最多见。药物性肝损伤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87.05%)。肝细胞损伤型治疗有效率高于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共涉及88种可疑药物,排名前3位依次为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和中药。51.08%患者联用2种以上可疑药物。结论DILI隐蔽性强,可由多种药物引发,应提高对DILI的认识和预防,从而降低DI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1年9月期间消化门诊及住院的9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中最常见的是中药占35.5%、抗微生物药物24.4%、非甾体类消炎药8.8%,以及抗甲状腺药物及降糖药、心血管用药、减肥中药、抗结核药、化疗药及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肝细胞型占86.5%,胆汁淤积型占4.4%,混合型10.0%。结论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肝炎相似,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是关键,重点在于临床药物监测及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 2016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共有114例患者因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女90例,男24例,50岁以上的患者占54.4%.回顾性分析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基础疾病、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共涉及82种中药和5种中药保健品.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尿黄(75例,65.8%)、乏力(55例,48.2%)、食欲减退(47例,41.2%)、恶心呕吐(32例,28.1%)等.服药基础疾病主要为心血管病(24例,21.1%)、皮肤病(12例,10.5%)、上呼吸道感染(12例,10.5%)、骨关节病(11例,9.6%)等.肝损伤分型以混合型(49例,43.0%)最多,其次是肝细胞损伤型(43例,37.7%),第3位是胆汁淤积型(22例,19.3%).经停药和保肝治疗后,83例治愈,30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 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中药种类较多,呈现多种临床表现形式,通常预后较好.但临床医生应重视中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提高DILI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16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女性较多(61.30%),40~59岁年龄段占比最大(46.39%),≥60岁次之(31.50%)。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尿黄、皮肤巩膜黄染、上腹不适等。临床分型中肝细胞型占比最大(52.64%),其余依次为混合型 (23.80%)、胆汁淤积型(23.56%)。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可疑药物以中草药、中成药类占首位(56.25%)。肝细胞型患者的总体预后最佳,治愈率和好转率分别为10.05%、88.58%,无效率为1.37%。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多患者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病情进展或死亡,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药物性肝损伤的诱发药物、临床特点,分析保肝药应用的合理性,为临床药师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2021年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保肝药的应用。结果:共纳入83例患者,其中男性39例(46.98%),女性44例(50.57%), 18~44岁病例较多,共32例(38.55%); 43例(51.81%)无明显临床症状,其余患者临床症状与一般肝损伤无差异。引起药物性肝损伤排名前三位的药物为中药(24例,28.92%),抗肿瘤药(12例,14.46%),抗感染药物(10例,12.05%);药物性肝损伤最常见的分型为肝细胞损伤型(38例,81.92%);40例患者的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RUCAM)评分结果为可能(48.19%);严重程度分级1级68例(81.93%);治疗后74例(89.16%)好转。81例患者(97.59%)应用保肝药,9例患者预防性应用保肝药,其余患者为治疗性应用,26例患者联合应用3种及以上保肝药。应用的药物以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注射用还原谷胱甘肽、甘草酸制剂为主,极少数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结论:引...  相似文献   

10.
宋乐  江晓静 《中国医药导刊》2013,(8):1356-1357,1359
目的:目前药物性肝损伤(DILI)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标准。通过分析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实验室检测数据特点,以提高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根据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及分类的国际共识标准,应用SPSS l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回顾性分析2009年以来我院收治的139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相关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常规、血清总IgE、肝抗原谱及凝血功能。结果: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以肝细胞型为主(46.0%),其次为混合型(29.5%),胆汁淤积型(24.5%)。97.1%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出现肝衰竭(2.8%)。同时实验室检查发现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的血常规、血清总IgE、肝抗原谱可有异常改变,而比较中、西药组的这些实验室检查的改变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药物性肝损伤发病率逐年增多,需要临床医师熟悉并掌握其临床特点,通过综合评价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1.
肝内胆汁淤积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胆汁分泌障碍,或肝内胆管弥漫性梗阻所致.其形态学表现为肝内胆管的胆汁淤积或淤滞.药物是引起肝内胆汁淤积尤其是急性胆汁淤积的常见原因,称为药物性胆汁淤积.药物性胆汁淤积与急性肝细胞性黄疸不同,胆汁淤积一般以ALP(高于正常3倍以上)、γ-GT和5'核苷酸酶升高为主,反映肝实质损害的转氨酶仅轻度或中度升高(低于正常值的8倍),极少发生爆发性肝衰竭.药物性胆汁淤积常表现为胆管损伤样临床症状.其类似肝外胆管阻塞、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硬化性胆管炎,但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谌洁  章述军 《重庆医学》2024,(7):1074-1079
胆汁淤积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症候群,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肝外胆汁淤积(EHC)及肝内胆汁淤积(IHC)。EHC主要由炎性水肿、结石、肿瘤及蛔虫等因素所致的胆道梗阻引起,而IHC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IHC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在内的原发性IHC,以及由酒精性肝病、慢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引起的继发性IHC。本文主要总结胆汁淤积的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旨在为该病的科研及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发病规律、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对179例因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引起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以各类中药为主,占44.2%,其次为抗生素,共占24.6%;其中抗结核药物占13.4%;潜伏期大多数为1~8周(64.8%),但不少病例(26.8%)用药至发现肝损伤时间〉12周.临床类型主要为胆汁淤积型(57.5%),重型肝炎少见;主要表现有乏力(54.8%)、纳差(61.5%)、黄疸(65.4%).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病因中以中药为主,临床分型主要为胆汁淤积型,详细询问用药史和用药过程中监测肝功能是诊断的关键.应积极建立我国药物性肝病的数据库.  相似文献   

14.
陈勇  李德梅 《中外医疗》2013,(25):32-33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对其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该组研究中导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药物以中草药最常见(11/30),占36.7%。结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可由多种药物引起,其中中草药导致者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71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引起71例药物性肝病的相关药物中中药为17例(23.9%).结论讨论药物性肝病多由中药引起,主要类型为胆汁淤积型,其次为肝细胞型;大多数药物性肝病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发展为重病肝炎或肝硬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DLED)的临床分型、病因、治疗及分析预后,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药物性肝病诊断及分类国际共识标准,对46例因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对DLED中肝细胞型28例(60.8%),胆汁淤积型7例(15.2%),混合型11例(23.9%)。99%患者预后较好,主要肝功能指标于30 d内恢复至正常上限2倍以内。结论 DLED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和检测指标,是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药物肝损害的认识,以便对该病及早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5年7月至2009年2月到我社区站的52例肝损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涉及的药物进行总结.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很多,以中药为主27例(占52%),西药25例(占48%),其中抗生素10例(占19%),降脂药7例(14占%),解热镇痛及激素占8例(15%).临床分型:肝细胞型33例(63.4%),胆汁淤积型8例(15.4%),混合型11例(21.2%).临床治愈例45例(86%),好转5例(10%),未愈2例(4%),无死亡.结论:多种药物均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中药有上升趋势,以肝细胞型为主,多预后良好,应高度重视药物性肝损害.  相似文献   

18.
张丹丹  徐峰  李娅  李珂 《河南医学研究》2022,31(8):1417-1420
目的 探讨重症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287例重症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可疑药物、肝功能、年龄、性别等,比较不同临床类型重症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点、肝功能变化.结果(1)重症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表现以黄疸最为常见(51.716%),引起肝损伤药...  相似文献   

19.
孙静  李家斌  叶英 《安徽医学》2016,37(3):272-275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因构成、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 根据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RUCAM)量表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住院治疗的205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引起DILI的前三位药物为:中药92例(44.87%)、抗结核药41例(20.00%)、抗菌药物14例(6.82%)。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肝细胞损伤型DILI最常见,共126例(61.46%),胆汁淤积型67例(32.68%),混合型12例((5.85%)。205例患者中,190例达到治愈或好转,有效率为92.68%,其中肝衰竭型预后最差。结论 本组患者因中药引起的DILI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抗结核药及抗菌药物,绝大部分DILI患者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致肝损伤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2000—2009年325例药物性肝损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25例药物性肝损伤中,男164例,女161例,平均年龄(47.2±17.0)岁,涉及药物156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居首位占23.4%,中药占第2位,为15.1%,激素及其有关药物居第3位,占13.2%。临床分型:肝细胞型损伤241例,淤胆型肝损伤50例,混合型肝损伤26例。结论 致肝损伤的药物主要为抗结核药、抗甲状腺药和免疫抑制剂,特点为部分隐匿发生、临床症状严重,及时处理大部分可治愈或好转。临床医药人员应根据这些特点加强对相关药物的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