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牙槽突裂整复术现已成为唇腭裂序列治疗的重要环节,上颌骨裂隙骨移植在20世纪初就已提出,但至今,对牙槽突裂的治疗方法仍存在许多争议,本文就牙槽突裂整复术的手术时机、植入物选择、手术方法、术前术后正畸干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牙槽突裂植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先天性唇腭裂的治疗已由早期单纯关闭唇腭裂隙发展到序列治疗。它包括正畸治疗、矫形修复、牙槽骨缺损修复、正颌外科治疗。以及耳鼻喉科治疗及语音训练和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牙槽突裂植骨术是其序列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恢复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研究牙槽突裂牙颌特性,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方法 :口腔颌面外科医师与正畸科医师共同会诊,记录129例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牙位,咬合关系,有无多生牙、畸形牙、残根残冠,尖牙的萌出情况,牙弓形态,裂隙的宽窄等),分析影像学资料及牙颌模型,制定手术或手术前治疗计划。结果:可按期植骨组为45例(34.9%),延期植骨组为84例(65.1%)。在延期植骨组中,51例患者(39.5%)需要术前正畸,44例患者(34.1%)需要术前拔牙,11例患者(8.5%)需要术前修复较大的腭部穿孔。按期植骨组中:单侧唇裂伴牙槽突裂患者(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alveolus,UCLA)最多,其次为双侧唇腭裂伴牙槽突裂患者(b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BCLP),然后是单侧唇腭裂伴牙槽突裂患者(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而需要术前正畸干预的延期植骨组中,患者数量比较BCLP>UCLP>UCLA;需要拔牙的延期植骨患者数量UCLP>BCLP>UCLA;需要修复硬腭前部瘘口的患者数量BCLP>UCLP。结论:除年龄因素外,牙槽突裂患者的牙颌特性对手术的成功率有重大影响,也应作为选择治疗时机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牙槽突裂畸形的植骨修复与正畸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选择行腭裂牙槽突裂修复的32例病例,重点探讨植骨修复手术与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的关系,从方法、适应症、效果评价等方面分析、初步得到以下结论:①为提高治疗效果,有条件的患者均应行术前、术后的正畸治疗。②从牙正畸角度分析,植骨修复的最佳年龄应在9~11岁。③此年龄段的供骨区以骼骨髓质骨最好、利于牙齿萌出。④根据病人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正畸手段。⑤正畸治疗的时间应在术前或术后半年左右。  相似文献   

5.
牙槽突裂二期植骨术的目的是稳定上颌牙弓,对裂隙区邻牙提供骨支持和诱导尖牙的萌出等,是唇腭裂序列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裂隙部位的植骨量影响正畸治疗中邻近牙齿的萌出、移动和牙槽嵴突度、形态的重塑以及后续治疗计划的制定。影像学检查观察植骨区骨质情况,是评价唇腭裂牙槽突植骨疗效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笔者就牙槽突植骨区骨质情况影像学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单侧唇裂结合单纯牙槽突裂二期牙槽植骨与正畸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单侧唇裂合并单纯牙槽突裂二期牙槽突植骨的长期疗效.方法40例单侧唇裂合并单纯牙槽突裂患者(19男,21女),手术进行时患者的平均年龄为13.8岁,年龄范围8至33岁.根据牙槽植骨手术时裂隙尖牙萌出与否将患者分为尖牙萌出组和尖牙未萌出组尖牙萌出组24例;尖牙未萌出组16例.骨瓣材料采用髂骨松质骨.术前及术后拍摄上颌前部咬合片,术后观察期为1至8年,平均2.4年.以Bergland标准评价裂隙部位的牙槽骨高度.结果尖牙萌出组牙槽突植骨的临床成功率为96%;尖牙未萌出组牙槽突植骨的临床成功率为94%.两组成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单侧唇裂合并单纯牙槽突裂患者二期牙槽植骨的疗效很好,尖牙萌出与否不是影响单侧唇裂合并单纯牙槽突裂患者牙槽突植骨临床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的修复与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对牙槽突裂修复的历史、修复时间、植骨材料的选择、植骨效果及与正畸治疗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对牙槽突裂植骨的评价和正畸治疗的新方法进行分析,对牙槽突裂患者的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牙槽突裂是位于唇腭裂患者上颌牙弓处的骨缺损,常发生于侧切牙与尖牙之间。由于先天性裂隙、早期手术治疗所致瘢痕挛缩及唇肌压迫等原因,患者多并发严重的上颌骨横向发育障碍。牙槽突植骨术作为唇腭裂序列治疗中的重要步骤,是修补上颌骨裂隙和矫正上颌横向发育不足的有效手段。众多临床实践及研究发现,正畸治疗的时机选择与牙槽突植骨术的成功率及预后效果密不可分,同时,牙槽突裂的裂隙特点对牙槽突植骨术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本文就牙槽突裂的裂隙特点与正畸治疗时机对牙槽突植骨术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两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唇腭裂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实验研究的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牙槽突裂治疗中,影像学评估至关重要,在植骨术前术后常规都会对牙槽突裂患者拍摄X线头颅全景片进行评估,但二维影像存在着影像重叠及模糊等问题。近年来,随着三维CT技术的不断发展,螺旋CT、锥形束CT等技术在121腔医学领域开始广泛应用。在牙槽突裂整复中,三维CT可用于评估术前裂隙大小、植骨术后的效果观察、计算术后植入骨吸收量等,并能以三维重建的方式较为直观地展示裂隙区域。除此之外,与常规螺旋CT相比,锥形束CT还具有价格便宜、辐射量小、清晰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在牙槽突裂治疗中,影像学评估至关重要,在植骨术前术后常规都会对牙槽突裂患者拍摄X线头颅全景片进行评估,但二维影像存在着影像重叠及模糊等问题.近年来,随着三维CT技术的不断发展,螺旋CT、锥形束CT等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开始广泛应用.在牙槽突裂整复中,三维CT可用于评估术前裂隙大小、植骨术后的效果观察、计算术后植入骨吸收量等,并能以三维重建的方式较为直观地展示裂隙区域.除此之外,与常规螺旋CT相比,锥形束CT还具有价格便宜、辐射量小、清晰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牙槽突裂植骨是唇腭裂患者序列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在植骨时机的选择上存在分歧,主要分为一期植骨和二期植骨,原因在于不同时期植骨对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本文分别从这两个植骨时机上阐述了其植骨来源以及植骨与颌骨生长发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牙槽突裂植骨区牙移入的可行性及牙移入的方式,评价移入牙的牙槽骨支持率和移植骨高度变化。方法:选取唇腭裂伴牙槽突裂患者10例,行牙槽突裂自体髂骨植骨术后,分别拍摄植骨后3个月(T1)及牙移入植骨区后(T2)的根尖片,观察牙移入植骨区的情况,测量T1和T2阶段移入牙的牙槽骨支持率,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并参照Bergland四分法评价移植骨的高度变化。结果:①牙整体移入植骨区,牙槽骨支持率为(89.85±2.51)%(T1)和(90.22±2.44)%(T2),牙移入植骨区后的牙槽骨支持率与植骨后3个月的牙槽骨支持率无显著差异(P>0.05)。②移植牙槽骨的高度在牙移入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唇腭裂患者植骨后,可将裂隙邻近的牙移入植骨区,获得良好的牙槽骨支持。牙的移入有助于维持移植骨高度,提高植骨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唇腭裂伴牙槽突裂的上颌骨牙列矫正,常存在牙槽突裂隙区牙槽骨塌陷、牙龈高位、植入骨吸收等不理想状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探讨上颌骨牙列矫治的治疗程序.方法:8例单侧牙槽突裂患者,在牙槽突裂植骨术同期行尖牙骨皮质切开,术后以正畸方法快速将尖牙向颌方、唇向移动,牙根移入植骨区.术前、术后1周、尖牙正轴完成后拍摄曲面体层片、尖牙根尖片、上颌咬合片和尖牙区照片,比较治疗前后尖牙区植骨量、尖牙牙根吸收程度和松动度变化;测量裂隙侧尖牙和邻牙之间的龈缘高度差和牙根之间的夹角,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治疗前后各测量项目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结果有无统计学差异,评价植骨效果以及尖牙移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牙槽突裂植入骨高度均位于相邻牙牙根长度的1/2以上;裂隙侧尖牙牙根与邻牙牙根基本平行,牙根吸收均<2mm,龈缘高度较治疗前改建良好.结论:该治疗程序具有较强优势,在一次手术的基础上,使尖牙安全、有效进入裂隙区,保证了植入骨的丰满度和高度,重建了正常龈缘.  相似文献   

14.
牙槽突裂植骨术后鼻外形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比较单侧牙槽突裂植骨手术前后鼻外形的变化,评价牙槽突裂植骨术在鼻畸形矫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人体学测量25例单侧牙槽突裂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6个月的外鼻形态,主要测量指标为健、患侧鼻孔宽度和高度,鼻翼基底宽度及两侧鼻翼基底连线与内眦连线的夹角,应用SPSS18.0软件包,对测得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25例患者行牙槽突裂植骨手术后患侧鼻孔宽度为(11.61±2.18)mm,大于术前的(10.28±1.83)mm;高度为(4.52±1.19)mm,小于术前的(5.81±1.18)mm;患侧鼻翼基底均高于术前,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随访6个月后,虽形态有向术前回复的倾向,与术前相比仍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牙槽突裂植骨术后鼻翼基底的变化是植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适量的超充填可弥补术后骨质吸收,为以后的鼻畸形整复提供一个对称的基底。牙槽突裂植骨后,鼻孔宽度和高度均有变化,故不主张在牙槽突裂植骨同期或之前行鼻畸形整复术。  相似文献   

15.
牙槽突裂植骨术后的植骨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牙CT的扫描及Matlab7.0软件的应用,评价牙槽突裂植骨术后的骨缺损区的体积变化。方法选取11名单侧完全性牙槽突裂患者,应用牙CT扫描及Matlab7.0软件计算植骨前和植骨后3个月的牙槽突裂空隙体积和所植入骨的体积,并计算术前后体积比值。结果植骨术后骨桥的体积与植骨前牙槽突裂隙的体积比值,最大值可达114.99%,最小值仅有13.36%,平均数为71.80%,变异系数为47.987。结论植骨后存活的骨桥体积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牙槽突裂植入骨的来源,认为自体骨如髂骨仍是最佳材料。有研究应用重组人骨形成蛋白、小牛骨粉及生物胶原膜、组织工程成骨材料修复牙槽突裂取得一定效果。术前适当的正畸治疗对于部分牙槽突裂患者相当重要,术后正畸也必不可少。影响牙槽突裂移植骨成活率的原因较多,包括适应证的选择、手术时机及手术技巧等。应用三维CT评价牙槽突裂植骨较以往的牙片可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改进牙槽突裂植骨术的技术方法,并对腭侧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的即刻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选取20名非综合征性单侧牙槽突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不完全性牙槽突裂患者8名,完全性牙槽突裂患者12名。 对20例患者实施腭侧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在术前和术后分别拍摄锥形束CT(CBCT)片,使用Image-Pro Plus 5.1软 件测量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名患者中总体植入骨量比率为88%,唇侧植入骨量比率为93%,腭侧植入骨量比率为84%。结论 腭侧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弥补了既往腭侧植入骨量不足的缺点,裂隙内鼻腔瓣三角瓣的切口设计兼顾了鼻底裂隙和唇侧裂隙的关闭,避免大范围的松弛切口以及颊侧黏膜推进瓣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牙槽突裂髂骨块状骨植骨术的临床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回顾分析15例行"牙槽突裂髂骨块状骨植骨术"的恒牙列牙槽突裂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能定期复诊,术后13例患者创口愈合良好,2例因创口裂开导致植骨失败。影像学资料显示术后6个月植骨区间隙消失,骨桥形成,且植骨区无明显吸收。已有2例患者完成正畸及种植治疗。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均可正常行走,无明显行动障碍。结论牙槽突裂髂骨块状骨植骨术短期临床效果满意,移植骨吸收少,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牙附着式牵张成骨装置的研制及在牙槽突裂整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制牙附着式口内牵张成骨装置整复牙槽突裂,探索牙槽突裂手术治疗的新途径。方法:自行研制牙附着式牵张装置,建立人工牙槽突裂的动物模型,8只成年杂种犬为实验组,对照组2只。以牙骨复合体作为转运盘,牵张器通过牙带环固定,并安装上颌牙弓弓丝。术后第7 d起,以每次0.4 mm的速度,每日2次沿弓丝方向行三维牵张成骨,直到关闭硬组织裂隙。0、14、28、63 d各处死动物2只,对照组动物在建立牙槽突裂模型12周后处死。进行X线摄片、大体标本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利用牙附着式牵张装置,成功地进行牙槽突裂牵张成骨整复术,牙槽突硬组织裂隙关闭;骨牵张间隙完全为新生骨组织取代。结论:自行研制的牙附着式口内牵张装置设计合理,应用良好,牵张成骨提供了牙槽突裂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唇、腭侧联合入路修复牙槽突裂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先天性牙槽突裂患者接受植骨手术修复,其中21例(年龄9~13岁,平均年龄10.3岁)行唇、腭侧联合入路植骨修复(实验组),24例(年龄9~14岁,平均年龄11.2岁)行唇侧入路植骨修复(对照组)。术后1~12个月随访,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比较2组术后疼痛、肿胀程度;牙槽突裂植骨成功率评价的临床分级标准一般以Bergland牙槽突裂植骨分级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在术后疼痛、肿胀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植骨手术成功率81%,对照组植骨手术成功率42%。结论唇、腭侧联合入路植骨修复牙槽突裂手术创伤小、术后不良反应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