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甫 《黑龙江医学》2019,43(3):231-232
目的对比研究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观察组行经伤椎固定术,对照组行跨伤椎固定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均小于手术前,VAS评分均低于手术前;且研究组的Cobb角以及VA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手术前两组的JOA评分均较低;手术后研究组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经伤椎固定术的治疗效果优于跨伤椎固定术的治疗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患者脊柱骨折恢复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后的远隔部位疼痛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4例伴有远隔部位疼痛的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例,观察疼痛出现的部位,与胸腰段压缩骨折的关系及治疗方法.结果 14例伴有腰骶疼痛的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例,疼痛部位位于第4、5腰椎有椎旁肌(6例)、髂脊上下(5例)以及季肋下(3例),有5例在骨折灌注骨水泥后疼痛消失,7例经局部封闭注射后疼痛消失,2例口服止痛药物缓解.结论 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后的远隔部位疼痛的原因可能是骨折部位的神经根刺激产生的放射痛,或者是远隔部位的软组织损伤疼痛,对疼痛及时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收治8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采用经伤椎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跨伤椎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JOA、VAS评分以及影像学指标,综合判定两种方法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JOA和VAS评分在术前和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JOA和VAS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刻及半年Cobb角、即刻矫正度和术后半年矫正丢失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前后缘相对高度与术前比较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矫正度和矫正丢失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应用经伤椎固定复位效果和矫正效果均优于跨伤椎固定,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686-1687
目的:探讨经伤椎与跨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方式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优缺点。方法:将64例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单骨节压缩骨折患者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实施跨伤椎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接受经伤椎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随访末期Cobb角、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术后功能独立性、腰椎功能恢复及疼痛改善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度均明显缩小,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明显小于术前及术后1周时(P<0.05);术后1周时两组患者Cobb角度及椎间隙高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末期,观察组Cobb角度及椎间隙高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经手术治疗,两组患者FIM及JOA评分均升高,VAS评分明显变小(P<0.05),但两组术后FIM、VAS及JOA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跨伤椎与经伤椎两种内固定途径在复位、固定伤椎,缓解术后疼痛,改善术后功能独立性及腰椎功能方面均有显著效果,但在伤椎复位固定的远期疗效方面,经伤椎内固定法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25例应用跨伤椎固定治疗,观察组25例实施经伤椎固定治疗.比较2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VAS评分、JOA评分、伤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一术三法”在临床中对于胸腰段压缩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10月鹰潭一八四医院收治的118例胸腰段压缩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传统组(59例)和创新组(59例),传统组行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创新组采用“一术三法”方案(术前体位复位法+术中过伸牵引弹性按压法+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手术指标、脊椎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创新组总有效率(96.61%)明显高于传统组(84.75%)(P<0.05);两组切口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新组的手术时间短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均少于传统组(P<0.05);术前、术后7 d、术后1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新组患者术后7 d、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一术三法”方案治疗胸腰段压缩骨折效果显著,可缩短手术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6月本院治疗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n=43)和对照组(n=44)。试验组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伤椎变化情况、VAS评分与ODI评分。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1个月后,试验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及后凸Cobb’s角均大于对照组,椎管占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取出前、后,试验组VAS评分与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效果确切,在临床疗效、伤椎变化情况、VAS评分与ODI评分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关于治疗后的长期效果该研究未进行深入与进一步探讨,存在一些不足,在此处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伤椎固定修复胸腰段椎体骨折对脊柱稳定性及修复后腰背痛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2月我院骨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41),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固定,而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 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在治疗前后及修复矫正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在末次随访中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优于观察组(P<0.05);组内比较中,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和末次随访的VAS评分、治疗后和末次随访的VAS评分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研究对象中12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发生率为16.00%。结论 经伤椎固定在维持脊柱高度和曲度方面优势更明显,更有利于脊柱的稳定性,能有效控制修复后腰背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伤椎双节段固定术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8例行经伤椎双节段固定,B组22例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伤椎后凸Cobb角及疼痛VAS评分。结果:B组手术时间89.5±10.1 min,围手术期出血量246.8±63.9 mL,分别少于A组的103.7±16.4 min和281.3±51.2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B组较A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77.9±9.3)%vs(82.5±9.7)%]、伤椎后凸Cobb角(14.6°±5.7°vs 10.7°±5.1°)丢失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疼痛VAS评分A组为0.7±0.6分,B组为0.5±0.6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10.
尹永涛  沈凯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0):1795-1796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及对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新郑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依据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和后缘高度均高于术前,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和后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可提升骨折复位效果,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编织囊袋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手术采用编织囊袋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和对照组(手术采用传统椎体后凸成形术),各30例。所有病人均获随访4~12个月。比较2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ODI及VAS评分、伤椎Cobb角及前缘高度以及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病人在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2组病人间VAS、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2组病人术后24 h及末次随访时的VAS、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1)。2组病人在同一时间点的伤椎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Cobb角平均矫正值为(6.8±3.5)°,对照组为(7.9±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在术后24 h及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伤椎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未出现骨水泥渗漏,对照组的骨水泥渗漏率为22.6%(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编织囊袋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安全有效,避免了骨水泥渗漏,可应用于椎体后壁不完整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空强化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老年病人4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21例,行多裂肌间隙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22例,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病人临床疗效、术中情况,记录2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VAS评分、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水平,及治疗后6个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2%(P<0.05)。观察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2组病人治疗后6个月的VAS评分及Cobb角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椎体前缘高度较治疗前增加(P<0.01);观察组VAS评分、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空强化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可以效缓解疼痛,促进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疼痛管理、情绪管理和康复路径的联合式康复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数字表法将行微创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病人给予疼痛管理、情绪管理和康复路径指引的联合式康复护理模式。对比2组病人护理干预前后的情绪、疼痛变化以及腰椎、脊髓神经功能。结果:干预前,2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经联合式康复护理干预后,HAMD评分和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前,2组腰痛评分标准(ODI)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经联合式康复护理干预后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JO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病人实施联合式康复的护理模式,能明显降低不良心理情绪和疼痛程度,提高了病人的康复训练依从性和安全性,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屈髋屈膝功能锻炼对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绍兴第二医院骨科2010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29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47例。均实施椎间盘手术治疗[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部分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术后指导直腿抬高功能锻炼、腰背肌功能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屈髋屈膝功能锻炼。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疼痛相关因子水平等指标。 结果 2组患者术后1、7、14 d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术后7 d VAS评分、疼痛相关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1、14 d VAS评分、疼痛相关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7、14 d JOA评分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术后7 d、术后14 d JO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1 d 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为8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 结论 屈髋屈膝功能锻炼能够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水肿高峰期疼痛,降低患者疼痛相关因子水平,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伤椎单侧置钉并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07年5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经伤椎单侧置钉并椎体内植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4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时期接受单纯椎体后外侧植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4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观察组为(22.3±1.7)%,对照组为(21.1±1.5)%]均显著高于术前[观察组为(3.4±1.4)%,对照组(6.7±1.6)%],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脊柱Cobb's角、伤椎椎体楔形变角(观察组分别为[(44.2±4.6)°、(7.7±5.8)°,对照组分别为(47.1±4.7)°、(11.5±5.9)°]显著低于术前[观察组分别为(83.4±5.2)°、(22.1±6.1)°,对照组分别为(84.2±5.1)°、(21.9±6.2)°],且术后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疼痛视觉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观察组分别为(1.62±1.26)分、(14.3±7.9)分,对照组分别为(3.32±1.32)分、(14.4±7.7)分]均显著低于术前[观察组分别为(8.71±1.60)分、(42.4±8.2)分,对照组分别为(8.91±1.54)分、(42.2±7.9)分],且术后6个月观察组VA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ODI在术后6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7%vs 79.9%,P>0.05).结论 经伤椎单侧置钉并椎体内植骨、联合椎体后外侧植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更好的恢复伤椎高度、脊柱生理曲度以及脊柱稳定性,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术式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30例采用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实验组),30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天生化全套测量肌酸磷酸激酶含量,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以及矢状面Cobb角和椎体压缩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的其手术时间(52.6±6.1)min、术中出血(73.9±16.7)mL、术后引流量(27.3±5.2)mL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第1、3天生化全套测量肌酸磷酸激酶(CK)(263.8±4.0) U/L,(162.6±2.9) U/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2.0±0.7)分、ODI评分(24.7±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实验组改善(20.2±3.0)°,对照组改善(19.3±1.7)°,椎体复位实验组(42.2±2.8)%,对照组(42.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术后早期相比,具有出血少、对椎旁肌影响小、疼痛缓解快,利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择寒湿型LDH病人13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西药、牵引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连续治疗6周。比较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和血清疼痛介质、炎性因子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并评价综合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病人VAS评分、OD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JOA评分明显增加(P < 0.01),且观察组VAS评分、OD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后2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前列腺素E2、5-羟色胺水平均明显降低(P < 0.01),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后2组腰腿疼痛、遇寒痛增、屈伸不利、麻木发凉、夜间疼痛等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59/65),高于对照组的77.78%(50/65)(P < 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能有效改善寒湿型LDH腰腿痛症状,提高短期疗效,可能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降低炎症反应及疼痛介质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锁式零切迹颈椎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颈椎病行手术治疗病人3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自锁式零切迹颈椎融合器组(观察组)和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颈椎钢板内固定组(对照组),各15例。比较2组病人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前和术后3 d,2组病人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1)。术前2组病人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法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法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手术前后各时点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各时点的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3个月,观察组病人生理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功能和心理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自锁式零切迹颈椎融合器治疗颈椎病手术创伤小,病人术后神经功能和恢复效果较好,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3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观察组)和传统后入路组(对照组),每组65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前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 d及6个月时VAS评分和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 d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JOA评分、Cobb角和椎体高度矫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切口感染、皮下积液、切口裂开、螺钉松动、断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比较,具有手术操作简单、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终板复位螺钉技术在A3型胸腰椎骨折经皮内固定术的运用效果.方法:纳入66例A3型胸腰椎骨折病人,均伴终板严重塌陷,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经皮短节段固定,观察组采用经皮终板复位螺钉技术联合短节段固定,随访2~4年,比较2组围术期手术指标及随访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7 d、末次随访视觉模拟(VAS)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