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腮腺边缘穿咬肌入路行髁突骨折坚固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05—2017-01收治的30例36侧髁突骨折患者的诊治经验。其中21侧髁突中低位骨折,通过颌后切口经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行坚固内固定术。15侧髁突高位骨折通过改良耳屏切口,经腮腺前、上缘穿咬肌入路行坚固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个月,从患者的咬合关系、开口度、涎瘘及面神经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30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和开口度均恢复良好,无涎瘘的病例出现,有4例出现暂时性面瘫,2月后内恢复。结论:经腮腺边缘穿咬肌入路手术治疗髁突骨折,视野暴露充分,切口隐蔽,利于保护面神经,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低位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利用5具国人成人男性标本,对颞下颌关节及腮腺区解剖进行观察。结合局部解剖,对18例髁突低位骨折患者采用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达腮腺筋膜表面,沿腮腺筋膜表面向前解剖分离到腮腺前缘,将腮腺组织向后牵开显露咬肌表面,钝分离咬肌,暴露骨折断端,用一块L型钛板复位固定骨折。结果:18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张口度正常,无1例患者出现面瘫。术后3个月复诊骨折愈合良好。结论:对于髁突低位骨折,应用下颌后越腮腺穿咬肌入路,操作简单,创伤小,利于保护面神经,术野清晰,便于复位固定。且切口隐蔽,术后瘢痕不明显。熟知颞下颌关节及腮腺区的解剖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及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腮腺前缘咬肌表面面神经间入路复位固定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方法。方法:37例43侧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19侧耳前切口穿腮腺入路复位固定骨折;B组:21例24侧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采用绕下颌角皮肤切口,腮腺前缘、咬肌表面面神经间入路,直视下复位固定骨折。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B组术后第2d咬合关系恢复情况,涎瘘发生情况及术后1月下颌运动时关节局部牵拉不适感等方面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神经功能障碍、术后CT三维重建骨折断端对位及术后1月患者主观满意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前缘、咬肌表面面神经间入路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术野,直视下保护面神经、复位固定骨折,不需分离腮腺,发生涎瘘和面神经损伤的危险性大大降低,并能用于下颌支粉碎性骨折等较为复杂的骨折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手术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探讨耳垂前小切口穿腮腺进路在中低位髁突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评价其可行性.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科收治的10例下颌骨中低位髁突骨折伴脱位患者,用耳垂前小切口穿腮腺进路暴露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进行内固定,观察有无面神经主干及分支的损伤,有无涎瘘发生,及观察术后张口度、咬合关系恢复情况.10例患者中,全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颌后切口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8例经颌后入路行髁突中低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回顾分析,评价患者张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面部表情肌功能、涎瘘等临床指标。结果:18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张口度、开口型均可恢复正常,无面瘫、涎瘘病例出现。术后3个月复查CT片显示髁突解剖复位,骨折断端无成角或裂开。结论:经颌后切口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能充分保护面神经分支,最大程度减轻对腮腺腺体创伤,且能达到髁突解剖复位和坚固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耳屏切口在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应用的效果。方法 16例髁突骨折患者经改良耳屏切口行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方法为沿耳屏切开,在外耳道和腮腺后缘间钝性分离,注意保护耳屏处软骨,把腮腺组织向前牵开,这样能把面神经完整地推向前方,不必专门解剖面神经。直视下觅得两骨折段,按原位置和方向复位,以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后半年复诊。结果 16例病例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面部形态满意。术后半个月张口度大于3.0 cm,半个月及半年后X线片检查,髁突复位良好,无骨折部位不愈或延迟愈合表现,无内固定物松脱,愈合后瘢痕隐蔽,美观效果好,均无面神经损伤症状,临床疗效满意。结论改良耳屏切口在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应用中,由于其切口隐蔽安全,利于保护面神经及重要血管,减少并发症,是一种恢复解剖形态和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腮腺切口入路治疗髁突骨折的手术方法并作疗效分析.方法:通过类"S"腮腺切口,经改良的腮腺入路,直达髁突骨折处,对髁颈和髁颈下骨折27 例34 侧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术后3 月~5 年复查,包括拍摄全景片,记录张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外伤前后咬合力的改变,面神经损伤情况.结果:1 例 1侧钛板断裂,2 例2 侧骨折未完全复位; 6 例7 侧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其中,2 例2 侧部分恢复,4 例5 侧完全恢复.2 例张口受限,轻度咬合痛,3 例关节弹响.结论:改良的腮腺入路法治疗髁突骨折,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能达到髁突骨折解剖复位,钛板坚强内固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治疗髁突颈部骨折的手术入路。方法:通过改良的耳周小切口,经腮腺入路,对31例36侧髁突骨折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术后随访3个月,从患者的开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疗效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2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功能不全,所有患者均咬合关系良好,张口度最大者4.8 cm,最小者3.0 cm,平均张口度4.0 cm,无张口偏斜。术后3个月CT显示所有患者髁突均完全解剖复位。结论:较之传统手术切口,改良的腮腺入路切口隐蔽,手术创伤小,利于面神经保护,且能达到髁突骨折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穿腮腺入路治疗髁突基部斜形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18例(21侧)髁突基部斜形骨折患者采用腮腺区"S"形切口,穿腮腺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术。结果:5例患者前牙开牙合,经颌间牵引2周咬合关系明显改善;8例张口受限,经张口训练术后3个月均恢复正常;3例张口偏斜,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4例4侧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其中1例颧支损伤术后1个月恢复正常,3例颊支损伤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患者均未出现涎瘘,骨折断端对位良好,钛板钛钉固定良好,未见髁突吸收及关节强直现象。结论:采用腮腺区"S"行切口,穿腮腺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术是治疗髁突基部斜形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口腔医学》2013,(9):642-643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突低位骨折、下颌升支骨折内固定新入路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单侧髁突低位骨折及下颌升支骨折患者沿耳垂下后作3 cm小切口,翻开皮肤,在腮腺咬肌筋膜浅面向前方分离,在腮腺前缘将腮腺组织向后方掀起,咬肌内钝性分离暴露骨折线后,直视下对髁突骨折、升支骨折断端进行复位固定。结果所有患者解剖复位,咬合关系良好,术后关节三维活动正常,瘢痕隐蔽。结论颌后腮腺前缘入路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升支骨折的较好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腮腺前缘咬肌入路手术复位固定髁状突中低位骨折对面神经的影响。方法 对2009—2017年安康市中医院口腔科收治的46例(53侧)髁颈下及髁突基部骨折患者,采用腮腺前缘咬肌入路手术复位固定,分2种方法处理面神经,一种[16例(19侧)]是在咬肌表面解剖显露面神经后自面神经间横断咬肌手术;另一种 [30例(34侧)]是不刻意寻找面神经,在腮腺前缘咬肌表面直接打开咬肌筋膜,显露咬肌后横断咬肌,直达升支骨面手术。统计两组患者术后面神经损伤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全麻清醒后及术后第1天、第7天检查,无一例发生面神经功能障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腮腺前缘咬肌入路手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无论显露面神经与否,均可降低面神经损伤风险,在面神经解剖方法上及防止面神经损伤方面有所改进和创新,使手术更加安全可靠、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12.
改良式腮腺肿瘤切除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式手术切除腮腺肿瘤的方法。方法:采用耳屏前隐蔽的面部除皱术切口及耳后延长入发际的内切口,在嚼肌筋膜下翻瓣;首先解剖暴露面神经总干后,根据肿瘤的位置,选择性解剖面神经颈面干而行腮腺部分切除术,保护腮腺的部分功能;并采用蒂在上方的胸锁乳突肌局部填塞以减少术后畸形。结果:应用改良术式的16例患者中,无1例出现涎瘘及面神经损伤,随访3~6个月无1例出现Frey’s综合征,并且局部凹陷轻微,面容美观。结论:改良式手术方法切口隐蔽,容易操作,不易损伤面神经周围支,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推荐的腮腺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两种手术切口治疗腮腺肿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一种腮腺肿瘤切除的改良式手术切口,并与传统方法进行临床对比。方法改良的腮腺切除术采用耳屏前面部除皱切口及耳后延续入发髻内切口,在嚼肌筋膜(SMAS)下翻瓣,减少了术后Frey综合征的发生;先解剖面神经总干减少了周围支的损伤,暴露面神经总干后,根据肿瘤的位置,选择性解剖面神经颈面干行腮腺部分切除术,保护腮腺的部分功能;采用蒂在上方的胸锁乳突肌填塞局部减少了术后畸形。结果应用传统术式的36例患者,38.8%出现面神经功能损害,16.2%出现涎瘘,8.3%出现Frey综合征;应用改良术式的6例患者中,无1例出现涎瘘及面神经损伤,随访3~6个月无1例出现Frey综合征,并且局部凹陷轻微,面容美观。结论改良式手术方法切口隐蔽,容易操作,不易损伤面神经周围支,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S”形切口应用于髁突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采用“S”形切口行髁突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1~4a的术后随访,20例均获得了良好的咬合关系,19例达到正常的张口度,无一例出现面神经受损和腮腺涎瘘等并发症。结论:相对于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手术切口,“S”形切口具有切口隐蔽、术野暴露好、利于面神经保护、髁突颈复位充分牢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耳下切口穿腮腺入路行髁突低位骨折坚固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耳下切13经腮腺入路,对21例22侧髁突低位骨折病例施行开放复位坚强内固定术。术后对患者开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等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21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均恢复良好,开口度最大4.7cm,最小3.3cm,无张13偏斜病例。有2例出现暂时陛面瘫,经过治疗后2月内恢复。手术3月后复查CT,显示所有病例髁突骨折均解剖复位。结论:耳下切口经过腮腺入路手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伤口隐蔽,术后瘢痕小,且能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的求。  相似文献   

16.
《口腔医学》2019,(10):907-911
目的研究一种利用耳屏内联合颌下小切口入路制备隧道复位固定髁突颈部及基部骨折的方法,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30例髁突颈部中低位骨折患者,采用耳屏内联合颌下小切口入路,制造隧道式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测量张口度、CT检查骨折断端对位情况及钛板有无变形、移位。结果①30例患者术中恢复正常咬合关系,术后复查无一例出现咬合紊乱;②张口度分析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检验(P<0.05),术前及术后1~12个月复查,患者平均张口度分别为(5.43±2.012)mm,(14.83±2.135)mm,(19.67±2.123)mm,(32.20±2.140)mm,(32.23±1.633)mm,(32.40±1.653)mm,患者术后张口度逐渐改善;③术后1、3、6、12个月复查CT显示骨折断端对位愈合,钛钉钛板无松动、变形、移位;④瘢痕位于耳内及颌下,位置隐蔽。⑤1例患者术后出现口角轻度歪斜症状,予以神经营养治疗,术后6个月复查症状消失。结论耳屏内联合颌下小切口隧道式入路治疗髁突颈部及基部骨折,显露充分,复位精确,实现早期张口功能训练及咬合关系恢复的同时,可做到瘢痕隐蔽,有效保护了面神经、颞浅动静脉、翼外肌等重要解剖结构,为临床髁突颈部及基部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改良耳屏切口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腮腺上份肿物的区域性腺体切除术中,采用改良耳屏切口,行肿物及周围腺体切除,并与常规切口比较,评价治疗效果。方法:腮腺上份肿物患者32例,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应用改良耳屏切口,第二组采用常规耳前颌后"S"形切口,进行肿物及区域性腺体切除术,解剖并保留相关的面神经分支。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组织反应程度、面神经功能、Frey综合征、肿瘤复发率、面部美观、病人满意度,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改良耳屏切口组术后渗出少,局部肿胀轻,疤痕隐蔽,Frey综合征发生率低,病人满意率高,上述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面神经功能障碍、涎瘘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改良耳屏切口创伤小,并发症低于传统术式,疤痕隐蔽,术后颜面美容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8.
赵璧  张继生 《口腔医学》2014,34(11):870-872
目的 讨论总结经颌后切口径路治疗髁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3例(26侧)髁突骨折患者选择经颌后切口径路进行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对患者的张口型、张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23例(26侧)经12~24个月随访,未出现关节强直及涎瘘,骨折愈合良好,咬合关系、张口型及张口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周主要并发症包括张口受限、面神经功能减退,经1~3个月均有效恢复。结论 颌后切口径路能治疗不同类型的髁突骨折,术野暴露清晰且切口隐蔽,利于复位固定和面神经保护,术后功能和外形恢复效果明显,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翼外肌-髁突解剖复位内固定新入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60例(73侧)髁突颈骨折行耳屏前绕耳轮脚切口,向前下沿外耳道前缘颞下颌韧带关节囊表面将覆盖在关节表面的腮腺上极翻起,向前牵拉腮腺组织,不用显露耳颞神经、颞浅血管及面神经,显露颞下颌韧带和关节囊;在直视下寻找移位的髁突,将翼外肌-髁突解剖复位坚固内固定。术后1、3、6月复诊。结果术后3月,所有局部伤口耳轮脚上切口隐蔽仅见耳屏前愈合线、面型对称、开口度≥3.5cm、开口型无偏斜、关系好、骨折一期愈合、髁突表面未见骨质吸收、面神经瘫痪症状恢复、双侧咬合力对称、伤口愈合线隐蔽。结论髁突颈骨折经耳屏前后上绕耳轮脚切口,切口隐蔽,能较好的保护颞下颌关节区相关血管神经;对髁突颈部骨折行翼外肌-髁突解剖结构开放性复位内固定,是一种恢复解剖形态和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在术后3月内可判定其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穿腮腺手术径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31例(共36侧)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患者,穿腮腺入路行下颌骨髁突骨折切开复位钛钉钛板坚固内固定术、髁突骨折碎片取出术并髁突成形术。术后观察面型、张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损伤、有无唾液腺瘘及复查颌面部CT观察骨折段的复位情况等。 结果24例(共29侧)行下颌骨髁突骨折切开复位钛钉钛板坚固内固定术,7例(共7侧)髁突骨折碎片取出术并髁突成形术,术后随访6 ~ 18个月(平均11.3个月);通过穿腮腺手术径路骨折断端复位准确、固定良好、咬合功能恢复正常、面部外形均满意;4例患者早期出现Ⅰ~Ⅱ度张口受限,经过张闭口训练后恢复正常;5例患者出现面神经暂时性麻痹,8周后均恢复正常;1例患者出现唾液腺瘘,经过加压包2周后扎后创口愈合;4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紊乱症,有关节弹响、疼痛等。 结论穿腮腺手术径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安全有效,手术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