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步肝脏血流阻断技术在肝门区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方法:对采用第一肝门阻断法(Pringle法)和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法(THVE)相结合切除12例肝门区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肿瘤和血管的毗邻关系、阻断次数、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本组Pringle法平均阻断(2.8±2.3)次,第一肝门平均阻断时间(46±31)min;THVE平均阻断(1.2±0.4)次,平均阻断时间(16±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255±366)mL,输血量平均(804±246)mL;术中修补下腔静脉4次,主肝静脉2次,门静脉主干2次;术后肝功中ALT、胆红素有不同程度升高,经治疗2~3 wk后恢复正常,未发生肝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全组均痊愈出院.结论:Pringle法与THVE分步结合使用可增加肝门区肿瘤手术的安全性,术中B型超声对肝门区肿瘤的切除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合并有肝硬化者需慎用此法.  相似文献   

2.
肝切除术中的大量出血是导致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肝血流阻断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阻断入肝血流行肝切除可导致正常肝组织受到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导致术后肝能衰竭及死亡,因此如何控制术中出血以及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脏的损伤,一直是肝脏外科的重大难题。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Pringle法肝门阻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半肝血流阻断在各式肝脏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半肝切除时解剖分离出左右肝动脉和门静脉分叉,切断结扎患侧动静脉分支,使肝脏出现缺血界线;行其它肝脏切除手术时采用血管夹夹闭患侧动脉分支,阻断或不阻断门静脉主干。结果用该法完成肝脏手术66例,其中右半肝切除21例,左半肝切除16例,右后叶切除15例,肝血管瘤包膜外剥除术14例。平均手术出血量520 ml,半肝血流阻断所需手术时间平均28min。结论用半肝血流阻断法完成肝脏切除手术出血量少,术后肝功能恢复快。保留健侧动脉血流的肝门阻断法止血效果确切,操作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4.
魏孟奇 《广西医学》2012,34(12):1696-1697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肝门血流阻断方法在肝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5例肝脏疾病患者施行肝切除术,其中A组36例采用第一肝门血流阻断,B组29例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比较两种不同肝门血流阻断方法对病人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第1、3、7天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各时点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1);A组术后各时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的肝门阻断均能有效控制出血,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更有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选择性入出肝血流阻断在肝叶段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采用选择性入出肝血流阻断方法行规则性肝叶、段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行规则性肝叶、段切除的治疗效果良好,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均少。结论应用选择性入出肝血流阻断技术行肝叶、段切除能达到与经典的全肝血流阻断技术一样可避免大出血和空气栓塞外,且不易引起全身血流动力学紊乱,减少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分析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在减轻左半肝切除术中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作用。方法 肝癌行左半肝切除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Pringle 阻断法,观察组患者接受选择性左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对比两组患者的阻断前和恢复肝血流后20 min 肝功能、脂质过氧化及炎症因子等缺血再灌注相关指标差异。结果 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 (AST)、碱性磷酸酶(ALP)、γ- 谷氨酰转移酶(γ-GT)、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比较有差异(P <0.05);两组ALT、AST、ALP、γ-GT、XOD、MDA、SOD、GSH-Px、MPO、IL-1β、IL-8 及TNF-α 含量的变化趋势比较有差异(P <0.05)。结论 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可减轻左半肝切除术中的肝脏缺血再灌注反应,促进患者术后肝功能提升和内环境稳态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区域性肝血流阻断在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解剖性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区域性肝血流阻断32例(A组)、全肝入肝血流阻断28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肝血流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肝功能情况。结果 A组肝血流阻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A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P〈0.05)。A组术后第7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术后第3天、第7天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解剖性肝切除时采用区域性肝血流阻断技术能显著减少肝切除过程中的出血量并减轻肝功能损害,是一种合理有效的肝血流阻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温时来 《黑龙江医学》2010,34(8):581-584
现代肝脏外科发展至今,减少术中出血一直是肝脏外科医生追求的目标,迄今已经发展出多种肝脏血流阻断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大大降低了肝脏手术的出血量。近期曲-饶式无血切肝术的问世是该领域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同时,如何避免肝血流阻断后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成为所有肝脏外科医生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如何根据病人不同病情选择最适当的无血切肝术式与掌握最精确的血流阻断安全时限,以谋求在减少出血和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之间的最大平衡,就是目前所必须探寻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腹经心包全肝血流阻断(TPTHVE)对肝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对行肝脏巨大肿瘤切除和或肝段切除累计≥3个肝段的43例临床病例,TPTH-VE组18例,传统全肝血流阻断(THVE)组25例,对照分析应用TPTHVE对术中血流动力学、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结果 所有肿瘤均完全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1.2%(22/43);病死率为4.7%(2/43);两组肝切除术中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术总时间、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采用TPTHVE能显著减少肝切除术中出血量,对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显著影响,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经腹全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围术期的酸碱状态与调控。方法 选择 10例择期肝脏切除患者 ,在肝血流阻断前补液以林格液与血定安按 3∶1的比例充分扩容 ,并在围麻醉期使用多巴胺 3~ 5 μg·kg-1·min-1,分别于切皮、进腹探查时、肝血流阻断前、阻断后 5min、阻断后 10min、肝血流开放后 5min及术毕各时点采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结果 碱剩余 (BE)在肝血流开放后 5min与阻断前相比较有所下降 (P <0 0 5 ) ,而 pH、实际碳酸氢根浓度 (AB)、二氧化碳结合力 (TCO2 )、标准碳酸氢根浓度 (SB)、血氧饱和度 (SaO2 )等在阻断前后变化不大。结论 经腹全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中只要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与充分的内脏灌注 ,无须常规补充碱性药物 ,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3.
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0年用不同肝血量阻断方法行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半肝阻断(22例)和全肝蒂阻断组(54例)比较,区域阻断组(34例)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最好,术后第1天的ALT(311±80)U/L、总胆红素(TB)(22.2±8.3)μmoL/L,明显低于全肝蒂阻断组的(874±299)U/L和(42.9±19.1)μmol/L(均P〈0.05),术后第7天的AIX(58±17)U/L、TB(11.3±3.1)μmol/L,也好于仝肝蒂阻断组IALT(108±52)U/L,TB(14.6±9.2)μmol/L](P〈0.05,〉0.05)。区域阻断血供切肝术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肝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常温下改良式无血切肝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训  刘洲  修瑞龄  周晓辉 《四川医学》2000,21(8):662-663
目的 探讨改良式无血切肝术的方法。方法 从1997年1月至1999年6月,应用常温下改良式全肝血流阻断无血切肝术治疗原发性肝肿瘤38例。结果 38例术后无死亡,均在10 ̄20天内痊愈出院。结论 改良式无血切肝术可以切除浸润或可能伤及第二肝门肝后下腔静脉的巨大肝肿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体回输血技术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治疗常规手术方法不能切除的肝巨大血管瘤。方法采用国产自体血液回输机,对8例贴近多个肝门的肝巨大血管瘤常规在肝上下腔静脉、肝下下腔静脉、第一肝门放置阻断带,根据术中需要行不同时间的全肝血流阻断修补损伤血管。结果全组8例全部痊愈出院,除1例游离肝脏时瘤体破裂未能及时行全肝血流阻断致大出血术中输血6000毫升外,其余7例术中均未输血。结论采用自体回输血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技术切除常规手术方法不能切除的肝巨大血管瘤,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术切除肝脏巨大肿瘤可行性和手术耐受性.方法 分析23例肝脏巨大肿瘤切除术,讨论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方式在肝切除中的应用.结果 肝脏巨大肿瘤在肝切除术中应用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术,术中出血少,病人耐受性好,提高了肝脏手术的切除率.结论 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术可提高肝脏巨大肿瘤的切除率和减少了对残肝的损伤,该术式又为肝脏手术提供了一个合理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选择性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肝血流阻断法在肝癌肝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92例患者行三种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法肝癌肝切除术,其中45例行Pringle肝血流阻断(A组),30例行半肝血流阻断(B组),17例行选择性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肝血流阻断(C组),观察手术情况及术后肝功能变化和并发症等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92例患者无手术死亡,A,B,C3组在术中出血量、阻断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腹腔感染、胆漏、消化道出血及顽固性腹水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B组较A,C组手术时间延长,有显著差异(P〈0.05),A,C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较B,C组术后肝功能损伤严重,有显著差异(P〈0.05),B,C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选择性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肝血流阻断法优于Pringle阻断法和半肝阻断法,为肝癌肝切除术中肝血流阻断提供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比较肝癌伴肝硬化患者在肝切除术中应用不同的肝血流阻断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3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行肝切除术的80例肝癌伴肝硬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肝血流阻断方法分为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38例和全肝入肝血流阻断组42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后患者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等肝功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半肝入肝血流组VS 全肝入肝血流组)手术时间(148±42 VS 142±34)、术中出血量(563±53 VS 547±23)、术后住院时间(12.7±5.1 VS 11.3±4.3)差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肝功指标(半肝入肝血流组VS 全肝入肝血流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77.81±9.08 VS 213.82±61.37)、血清谷丙转氨酶ALT(65.72±12.11 VS 197.40±56.28),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半肝入肝血流组7.9% 全肝入肝血流组28.6%,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肝癌伴肝硬化患者的肝切除术中,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相比,有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肝脏功能恢复较快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应用37具成人尸体解剖观测了腹主动脉、肝固有动脉、门静脉、胆总管及下腔静脉各阻断部位的可分离长度和管径,并结合临床进行了讨论。认为阻断的位置应选在下腔静脉的膈与肝上缘、膈与右心房下腔静脉口、肝下缘与左肾静脉之间,肝十二指肠韧带中点段的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腹腔动脉与膈之间的腹主动脉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高选择性区域血流阻断技术在复杂性肝癌切除中的意义.方法:在68例复杂性肝癌切除中,先结扎、切断第三肝门所有的肝短血管,再分别在第一、二肝门处游离出患侧肝蒂及主肝静脉并阻断.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结果:68例中65例在肝外游离出主肝静脉并加以阻断,3例以小的心耳钳沿腔静脉方向纵行夹住主肝静脉阻断出肝血流,并常规行患侧肝蒂间歇性阻断.术中出血400~1 200(600±200)mL,有26例(65%)没有输血.术后无1例发生肝功能衰竭.术后膈下感染2例,胆漏2例,经引流自愈.结论:在复杂性肝癌切除中,肝脏高选择性区域血流阻断技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