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室重构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并观察美托洛尔缓释片、依那普利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50例正常对照组和104例老年CHF患者,并将104例老年CHF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26例;B组(常规治疗+美托洛尔缓释片)26例;C组(常规治疗+依那普利)26例;D组(常规治疗+美托洛尔缓释片+依那普利)26例,均连续治疗3个月。所有受试着进行ACE基因分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ngⅡ、ALD;紫外吸收法测定ACE;PCR测定基因多态性;超声心动图测量LVEDD、LVEDV和LVEF。结果老年CHF组DD基因型频率和D等位基因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DD基因型患者血清ACE、AngⅡ、ALD水平明显高于ID型、II型和正常对照组,P<0.01;DD基因型较ID型、II型患者LVEDD、LVEDV明显高,而LVEF明显低,P<0.01;ACEI/D多态性与血清中ACE水平明显相关,DD型水平最高,II型最低;老年CHF伴左心室肥厚组DD基因型频率及D等位基因频率较不伴左室肥厚组明显增高,P<0.01;治疗3个月后,B组及C组中ACEDD基因型患者LVEDD、LVEDV明显低于ID型、II型及A组,而LVEF明显增高;且DD基因型患者的血清ACE、AngⅡ、ALD水平明显低于ID型、II型及A组;联合用药组DD基因型患者的LVEDD、LVEDV明显低于B组及C组,而LVEF明显增高。结论老年CHF患者血清ACE、AngⅡ、ALD水平与ACE基因多态性中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密切相关;老年CHF患者LVEDD、LVEDV、LVEF与ACE基因多态性中DD型及D等位基因关系密切;ACE基因多态性中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是老年CHF患者预后的重要预测因素,可作为判定老年CHF患者心室重构、估计病情、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美托洛尔缓释片与依那普利均能改善老年CHF的心室重构及预后,但两药联合治疗效果更好,使其病死率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探讨该基因与食管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共检测50例食管癌患者组织标本,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CE基因,观察插入型(ID型)、缺失型(DD型)和Ⅱ型3种基因型多态性分布,并计算I/D等位基因的比例,以10例癌旁正常组织为对照。结果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分布特点:ID型、DD型和Ⅱ型基因比例分别为16%,64%,20%,而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20%和80%,对照组ID型、DD型和Ⅱ型3种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40%、30%、30%,其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30%和70%,两组间DD型基因分布频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存在ACE基因I/D多态性,DD型基因分布较癌旁正常组织显著升高,结果表明DD基因型高表达可能与食管癌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ACE、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青岛地区EH患者246例和130例正常对照,测定两组血压、血脂、血糖等临床及生化指标,并对高血压进行分级,同时检测血清ACE、血浆AngⅡ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CE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不同血压分级患者其血清ACE、血浆AngⅡ水平有无差别。结果EH组中,II、ID、DD基因型患者血清ACE水平分别为(36.69±14.05)U/L,(42.98±16.61)U/L,(49.37±17.43)U/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基因型患者血浆AngⅡ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升高,血清ACE及血浆AngⅡ水平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H患者血清ACE水平与ACE基因多态性之间有相关性(r=0.324,P<0.05)。结论 DD基因型EH患者血清ACE水平明显高于ID型和II型患者,血浆AngⅡ水平在不同基因型间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4.
刘丽华  徐波  徐应军  李云  李昊 《中国医药》2007,2(4):195-19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血清ACE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技术测定518例高血压患者的ACE基因型,并测定其ACE、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结果II、ID、DD型患者血浆ACE浓度分别为(33.84±15.99)U/L、(41.1±16.80)U/L、(50.34±18.92)U/L,三种基因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在三种基因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浆ACE浓度相关,而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无关。  相似文献   

5.
AC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插入/缺失 (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技术测定108例健康对照者和14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ACE基因型 ,并进行心脏彩超检查 ,计算左室质量指数 ,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08例健康对照者中DD基因型频率17%、ID型37%、Ⅱ型46% ,原发性高血压组DD型21%、ID型39%、Ⅱ型40% ,两组比较 (P>0 05) ,ACE基因多态性在正常对照组与高血压组中差异无显著性。(2)75例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中 ,DD基因型频率29%、ID型35%、Ⅱ型36% ,而71例高血压不伴左室肥厚患者中 ,DD型13%、ID型43 5%、Ⅱ型43 5% ,两组比较P<0 05,DD基因型频率在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中高于高血压不伴左室肥厚患者。结论 :ACE的3种基因型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无关 ,但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发生有关 ,DD基因型的高血压患者易出现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血管病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是研究的主要侯选基因.在ACE基因的16内含子中存在一种Alu重复序列的插入(I)和缺失(D)的多态性;从而构成2种等位基因I和D,以及3种DNA基因型:DD(缺失纯合子)、ID(缺失插入杂合子)和II(插入纯合子).本文通过对急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塞)患者ACE基因I/D多态性的研究发现,脑梗死组中在50~92岁年龄组DD纯合型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50岁及其以上的脑出血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问DD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并显示高血压病和高血压病家族史、脑卒中家族史是脑梗塞主要危险因素,但未发现上述危险因素与ACE基因型有关联(p<0.05).并且脑梗死患者ACE基因型与HDL、ApoB有关.  相似文献   

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金和  步天栩  王艳娟  程佩兰 《天津医药》2004,32(6):339-341,F003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基因插入(I)/缺失 (D)多态性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41例妊高征患者和50例正常妊娠者的ACE基因型 ,同时检测血浆ACE水平。结果 :妊高征组的DD基因型频率及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9 %和61 % ,均高于对照组的相应频率18 %和38 %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DD基因型的ACE活性显著高于其他2种基因型。结论 :ACE基因缺失多态性可能为妊高征发病的重要遗传因素 ,ACE活性受到基因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性别差异对不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型高血压患者服用氢氯噻嗪后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根据自愿原则,随机纳入829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停服原有的抗高血压药物,并经过2周的安慰剂清洗期,随后口服氢氯噻嗪12.5mg,qd,连续服药6周。分析不同性别、ACE基因型患者服用氢氯噻嗪后血清RAAS水平的变化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共776例研究对象完成了研究并纳入分析。DD基因型男性患者服用氢氯噻嗪6周后血清ACE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升高幅度均高于II、ID基因型男性患者(P<0.05);而在女性中,DD基因型患者血清ACE和AngⅡ水平升高幅度却明显低于II、ID基因型女性患者(P<0.05)。性别与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对服用氢氯噻嗪后血清ACE水平变化存在明显交互作用(P=0.032),对血清AngⅡ水平变化存在临界交互作用(P=0.070)。结论:校正年龄、体重指数和基线血压水平后,性别与ACE基因I/D多态性对服用氢氯噻嗪后血清ACE水平变化存在明显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 (EH)及高血压血栓前状态 (PTS)的关系。方法 PCR检测 6 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和正常对照组 2 8例的ACE基因I/D多态性 ;发色底物法测t PA、PAI 1活性 ,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 (ELISA)测vWF含量。结果 高血压组DD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D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高血压组和正常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高血压组t PA活性降低 ,PAI 1活性、vWF含量升高 (P均 <0 0 0 1)。高血压组DD型t P活性明显低于ID、II型 (P <0 0 0 1) ,而ID、II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DD型PAI 1活性明显高于ID、II型(P <0 0 0 1) ,而ID、II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vWF在DD、ID、II型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0 0 5 )。结论 DD型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存在血栓前状态。t PA、PAI 1的变化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有关 ,DD基因型可引起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10.
徐颖颖  蔡庆华 《江西医药》2012,47(10):849-851
目的探讨ACE基因I/D多态性与血浆PRA、AngⅡ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放射免疫法检测子痫前期患者及正常孕妇ACE基因I/D多态性的分布、血浆PRA、AngU水平。结果病理组ACE基因I/D多态性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AngⅡ水平在病理组和对照组各基因型问无差异(P〉0.05);病理组携带D等位基因者血浆PRA水平低于对照组愀0.01);病例组内DD基因型血浆PRA水平低于ID基因型(P〈0.01);ID基因型血浆PRA水平低于II基因型(P〈0.051;DD基因型血浆PRA水平低于Ⅱ基因型(P〈0.01)。结论(1)ACE基因I/D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的发病相关。(2)ACE基因I/D多态性与子痫前期患者血浆AngⅡ水平无关。(3)ACE基因的D等位基因与子痫前期患者血浆PRA水平相关.ACE基因I/D多态性可能通过改变血浆PRA水平参与子痫前期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中国人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病例-对照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46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和223例正常对照组的ACE基因型.病例组进一步分为二尖瓣病变组和联合瓣膜病变组,结合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各组数据.结果:ACE I/D各基因型在RHD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病例组ACE Ⅰ型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70.1% vs 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瓣膜病变患者组中,ACE Ⅱ、ID、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1.8%、39.2%和9.0%,I、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1.4%及28.6%.ACE Ⅱ基因型和Ⅰ型等位基因在联合瓣膜病变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可能与中国人风湿性心脏病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喘息患儿ACE基因多态性、家族聚集性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喘息患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分布、家族聚集倾向。方法对哮喘、喘憋性肺炎、肺炎三组的149、108、121例患儿,经PCR检测ACE基因I/D多态性分布;对54例哮喘患儿作外周血总IgE(TIgE)检测。结果三种基因型插入型纯合子(II)、缺失插入型纯合子(ID)、缺失型纯合子(DD)表达例数分别为:哮喘组42、36、71例;喘憋性肺炎组34、26、48例;肺炎组61、30、30例。I、D等位基因频率三组分别为152、90和94例和122、120、178例。哮喘组与肺炎组,喘憋性肺炎组与肺炎组,D、I等位基因优势比分别为2.51和2.19,有显著性差异。哮喘组一级、二级亲属有哮喘史83例,无哮喘史66例,II、ID、DD表达例数分别为16、23、44例和26、13、27例,有显著性差异。喘憋性肺炎组一级、二级亲属有哮喘史46例,无哮喘史62例,II、ID、DD表达例数分别为12、12、22例和22、14、26例,无显著性差异。对分别表达为II、ID、DD的17、19、18例哮喘患儿测定TIgE,分别为(849.08±350.65)KU/L、(744.09±440.62)KU/L、(863.67±647.46)KU/L,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哮喘患儿ACE基因I/D多态性分布中以DD为多见,且存在家族聚集倾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山西籍汉族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 e,AC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 (essential hypertension,EH)间的相互关系 ,采用三条引物法进行基因分型检测。方法 对 41个EH核心家系的 12 3例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 98名成员 ,用三条引物法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EH组 ,ACE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为 :DD型 0 .10 ,ID型 0 .40 ,II型 0 .5 0 ,等位基因频率为 :D0 .30 ,I0 .70。 EH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ACE基因 I/ D多态性与山西籍汉族人群高血压病无关联 ,三条引物法可以 1次完成 ACE基因分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基因多态性研究药效的差异。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99 例,未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40 例,用PCR 方法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 基因的插入与缺失(I/D) 多态性, 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病人。结果:正常人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ACE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 。卡托普利降压有效病人与无效病人ACE 基因的I/D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基因缺失型纯合子(DD)或/ 和杂合子(ID) 与非缺失型(II) 也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ACE基因的I/ 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无关, ACEI降压作用的个体差异与ACE基因的I/D多态性无关。  相似文献   

15.
天津市支气管哮喘病人血管紧张素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移酶 (ACE)基因插入 (insertion,I)与缺失 (deletion,D)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 18例哮喘患者 ,15名正常健康对照者的 ACE基因型。结果 哮喘组 ACE基因中 DD基因型频率和 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6 1%和 72 % ,而正常对照组为 2 0 %和3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 提示 ACE基因 DD等位基因型与哮喘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可能是哮喘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与缬沙坦治疗房颤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我院接受缬沙坦治疗的持续性房颤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共82例。收集年龄、性别、体重及入院时心功能指标,并检测分析ACE I/D、G2350A基因多态性,比较不同位点基因分型与缬沙坦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随着治疗后随访时间的延长,ACE I/D基因中DD、II基因型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下降(P<0.05)。与ACE ID型、DD型比较,II型治疗后9、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显著升高(P<0.05);ACE G2350A基因中GG、GA基因型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下降(P<0.05)。与ACE GG型、GA型比较,AA型治疗后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显著升高(P<0.05)。与复发患者比较,未复发患者心功能、LVEF、BNP以及ACE G2350A基因中AA基因型比例和I/D基因中II基因比例明显升高,SBP明显下降(P<0.05)。BNP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心功能分级(Ⅱ级)、I/D位点基因分型(II)、G2350A位点基因分型(AA)则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ACE I/D基因和G2350A基因多态性与缬沙坦治疗房颤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疗效密切相关,且2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协同作用,可为个性化临床用药方案的确定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为CHF组,同期健康对照组50例,对其行ACE基因检验,对CHF患者接受基础治疗(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洋地黄),随访3个月后观察不同ACE基因型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DS)、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DD)的变化。结果与II、ID组比较,DD组治疗前LVEF较低(P<0.05),而LVDS、LVDD值较大(P<0.05),说明携带DD基因的CHF患者左心室增大、左室射血分数低;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DD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上升,较II、ID组明显升高(P<0.05),而左室舒张及收缩末期末径缩小更明显(P<0.05),说明ACEI对携带DD基因的CHF患者疗效更好。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CHF关系密切,DD型患者CHF发病率高,在ACEI对CHF患者的治疗中,DD型的效果明显优于II、ID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ACE基因在佳木斯区域内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组进行ACE基因型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Ⅱ型39.8%、ID型44.1%、DD型16.1%,Ⅰ等位基61.8%、D等位基因38.2%;高血压组Ⅱ型36.4%、ID型42.4%、DD型21.2%,Ⅰ等位基57.6%、D等位基因42.4%.两组数据经x2检验P>0.05.结论:黑龙江佳木斯区域内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的ACE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失代偿性肝硬化并发肝肾综合征(HRS)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方法对96例失代偿性肝硬化并HRS患者及各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其ACE基因上的DNA片断,根据I/D来判断其多态性,同时各例均采血测ALT、AST、血清肌酐(SCr)及尿素氮(BUN)等指标,并测。肾小球滤过率(GFR),比较不同基因型间这些指标的差异。结果HRS患者中,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各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其他肝病组外,各组Ⅰ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D等位基因频率(均P〈0.01),各对照组中,三种基因型频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S组中,Ⅱ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ID及DD型(P〈0.05)。Ⅱ基因型的SCr等显著高于ID型及DD型(均P〈0.05),GFR显著低于ID型及DD型(P〈0.05)。结论ACE基因Ⅱ型可能为失代偿性肝硬化易并发HRS的遗传学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中国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研究其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以及与冠心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冠心病患者146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正常对照组113例,选自人群健康查体的随机个体。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检测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结果①中国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有Ⅱ、ID、DD三种基因型;②ACE基因I/D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具有DD基因型比具有Ⅱ基因型的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06倍。结论①中国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有Ⅱ、ID、DD三种基因型;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