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院自2000年7月至2002年8月在静吸复合麻醉下行脊柱侧凸短形术15例。由于脊柱侧凸患者心肺功能的改变、术中出血多、术中需作“唤醒试验”,故对术中麻醉管理要求较高。本文结合我院此类手术的临床麻醉,探讨有关麻醉处理原则。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12~17岁,平均14.7岁;体重24~54kg;特发性背柱侧凸13例,先天性背柱侧凸2例。胸腰椎X线片示胸椎Cobb's角42°~83°,平均62°;腰椎Cobb's角32°~60°,平均48°。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有病理改变者7例,肺通气功能减退者13例,术前Hb<100g/L  相似文献   

2.
小儿麻痹后遗症常因髋关节周围肌肉广泛麻痹,导致髋关节极度不稳,髋关节畸形严重,下肢短缩,髋臼发育不良,促使股骨头脱位,半脱位,给矫治手术带来一定的难度,如分期手术,不但延长了治疗时间,而且给病人心理上增加了压力,同时还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为了提高疗效,缩短治疗周期,减少病人的痛苦。我院自1989年至1992年采用同一切口内复合性手术矫治,通过48例的临床观察,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48例,男20例,女28例,年龄:8-3l岁,平均18岁,48例中均为松驰型,其中臀肌肌力0级42例,肌力1-2级6例,髋臼发育不全并股骨头半脱位32例,全脱位4例,单纯关节不稳12例,髋臼指数>25°者38例,30°以上者10例,肢体短缩最少3cm,最多6cm,前倾角>23°者34例,23°以上28例。术式:行二神术式者32例,三种术式者8例,四种以上术式者lO例。  相似文献   

3.
我院于1984年1月~1986年9月收治原发性脊柱侧凸15例,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15例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12~22岁;主弯部位在胸段者5例,胸腰段者10例;侧凸角度最大76°,最小45°;后凸角度最大50°,最小20°。手术指征脊柱侧凸进行性发展,处于非代偿期,脊柱牵拉试验弹性好;侧凸部位在胸段或胸腰段,侧凸角度大于40°以上的青少年患者,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的CTA、CTV在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间至我院脊柱侧弯中心治疗的重度脊柱畸形7例,男4例,女3例,平均年龄31.8岁。术前术后均行CTA、CTV检查,检查时均行MSCT0.5×64模式薄层扫描,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进行容积数据的重建处理分析。结果 7例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均成功完成脊柱畸形矫正手术,术前主弯平均160°,术后矫正至平均92°,平均矫正率为42.4%,术前平均后凸125°,术后矫正至平均62.4°,矫正率为47.1%,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并发症。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CTA、CTV经MSCT的各种后处理技术处理后,均能清楚地观察到术前胸、腹主动静脉及肋间血管的形态走向及其与畸形脊柱的位置关系,术后顶椎区域肋间血管的损伤情况及紧张程度。结论术前CTA、CTV检查可清楚的观察脊柱和胸、腹主动静脉及肋间血管的位置关系及紧张程度,为临床医师制定术中截骨和畸形矫正方案提供影像学参考;术后CTA、CTV可观察到术后血管损伤情况及紧张程度,为判断截骨矫形是否存在脊髓缺血损伤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Keller结合软组织手术矫治拇外翻的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根据术前与术后对拇外翻畸形的评估,从酌情减少近节趾骨的截除量,结合跖趾关节内侧软组织成形术以及术后早期康复干预三方面改良Keller手术。自1998年5月~2004年5月,对24例(37足)拇外翻患者行改良Keller手术。所有病例均获得完整资料并随访。对畸形矫正程度、疼痛症状及行走功能等三方面评估疗效。患足均于手术前后摄负重位X线片。结果:本组中优20足,良16足,差1足,优良率为97.3%。术前、术后负重位X线片测量,HVA术前(46.47±9.15)°(27°~65°),术后(14.66±2.53)°(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MA术前(14.53±3.46)°(10°~20°),术后(10.12±1.84)°(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Keller手术可明显地减少增大的第一跖趾角;软组织成形术又可使第一二跖间角相应缩小。改良Keller结合软组织成形术能有效地改善足部症状、矫正外翻畸形,因此是一个有效的、可靠的手术方式。通过早期康复干预可有效的恢复行走功能、控制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Ⅱ类错畸形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错畸形之一。本文就替牙晚期、恒牙早期的轻中度AngleⅡ类畸形、颌骨发育无严重畸形患者 ,采用镍钛推簧加“J”钩推磨牙向远中矫正Ⅱ类错畸形 ,并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5例患者 ,男性 7例 ,女性 8例 ,年龄 10~ 12岁 ,均为替牙后期或恒牙早期。前牙排列拥挤 ,侧面观上颌稍前突或正常 ,6 66 6 轻中度远中错 ,7777未萌或萌出不足 ,未建 ,前牙覆盖覆Ⅰ°~Ⅱ° ,拥挤度Ⅰ°~Ⅱ°。头颅定位侧位片及全景片测量分析结果 ,无明显骨性错。1 2 方法 采用不拔牙矫治 …  相似文献   

7.
赵春超  李大为  黎立 《安徽医药》2020,24(4):787-790
目的探讨微创截骨结合应用锁定钢板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 2014年 6月至 2018年 12月期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小儿骨科收集的儿童尺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 19例,男 12例,女 7例;年龄范围为 7~14岁,手术距初次损伤时间范围为 28~65 d。其中 9例尺桡骨均存在明显畸形愈合, 10例尺骨骨折愈合对位对线良好。桡骨矢状面成角畸形范围为 39°~53°,平均桡骨矢状面成角畸形 45°;冠状位成角畸形范围为 31°~47°,平均冠状位成角畸形 39°,全部按照微创截骨结合应用锁定钢板手术治疗并行前臂 U形石膏托固定 6周。结果病儿术前腕关节背伸( 49.74±12.14)°、掌屈( 61.42±11.52)°、尺偏( 22.68±7.56)°、桡偏( 9.21±2.66)°,末次随访时腕关节背伸( 78.68±5.43)°、掌屈( 88.79±2.12)°、尺偏(52.21±2.49)°、桡偏( 24.11±1.20)°,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末次随访时拍摄双前臂全长正侧位 DR,桡骨的掌倾角与尺偏角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按照 Cooney腕关节评分标准:优 17例,良 2例。 19例病儿均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尺桡骨的长度关系及成角均获得良好恢复。结论微创截骨结合应用锁定钢板手术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疗效显著,术后恢复效果好,短期内达到矫正前臂及腕关节畸形功能活动障碍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和评价AF脊柱后路固定系统在脊柱外科的应用价值和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在AF内固定治疗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8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椎体高度较术前明显恢复,Cobb’s角由术前的平均22·3°矫正到术后约2·3°,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AF脊柱后路固定系统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适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强直性脊柱炎致脊柱后凸畸形并髋关节强直并非罕见。我科自1985年5月至1992年6月共收治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410例,均行脊柱后凸矫正术。其中合并髂关节强直者56例,共行全髋关节置换24例43个髋。经8~81个月随访,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就手术方法及有关问题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4例,男21例,女3例;年龄32~57岁,平均42.3岁。病程7~35年,平均24.2年。患者均呈脊柱后凸外观,双侧髓关节强直19例。21例37个髋强直于屈曲内收位,3例6个髋强直于功能位。X 线片示:脊柱后凸畸形,竹节样改变,测 Cobb’s 角48~110°,平均76°;患侧髋关节间隙变窄,呈骨性强直。  相似文献   

10.
程仁发  雷刚刚  戴闽 《江西医药》2003,38(4):259-260
近年来,胸腰椎脊柱结核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发病时的年龄趋向成年人。我们从2000年5月至2001年10月共收治22例胸腰椎脊柱结核病人,采用前后入路术式一期手术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2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12例,病变在胸椎(T8~10)5例,胸腰段(T11~L2)9例,腰椎(L2~L4)8例,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17岁,平均45岁。18例患者脊柱伴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Cobb’s角最大为42°最小13°,平均28.3°,22例患者均有病变部位疼痛不适,3例出现鞍区麻木,二便费力,12例有1侧肢体疼痛不适、麻木,7例患者双下肢均有麻木,…  相似文献   

11.
评价颅盆环牵引-脊柱后路矫形术治疗颈胸段脊柱侧凸畸形的疗效。15例颈胸段脊柱侧凸患者,入院后均行颅盆环牵引,经牵引脊柱侧凸部分改善后二期行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前后分别测量患者颈胸段脊柱侧弯Cobb角、身高及顶椎偏移距离,对比治疗前后的效果。15例患者均行颅盆环牵引术,术后持续牵引,二期行脊柱后路矫形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患者脊柱侧凸Cobb角由手术前的平均(85.9±10.4)?? 矫正至平均(25.2±10.3)??,矫正率73.3%;身高由牵引前平均135.7±15.4 cm增高至平均146.7±10.4 cm,顶椎偏移距离由术前的平均10.7±3.4 cm显著降低至平均3.7±1.4 cm(P<0.05);患者脊柱冠状面失平衡明显改善;身体外观、行走姿势及心肺功能均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6年(1.5~4.0年),无内固定物断裂失效,无明显矫正角度丢失。通过颅盆环牵引-脊柱后路矫形术可以有效治疗颈胸段脊柱侧凸畸形,纠正患者冠状面失平衡,改善患者外观。其中颅盆环牵引术通过逐步调整牵引高度来减小脊柱侧凸畸形的程度,降低了二期行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手术难度及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院于2001年1月收治特发性脊柱侧凸1例 ,经手术矫正治疗和良好的护理配合痊愈出院 ,现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患者男 ,15岁 ,腰背部畸形呈进行性加重13年。查体 :发育差 ,营养中等 ,心肺腹无异常发现 ;背部隆起呈“剃刀背”畸形 ,双上、下肢感觉运动正常。X线检查 :胸腰段脊柱侧凸畸形 ,Cobb角95° ,未见各椎体骨质改变。诊断为特发性脊柱侧凸 (青少年型 )。在全麻下行凹侧挛缩组织松解 ,H—L棒内固定 ,脊柱植骨融合术。在缝合切口之前做病员唤醒试验 ,然后缝合切口 ,10天后行石膏背心外固定 ,住院30天痊愈出院。2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伴脊髓损伤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1995-03~2004-09手术治疗48例。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35~58°,平均41.5°,截瘫Frankel级,A级2例,B级2例,C级7例,D级20例,E级17例。均采取后入路手术方法,围脊髓减压,截骨植骨,矫形内固定。结果随访18~60个月,平均42个月。疗效:Cobb角12°±(比术后丢失4°±);截瘫康复A~E级,加重2例,无变化32例,康复增加Ⅰ级14例;腰痛症状40例得到有效改善。结论由于对胸腰段骨折早期处理方法失误,术后过早负重下床活动等,导致后期发生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采取经后入路手术方法,可有效解除脊髓压迫,矫正脊柱畸形,重建脊柱平衡,促使患者进一步康复。  相似文献   

14.
马毅 《天津医药》2003,31(6):371-372,F002
目的 :评价脊柱后路手术对胸腰椎骨折受侵犯椎管的复位与重建作用。方法 :对急性胸腰椎骨折或脱位患者86例早期行后路减压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果 :术前椎管狭窄率 (42 6±4 7) % ,Cobb角 (17 8±2 8)°,术后分别降低到 (14 5±1 9) %和 (7 8±1 2)°。术前椎体前高为 (38±2 1) % ,术后提高到 (93±10 6) %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75例神经功能改善 ,11例无改善 ,有效率87 2 %。结论 :胸腰椎骨折或脱位早期行后路手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 ,具有矫正后凸畸形疗效满意 ,椎管重建效果可靠 ,截瘫恢复率高等优点 ,是较好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周剑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248-249
目的探讨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疗效、适应证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0例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进行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U1-L1角平均增加8.01°、U1-FH角减少11.2°、L1-MP角增加2.91°、前牙覆盖平均减少4.63mm;Ptm-ANS平均增加1.35mm,Co-Pog增加3.2 mm;上唇突度减小2.72mm、下唇突度减小1.5mm,各测量项目矫治前后均值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上颌拔单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刚毅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8):263-264
目的观察桡骨远端的不稳定骨折应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比较背侧手术入路或掌侧入路以及接骨板置于桡骨掌侧、背侧的优缺点。方法选取新汶矿业集团禹村医院骨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掌侧手术入路接骨板置于桡骨掌侧,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经背侧手术入路接骨板置于桡骨背侧。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掌屈35°~90°,平均66.5°;背伸24°~78°,平均59°;桡偏15°~35°,平均18.5°;尺偏20°~32°,平均26.5°,前臂旋前62°~95°,平均80°;旋后45°~92°,平均70°。两组患者经评估后发现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经掌侧入路同时置接骨板于桡骨掌侧,其治疗效果满意,手术并发症少,并能顺利恢复桡骨远端解剖结构,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牙列拥挤、上前牙前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错胎畸形。它严重影响美观及牙周组织的健康,患者要求矫治率较高。作者针对拥挤度在6mm以内,深覆盖Ⅰ&#176;的患者采用不减数矫治。利用方丝弓矫治器加头帽、口外弓矫治,获得较为满意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单侧牙槽突裂及梨状孔基底部手术植骨前后的观察,探讨鼻外形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 手术前、后拍摄轴位、矢状位CT软组织像,分别测量健侧与患侧软组织及骨组织高度及观察外形满意度。结果通过观察,36例中其中34例患者行牙槽突裂植骨手术6个月后随访,鼻孔宽度和高度均有变化,鼻堤及鼻外侧脚凹陷畸形明显改善,手术后患者面部形态满意。结论 牙槽突裂患者行鼻基底植骨,明显改善鼻堤及鼻翼凹陷畸形,为发育不良的上颌骨梨状孔缺损植骨稳定后鼻堤及鼻外侧脚畸形进一步整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改良反式TwinBlock联合前牵矫治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临床效果及稳定性。方法应用改良反式TwinBlock联合前牵矫治替牙期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15例,对矫治前后、矫治后一年患者头颅侧位片硬组织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矫治的效果和矫治结束后一年的稳定性。结果矫治刚结束覆盖平均增加5.41mm,SNA角平均增加2.23°,ANB角平均增加3.18°,SNB角平均减小2.28°,SL平均减小6.57mm,SE平均增加4.92mm。矫治结束后一年与矫治前比较覆盖平均增加4.21mm,SNA角平均增加3.24°,ANB角平均增加3.69°,SL平均减小3.87mm,OPSN角平均增加3.02°,GoGnSN平均增加2.47°。结论改良反式TwinBlock联合前牵对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矫治有明显的效果,可促进上颌骨发育,使下颌后退,反覆盖反覆牙合能在6~7个月内纠正。但矫治结束后不能完全控制下颌骨的遗传性过度生长,导致矫治后一年覆盖有少量减少,下颌骨颏前点仍向前下方向生长。从而提示安氏Ⅲ类错牙合的长期随访与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拔牙病例的疗效。方法 :对20例年龄在14~25岁的骨性Ⅱ类Ⅰ分类病例 ,采用上颌拔除第一双尖牙 ,下颌拔除第二双尖牙 ,依据直丝弓技术矫治原则和顺序进行矫治。结果 :20例患者平均矫治时间为16 4个月 ,矫治后均达到了理想的侧貌外形 ,磨牙关系由Ⅱ类改变为Ⅰ类。前牙覆盖覆牙合正常 ,咬牙合关系良好。ANB角由平均5 4°±1 1°改变为3 1°±1 2°,Z角由60 3°±2 4°改变为74 2°±2 2°,AO -BO距离由6 6±2 1mm改变为3 0±1 0mm。结论 :临床使用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拔牙病例 ,是行之有效的 ,且具有操作简单 ,缩短疗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